001.墨菲定律:失誤總在疏漏處
人們在事情遇到問題時,會感嘆老天爺愛作弄人,為什麼只要哪個地方原本很可能會出錯,到後來就會給你出狀況。這次不出錯,也許下回就出錯,某個流程只要一再重複進行,錯誤就會在某個時刻發生。
■理論說明
美國空軍工程專家愛德華·墨菲(Edward Murphy)於1947年進入美國空軍技術學院,成為空軍基地航空發展中心的研發人員。他在此地參與了高速火箭的實驗,他們在實驗中需要將16個火箭加速度計懸掛在受試駕駛員頭頂上,而在二選一的情況下,偏偏選錯了會造成災難的加速度計安裝方案,導致了實驗失敗。面對結果,墨菲發表了一句傳流不衰的結論:「假設有兩種以上的方
案能夠執行某任務,而其中有一個方案將導致災難,那就一定有人會選擇那個會導致災難的方案。」
此定律後來成為整個實驗團隊工作的指導方針,以確保大家在實驗時盡可能小心謹慎操作來避免犯錯。由於效果顯著又帶著一點美式幽默的自嘲意味,「墨菲定律」很快就聲名遠播,以此為名的相關書籍也一直暢銷不墜。
■深入探討
墨菲定律經由廣泛散播及輾轉傳授,有些衍生版本與其原意有所偏離,但終究促進了傳播,進而流行到更多領域,至今仍有強大的影響力。
面對墨菲定律,我們應當有以下的省思:
1.任務複雜度被低估
大部分的事情都沒有外表看起來的簡單。即使任務或問題從表面看來還算簡單,然而實際上總有些潛在的複雜性及意外狀況,不喜歡出現意外、討厭思考複雜問題的人們總是容易低估任務難度,忽視可能發生其它複雜性,結果就難免導致錯誤發生。
2.任務時間的預估容易失準
凡事都應該預留多一點時間。計畫往往趕不上變化,無論事前多麼仔細做好規畫,許多任務總是要花費比原先預估還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可能是因為發生
了未預料到的問題,加上執行者本身的突發情況等各種因素所導致。這點除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之外,預留可能的應變時間更能確保任務的及時完成。
3.不可忽視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既然存在著可能會出錯的點,它最後往往就會出錯給你看,因此墨菲定律格外強調風險管理及盡可能做好充足準備。一方面要盡最大努力避免犯錯,另一方面也要為可能出現的故障與問題做好備案。
4.小機率與大事故
類似飛機失事這種小機率事件的發生,一般人的觀念裡通常會略去不管,一而再的事實證明了,這是相當危險的思維。在以不分別有沒有存在缺失的所有飛機為母體裡統計,發生飛機失事確實是小機率事件,但若將母體縮小範圍為「所有存在缺失的飛機」,那出錯而發生意外恐怕就是大機率事件,甚至出錯之快,遠超過心存僥倖者的預期。而且,即使人們認為飛機失事算是小機
率事件,不可諱言,它所造成的還是重大事故,絕對不可輕乎。
5.人有履行自我預言的傾向
因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心理作用,當人們過度擔心某種情況的發生時,促使它發生的可能性就更高。過於擔心某問題或害怕會失敗時,這樣的焦慮便會影響行為與決策,進而增加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所以,正面心態和積極的信念是應對墨菲定律很重要的修煉。
6.預估偏差是日常,應防患於未然
墨菲定律確實能提醒人們:具備優秀的問題解決能力,並不保證問題就不發生。所謂的危機狀況,往往有其高度隨機性及不可預測性,使得人們難以事先防範。練就優秀的問題解決能力,正是為了在突發狀況出現時可以將問題的影響降到最小。
我們往往會聽到人們用「墨菲定律」來歸因生活中遇到的倒楣、不幸遭遇,然而大多數的情況都無關機率。大多數的意外事件都不是小機率事件,而是司空見慣的狀況,由於司空見慣的狀況通常檢討到最後問題還是在自己身上,所以人們習慣於把「墨菲定律」一詞端出來,表示說是運氣不好才發生狀況。
■人生解碼
墨菲定律像是一個在上帝視角嘲笑著悲觀者、完美主義者的法則,它提醒著我們事情總會出錯,差別只在於大錯或小錯,關鍵在於我們對於失誤的容許程度及面對意外的能力。及早認清我們是人而不是神,能夠在現實人生裡過得更好。
024.智豬博弈:多吃者須多付出,少吃者不必動
在資源爭奪的競逐中,弱勢的一方和強者為了謀取生機不免要奮力一戰,不過,弱勢一方若是盡可能保留實力讓強者先開局,會不會反而能取得更多資源呢?
■理論說明
在賽局理論中,有一個理論稱為智豬博弈(Boxed pigs game)。在長形的豬圈裡關著大小兩頭豬,豬圈一端有個按鈕,一按下按鈕就能在另一端吐出十份豬食,大豬小豬都能在豬圈中自由行動,經過一段時間的記錄,發現兩隻豬的行動出現以下三種結果──
1.如果是大豬去按按鈕,小豬可以吃到四份豬食,大豬吃到六份豬食。而大豬跑去按按鈕再一路跑回來的體力消耗約為兩份豬食,所以大豬的淨吸收是四份豬食。
2.如果是小豬按按鈕的話,將吃到一份豬食,而大豬將吃到九份豬食。小豬跑去按按鈕再一路跑回來的體力消耗約為兩份豬食,所以小豬的淨吸收是負一份豬食。
3.如果兩隻豬都不去按按鈕,雖然不會有多餘的體力消耗,但也都吃不到豬食,一份也沒吃到。
在大豬與小豬的博弈中,小豬有一個嚴格優勢策略──等大豬去按按鈕就好,而且認命的去按按鈕其實也是大豬的嚴格優勢策略。簡言之,就是小豬可以搭大豬的便車,甚至說小豬在剝削大豬的勞力,而大豬還得心甘情願。因此,所謂的智豬其實就是指那頭小豬了。
■深入探討
在智豬博弈中,小豬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因為小豬如果主動出擊跑去按按鈕,只會得不償失;只要坐等大豬餓到自己願意去按按鈕,小豬再把握機會分食,實質
上就是趁火打劫,這樣的合作性博弈,是達到雙贏的完美均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豬在整個博弈中有後動優勢,大豬按不按鈕,大豬都要蒙受較大的損失。大豬不按,大家沒得吃;大豬跑去按,小豬吃得多。
在市場中,大企業和小企業類似智豬賽局中大豬和小豬的關係。按下按鈕好比研發新產品,新產品可以為企業帶來高額利潤,但大企業比較能負擔所需的成本。因此,追隨與模仿大企業的技術創新,跟著推出更低價的類似產品來分搶市場占有率,對小企業而言才是生存之道。
智豬博弈的基本背景,是博奕雙方共存時,必須有一方為了換得利益而付出代價。如何能擺脫必須與他人爭奪生存機會的困境,這是破解智豬博弈的關鍵。優化自己的生存技能以解除生存危機,或許是個辦法,但可行度低;若能加強自身實力,讓自己成為博弈賽局裡的主宰者,那麼自己就算是主動讓步或跳脫爭奪,也不會對自身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總而言之,唯有強大的實力才能給人帶來安全感與穩定性。
■人生解碼
在賽局中,要懂得分析形勢,依最小風險、最大利益的原則來擬定戰略,將風險給對手去承擔,且盡可能將獲利機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061.馬太效應:已經擁有夠多的,還要獲得更多
有錢人,往往會越來越有錢;有名的人,往往會越來越有名;有地位的人,地位往往越來越高。這種現象,在社會上普遍存在。
■理論說明
在《聖經》中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這麼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K.莫頓(Robert K. Merton)用這幾句話來概括一種社
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莫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深入探討
「馬太效應」跟我們生活中的良性循環,惡性循環是一樣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可以說,無論是在生物演化,個人發展還是在國家,企業間以及生活中,馬太效應都普遍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想要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
當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馬太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保持優勢就必須加速發展,做大做強,如果能在某個方面成為領跑者,即便回報效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獲取比弱小的競爭者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保持超人優勢,就要不停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確保獲得較好的回報。需要記住的是,不能停止、等待、觀望和固守,因為別人也許正在覬覦你手中的那錠銀子。
企業的品牌形象一經確立,其產品的價值和知名度也就隨之飆升。獨具吸引力的,被公認的高品質品牌占據著極為有利的競爭地位,例如世界著名品牌耐吉、麥當勞、可口可樂、賓士汽車等等。不要抱怨競爭的殘酷和激烈,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要想不被吞噬掉,就得讓自己強大起來,你越強大,你得到的也就越多,進而會更加強大。
舉個例子,如果在公司裡,你是做專案開發的。專案前期運轉得很成功,你自然而然就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公司當然會撥出更多的款項來維持一個能賺錢的專案,而派給你的助手,也必然是最能協助你完成專案的。
這個時候,你已經掌握了必備的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你的團隊也成了一個強有競爭力的團隊。
要在一個領域保持某種優勢,就必須在這個領域裡刻苦鑽研,看準機遇,迅速做強做大,這才是職場王道。
■人生解碼
富人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接觸到大量財富,他們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自然擁有更多的機會可以選擇;而窮人的孩子,每日接觸的都是貧窮本身,生活物質和教育資源都非常有限,因此他們大部
分人都只能被生活和工作選擇,卻絲毫沒有選擇生活和工作的權利,所以很有可能貧了一代又一代。
073.瓦拉赫效應:多元發展,人生價值不受限
大多數人的智慧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有強項也有弱點,硬是要求在偏弱的部分有好表現,不但脫離現實也會摧折人的心智,若找出個人的最強點讓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最後能締造出來的亮麗成績將跌破眾人眼鏡。
■理論說明
奧托·瓦拉赫(Otto Wallach)是191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成功分離及提純出香精油,並確定其結構成分,是人造香精與合成樹脂工業的奠基者,為現代產值巨大的香水工業做出偉大貢獻。瓦拉赫的成長過程,對人們極有啟發作用。
瓦拉赫在中學時期,父母希望他能在文學方面好好發展,結果一個學期之後,老師給了他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認真,但思維不靈活。他品行還可以,至於文學方面則難有指望。」
後來,瓦拉赫改學油畫。他不善於構圖,調色又學不好,藝術理解力偏弱,在班上總是敬陪末座,老師的評語是:「瓦拉赫的繪畫能力不堪造就。」
對於這麼「駑鈍」的學生,大部分的老師會認定他這輩子就是個庸才,惟獨化學老師看出他做事還算嚴謹,有做好化學實驗該具備的素質,提議他不妨在化學領域多加用心,父母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也就同意了。
於是,瓦拉赫的智慧火花被點燃了,文學藝術的「駑鈍之才」搖身一變成為首屈一指的化學優等生,最終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
■深入探討
每個人的潛能各不相同。心理學家霍華德·厄爾·加德納(Howard Earl Gardner)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性的,除了言語(語言智力)和邏輯(數理智力)兩項
基本智力外,還有另外的七種智力:視覺(空間關係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以上的九項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占比存在著,代表每個人擁有的不同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這些潛能才能夠充分展現。
瓦拉赫有與眾不同的多元智力,若是以當時傳統的智力理論給他打分數,他會是個智力偏低的學生,但是以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來評估,他並非智力不足者,只是九種智力組合的方式和其它人不一樣而已。
幸好學校的化學教師看出瓦拉赫的獨特性,為他創造有利於在化學領域一展長才的環境,造就他後來的傲人成就。
縱觀許多成功人士,我們會發現他們一開始時通常沒有被認為是天賦異秉的奇才,必須經過許多曲折的歷程,遭遇無數次的挫敗。任何人都有其特長及弱項,
不是做什麼都很突出,在沒找到可以發揮自己所長的時候,必須不斷嘗試,只有抉選正確了,加上足夠的努力才能夠有所成就。
■人生解碼
不要被你所不擅長的事情耽誤了你的人生。人生旅途中總有一連串的逆境與挑戰,永遠都不能對自己喪失信心,就算被所有人質疑批評,我們終究要找到自己的長處與優點,在最適合自己的定位上不斷學習與奉獻,全力發揮所長,總能交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