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為自己的未來,銬上了什麼枷鎖?
卡洛琳年近三十,小心翼翼地規劃事業,以求面面俱到,能擁有亮眼的履歷、理想的生活型態,並在工作上獲得滿足感,也就是大家都希望能獲得的。
在即將修完商學院學位的最後幾個月,卡洛琳對於要選擇什麼工作而陷入掙扎。她一直希望能從事社會企業的工作,最好能幫助特殊需求人士,因為姊姊有自閉症的困擾。但是,根據她探聽到的消息,如果想要追隨自己的夢想,就必須花費好幾年才能償還就讀企管碩士時累積的債務和購屋。因此,她決定投入金融業,這樣不僅能在心智方面帶來挑戰,也有清楚的職涯方向,並且在收入上有所保障,可以付清學貸,還有補償先前為了攻讀碩士而付出的兩年收入。
卡洛琳的幾位朋友也提到,這其實不是非得二選一的情況,她可以先累積工作經驗、準備好應急費用,再投入社會企業相關活動,總有一天可以真的得到想要的一切。
卡洛琳拿出簽約金,和丈夫在波士頓近郊買下一棟維多利亞風格的房屋,這裡鄰近校區,是很好的地段,於是開始面臨高額的房貸。然而,父母告訴她,本來就應該在可負擔範圍內盡可能購買最好的房子,而參加幾位朋友的喬遷聚會,看見朋友做出同樣的選擇後就覺得更自在了。接著依照預定規劃,她和丈夫有了第一個孩子──伊娃,並且聘請全職保母,讓她得以重回職場,結果育兒費用卻高得驚人,但是如同朋友所說的,只要找到一個行得通的做法,就算花再多錢維持也心甘情願。
卡洛琳薪資中有一大部分是遞延報酬(deferred compensation),也就是說待得越久,越能慢慢回收。畢竟當公司越來越重視她時,就會想盡辦法讓她留任,或是至少讓她在想離職時會多加考慮。她工作得越久,領到的支票越多,只不過因為生活開銷大,手邊能花用的收入實際上縮水了。
過了幾年後的現在,卡洛琳對公司抱持的夢想不再,因為工時很長,而且公司謹守層級上的分際,她知道自己要等很久才能獲得更高的職位。平時,卡洛琳很少有機會見到女兒,即便經濟再寬裕,卻不能感受穩定生活帶來的安心或成就感。
重重枷鎖造成難以前進的阻礙
卡洛琳很想換工作,卻又擔心自己在同一個產業待久了,無法順利轉換跑道,像是到變化更快速的產業,或是接任更高職位的工作。卡洛琳對我說:「我專注的心力變成一道枷鎖,讓我不能涉足新的領域。」她在母校發行的期刊上讀到一篇文章,更加深她的憂慮。文章提及的研究表示,與背景較多元的學生相比,許多企管碩士在特定產業長期鑽研,因此取得職缺的機會較少,而且報酬也會少了很多(在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產業裡也有同樣結果,就是職業體育界,像是負責三分球射籃的職籃選手,就算在其他方面對球隊有貢獻,薪水還是比全能球員來得低,獲得的人氣也較低)。
某天下午,卡洛琳遇見一位老同學,對方在商學院畢業後就投身非營利組織,在新英格蘭冬季度假村為殘疾學童創辦滑雪學校。聽著這位同學描述對組織的熱忱,卡洛琳不禁感到後悔、哀傷,但也同時受到激勵。改良版滑雪的構想讓她想到自己和姊姊以前很會騎馬,而且姊姊在接觸馬匹時顯得容光煥發,她是不是也可以教導自閉症孩童騎馬,或從事類似的工作?
隨著這個想法在心中成形,卡洛琳想到詳細狀況便感到畏懼。因為她對自閉症的了解只有和親人接觸的經驗,在這方面還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那樣一來,她獲得的薪資勢必會減少,還可能要搬家,必須冒險、有所犧牲。卡洛琳的心裡明白,在一路生活到現在的狀況下,她和丈夫都不想要放棄原本舒適的房子,離開這個社區,而且要維持當前的日常開銷,也不得不仰賴她現有的優渥收入。卡洛琳平常的花費〔以創業術語來說,稱為「資金消耗率」(burn rate)〕,似乎成為她追求自由時難以擺脫的阻礙。
卡洛琳忽然發現到自己如同戴上手銬般被套牢了,加重改變的成本,讓人很難朝著自己嚮往的方向轉換跑道。如同在本章與下一章將會看到的,這些枷鎖有著各種形式,而且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很久以前,卡洛琳做出當下看似合理的決策,甚至達成重大的期望,像是擁有自己的房子,但是後來這些選擇卻箝制住她的決策,比如要支付高額房貸和重金聘請保母。她也發現這些小決策只能紓解一時之需,而且每走一步就離夢想越遠。
金錢、社會和情感形成的種種束縛
換句話說,卡洛琳遇到的是全天下人都可能會遇到的事:我們在每一步做出當下合理的決策,卻因此加重改變的成本,讓我們更難逃離現狀。
因為有房貸,加上家人住慣大房子,卡洛琳的決策讓她受困在黃金打造的宮殿裡。工作上,她的遞延報酬、高額薪水及昂貴開銷,硬是讓她戴上了金手銬。
卡洛琳的故事並非特例,在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中,退役皇家澳洲空軍准將暨研究學者羅林森(M. J. Rawlinson)研究包含近四十歲與四十出頭的澳洲空軍技師,這些人再過幾年就服役滿二十年,可以請領退休金。其中有許多人對工作感到極度不滿,可是身上的金手銬卻讓他們不敢提早退役。
這些故事不只發生在收入過低而需要退休金的技師身上,財富金字塔頂端的人也會受到以金錢為誘因的金手銬束縛。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金融教授蘭加拉詹.孫達拉姆(Rangarajan Sundaram)和大衛.耶馬可(David Yermack)研究,觀察一九九六年到二○○二年,《財星》(Fortune)五百大企業中的兩百三十七名執行長,他們動輒身價百萬美元,但是通常不會在可取得完整退休金前退休。這些富有的執行長大概沒想過自己會因為董事會安排的退休金給付時程,而影響自己希望的任期!原則上來說,他們都是百萬富翁,大可隨心所欲,但是手銬卻讓他們動彈不得。
你可能會覺得這種結果只存在金融、軍隊這種重視形式或結構分明的組織,但是其實在創業領域也有同樣的情形,即使創業領域步調快且變化多。Y Combinator(YC)是一家創業育成機構。作家藍道.史卓思(Randall Stross)取得YC經營團隊的內部營運和思考流程,他掌握這家機構評估的創辦人觀點:「如果說創辦公司有最恰當的年紀,就是比大學生再稍微年長一些,但是還沒受到房貸、小孩影響的時候,因為那會讓人難以離開行之有年而順利獲利的公司,放棄薪資不錯的傳統工作。」
然而,這些手銬不只存在於金錢方面,也包含社會和情感方面。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社會學者霍華.貝克(Howard Becker)的研究顯示,一項工作的次級層面可能會出其不意地產生限制行為。舉例來說,有人可能一開始取得工作是為了高薪,但是後來因為工作的次級層面,而不願意換到薪資更高的職位,這是起初在獲得這個職位時並未預料到的因素,像是和新同事建立友誼,或享受通勤便利的優點。我們在進行決策時,很少會想到這些面向,但是這些面向產生的枷鎖可能會讓我們不願意離職。
卡洛琳身上的枷鎖緩慢且悄悄地變得沉重,從離開先前的職場到就讀商學院,結婚後取得現在的職位,成為母親並累積資產,其中的每一步都讓她困在社會和情感上的當前狀況,這些非財務相關的手銬常常包含讓人不願放手的正向關係,像是情義、高支持度的人際網絡、可能的升遷機會及地位等。
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兩難抉擇
投資銀行家迪利普.拉奧(Dilip Rao)曾是在我「創業者的難題」課程班上的企管碩士生,他也是公司高階主管。在考量自己的發展方向時,他的經驗就顯示這些心理上的枷鎖。拉奧原本打算就讀醫科,但是家庭的經濟狀況卻讓他無法如願,結果在金融機構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找到工作。他對我說:
我決定從事金融業。我讀過一些優秀執行長相關的勵志故事,像是西德尼.溫伯格(Sidney Weinberg),他在進入華爾街前,不曾接受正規的教育背景,出身清寒家庭,而且他的背景與傳統上能進入常春藤名校而躋身華爾街的人很不一樣。要進入華爾街憑藉的是堅苦卓絕的精神,既然溫伯格先生能從助理清潔工一路爬升到高盛(Goldman Sachs)任期最長的執行長……而其他出身卑微,但是在華爾街闖出一片天的人也面對絕望、艱辛、難熬的困境,我又有什麼藉口呢?當時是二○○七年八月,有一家四口外加一條狗要依靠我。
拉奧在瑞士信貸的頭三年,穩定了家裡的經濟狀況。此時有許多同事正打算邁入人生的下一階段,拉奧也對創業感到心動,卻對公司抱持很高的忠誠度:
他們願意讓我試試,給我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讓我在最有需要時能照顧好家庭。我覺得必須對同事和雇主保持忠誠,他們將我編制到團隊裡,教導我一切需要知道的事。在我的生命中,第一次有和我毫無血緣關係的人重視我的個人利益,並且在我的身上投資。我唯一能回報這份恩情的方式,就是繼續為他們工作打拚。
拉奧最後在瑞士信貸銀行工作八年,遠遠超出預期的時間。除了忠誠以外,他在這裡也覺得自在:
你在一個地方花費心力,並且百分之百投入而闖出名堂。你擁有可以動用的人脈,最重要的是,還打出了名號,當這個個人品牌連結到工作倫理和信任度時,重要性便會逐年增加。更重要的是,有了這個品牌後,在公司投入時間就能產生影響力,這對社會資本和信譽來說都非常重要。大概每隔兩年,我就有機會離開這家公司,尋覓其他職位,但是在這裡建立友好關係後,我捨不得一走了之。
另外,還有每年潛在的晉升機會讓人想要留任。如同拉奧觀察的:「我一直覺得,每年都可以再晉升一階。我的主管說:『你現在的前景看好,為公司創造許多收益,是這裡的領導者,很快就能掌握方向來經營事業了。』我相信他說的話,因此放棄規劃下一步。」
困守舒適圈導致舉步維艱
在有名望的產業或公司工作形成的枷鎖可能很頑強,我起初觀察到擁有名譽帶來的枷鎖,是在哈佛商學院的同事身上。對方擁有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取得三個學位的「三H人」殊榮,因為哈佛的金字招牌和在這裡取得終身職的光環,決定不追求他校一個很吸引人、能帶來極大影響力的職位;相對地,另一位較資淺的同事並沒有這種包袱,因此接下那份工作。這位資淺的同事在新職位工作一年後,比那位資深同事在哈佛的日子快樂許多。哈佛的學校代表色是緋紅色與金色,響亮名聲所形成的紅手銬時常將人禁錮在這所學校裡,因此就算其他地方出現更好的機會(或「錢」途),也會讓人捨不得離開。
如果你考慮跳槽到其他公司、為了現在的職位做出調動,或是甚至爭取升遷機會,可能已經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枷鎖。這些束縛人的手銬也存在私領域中,像是和另一半長期在一起產生的安定感,可能會讓人受到同樣的束縛。我有一個學生觀察到這一點,表示:「那些不快樂卻不分手的人,是因為受困於害怕切斷關係的『枷鎖』。他們留在這段不滿意的感情中,是因為有著其他次要的好處,像是能感到安心、有保障又可預測,何必離開那個人來冒更大的風險?」同樣地,如果要搬到新城市居住,就必須重新建立交友圈、了解附近的店家和餐廳,還要重新發展習慣做法,好取代原本自在的舊有慣例。
當然,這些枷鎖確實會讓人避免做出不明智的行動,有時候我們事後想起,會很感謝沒有受到他人慫恿而不計代價追隨熱情(之後很快會再提到),還有心懷感激和情義都是培育自我與人往來時的重要特質和習慣,可是我們身上的枷鎖往往讓人無法追求可能會帶來更高滿足感的好構想。
辨識出限制的源頭
這種束縛感非常真實,最實際的事確實莫過於需要支付房貸,或是有一個安定的家,但是我們很容易受制於主觀的感受,特別是在感到迫切時。如果我們退一步來看維持現狀的迫切需求,就可以看清楚身上的枷鎖不過是一連串的決策,拆開來看,每一項都是當下合理的選擇,這代表的是隨著事件反應的你,也就是努力滿足賺錢、教養孩子等各種需求的因應做法,總有一天會把人一次次擊倒,但是你還有另一個面向,就是積極主動的自我,能夠看見當務之急以外的未來。
許多人都仰賴著反應的自我,以至於忽略積極的自我,慢慢就會發現這些枷鎖阻礙立即行動,也限制了整個格局。
卡洛琳在職場上追求完美,就好比一直等待完美構想出現的潛在創業者,他們受到的這種束縛也可能成為戀愛方面的阻礙。舉例來說,約會建議專欄作家艾文.馬克.凱茲(Evan Marc Katz)表示,他曾幫助一位二度離婚的六十多歲婦女再次開始約會。不久後,對方有了好幾位優質人選,卻還是不斷猶豫,心想:「他不是很有男子氣概的那一型。」「我們的身高一樣高,可是我又愛穿靴子。」凱茲建議這位在感情上追求最大效益的客戶:給那些差一點就完美的人一次機會。
初次婚姻的相關資料,看來也支持凱茲的做法。任教於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社會學者尼古拉斯.沃芬格(Nicholas Wolfinger),在一份研究中探討最佳適婚年紀,結果發現首次結婚而離婚的風險,從未滿二十歲到二十五歲左右穩定下降,到了三十歲時再度攀升,三十二歲後,平均每年離婚率增加五%。沃芬格注意到離婚率攀升是近期的現象,他強調即使調整相關變數,像是性別、種族、成長家庭的結構、是否居住在大城市,結果還是不變。沃芬格相信這是擇偶效應造成的,因此最有機會獲得美滿婚姻的人通常在二十幾歲結婚,讓其他年齡層剩下較少的理想對象。
在這裡停頓一下,思考卡洛琳和我們也可能面臨的狀況。卡洛琳追求自由的本錢在於高收入,但是這反而成為枷鎖。如同下一章將看到的,有些具體方法能用來因應這些限制。然而,盡早積極辨識出潛在限制的源頭,能讓我們更有機會做出更好的選擇,及時避免或減少這些束縛。
停一停,想一想
為了鋪陳下一章的場景,說明創辦人因應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且探索用以處理生活中類似挑戰的相關議題,請你問問自己:
• 如果你是卡洛琳,受到條件箝制卻想要做出改變來達成願望,此刻你傾向的做法是什麼?
• 在你的人生中,是否因為受到私人情感或職場限制,而無法追求心中渴望的重要決策?要是你提早一、兩年(或五年)意識到這些限制,會不會積極減少或消除這些限制?
• 未來一到兩年後,你可能會遇到哪些類似的困境?思考這些限制會如何持續影響決策,現在可以做哪些事,讓你希望的情境更有機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