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蘭 我的故鄉
我是1936年出生在宜蘭,俗名吳素真,皈依和出家的法名本來都叫「慈蓉」,出家時,我就跟師父建議說:「出家要斷三千煩惱絲,原來『蓉』的『草』字可以不要嗎?」師父向來滿人所願,所以我的法名是「慈容」,這個名字也成為我一生修行的目標:「以慈悲的容顏,凡事與人為善。」
宜蘭,過去老一輩的人稱這裡叫做「噶瑪蘭(Kbalan)」或「甲子蘭」,宜蘭是翻譯過來的名稱。宜蘭一邊靠太平洋,一邊靠中央山脈,中間就是蘭陽平原,從北宜公路看下去,一望無際延伸到海的稻田,是當地最美的風景。龜山島是蘭陽的地標,不論坐火車或開車,只要看見龜山島,就知道宜蘭到了!它就像宜蘭人的母親,有一種家人般的親切。
宜蘭人講閩南語(福佬話),有一種特殊腔調,最後一字會出現「ㄥ」的鼻音,讓人一聽就知道是不是從外地來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會把煮飯念成「朱奔」、煮麵就念「朱咪」,還有「柑仔黃黃軟軟酸酸」、「呷飯配魯卵」。像我們稱讚一個人或一件事很好、很特別,或東西非常好吃,就會在前面加一個「勁」字,表示非常的意思;例如:「勁」好呷、「勁」美,非常好吃、非常美。這個「勁」字的口音是宜蘭人獨有,我講的台語,有些地方會跟大家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
宜蘭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地方,過去雪山隧道還沒有開通前,北部與東部的交通往來只能靠火車、北宜公路和濱海公路三條路線,還有一般人不常走的草嶺古道。
早年坐火車到台北要花掉半天時間,而且都是燒煤炭的火車,沿途像猴硐、平溪、雙溪、三貂嶺都是出產煤礦的地方。師父說過,一趟路坐下來,要經過好幾個山洞,不但鼻孔黑了,臉跟全身也都霑滿煤炭灰了。(配圖1)
宜蘭跟台北之間隔了一座大雪山,因為對外的交通不便,反而保存了自己純樸厚道的特性。就像人家形容宜蘭人的性格,像宜蘭特產「糕渣」,外表看起來冷冷的,但吃在嘴巴裡會燙口的。人家都說宜蘭人看起來冷冷的,但其實他們內心很熱情、重情義。
當初,師父會留在宜蘭,就是宜蘭人這種很淡(不熱)、很慧(聰明)、很實(不虛榮)、不張揚的性格。如他自己所說,高雄信徒都熱烘烘的招呼接待,他一個年輕人受不起這樣的熱情接待,他比較習慣宜蘭人這種淡淡的性格,讓他感覺就像回家一樣,不用招呼,來去很自在。
民間信仰盛行 百姓生活淳樸
前面說過,蘭陽平原都是稻田,種田的人很多,農作物收成是靠天吃飯,所以宜蘭人很重視「敬天祭祖」,主要信奉媽祖、城隍爺、開漳聖王、土地公等民間信仰,宮廟非常多。像我家到雷音寺不到幾公尺,中間就有一間「同興廟」;雷音寺後面是「慶和廟」,宜蘭電信局旁邊還有一間宜蘭有名的「昭應宮媽祖廟」。可以說「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佛教寺院則很少聽說。
宜蘭最有名的就是城隍爺信仰,宜蘭城隍廟大約從清代到現在有二百年歷史,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迎城隍爺的日子,會有神明巡境。我們小孩子就會跟著媽媽去廟裡拜拜,看「鬧熱」(台語,熱鬧的意思),傍晚再去看歌仔戲。廟會是那個年代比較熱鬧的慶典活動,家家戶戶都會參加,已經成為一種民俗文化。
過去佛教在宜蘭並不興盛,沒聽過什麼念佛、拜佛的活動,更沒有人在講經說法,是師父到雷音寺後,才把佛教弘揚開來被大家看到。過去我家也是屬於民間信仰,是師父來了雷音寺後,才開始親近佛教。
像依來法師(九妹吳素梅)說的,師父給他們最深刻的印象是每逢農曆過年初一彌勒佛聖誕日,就會帶著一群蓮友到熱心的信徒家普照。到了農曆四月初八,全宜蘭市的人都在慶祝佛誕節,再到年底的彌陀佛七,整個宜蘭市就像過年一樣熱鬧,連外地上班的人都趕回來參加。
那時,依來法師還在兒童班學習,小朋友在雷音寺念佛結束後,就會擠到念佛會講堂繼續念佛。為什麼?因為等一下念佛結束會發點心,而念佛會的點心比兒童班的點心還要大份,小孩子就是為了這個去參加念佛的。在那個窮苦的年代,物資很少,念佛會、兒童班的點心很吸引人。
師父就是有辦法做到讓佛教成為全宜蘭人的佛教,只要雷音寺有活動,幾乎就是整個宜蘭市的大事。大家都打從心底對師父產生「好了不起」的讚歎,相較於一般人都是把佛當神拜,家中有事才來求佛的佛教,大家開始對師父推動的「生活化的佛教」、「人間化的佛教」有了新的認識。
二、廣結善緣是吳家祖風
我的俗家在宜蘭中山路上,距離雷音寺幾步路而已。祖父吳秀清是單傳,只生我爸爸吳水成這麼一個兒子及三個女兒,家中任何事都是以祖父為大。媽媽吳陳雙屘是一位傳統的家庭婦女,從小就被送到吳家幫忙,非常勤勞安分、刻苦認命。
爸爸的個性非常好,從來沒有罵過我們,媽媽比較嚴厲,會要求我們把事情做好,很有原則。祖父偶爾替人家看病,像鄉下的郎中大夫一樣。因為早期台灣鄉下醫療不發達,一般人都是去中藥店抓藥自己煎煮。祖父治病有一套方法,我記得以前如果有人喉嚨痛,祖父會把粉紅色的藥放在紙上,再把紙捲起來,對著患者的舌頭輕輕吹下去,過一陣子,對方就能把痰咳出來,然後祖父再開藥單給他。
爸爸也傳承了祖父的衣缽,會幫人把脈、開藥方,附近鄰居有一些小病,都直接來找我爸爸問診,請他把脈、抓藥、煎藥,所以從小家裡都飄著中藥味。很多孩子受驚嚇,也都來找我爸爸「收驚」,他會用金紙在孩子的前胸、後背繞一繞,再讓孩子跨過金爐,小孩就會好睡。所以我家常常有人來問事,我也就自然地在他旁邊當小助手,也和爸爸學習了不少漢字。
前面講到我的母親很儉約刻苦,家裡的大小事多半是她在操勞。過去家家戶戶都有種田,一到秋天收割季節時,左鄰右舍就會互助合作幫忙收割;今天到張家去割稻,明天到李家去收成。如果遇到偏遠一點,沒有人喜歡去割的稻田,對方都會來拜託爸媽幫忙。祖父總是告訴我們:「詰者呷戇人,戇人呷天公」(台語),意思就是只要認真本分做事,老天也會來幫忙。說也奇怪,我們家運氣很好,每次去收割稻米時,總是遇到好天氣,很快就順利收成。
收割後要曬稻穀,需要有空地,從我們家到雷音寺正好整排都是走廊,左鄰右舍都很樂意借我們曬穀;媽媽為了感謝鄰居給我們方便,常常準備豐盛的點心請大家吃。就這樣,每次遇到我們家要割稻、插秧時,大家也都很願意來幫忙。媽媽這種對鄰居的感恩心,我們從小就跟著她學習,自然也養成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
我的性格 不叫苦不喊累
台灣光復(1945年)前後,那時每一戶人家的孩子都很多,我們家是十一個孩子的大家庭,我排行老五,上有一兄三姐,下有二弟四妹。在以前的年代,一般家庭若一連生三個女孩,老人家就會很盼望有一個男孩。好不容易媽媽第四胎生了一個男孩,就是我大哥,接著是我和二個弟弟、四位妹妹陸續出生,所以爸媽的負擔非常重。
我大姊叫吳筠、二姊吳翠娥、三姊張選、大哥吳錫璋、六弟吳錫錡、七弟吳錫富、八妹吳美惠、九妹吳素梅(依來法師)、十妹蔡素蕙、十一妹吳素芬。兩位姊姊與我相差約六到八歲,我八歲的時候,大姊已經在宜蘭縣政府上班,二姊也到當地的兵工廠工作分擔家計。我上下雖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但那個年代男孩子很寶貝,家中大小事幾乎都由我來替媽媽分擔,還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配圖3、圖4)
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清苦,任何可以吃的菜葉都不會輕易丟棄,而是把它們醃製保存起來;尤其我們家人口眾多,就要學會更多食物的製作。比如七月中元節,民間都要拜拜,我們家就會用米做糕點來祭拜,拜好後切起來存放,以備颱風來時有東西吃。宜蘭經常下雨,東西容易壞,媽媽就會醃製各種醬菜、蘿蔔乾,甚至自己做醬油。因為我常跟著媽媽做事,或多或少都學會一點醃漬的功夫,不過因為後來沒有再做,也都忘記了。
平時下課,我也常跟著媽媽去祖父的菜園裡幫忙。弟弟妹妹年紀小,頂多拔拔草、施肥,我比較大,會幫忙挑菜、洗菜,還會一把一把綁起來拿去賣。每次只要我把菜帶去大街小巷繞個兩圈,喊一喊,青菜就賣光了。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經常做的事,我很習慣,也不覺得有什麼辛苦,從小就養成勞動的性格了。
我國小一年級時,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已經開始;當時,日本政府規定每戶人家都要備有防空洞,一旦警報一響,全部的人都要躲到防空洞裡。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常帶著弟妹躲空襲,空襲過後,看到街上許多房子都倒塌了,甚至整排房子都被炸毀,市中心不能住人,大家都疏散到鄉下避難。
當時,我們有一位親戚住在龍潭,只要空襲來臨時,媽媽就會帶著我們去那邊避難。從宜蘭市走到龍潭大約要一個半小時,每次都是我背著八妹美惠走路去;到最後,全身都溼透了,衣服也被磨破,但我從來沒有鬧脾氣說不背了。直到有一次,換成媽媽背妹妹,她突然對我說:「走這麼遠的路,都沒聽你喊苦過,實在很能忍耐。」這就是我的性格,從小就是這樣,不會找理由說不要,自己會承擔起來。
我是1936年出生在宜蘭,俗名吳素真,皈依和出家的法名本來都叫「慈蓉」,出家時,我就跟師父建議說:「出家要斷三千煩惱絲,原來『蓉』的『草』字可以不要嗎?」師父向來滿人所願,所以我的法名是「慈容」,這個名字也成為我一生修行的目標:「以慈悲的容顏,凡事與人為善。」
宜蘭,過去老一輩的人稱這裡叫做「噶瑪蘭(Kbalan)」或「甲子蘭」,宜蘭是翻譯過來的名稱。宜蘭一邊靠太平洋,一邊靠中央山脈,中間就是蘭陽平原,從北宜公路看下去,一望無際延伸到海的稻田,是當地最美的風景。龜山島是蘭陽的地標,不論坐火車或開車,只要看見龜山島,就知道宜蘭到了!它就像宜蘭人的母親,有一種家人般的親切。
宜蘭人講閩南語(福佬話),有一種特殊腔調,最後一字會出現「ㄥ」的鼻音,讓人一聽就知道是不是從外地來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會把煮飯念成「朱奔」、煮麵就念「朱咪」,還有「柑仔黃黃軟軟酸酸」、「呷飯配魯卵」。像我們稱讚一個人或一件事很好、很特別,或東西非常好吃,就會在前面加一個「勁」字,表示非常的意思;例如:「勁」好呷、「勁」美,非常好吃、非常美。這個「勁」字的口音是宜蘭人獨有,我講的台語,有些地方會跟大家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
宜蘭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地方,過去雪山隧道還沒有開通前,北部與東部的交通往來只能靠火車、北宜公路和濱海公路三條路線,還有一般人不常走的草嶺古道。
早年坐火車到台北要花掉半天時間,而且都是燒煤炭的火車,沿途像猴硐、平溪、雙溪、三貂嶺都是出產煤礦的地方。師父說過,一趟路坐下來,要經過好幾個山洞,不但鼻孔黑了,臉跟全身也都霑滿煤炭灰了。(配圖1)
宜蘭跟台北之間隔了一座大雪山,因為對外的交通不便,反而保存了自己純樸厚道的特性。就像人家形容宜蘭人的性格,像宜蘭特產「糕渣」,外表看起來冷冷的,但吃在嘴巴裡會燙口的。人家都說宜蘭人看起來冷冷的,但其實他們內心很熱情、重情義。
當初,師父會留在宜蘭,就是宜蘭人這種很淡(不熱)、很慧(聰明)、很實(不虛榮)、不張揚的性格。如他自己所說,高雄信徒都熱烘烘的招呼接待,他一個年輕人受不起這樣的熱情接待,他比較習慣宜蘭人這種淡淡的性格,讓他感覺就像回家一樣,不用招呼,來去很自在。
民間信仰盛行 百姓生活淳樸
前面說過,蘭陽平原都是稻田,種田的人很多,農作物收成是靠天吃飯,所以宜蘭人很重視「敬天祭祖」,主要信奉媽祖、城隍爺、開漳聖王、土地公等民間信仰,宮廟非常多。像我家到雷音寺不到幾公尺,中間就有一間「同興廟」;雷音寺後面是「慶和廟」,宜蘭電信局旁邊還有一間宜蘭有名的「昭應宮媽祖廟」。可以說「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佛教寺院則很少聽說。
宜蘭最有名的就是城隍爺信仰,宜蘭城隍廟大約從清代到現在有二百年歷史,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迎城隍爺的日子,會有神明巡境。我們小孩子就會跟著媽媽去廟裡拜拜,看「鬧熱」(台語,熱鬧的意思),傍晚再去看歌仔戲。廟會是那個年代比較熱鬧的慶典活動,家家戶戶都會參加,已經成為一種民俗文化。
過去佛教在宜蘭並不興盛,沒聽過什麼念佛、拜佛的活動,更沒有人在講經說法,是師父到雷音寺後,才把佛教弘揚開來被大家看到。過去我家也是屬於民間信仰,是師父來了雷音寺後,才開始親近佛教。
像依來法師(九妹吳素梅)說的,師父給他們最深刻的印象是每逢農曆過年初一彌勒佛聖誕日,就會帶著一群蓮友到熱心的信徒家普照。到了農曆四月初八,全宜蘭市的人都在慶祝佛誕節,再到年底的彌陀佛七,整個宜蘭市就像過年一樣熱鬧,連外地上班的人都趕回來參加。
那時,依來法師還在兒童班學習,小朋友在雷音寺念佛結束後,就會擠到念佛會講堂繼續念佛。為什麼?因為等一下念佛結束會發點心,而念佛會的點心比兒童班的點心還要大份,小孩子就是為了這個去參加念佛的。在那個窮苦的年代,物資很少,念佛會、兒童班的點心很吸引人。
師父就是有辦法做到讓佛教成為全宜蘭人的佛教,只要雷音寺有活動,幾乎就是整個宜蘭市的大事。大家都打從心底對師父產生「好了不起」的讚歎,相較於一般人都是把佛當神拜,家中有事才來求佛的佛教,大家開始對師父推動的「生活化的佛教」、「人間化的佛教」有了新的認識。
二、廣結善緣是吳家祖風
我的俗家在宜蘭中山路上,距離雷音寺幾步路而已。祖父吳秀清是單傳,只生我爸爸吳水成這麼一個兒子及三個女兒,家中任何事都是以祖父為大。媽媽吳陳雙屘是一位傳統的家庭婦女,從小就被送到吳家幫忙,非常勤勞安分、刻苦認命。
爸爸的個性非常好,從來沒有罵過我們,媽媽比較嚴厲,會要求我們把事情做好,很有原則。祖父偶爾替人家看病,像鄉下的郎中大夫一樣。因為早期台灣鄉下醫療不發達,一般人都是去中藥店抓藥自己煎煮。祖父治病有一套方法,我記得以前如果有人喉嚨痛,祖父會把粉紅色的藥放在紙上,再把紙捲起來,對著患者的舌頭輕輕吹下去,過一陣子,對方就能把痰咳出來,然後祖父再開藥單給他。
爸爸也傳承了祖父的衣缽,會幫人把脈、開藥方,附近鄰居有一些小病,都直接來找我爸爸問診,請他把脈、抓藥、煎藥,所以從小家裡都飄著中藥味。很多孩子受驚嚇,也都來找我爸爸「收驚」,他會用金紙在孩子的前胸、後背繞一繞,再讓孩子跨過金爐,小孩就會好睡。所以我家常常有人來問事,我也就自然地在他旁邊當小助手,也和爸爸學習了不少漢字。
前面講到我的母親很儉約刻苦,家裡的大小事多半是她在操勞。過去家家戶戶都有種田,一到秋天收割季節時,左鄰右舍就會互助合作幫忙收割;今天到張家去割稻,明天到李家去收成。如果遇到偏遠一點,沒有人喜歡去割的稻田,對方都會來拜託爸媽幫忙。祖父總是告訴我們:「詰者呷戇人,戇人呷天公」(台語),意思就是只要認真本分做事,老天也會來幫忙。說也奇怪,我們家運氣很好,每次去收割稻米時,總是遇到好天氣,很快就順利收成。
收割後要曬稻穀,需要有空地,從我們家到雷音寺正好整排都是走廊,左鄰右舍都很樂意借我們曬穀;媽媽為了感謝鄰居給我們方便,常常準備豐盛的點心請大家吃。就這樣,每次遇到我們家要割稻、插秧時,大家也都很願意來幫忙。媽媽這種對鄰居的感恩心,我們從小就跟著她學習,自然也養成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
我的性格 不叫苦不喊累
台灣光復(1945年)前後,那時每一戶人家的孩子都很多,我們家是十一個孩子的大家庭,我排行老五,上有一兄三姐,下有二弟四妹。在以前的年代,一般家庭若一連生三個女孩,老人家就會很盼望有一個男孩。好不容易媽媽第四胎生了一個男孩,就是我大哥,接著是我和二個弟弟、四位妹妹陸續出生,所以爸媽的負擔非常重。
我大姊叫吳筠、二姊吳翠娥、三姊張選、大哥吳錫璋、六弟吳錫錡、七弟吳錫富、八妹吳美惠、九妹吳素梅(依來法師)、十妹蔡素蕙、十一妹吳素芬。兩位姊姊與我相差約六到八歲,我八歲的時候,大姊已經在宜蘭縣政府上班,二姊也到當地的兵工廠工作分擔家計。我上下雖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但那個年代男孩子很寶貝,家中大小事幾乎都由我來替媽媽分擔,還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配圖3、圖4)
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清苦,任何可以吃的菜葉都不會輕易丟棄,而是把它們醃製保存起來;尤其我們家人口眾多,就要學會更多食物的製作。比如七月中元節,民間都要拜拜,我們家就會用米做糕點來祭拜,拜好後切起來存放,以備颱風來時有東西吃。宜蘭經常下雨,東西容易壞,媽媽就會醃製各種醬菜、蘿蔔乾,甚至自己做醬油。因為我常跟著媽媽做事,或多或少都學會一點醃漬的功夫,不過因為後來沒有再做,也都忘記了。
平時下課,我也常跟著媽媽去祖父的菜園裡幫忙。弟弟妹妹年紀小,頂多拔拔草、施肥,我比較大,會幫忙挑菜、洗菜,還會一把一把綁起來拿去賣。每次只要我把菜帶去大街小巷繞個兩圈,喊一喊,青菜就賣光了。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經常做的事,我很習慣,也不覺得有什麼辛苦,從小就養成勞動的性格了。
我國小一年級時,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已經開始;當時,日本政府規定每戶人家都要備有防空洞,一旦警報一響,全部的人都要躲到防空洞裡。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常帶著弟妹躲空襲,空襲過後,看到街上許多房子都倒塌了,甚至整排房子都被炸毀,市中心不能住人,大家都疏散到鄉下避難。
當時,我們有一位親戚住在龍潭,只要空襲來臨時,媽媽就會帶著我們去那邊避難。從宜蘭市走到龍潭大約要一個半小時,每次都是我背著八妹美惠走路去;到最後,全身都溼透了,衣服也被磨破,但我從來沒有鬧脾氣說不背了。直到有一次,換成媽媽背妹妹,她突然對我說:「走這麼遠的路,都沒聽你喊苦過,實在很能忍耐。」這就是我的性格,從小就是這樣,不會找理由說不要,自己會承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