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樹洞
│不要壓抑眼淚和情緒,它們不會消失,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
某天下午,我見天氣好,就上樓曬曬太陽。
接著,見下班後的綺綺匆忙地打開頂樓大門,慌張地跑過來,抱著我說:「嚇死我了。」
我才意識到自己給她帶來多大的焦慮,我說:「我不會有事的,我答應妳。」
多年前,心理諮商尚未盛行。問了從事心理輔導的朋友,才發現有諮商心理師的存在,也才知道──原來這才是我要的!
我想深入根本原因,想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
很快地,我預約了心理諮商。
從疾病門診到身心科門診,諮商,似乎又再更往內走。
有些人抗拒進行心理諮商,也不讓身邊的人去。他們認為做心理諮商就是承認自己有病,所以總是說:「我/你又沒有問題,為什麼要做心理諮商?」
我覺得世上沒有「沒問題的人」,只有願意面對問題和逃避問題的人。
並且,心理諮商從來就不是給有病的人去的,是給有需要的人去的。我們可以諮商感情、婚姻、家庭,甚至是工作。在極度迷惘、痛苦的時候,還有人能承接住我們。
諮商前,我和初次到身心科診所時一樣。
我想了好多的問題,然後跟綺綺說:「怎麼辦,我不知道要說什麼?」
她又說:「去了之後,心理師會知道要跟妳聊什麼,不要緊張。」
我感到緊張,不是害怕被分析、感到赤裸。我的緊張和大多數時候一樣,我怕有事情忘了說、進行得不順利,怕自己做不好。
初次諮商,綺綺陪我去。
我像個小孩一樣縮在綺綺身邊,扭扭捏捏地和心理師問好。心理師是一位黑長髮、語氣溫和的女生。她親切地微笑和我打招呼,然後帶我上樓。
我們走進位於二樓的一間諮商室。
諮商室和一般房間沒什麼兩樣。中間放著一張圓桌,四張椅子圍繞著桌子擺放。有地毯、有窗簾,還有一箱心理師用來角色扮演的絨毛娃娃,看起來很溫馨。
心理師說:「妳想坐哪邊呢?可以選一張椅子,這四個位置都可以。」
我選了靠牆的椅子。
心理師在我對面坐下,放好小鬧鐘、面向我們倆,提醒我也提醒她,我們有一個小時。
第一次諮商,我沒有非常投入,我們都還在彼此適應。
心理師請我閉上眼睛,用聲音引導我想像一些情景。我坦誠,這部分我很抽離,因為總覺得有一點尷尬。
但當我們聊到我的原生家庭,還有我內心的感受時,我在諮商室裡崩潰大哭。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
和別人聊天,通常都在聽別人的事,或者聊別人的事。
而諮商是在聊自己的事。
你會第一次體驗到,談論自己的時候,傾聽者是放下評斷、專心聽你說話的。當你說完了以後,對方不會否定、責備你,更不會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說:「我也是!」。
心理師會繼續問問題,讓你說得更多、更深層。
大多數時間,心理師會從我的回答和描述,反問我問題。有時,我一時之間回答不出來,會說:「我不知道。」有時,我的誠實甚至會嚇到自己:「我的內心竟然是這樣想的嗎?」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結束了一個小時的諮商,我紅著眼睛走出諮商室。
「好可怕。」綺綺看著我泛紅的眼睛,脫口而出。
我瞪了她一眼,又哭又笑。
「但妳感覺好像變輕鬆了。」走出諮商所,她突然感覺我有一點點不同。
我也不確定,但似乎真的有一種變輕盈的感覺。好像囤積、阻塞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情緒,開始被疏通了。
每個人都需要樹洞。
可以是伴侶、家人、朋友。如果身邊沒有能夠安心傾吐的對象,又或者他們就是你需要諮商或找人訴說的原因,那也沒關係。世界上有一種職業,經過專業訓練,讓人感到安全、被承接,不會給你建議或解決方案,但會讓你學習看見盲點、產生新的迴圈,那就是諮商心理師。
但是,諮商也不是如此神奇,不是試過一次就會100%有效。
即使見證身邊的人,因為找某位心理師諮商後好轉,也不見得適合自己。我的心理師說,她也曾被抱怨、嫌棄、批評,但她卻很適合我,緣分很奇妙。
所以,諮商前我們得花很多時間和耐心搜尋、做功課,以及不斷地嘗試面談,才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師。此外,雙方還需要時間磨合。
心理諮商不是能立即見效的特效藥,而是緩慢的探索和修復。
從一開始的兩週一次、到一個月一次,維持了一兩年後,心理師說:「妳有需要再來。」
偶爾在換季或狀態不太好的時候,我還是會預約過去找心理師聊聊。
剛開始諮商,會萌生一種念頭──「應該是那些造成我痛苦的人來諮商,為什麼是我?」可是後來,一步步、慢慢地從原生家庭、伴侶、婚姻課題慢慢拆解,最後,回到與自己的關係。
漸漸不再執著於「錯的人才需要改變」。離開、轉念,不代表我就是錯的,只是想讓自己舒服一些。這才是諮商的重點──改變自己,而不是期待他人改變。
經歷幾年諮商,有的時候會感覺釋放情緒,豁然開朗。而大多數時間很燒腦,因為心理師丟出了我未曾思考過的問題。有的時候則感覺沈重,因為心理師出了功課,有了需要練習的事,腦袋一片混亂。有的時候,還會感覺這一次的對談沒有獲得什麼。每一次的結果、步出諮商室的狀態,都很不一樣。
有一次,聊到我長期胸悶。
心理師說:「妳閉上眼睛,感覺一下是哪裡很悶?妳可以找出那個點嗎?」
我感受了一下,說:「好像找到了。」
「妳去感受那個點,然後深深地、慢慢地吸氣。」心理師說:「然後,感覺把不舒服跟著吐氣一次吐出來。」
反覆幾次,似乎好一些了。
一次又一次諮商,一層又一層地揭開、深入探索,我終於說了深埋很久、不敢碰觸的一件件創傷。
「謝謝妳這麼信任我。」心理師聽完,眼眶泛紅,說:「妳怎麼能熬過來?」
我一邊哭、一邊說,因為被理解,感覺到內心一部分的緊繃逐漸鬆開。
原來,人不只有成就需要被肯定,受傷也需要。
想起這麼多年來身體的不適,或許是在提醒我,壓抑、忽視的情緒不會消失。它們會堆積起來,再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直到我看見、願意好好對待和處理。
最後我也想分享,關於創傷、陰影,許多人都在鼓勵說出口才會好,但有時這會成為另一種壓力。
如果尚未準備好說出口,千萬不要急,不要強迫自己。勉強自己去處理、揭開傷口,反而帶給自己額外的壓力。在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陪伴自己。只需要知道有心理諮商這些資源,當時機成熟時、真正需要時,知道可以為自己做什麼,就足夠了。
曾看過一句話說:「你不是一定要和別人分享你的創傷經歷,但你可以分享你的情緒和感受,感到舒服、被理解就好了。」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自我療癒的方式,沒有對錯,沒有必須,沒有一定要如何,保持耐心,我們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12.最好的陪伴者
│期待透過對方來療癒自己,即使遇到再好的人,都會失去。│
開始諮商後,綺綺的心理負擔少了一些,我也開始想為自己做點什麼。
除了諮商外,生活中還有一些比較輕鬆且容易做到的事,像是追點單元小短劇。
這陣子,幾十年前很紅的《順風婦產科》突然再度紅了起來。因為是喜劇,常讓我會心一笑,而且片長只有短短幾分鐘,對難以集中注意力的我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除了逗自己開心,運動和太陽也很重要。
瑜伽不是運動,但能舒展身心。最適合我的,是它不需要出門、不需要外在的器材、不需要廣闊的空間。不受天氣、氣候影響,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只需要在家裡、一張小小的墊子上,一個沒有外人打擾,安心、安全的地方,我就可以隨時隨地開始。
陷入痛苦需要外力幫助時,不能只有一根浮木,而是一張網。當我不能接住自己、身邊的人也不能的時候,也能安全地被這張網承接。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願意落在那張網上,相信自己有能力好起來,以及給自己無限的耐心。畢竟這段難熬的期間,了解、陪伴自己最多的人,還是自己。
有些人認為只要找到伴侶,就能解決孤獨、無助和痛苦,希望藉由愛情來療癒自己,迎來完美的幸福結局。
以前的我也是這樣想的,所以總是因為伴侶沒有滿足我的期待而感到受傷。但我也因此發覺,單身時不好,進入一段關係後,只會更加不好。因為我們的期待不會被滿足,而是不斷地落空。
有時,她耐心理解和安撫我,我就會感到安心。
有時,她感到不耐煩,就會和我大吵一架,無視還在傷心哭泣的我,直接出門。
幸福是雙倍的,痛苦也會是雙倍的。很多人因為雙倍的幸福在一起,更多人因為雙倍的痛苦分開。而最可怕的,是我將自己的鑰匙交到對方手上,有一半的機率會因她而心情好轉,有一半的機率變得更加惡劣。
低潮期間,我們還是有爭吵的時候,且每一次的爭吵,都把我再度往深淵推進。
我一度覺得這段關係可能要走到盡頭了,直到我出發、再回來,才看見她真的辛苦了。陪伴憂鬱或焦慮、恐慌患者真的非常辛苦,一不小心,自己也會被拖下去。
我的伴侶不是聖人,也不是諮商心理師。
她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我卻對她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像,總是期待她的承接和理解。
在別人的生命中,「我」並不重要,如果有人珍惜我,那也不是應該的。
心靈雞湯中,常提到的「愛自己」「重視自己」的意思,不是要別人重視你、愛你,把你看得很重要。而是──你要愛自己、要重視自己──不要期待從別人身上獲得。
陷入煩躁、脆弱、受傷的時候,另一半能安撫我們,很值得感激。但如果另一半無法承接我們,那也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義務承接自己,而不是將自己丟給對方。
經過很多年、很多爭吵,我才知道──對方的條件如何、與伴侶之間的關係如何,都沒有比「我與自己」的關係如何還重要。
希望一段關係穩定、健康,就是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有能力拯救他人,也不要覺得他人有能力拯救自己。
有人常說,要1+1大於2,才會幸福。如果沒有,寧可不要這段關係。
可是,大多數人只在意自己和對方在一起,能不能大於2,卻從未誠實、認真地思考過,我們自己是完整的1嗎?還是只是期待另一人來補足,完整我們呢?
如果期待透過對方來療癒自己,即使遇到再好的人,都可能會失去。
有次,綺綺說:「一直承接、安撫對方,就沒有給對方成長的機會。」
我說:「那會不會有一個人可以永遠寵溺、疼愛一個人?讓他不需要成長,也能好好過完這一生?」
她說:「有可能啊!但很難保證。現在或許可以,但未來某一天,一直包容的那一方也可能突然累了,會覺得──你已經是一個五六十歲的人了,為什麼還像小孩一樣?那時才開始畫界線、保持距離,可能更糟。」
或許是吧!
如果一個人總是被承接著、被理解和包容,就沒有機會學習、就會失去這個能力,就像不再需要的器官退化掉一樣,會忘記自己也是有力量的、是可靠的,也有能力可以承接住自己。
以前,我常對她說:「在低潮時,只要想到至少還有妳,我就會好一些。」
她說:「不行吧!萬一哪天我不在世上了,妳要怎麼辦?」
是啊,我要怎麼辦?
光用想像都天崩地裂。
整體來說,我的伴侶是一個非常好的陪伴者,陪我度過了很多痛苦難熬的日子。但再怎麼好,也沒有我和自己的關係親密,也不可能永遠陪伴著我。
我才是這個世界上,最該為自己負責的人,是自己最好的陪伴者,也只有我能陪伴自己從頭走到最後。
│不要壓抑眼淚和情緒,它們不會消失,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
某天下午,我見天氣好,就上樓曬曬太陽。
接著,見下班後的綺綺匆忙地打開頂樓大門,慌張地跑過來,抱著我說:「嚇死我了。」
我才意識到自己給她帶來多大的焦慮,我說:「我不會有事的,我答應妳。」
多年前,心理諮商尚未盛行。問了從事心理輔導的朋友,才發現有諮商心理師的存在,也才知道──原來這才是我要的!
我想深入根本原因,想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
很快地,我預約了心理諮商。
從疾病門診到身心科門診,諮商,似乎又再更往內走。
有些人抗拒進行心理諮商,也不讓身邊的人去。他們認為做心理諮商就是承認自己有病,所以總是說:「我/你又沒有問題,為什麼要做心理諮商?」
我覺得世上沒有「沒問題的人」,只有願意面對問題和逃避問題的人。
並且,心理諮商從來就不是給有病的人去的,是給有需要的人去的。我們可以諮商感情、婚姻、家庭,甚至是工作。在極度迷惘、痛苦的時候,還有人能承接住我們。
諮商前,我和初次到身心科診所時一樣。
我想了好多的問題,然後跟綺綺說:「怎麼辦,我不知道要說什麼?」
她又說:「去了之後,心理師會知道要跟妳聊什麼,不要緊張。」
我感到緊張,不是害怕被分析、感到赤裸。我的緊張和大多數時候一樣,我怕有事情忘了說、進行得不順利,怕自己做不好。
初次諮商,綺綺陪我去。
我像個小孩一樣縮在綺綺身邊,扭扭捏捏地和心理師問好。心理師是一位黑長髮、語氣溫和的女生。她親切地微笑和我打招呼,然後帶我上樓。
我們走進位於二樓的一間諮商室。
諮商室和一般房間沒什麼兩樣。中間放著一張圓桌,四張椅子圍繞著桌子擺放。有地毯、有窗簾,還有一箱心理師用來角色扮演的絨毛娃娃,看起來很溫馨。
心理師說:「妳想坐哪邊呢?可以選一張椅子,這四個位置都可以。」
我選了靠牆的椅子。
心理師在我對面坐下,放好小鬧鐘、面向我們倆,提醒我也提醒她,我們有一個小時。
第一次諮商,我沒有非常投入,我們都還在彼此適應。
心理師請我閉上眼睛,用聲音引導我想像一些情景。我坦誠,這部分我很抽離,因為總覺得有一點尷尬。
但當我們聊到我的原生家庭,還有我內心的感受時,我在諮商室裡崩潰大哭。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
和別人聊天,通常都在聽別人的事,或者聊別人的事。
而諮商是在聊自己的事。
你會第一次體驗到,談論自己的時候,傾聽者是放下評斷、專心聽你說話的。當你說完了以後,對方不會否定、責備你,更不會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說:「我也是!」。
心理師會繼續問問題,讓你說得更多、更深層。
大多數時間,心理師會從我的回答和描述,反問我問題。有時,我一時之間回答不出來,會說:「我不知道。」有時,我的誠實甚至會嚇到自己:「我的內心竟然是這樣想的嗎?」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結束了一個小時的諮商,我紅著眼睛走出諮商室。
「好可怕。」綺綺看著我泛紅的眼睛,脫口而出。
我瞪了她一眼,又哭又笑。
「但妳感覺好像變輕鬆了。」走出諮商所,她突然感覺我有一點點不同。
我也不確定,但似乎真的有一種變輕盈的感覺。好像囤積、阻塞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情緒,開始被疏通了。
每個人都需要樹洞。
可以是伴侶、家人、朋友。如果身邊沒有能夠安心傾吐的對象,又或者他們就是你需要諮商或找人訴說的原因,那也沒關係。世界上有一種職業,經過專業訓練,讓人感到安全、被承接,不會給你建議或解決方案,但會讓你學習看見盲點、產生新的迴圈,那就是諮商心理師。
但是,諮商也不是如此神奇,不是試過一次就會100%有效。
即使見證身邊的人,因為找某位心理師諮商後好轉,也不見得適合自己。我的心理師說,她也曾被抱怨、嫌棄、批評,但她卻很適合我,緣分很奇妙。
所以,諮商前我們得花很多時間和耐心搜尋、做功課,以及不斷地嘗試面談,才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師。此外,雙方還需要時間磨合。
心理諮商不是能立即見效的特效藥,而是緩慢的探索和修復。
從一開始的兩週一次、到一個月一次,維持了一兩年後,心理師說:「妳有需要再來。」
偶爾在換季或狀態不太好的時候,我還是會預約過去找心理師聊聊。
剛開始諮商,會萌生一種念頭──「應該是那些造成我痛苦的人來諮商,為什麼是我?」可是後來,一步步、慢慢地從原生家庭、伴侶、婚姻課題慢慢拆解,最後,回到與自己的關係。
漸漸不再執著於「錯的人才需要改變」。離開、轉念,不代表我就是錯的,只是想讓自己舒服一些。這才是諮商的重點──改變自己,而不是期待他人改變。
經歷幾年諮商,有的時候會感覺釋放情緒,豁然開朗。而大多數時間很燒腦,因為心理師丟出了我未曾思考過的問題。有的時候則感覺沈重,因為心理師出了功課,有了需要練習的事,腦袋一片混亂。有的時候,還會感覺這一次的對談沒有獲得什麼。每一次的結果、步出諮商室的狀態,都很不一樣。
有一次,聊到我長期胸悶。
心理師說:「妳閉上眼睛,感覺一下是哪裡很悶?妳可以找出那個點嗎?」
我感受了一下,說:「好像找到了。」
「妳去感受那個點,然後深深地、慢慢地吸氣。」心理師說:「然後,感覺把不舒服跟著吐氣一次吐出來。」
反覆幾次,似乎好一些了。
一次又一次諮商,一層又一層地揭開、深入探索,我終於說了深埋很久、不敢碰觸的一件件創傷。
「謝謝妳這麼信任我。」心理師聽完,眼眶泛紅,說:「妳怎麼能熬過來?」
我一邊哭、一邊說,因為被理解,感覺到內心一部分的緊繃逐漸鬆開。
原來,人不只有成就需要被肯定,受傷也需要。
想起這麼多年來身體的不適,或許是在提醒我,壓抑、忽視的情緒不會消失。它們會堆積起來,再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直到我看見、願意好好對待和處理。
最後我也想分享,關於創傷、陰影,許多人都在鼓勵說出口才會好,但有時這會成為另一種壓力。
如果尚未準備好說出口,千萬不要急,不要強迫自己。勉強自己去處理、揭開傷口,反而帶給自己額外的壓力。在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陪伴自己。只需要知道有心理諮商這些資源,當時機成熟時、真正需要時,知道可以為自己做什麼,就足夠了。
曾看過一句話說:「你不是一定要和別人分享你的創傷經歷,但你可以分享你的情緒和感受,感到舒服、被理解就好了。」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自我療癒的方式,沒有對錯,沒有必須,沒有一定要如何,保持耐心,我們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12.最好的陪伴者
│期待透過對方來療癒自己,即使遇到再好的人,都會失去。│
開始諮商後,綺綺的心理負擔少了一些,我也開始想為自己做點什麼。
除了諮商外,生活中還有一些比較輕鬆且容易做到的事,像是追點單元小短劇。
這陣子,幾十年前很紅的《順風婦產科》突然再度紅了起來。因為是喜劇,常讓我會心一笑,而且片長只有短短幾分鐘,對難以集中注意力的我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除了逗自己開心,運動和太陽也很重要。
瑜伽不是運動,但能舒展身心。最適合我的,是它不需要出門、不需要外在的器材、不需要廣闊的空間。不受天氣、氣候影響,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只需要在家裡、一張小小的墊子上,一個沒有外人打擾,安心、安全的地方,我就可以隨時隨地開始。
陷入痛苦需要外力幫助時,不能只有一根浮木,而是一張網。當我不能接住自己、身邊的人也不能的時候,也能安全地被這張網承接。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願意落在那張網上,相信自己有能力好起來,以及給自己無限的耐心。畢竟這段難熬的期間,了解、陪伴自己最多的人,還是自己。
有些人認為只要找到伴侶,就能解決孤獨、無助和痛苦,希望藉由愛情來療癒自己,迎來完美的幸福結局。
以前的我也是這樣想的,所以總是因為伴侶沒有滿足我的期待而感到受傷。但我也因此發覺,單身時不好,進入一段關係後,只會更加不好。因為我們的期待不會被滿足,而是不斷地落空。
有時,她耐心理解和安撫我,我就會感到安心。
有時,她感到不耐煩,就會和我大吵一架,無視還在傷心哭泣的我,直接出門。
幸福是雙倍的,痛苦也會是雙倍的。很多人因為雙倍的幸福在一起,更多人因為雙倍的痛苦分開。而最可怕的,是我將自己的鑰匙交到對方手上,有一半的機率會因她而心情好轉,有一半的機率變得更加惡劣。
低潮期間,我們還是有爭吵的時候,且每一次的爭吵,都把我再度往深淵推進。
我一度覺得這段關係可能要走到盡頭了,直到我出發、再回來,才看見她真的辛苦了。陪伴憂鬱或焦慮、恐慌患者真的非常辛苦,一不小心,自己也會被拖下去。
我的伴侶不是聖人,也不是諮商心理師。
她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我卻對她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像,總是期待她的承接和理解。
在別人的生命中,「我」並不重要,如果有人珍惜我,那也不是應該的。
心靈雞湯中,常提到的「愛自己」「重視自己」的意思,不是要別人重視你、愛你,把你看得很重要。而是──你要愛自己、要重視自己──不要期待從別人身上獲得。
陷入煩躁、脆弱、受傷的時候,另一半能安撫我們,很值得感激。但如果另一半無法承接我們,那也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義務承接自己,而不是將自己丟給對方。
經過很多年、很多爭吵,我才知道──對方的條件如何、與伴侶之間的關係如何,都沒有比「我與自己」的關係如何還重要。
希望一段關係穩定、健康,就是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有能力拯救他人,也不要覺得他人有能力拯救自己。
有人常說,要1+1大於2,才會幸福。如果沒有,寧可不要這段關係。
可是,大多數人只在意自己和對方在一起,能不能大於2,卻從未誠實、認真地思考過,我們自己是完整的1嗎?還是只是期待另一人來補足,完整我們呢?
如果期待透過對方來療癒自己,即使遇到再好的人,都可能會失去。
有次,綺綺說:「一直承接、安撫對方,就沒有給對方成長的機會。」
我說:「那會不會有一個人可以永遠寵溺、疼愛一個人?讓他不需要成長,也能好好過完這一生?」
她說:「有可能啊!但很難保證。現在或許可以,但未來某一天,一直包容的那一方也可能突然累了,會覺得──你已經是一個五六十歲的人了,為什麼還像小孩一樣?那時才開始畫界線、保持距離,可能更糟。」
或許是吧!
如果一個人總是被承接著、被理解和包容,就沒有機會學習、就會失去這個能力,就像不再需要的器官退化掉一樣,會忘記自己也是有力量的、是可靠的,也有能力可以承接住自己。
以前,我常對她說:「在低潮時,只要想到至少還有妳,我就會好一些。」
她說:「不行吧!萬一哪天我不在世上了,妳要怎麼辦?」
是啊,我要怎麼辦?
光用想像都天崩地裂。
整體來說,我的伴侶是一個非常好的陪伴者,陪我度過了很多痛苦難熬的日子。但再怎麼好,也沒有我和自己的關係親密,也不可能永遠陪伴著我。
我才是這個世界上,最該為自己負責的人,是自己最好的陪伴者,也只有我能陪伴自己從頭走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