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噪音,父母喜歡音樂也讓孩子喜歡音樂
──聲音:噪音與樂音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各種聲音與噪音包圍的社會裡,有時候甚至也因此受到侵擾……關於這個話題,許多年輕的父母向您提問,如何能讓嬰兒習慣噪聲,怎樣引導嬰兒識別幾乎每天、每分鐘都在發現且常因無法辨別而受到驚嚇到的新聲音?
必須說家裡會嚇到孩子的聲音,像是吸塵器以及電器的隆隆聲,還有馬桶沖水時發出的聲音。唯一能預防或療癒孩子對這些聲音產生焦慮的方式,就是把孩子抱在懷裡,跟他解釋:「你知道嗎?你不喜歡的那個噪聲是吸塵器的聲音、是馬桶沖水的聲音等等。」同時告訴孩子物件的名稱:「來,我指給你看。」
即使孩子只有幾週大?
當然,即使孩子出生只有八天或十五天都一樣!母親應該把孩子抱在懷裡,讓孩子聽聽所有在家裡常會聽見的的噪音。這樣一來,噪音就會成為讓孩子有安全感的「媽媽化」(mamaïsation)的一部分。
「媽媽化」是什麼?
我很喜歡這個新創的語詞。在孩子的生命裡,在家庭生活中,當所有的事物都被「媽媽化」之後,孩子就會對一切有安全感了,因為一切都屬於和媽媽有親密關係的一部分。我要說的是,如果孩子害怕吸塵器的聲音,那是因為孩子通常聽見這個聲音的同時,媽媽是披頭散髮、煩躁不安、匆匆忙忙地──她實在不想做這件事情,可是又不得不做──所以孩子總是會感覺到緊張的氣氛。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一開始沒有讓他看到吸塵器是屬於媽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話,這項活動所產生的氛圍就會讓孩子害怕。
還有就是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四的空襲警報演習。尤其是住在警報站附近的家庭,這一天中午十二點差十分的時候,母親們就要把孩子抱在懷裡,以確保一到中午,發出頭幾聲警報時不會嚇到孩子。如果當時他們正在街上,一聽到警報聲母親就要立即把孩子抱到懷裡。警報是種違背生理學的東西。某些嬰兒聽到警報聲時會蜷縮起來,嚇得臉都發青。不過,要是母親安撫嬰兒,直視孩子的眼睛說:「這沒什麽;這叫警報,不用害怕,媽媽在這裡!媽媽在這裡!」如果當母親的能這麼做,就能安撫孩子。之後,孩子還會聽到其他各式各樣的警報器聲響,例如汽車警報器、屋頂警報器等等。母親只要在頭幾次注意安撫孩子,孩子對警報器發出的噪音就不會再害怕了。
至於抽水馬桶發出噪音的問題:孩子會擔心大便的去向,因為大便仍然是屬於他的一部分。孩子怕要是哪天自己碰巧掉進馬桶裡面,也會落得跟大便一樣的下場,所以,馬桶的沖水噪音就像一個會把孩子沖走的聲音。同樣地,有些孩子在聽到浴缸裡的水被放掉時發出的虹吸噪音,也會感到很害怕,就像他們擔心自己會被捲進洗澡水裡從浴缸排水口排出去。當孩子還沒完全準備好去看是怎麽回事的時候,這一切都需要父母用話語告訴孩子,然後讓孩子去觀察。從此之後,孩子們就會適應得很好了。
千萬不要去嘲笑一個害怕噪音的孩子,絕對不要對孩子說:「啊!你真笨!這只不過是吸塵器啊。」應該使用語詞跟一個想要認識新事物的孩子解釋噪音,並且安撫孩子。
也不要因此就顧慮使用這些家電,是嗎?
正是!應該跟孩子展示操作方法,讓孩子自己試著按按鈕,讓他們明白如何使用家電。
現在我們來看看另外的問題。我們不想探究一些與您專業無關的問題,不過這些問題還是與兒童有關。因此,我們選了一些關於兒童音樂啟蒙的來信,主要是關於鋼琴課程,因為常常有人在來信中會提到關於鋼琴課的問題。在眾多來信當中,有一封信很有代表性。來信的聽眾有三個女兒,分別是十一歲、九歲和四歲。問題是,孩子們的外祖母是一位鋼琴老師,現給九歲的外孫女上鋼琴課。以前,她曾經給大外孫女上過課,孩子母親寫道:「可是一、兩年後外祖母放棄了。因為每次孩子要去上鋼琴課時,都會又哭、又叫、又鬧,情緒非常糟糕。去年二女兒也是一樣,總是喊著『我不想去』、『我不喜歡鋼琴』、『我比較想做別的事情』等等。」最後,父母親自問是否還應該堅持並且強迫孩子學音樂、上鋼琴課、忍受這一切──萬一結果是,女兒們將來絲毫不感激父母親曾經強逼她們突破難關。做父親的被問起應該怎麼做的時候,他回答道:「從上鋼琴課開始,以後上學也會這樣。她們以後也會不想去學校的。」
可是上學和上鋼琴課完全是兩回事,因為上學是履行應盡的義務!假如一個孩子不喜歡鋼琴課,那是因為老師沒能讓孩子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也許是老師教課時的氣氛不夠好,也許是老師不喜歡自己的職業。如果是帶著氣工作,就證明我們做這一行並不開心。從此,可能會讓孩子對教授的內容厭惡一輩子。我沒少見自帶音樂天賦的學生,卻因老師課教得太糟了,使他們一生都對音樂反感!還有,老師應該懂得因材施教:如果一個孩子不喜歡彈鋼琴怎麽辦?既然家長已經付了一小時或半小時的學費,那這段時間,就由老師彈鋼琴給孩子聽。如果孩子不喜歡彈鋼琴的話,這樣會比要求孩子彈鋼琴好得多。音樂能夠給愛樂者帶來快樂。聆聽音樂可以讓一個人快樂,並不表示他親自彈奏樂器時也會感到快樂。
除此以外,我不知道這幾個女孩與她們外祖母的關係如何,也不知道來信的母親自己是否也彈得一手好鋼琴,還有她是否也喜歡音樂。如果她自己喜歡音樂,並且經常聆聽音樂,還會說起在音樂裡以及在彈奏音樂時感受到的快樂;像這樣,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學習去喜歡音樂。因為父母親會彈奏音樂,也喜歡音樂,並且很早就會找些讓嬰兒喜歡聽的音樂。
我再次強調:首先必須是父母親自己喜歡音樂!一個孩子喜歡某件事情是因為能與母親有情感上的融合。如果這幾個小女孩學鋼琴只是因為做母親的想討好自己的母親,那就完了。因為在這種互動的關係裡,學鋼琴的動力來自於母親對外祖母的連結,而不是來自於母親跟自己孩子的連結。而且母親這麼做是為了女兒將來會感激自己──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是為了要讓孩子將來感謝我們,那真是把教育給本末倒置了。
我們說到了教師對自己職業的熱愛,父母對音樂的熱愛;另外,孩子自己的學習動機也很重要。應該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一門藝術;等孩子長大以後也會去發掘自己的孩子喜歡什麽。也許這位來信的女士以前不是由自己母親親自撫養大的?或者也許她母親從來沒有探詢過女兒喜歡什麽?否則,她就不會堅持要自己的孩子去學一個她們不喜歡的樂器。
不過,我們可以帶孩子去聽其他孩子的鋼琴發表會,或是去聽音樂會。可以對孩子說:「我非常喜歡音樂!你想陪我去聽音樂會嗎?如果你覺得無聊,可以先離開,在外面等我。」然後大人可以提前知會帶位員:「我想聽音樂會,請您在外面幫忙照顧一下我的孩子。」慢慢地,孩子看到父母親喜歡音樂,自己也會開始喜歡;尤其是,當音樂不是件苦差事的時候。
當然啦,孩子不會立刻就喜歡上隨便哪種音樂的。我剛才有提到嬰兒──依據經驗,嬰兒會喜歡上莫扎特以及巴哈音樂裡非常短的一些片段──比如一些變奏曲──用一、兩種樂器演奏的(大提琴、鋼琴合奏或鋼琴、小提琴合奏)。不要給幼兒聽管風琴曲,因為太複雜了,孩子無法辨認──孩子的雙耳非常善於無意識地感應音樂,前提是音樂裡不要有太多過於複雜的組合。例如孩子們就非常喜歡安娜·瑪格妲蓮娜·巴哈(Anna Magdalena Bach)《樂譜輯》(Petit Livre)中的大鍵琴、鋼琴、長笛、小提琴、大提琴。再大一點,還有一些非常棒的教學法來培養孩子的音樂品味以及音感。例如瑪麗·嘉艾樂(Marie Jaël)的教學法,有些通過國家證照考試的教師就是用這些教材培養出來的(當然還有其他的教學法,不過我只知道這個)。另外還可以學唱歌,參加兒童合唱團。如果孩子喜歡跳舞的話,也可以去學舞蹈啊!
要知道,孩子有時候學習某種樂器,之後放棄了,並不意味著孩子不喜歡音樂!應該對孩子說:「既然你不喜歡這項樂器,那麽我就把你上音樂課的預算存起來,等你想學一門藝術,無論是音樂或是其他課程的時候,再拿出來使用。」父母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很關心孩子喜歡藝術。在生命中能夠找到對某項藝術的樂趣,確實是非常、非常喜樂的事情。長大以後,當我們開始上班,當我們疲憊地回到家時,能有個藝術愛好做為抒發的出口,實在是太棒了。既然這些父母有錢讓孩子上藝術課,他們可以先把這筆預算存起來,然後記在筆記本上,並且對孩子說明:「這是藝術課程的費用,你每個星期都可以拿到上課的錢,一個月的花費就會是多少等等。」
我能說的就這麽多了。當我看到一些孩子上鋼琴課如同趕赴刑場般,實在令我挺震驚的。太可怕了!我再說一遍,或者是老師的問題,或者因為孩子與老師的關係不好。否則就是因為孩子真的不喜歡音樂;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應該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還有一個關於上鋼琴課的問題。家長們總是提問:「有沒有學鋼琴最理想的年齡?什麽時候可以開始?」當然了,前提是孩子要有天賦。
鋼琴課還是音樂啟蒙課?
兩者都有,一方面是學鋼琴,另一方面是音樂啟蒙。
音樂啟蒙盡可能越早越好;孩子兩個月大,甚至在子宮裡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吉普賽人就是這樣:孩子在子宮裡以及在出生後的幾週內,由最棒的吉普賽樂手到孕婦身旁演奏音樂,然後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個月裡在搖籃旁演奏。通過觀察,曾經這樣聽過演奏某項樂器的孩子,長大後如果成為樂手的話,通常也會選擇這項樂器。試著了解這個在音樂方面很有天分的民族的傳統,還滿有意思的。
另外,在德國,音樂啟蒙是從幼兒園,甚至從托兒所就開始了,孩子們伴隨著鈴鼓的節奏唱歌。會有音樂學院的專業老師來看看有沒有喜歡音樂並且音準又好的孩子。從兩歲半開始,定時會有專車接這些孩子去音樂學院上音樂啟蒙幼兒班。然後從幼兒園起,喜歡音樂的孩子可以藉由自己喜歡的樂器來接受音樂啟蒙教育。以兩個月為期認識一種樂器,之後再換其他樂器。依照孩子的喜好以及當時的興趣;有些孩子到了五、六歲,會真正地熱衷於某種樂器,或者會安排孩子到合唱團或歌唱組、舞蹈組。用這種方式繼續接受全面音樂教育。對於某些孩子,學樂器的渴望有時候會到九歲、十歲的時候才出現;更常見的是在青春期,那時他們已經早期受過音樂教育的訓練了。如果音樂啟蒙能在青春期之前就開始進行,又能夠不讓孩子厭煩,並且讓具備音準與樂感的孩子以遊戲的方式進行的話,那就太棒了!音樂、節奏以及聲音就如同形狀和顏色一樣,都是生活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全人類快樂的源泉。然而,如果我們強制執行的話,也會讓孩子對感樂趣的事產生厭惡。
所有的工作都應有薪資
──談(外)祖父母與父母之間
在法國,照顧孩子最常見的方式是找祖母或外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需要付錢……
是啊,因此也有衝突。
給您來信的是一位外祖母,從外孫出生到現在十三歲,白天都是由她照顧,晚上父母來接孩子回家。外祖母跟男孩的母親彼此之間競爭:「我女兒不希望兒子愛外婆,不過她倒是很高興把孩子托給我照顧。可是,我覺得她會在背後跟孩子說我的壞話。」這類的陳述,在父母和祖輩有衝突時常常會出現。
是的。
這會引起摩擦。孩子會有意使壞,有攻擊性,還不聽話。另外,這個男孩跟不上學習進度:「因為他辦不到,因為他有些缺陷。父母不了解孩子。」
整封信的內容實在不夠清楚。模糊的氛圍是會把這個家庭的生活搞得長期一團糟的;然而說不定是可以找到溝通方式的?
也許吧……但是首先,十三歲的孩子已經不用找人看顧了。我覺得很奇怪,這個男孩幾乎到了可以照顧幼兒的年齡了,卻依然被寄養在外祖母家裡。我懷疑問題出在男孩存心要在外婆和母親之間製造爭端。只要一拉繩鈴就響,實在是太好玩了!我認為這個男孩清楚地意識到這兩個「百依百順的女人」之間的不睦,於是玩起了「挑撥離間」以利自己掌控的把戲。我認為應該盡快讓這個男孩跟外祖母「斷奶」了──或許母親也應該這麼做。
還有,孩子的父親幹嘛去了?任由自己的孩子寄留在岳母家裡?
信裡沒有怎麽提到父親。
這個父親自己在十三歲的時候,是否還需要被人照看、讓人監督自己的一舉一動,而不是像許多孩子那樣留在學校自習,還能為父母準備晚餐?這孩子聽起來,會讓人以為是個幼兒……在學校裡學習情況不佳,這倒是小事。即使不識字,還是可以適應日常生活、養活自己的。
我覺得好像有很多父母以關心孩子為藉口,將孩子滯留在一種依賴的地位。然而,對抗依賴的方式有兩種:首先是變得有攻擊性或逃避,否則就是忍受。因此,孩子會變得麻木或者易怒,無論如何他都不能當自己的主人……除非離家出走。
總之,把年幼的孩子托付(外)祖父母照顧這件事情,常常會造成祖輩與父母親之間的緊張狀態。
是的。部分原因是父母很難對免費提供這項服務的祖母(外婆)表示感激──然而如果沒有祖母(外婆)的幫助,他們就得花錢請保姆。事實上,年輕父母很少能夠付錢給幫忙他們照顧孩子的祖母(外婆),因為祖母(外婆)不願意收他們的錢。然而,他們還是可以將原本要付給保姆的部分或全部金額,每個月默默地匯到祖母或外婆的定存帳戶或者另設的特別賬戶裡。因為,照顧孩子是一份工作;而所有的工作都應該有薪資,即使祖母(外婆)付出的是一份關愛。有一天當孩子不再需要被照顧的時候,父母可以對祖母(外婆)說:「妳看,如果請一個保姆的話,我們得付多少多少錢……我們付不起這筆金額,但是我們還是存了這筆金額的一半給妳。這筆錢是屬於您的。」到了孩子八歲的時候,祖母(外婆)就可以擁有一份不少的積蓄。而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祖母或外婆可能不願意接受這筆錢:「我怎麼能收你的錢呢!我只是想幫忙你們而已!」其實,只付一半的金額就已經是幫大忙了。剛才我說的這種方式要比偶爾送一份小禮物可取多了。因為,對祖母(外婆)來說,這份收入代表的是一份自由。等孩子長大不再需要照顧的那一天,她幾個月或幾年的服務就換來了一筆具體代表兒女感恩的酬勞。我認為大家對這件事情的考量不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