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摘錄)】
還記得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大家互相比較自己的小肚臍嗎?在那個時候,我們都認為「內」比「外」好。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小肚臍向外突出,因此我為自己凹陷的小肚臍感到高興。

後來,當「內向」在我的腦中意味著「性格內向」,而「外向」意味著「性格外向」時,情況就相反了:性格外向是「好的」,性格內向是「不好的」。無論我怎麼努力嘗試,都無法具備外向的特質,所以我認為自己是不是什麼地方有問題。我覺得自己很奇怪:為什麼在其他人覺得很興奮的環境中,我卻會感到壓力太大?為什麼我參加外界的活動,回家後卻覺得自己快要被悶死了?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像一條離水之魚?

【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推崇外向性格?】
我們的文化重視並推崇外向的特質。我們重視行動、速度、競爭和魄力,所以人們會排斥內向的個性並不奇怪。我們生活在一種對「反省」和「獨處」持否定態度的文化之中。「走出去」和「做就對了」是人們的理想。

歐圖.克羅格(Otto Kroeger)和珍納.蘇森(Janet Thuesen)是運用MBTI(Myers-Briggs)人格特質量表的心理治療師(關於這個量表,後文會提到更多)。他們在《十六種性格透視》(Type Talk)中,討論了性格內向者的困境:性格內向者與外向者的數量大約是一比三,內向者不得不在生活中發展額外的應對技能,因為他們會承受「改變自己、迎合社會」的巨大壓力,必須像其他人那樣行動。內向者幾乎每天從清醒的那一刻就開始承受巨大壓力,需要對外在世界做出反應,並順從外界的要求。

我認為生命應該更公平一點。性格外向者得到大多數的讚譽。現在,該是讓性格內向者認識自己是多麼獨特,也是我們的文化該對內向性格加以認可的時機了。
我們不需再勉強嘗試迎合外向的文化,不需再努力「改變自己」;我們需要欣賞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這本書的目標就是幫助大家實現這個夢想。在本書中,你將學到三個基本重點:
1.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性格內向者(你會因此大吃一驚)。
2.如何理解並欣賞內向性格的優勢。
3.如何運用書中大量實用的提示和工具,來培育你富有價值的天性。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
我記得第一次不太有把握地對一位個案說「我認為你是性格內向者」時,她驚訝地瞪大眼睛問:「你為什麼會這麼想?」我向她解釋內向性格是我們天生就具有的一些特質的組合,這性格不是不喜歡與人共處,也不是害羞。她看起來十分寬慰,說:「你是說我這樣是有原因的?」
令人驚訝的是,有那麼多的人性格內向,自己卻不知道。

當我和其他治療師討論自己關於性格內向的觀點時,我很驚訝地發現,許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內向的理論淵源。他們從病理學角度而不是個性角度來看這問題。當我為心理分析專業博士學位提交博士論文後,我得到的迴響令我難以置信,因而感動落淚,更因為許多同事的評論而激動不已。

有位同事說:「我現在根據性格內向/外向連續體的觀點來看待每個個案,這真的能幫助我理解他們,不再用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待性格內向者。我意識到我是從外向性格的角度看他們。」

我知道,當性格內向者的羞愧感消失,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不再嘗試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是多麼大的解脫!有了這樣的體認,我領悟到自己必須寫一本書,來幫助人們認識性格內向這個問題。

【我是怎麼寫這本書的】
我寫這本書有三個原因:首先,性格內向者認為所有問題都高深莫測。其次,他們都有大腦一片空白的體驗,為了避免那可怕的空白時刻,他們會盡可能多收集各式各樣的資訊,做好充分準備。第三,他們常不跟人談論自己在想什麼,所以得不到回饋來幫助自己瞭解自己究竟知道了多少東西。

儘管我已經與性格內向者共事許多年,也對性格內向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我仍然很想瞭解在病理學和基因方面,關於性格內向的大腦有哪些新的研究進展。

身為前圖書管理員,我的第一步,是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醫學圖書館」檢索圖書資料。當我檢索性格內向這個主題時,驚訝地發現有兩千多條期刊索引出現在人格、氣質、神經生理學和基因等領域。大多數研究是在歐洲進行的,當地比較認可性格內向是天生個性的一種形式。在第三章,我會討論一些根據基因和生理來解釋性格內向的研究結果。

我的第二步,是在網際網路上檢索,因為我認為大量「性格內向者」都經常逛網路。我找到了幾百個關於性格內向的網站。許多網站都與一種人格特質量表有所連結,那是人們廣泛使用、以個性的四個面向為基礎而進行的人格評估,也就是「MBTI人格特質量表」。

這個量表的第一個面向,也是統計上最有效的面向,就是性格內向/外向連續體。它建立在榮格最初的理論基礎之上,由伊莎貝.梅爾(Isabel Myers)和凱薩琳.布里格(Katharine C. Briggs)加以發展。這個量表的主要優點,在於它不認為任何人格類型是反常的。相反的,它關注天生的偏好。有幾個關於天資的網站也涵蓋了性格內向的討論,因為性格內向和智力成正相關。(順帶一提,有個搖滾樂團就叫性格內向[Introverversion],如果你感興趣,網路上可以查到他們的演出時間表。)

圖書館和網際網路的研究非常有用,提供我大量的資料,也帶給我很好的啟發,但我在性格內向方面學習最多的,還是來自自己的經驗、我的個案,以及我為了寫這本書而採訪的人。我採訪過五十多人,他們來自各個領域,包括作家、牧師、臨床醫學家、歷史學家、教師、藝術家、大學生、研究人員和電腦專業人員(他們的姓名和一些細節特徵經過修改)。許多受訪者都做過MBTI人格特質量表,所以他們知道自己是「性格內向者」。

在許多訪談中,我聽到不少性格內向者批評自己的內向性格,尤其是當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屬於性格內向者時,更是如此。他們對於自己為什麼會感到不受重視和容易受人忽視,相當困擾。我知道性格內向者喜歡有一點時間來思考自己的經驗,因此我常在面談後幾個星期打幾通隨訪電話,看看訪談人是否想要補充說明,或進一步思考。

我驚訝地發現,許多人在諮商晤談後對自己是「誰」感覺好多了。這讓我備受鼓舞。許多人說:「瞭解我的大腦與別人不同,以及我生活在外向的海洋之中,我就對身為我自己感到平靜了很多。」科學研究也證明,與眾不同並沒有問題,這個證據有力地幫助人們減少了罪惡感、羞恥感,以及對自己產生的其他消極想法。這些經驗促使我讓本書出版面世。

我主要是為性格內向者而寫本書的。我希望性格內向者能理解,在自己那有時讓人困惑的個性背後,有一些很有價值的因素。我也希望他們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然而,也有兩個重要的原因,值得性格外向者來讀本書。首先,外向者讀過本書後,便能夠理解生活中那些神祕的性格內向者;第二,性格外向者——特別是在步入中年之後的外向者——需要暫停腳步,自我思索,以平衡年齡帶來的生理局限。本書可以為性格外向者打開一扇門,提供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思考內向,並發展自我反思的能力。

【用你自己的方式來讀這本書】
性格內向者經常感到自己似乎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因此想找到「正確的方式」來做事。但我們生活在外向的世界,所以「正確的方式」未必總是適合性格內向者。閱讀本書,你可以從頭看到尾,也可以只瀏覽你喜歡的任何章節。學會將新的資訊拆解成小部分,這是對付感覺刺激過大的一種方式。我指的是生理和心理上那種太多的感覺,過分緊張的神經,就像是將怠速空轉設定過高的車子,你沒辦法再感受任何的刺激。

我將本書設計成許多小章節。你可以一章一章閱讀,也可以將書翻開到任何一處,然後就讀那一頁。我個人喜歡從結尾的部分開始看一本書,這是我讓許多朋友相當驚訝的習慣。用你感覺效果最好的方式來閱讀這本書。請記得,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成為你的好幫手。

如果某些章節的資訊與你有關,那很好;如果有些似乎與你的關係不太密切,那也沒有問題。這本書是讓你理解自己或其他性格內向者的工具。自由活動,意味著創造一個讓新事物產生的空間。本書—和生活一樣,都需要融入一些休閒與娛樂。

當你理解了自己的內向性格(或你親近的某人的內向性格),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解脫。這就是這本書存在的價值!你並不古怪,並不是沒有希望,也不孤單。在外向的「汪洋大海」中,還有其他性格內向的「魚兒」。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