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很無趣,該如何轉移?
每個人個性不同,有時難免會對談話內容提不起興趣。例如對方說:「我最近開始研究高爾夫球了。」偏偏你對高爾夫完全不熟,當下也沒辦法直接轉移話題,這時該怎麼辦呢?
▍避開「無聊話題」,怎麼做?
為了能與像「高爾夫球」這種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連接,盡量拋個「想知道對方個性、品格的問題」,或「自己感興趣」的提問,就能解決你的困擾——
‧想知道對方個性、品格的問題
「○○你為麼會開始打高爾夫球?」
「打高爾夫球在何時會覺得開心?」
‧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像我這種運動遲鈍的人,也能打高爾夫球嗎?」
「剛打高爾夫球,要花多少錢?」
要是勉強迎合對方說:「現在很會打了嗎?」被你這樣一問,對方就會回你「最近總算得點超過一百了」,話題很可能往專業性的方向前進,只會讓你接話更辛苦。
▍改掉「心不在焉」的壞習慣
難以專注或對他人說話不感興趣的人,有著不注重「眼前這一刻」,只想著過去或未來事情的習慣。
「我剛才把工作搞砸了。」(過去的事情)
「今晚要吃什麼呢?」(未來的事情)
跟人聊得正起勁時,你的腦海中會不會浮現出類似前述的「對話框」?這種心不在焉的感覺,對方一定感受得到。若是讓人覺得:「啊!這個人沒在聽我說話。」即便只是一瞬間的感受,別人對你的信任和好感度都會大打折扣。
切記,「心不在焉」是溝通時的大敵。
但日常對話總是來得突然,臨時要你從原本的任務中抽離出來,並「專注聽對方說話」的確有些困難。所以先養成平常上班要專心工作,遊玩就認真玩樂的習慣。熟悉轉換心態的技巧之後,心不在焉的次數就會減少。請務必練習看看「專注眼前的這一刻」。
POINT: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就問些關於對方品格或自己關心的事情。
運用「回饋原理」,擴展人際關係
「可是……我對釣魚的話題真的沒有興趣,該怎麼辦呢?」
遇到毫無興趣的話題時,可透過詢問對方:「為什麼會對釣魚有興趣?」來開啟對話,或是將話題扯到「對方身上」。另外,以下再跟各位介紹一個截然不同的解決之道。
若是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為了創造話題,可以既不提自己,也不講對方,而是透過提及「不在場的第三人」作為回應。舉例來說,為應對前述這種愛好釣魚的談話對象,平時可多和本身有在釣魚的朋友聊聊,藉此略為理解相關話題。如此一來,之後當遇到對釣魚有興趣的人,就能自然提出「我有個朋友很愛在海邊釣瓜子鱲、黑鯛,我可以代他向您請教嗎?」這類回應,話題便得以延續下去。聽到你這麼說,對方勢必會開心表示:「沒問題,你儘管問!」由於是第三人的提問,不但能減輕當下對話壓力,對方甚至可能說出:「我正好在找喜歡到海邊釣魚的朋友,下次幫我介紹一下!」這類邀請的發言。
我也常覺得對方跟另外的朋友可能會聊得來,因而刻意替兩人牽線。結果雙方都欣喜萬分,向我道謝說:「謝謝介紹這位朋友給我認識。」
當你時常幫人介紹朋友,自己被人推薦出去的機會也會增加,這就是所謂的「回饋原理」。假設你是單身,宣告要「找個情人」,別人介紹「不錯對象」給你的機率也會變高。只要懂得利用「回饋原理」,還能獲得最新消息,或是工作機會,可說是好處不斷。將話題設定成「不在場第三人的提問」,如此認真參與對方談話的樣子也容易博得人們的好感。
若在面對不感興趣的內容時,沒有能「馬上想到」的對象也沒關係。只要想像有個「未曾見過的某人」,替他打聽這些話題,和對方的邂逅、談話也不會白費。
POINT:不感興趣的話題,利用「不在場的第三人」向對方提問,能擴展人際關係。
坦率說自己,沒人想防你
自從第一次見面開始,隨著彼此相處,你越來越了解對方的個性,氣氛也越來越融洽,大部分人都會因為這樣的轉變而感到高興、放心。
這是因為人類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人事物,本能上容易感到恐懼。當對他人有所了解時,自然不會害怕,心情也較能放鬆。
「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我說這話會不會被討厭?」——倘若與人談話總是擔心害怕,就很難樂在其中,焦慮的情緒也會在聊天中傳達給對方。比較聰明的做法是自己先坦白地告訴對方:「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此的舉動能瞬間緩和他人的恐懼和警戒心——
「我看起來很愛說教,朋友給我起了個『博士』的綽號。」
「雖然我長得豪邁不羈,但其實膽子很小,見到人群都好緊張啊!」
「我健忘到連自己都會怕,好煩啊……。」
「我總是心直口快,常常沒顧慮到對方的感受,但絕沒有任何惡意。要有冒犯之處,請多多包涵!」
同樣的道理,若對方也先行向你「自我坦白」,彼此沒了距離感,應該就會好聊許多——你內心不禁想:「對方雖長相粗獷,不過確實如他本人所說,似乎相當緊張。」原本你戰戰兢兢的心情,也會瞬間轉成體諒對方、想緩和他人情緒,自然而然就會想多聊一些。
以前面的例句來看,要是對方回你:「你的綽號叫『博士』啊?聽起來就很厲害呀!」我們就可以順勢再補充更多具體的細節,藉此輕鬆接續話題。
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性格,對方也會跟進。試著透過自我坦白縮短雙方距離,讓談話對象也主動說出自己的狀況,彼此在第一次見面就能有很大的進展。
POINT:坦率地說出自身「個性」、「特點」,較能跟對方相處融洽。
拉「被冷落的人」一起聊,能建立好交情
本來有六個人在聊天,通常是否最後只剩四、五個人持續有在說話?
而那一、兩個沒融入話題的人,只好專注地靜聽其他人講話。比如,大家正在討論有關「今夏時尚」的話題聊得很熱絡,要是發現有人錯失參與時機,被無聊孤單晾在一旁時,你不妨對他說——
「○○,你喜歡怎樣的時尚?」
「○○,你都在哪裡買衣服的?」
「○○,你會想穿今年夏天流行的衣服嗎?」
說這些話的用意是要把對方也拉進聊天群裡,順應大家談論的話題。此時發言的目的,是要提醒對方「你並沒有被遺忘」、「你也是我們聊天的一份子」,所以當下想到任何能因應聊天主題的事物都可以說。
一句簡單的提問,對於那些錯失參與話題時機的人來說,猶如一艘救生艇令他們開心不已,不僅能提升好感度,周遭其他人也會對你有好印象。如此貼心的你,假若哪天被孤立在外時,立刻就會有人伸出援手。
更棒的是,原先大家聊的話題也因為加入不同意見,使聊天內容朝著多方面發展,整體氣氛頓時煥然一新,一個細微的貼心舉動益處良多。
POINT:若無其事地邀請沒有加入話題的人一起聊天,能讓人留下好印象。
適時幫對方「整理重點」,聊再久也不累
你一定常遇到「話說得太過頭」的人,他們的特色像是講話不簡潔、不知所云、總偏離主題等。當對方說話已經混亂到沒辦法讓人理解時,可以適時地幫他整理談話內容。幫對方整理好重點這件事,對於說話容易紊亂的人,能讓他比較容易繼續講下去。
「你問我為什麼會進入這一行?我本來是個上班族,後來一頭栽進業務的世界裡。主管平時交代給我的應酬好累人,所以……對啦!念書時我是組樂團的,有一陣子還真想去表演,那時玩得還不錯呢!每個月的現場演出都有五十位左右的客人來聽。我是彈吉他的,不過真正想玩的是打鼓……。」
「嗯,所以你現在做的這份工作是做樂器的?以前學生時代學到的音樂技能還派得上用場,真的很棒耶!」
「沒錯、沒錯!以前學的知識還用得上感覺真不錯!你可真懂我說的!」
整理對方說的話要做得不著痕跡,別讓人覺得你是在打斷他講話。只要能確實抓到對方說話的重點,他就會放寬心認為「你有認真在聽」。一旦對方表現出心情很好的樣子,就代表你總結的方式誠如他內心所想。按照這種方向去整理,對話自然不間斷。
POINT:當對方說話沒有條理,幫他整理出個頭緒有助於再聊下去。
每個人個性不同,有時難免會對談話內容提不起興趣。例如對方說:「我最近開始研究高爾夫球了。」偏偏你對高爾夫完全不熟,當下也沒辦法直接轉移話題,這時該怎麼辦呢?
▍避開「無聊話題」,怎麼做?
為了能與像「高爾夫球」這種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連接,盡量拋個「想知道對方個性、品格的問題」,或「自己感興趣」的提問,就能解決你的困擾——
‧想知道對方個性、品格的問題
「○○你為麼會開始打高爾夫球?」
「打高爾夫球在何時會覺得開心?」
‧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像我這種運動遲鈍的人,也能打高爾夫球嗎?」
「剛打高爾夫球,要花多少錢?」
要是勉強迎合對方說:「現在很會打了嗎?」被你這樣一問,對方就會回你「最近總算得點超過一百了」,話題很可能往專業性的方向前進,只會讓你接話更辛苦。
▍改掉「心不在焉」的壞習慣
難以專注或對他人說話不感興趣的人,有著不注重「眼前這一刻」,只想著過去或未來事情的習慣。
「我剛才把工作搞砸了。」(過去的事情)
「今晚要吃什麼呢?」(未來的事情)
跟人聊得正起勁時,你的腦海中會不會浮現出類似前述的「對話框」?這種心不在焉的感覺,對方一定感受得到。若是讓人覺得:「啊!這個人沒在聽我說話。」即便只是一瞬間的感受,別人對你的信任和好感度都會大打折扣。
切記,「心不在焉」是溝通時的大敵。
但日常對話總是來得突然,臨時要你從原本的任務中抽離出來,並「專注聽對方說話」的確有些困難。所以先養成平常上班要專心工作,遊玩就認真玩樂的習慣。熟悉轉換心態的技巧之後,心不在焉的次數就會減少。請務必練習看看「專注眼前的這一刻」。
POINT: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就問些關於對方品格或自己關心的事情。
運用「回饋原理」,擴展人際關係
「可是……我對釣魚的話題真的沒有興趣,該怎麼辦呢?」
遇到毫無興趣的話題時,可透過詢問對方:「為什麼會對釣魚有興趣?」來開啟對話,或是將話題扯到「對方身上」。另外,以下再跟各位介紹一個截然不同的解決之道。
若是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為了創造話題,可以既不提自己,也不講對方,而是透過提及「不在場的第三人」作為回應。舉例來說,為應對前述這種愛好釣魚的談話對象,平時可多和本身有在釣魚的朋友聊聊,藉此略為理解相關話題。如此一來,之後當遇到對釣魚有興趣的人,就能自然提出「我有個朋友很愛在海邊釣瓜子鱲、黑鯛,我可以代他向您請教嗎?」這類回應,話題便得以延續下去。聽到你這麼說,對方勢必會開心表示:「沒問題,你儘管問!」由於是第三人的提問,不但能減輕當下對話壓力,對方甚至可能說出:「我正好在找喜歡到海邊釣魚的朋友,下次幫我介紹一下!」這類邀請的發言。
我也常覺得對方跟另外的朋友可能會聊得來,因而刻意替兩人牽線。結果雙方都欣喜萬分,向我道謝說:「謝謝介紹這位朋友給我認識。」
當你時常幫人介紹朋友,自己被人推薦出去的機會也會增加,這就是所謂的「回饋原理」。假設你是單身,宣告要「找個情人」,別人介紹「不錯對象」給你的機率也會變高。只要懂得利用「回饋原理」,還能獲得最新消息,或是工作機會,可說是好處不斷。將話題設定成「不在場第三人的提問」,如此認真參與對方談話的樣子也容易博得人們的好感。
若在面對不感興趣的內容時,沒有能「馬上想到」的對象也沒關係。只要想像有個「未曾見過的某人」,替他打聽這些話題,和對方的邂逅、談話也不會白費。
POINT:不感興趣的話題,利用「不在場的第三人」向對方提問,能擴展人際關係。
坦率說自己,沒人想防你
自從第一次見面開始,隨著彼此相處,你越來越了解對方的個性,氣氛也越來越融洽,大部分人都會因為這樣的轉變而感到高興、放心。
這是因為人類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人事物,本能上容易感到恐懼。當對他人有所了解時,自然不會害怕,心情也較能放鬆。
「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我說這話會不會被討厭?」——倘若與人談話總是擔心害怕,就很難樂在其中,焦慮的情緒也會在聊天中傳達給對方。比較聰明的做法是自己先坦白地告訴對方:「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此的舉動能瞬間緩和他人的恐懼和警戒心——
「我看起來很愛說教,朋友給我起了個『博士』的綽號。」
「雖然我長得豪邁不羈,但其實膽子很小,見到人群都好緊張啊!」
「我健忘到連自己都會怕,好煩啊……。」
「我總是心直口快,常常沒顧慮到對方的感受,但絕沒有任何惡意。要有冒犯之處,請多多包涵!」
同樣的道理,若對方也先行向你「自我坦白」,彼此沒了距離感,應該就會好聊許多——你內心不禁想:「對方雖長相粗獷,不過確實如他本人所說,似乎相當緊張。」原本你戰戰兢兢的心情,也會瞬間轉成體諒對方、想緩和他人情緒,自然而然就會想多聊一些。
以前面的例句來看,要是對方回你:「你的綽號叫『博士』啊?聽起來就很厲害呀!」我們就可以順勢再補充更多具體的細節,藉此輕鬆接續話題。
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性格,對方也會跟進。試著透過自我坦白縮短雙方距離,讓談話對象也主動說出自己的狀況,彼此在第一次見面就能有很大的進展。
POINT:坦率地說出自身「個性」、「特點」,較能跟對方相處融洽。
拉「被冷落的人」一起聊,能建立好交情
本來有六個人在聊天,通常是否最後只剩四、五個人持續有在說話?
而那一、兩個沒融入話題的人,只好專注地靜聽其他人講話。比如,大家正在討論有關「今夏時尚」的話題聊得很熱絡,要是發現有人錯失參與時機,被無聊孤單晾在一旁時,你不妨對他說——
「○○,你喜歡怎樣的時尚?」
「○○,你都在哪裡買衣服的?」
「○○,你會想穿今年夏天流行的衣服嗎?」
說這些話的用意是要把對方也拉進聊天群裡,順應大家談論的話題。此時發言的目的,是要提醒對方「你並沒有被遺忘」、「你也是我們聊天的一份子」,所以當下想到任何能因應聊天主題的事物都可以說。
一句簡單的提問,對於那些錯失參與話題時機的人來說,猶如一艘救生艇令他們開心不已,不僅能提升好感度,周遭其他人也會對你有好印象。如此貼心的你,假若哪天被孤立在外時,立刻就會有人伸出援手。
更棒的是,原先大家聊的話題也因為加入不同意見,使聊天內容朝著多方面發展,整體氣氛頓時煥然一新,一個細微的貼心舉動益處良多。
POINT:若無其事地邀請沒有加入話題的人一起聊天,能讓人留下好印象。
適時幫對方「整理重點」,聊再久也不累
你一定常遇到「話說得太過頭」的人,他們的特色像是講話不簡潔、不知所云、總偏離主題等。當對方說話已經混亂到沒辦法讓人理解時,可以適時地幫他整理談話內容。幫對方整理好重點這件事,對於說話容易紊亂的人,能讓他比較容易繼續講下去。
「你問我為什麼會進入這一行?我本來是個上班族,後來一頭栽進業務的世界裡。主管平時交代給我的應酬好累人,所以……對啦!念書時我是組樂團的,有一陣子還真想去表演,那時玩得還不錯呢!每個月的現場演出都有五十位左右的客人來聽。我是彈吉他的,不過真正想玩的是打鼓……。」
「嗯,所以你現在做的這份工作是做樂器的?以前學生時代學到的音樂技能還派得上用場,真的很棒耶!」
「沒錯、沒錯!以前學的知識還用得上感覺真不錯!你可真懂我說的!」
整理對方說的話要做得不著痕跡,別讓人覺得你是在打斷他講話。只要能確實抓到對方說話的重點,他就會放寬心認為「你有認真在聽」。一旦對方表現出心情很好的樣子,就代表你總結的方式誠如他內心所想。按照這種方向去整理,對話自然不間斷。
POINT:當對方說話沒有條理,幫他整理出個頭緒有助於再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