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濕婆 Shiva
1. 龜式 Kurmasana
印度著名的宇宙創始神話故事即「攪拌乳海」(Samudra Manthan),於《摩訶婆羅多》、《毗濕奴往世書》(Vishnu Purana)和《羅摩衍那》中均有出現,隨著年代日漸久遠而流傳著數種故事版本。
所有的天神(Deva)、阿修羅(Asura)、乾闥婆(Gandharva)和仙女「阿普娑羅」(Apsara),都居住在須彌山(Sumeru)上的美麗宮殿裡。但即便是天神和阿修羅,也有著生老病死的困擾,因此大家都想要求取甘露(Amrita)以得長生不死。
然而,要取得甘露並非容易之事。在一次天神與阿修羅的激烈競爭中,保護神毗濕奴(Vishnu)出面調解紛爭,並訂下規則,要求雙方合力取得甘露後再均分。於是,雙方開始了這場黑、白兩道合作的艱鉅工作──攪拌乳海。
高聳直入雲霄的須彌山,四周被宇宙乳海包圍著,其在海面下的深度也深不可測。眾天神和阿修羅們即使合作出力,也無法把整座山拔起,只好向梵天(Brahma)和毗濕奴求助。這兩位大神請求蛇王的兄弟大蛇「婆蘇吉」(Vasuki)相助。大蛇婆蘇吉有著莫大的力氣,以巨長的身軀將須彌山環繞了數圈後,一使力便將須彌山連根拔起。此時,毗濕奴化身為龜王(參見八一頁)沉入海底,把須彌山揹在背上,以己身為支點,須彌山則像是攪拌柱。接著,由九十二位阿修羅負責拉大蛇的頭部,八十八位天神負責拉大蛇的尾巴,雙方以規律的節奏輪流拉動蛇身,以便轉動須彌山來攪拌乳海。乳海的海面掀起了陣陣波瀾,傳說此工作進行了數百年,甚至一千年……
由於雙方夜以繼日地攪拌,震動了乳海中的世界,以致許多寶物陸續冒出海面。第一個出現的是一頭母牛「卡瑪汗奴」(Kamadhenu),接著是穀酒女神「梵琉尼」(Varuni),再來是「樂園大香樹」(Kalpavriksha)。後來,當一輪明月(Chandra)出現時,濕婆(Shiva)心生喜悅地隨手一撈,將之插在頭上當作髮飾。緊接著,海面浮出一匹神奇七頭白馬「烏蔡什羅婆」(Uchchaihshravas),被天神之首「因陀羅」(Indra)收養。隨後,乳海裡飛出一顆光芒奪目的魔石「考斯圖跋」(Kaustubha),被毗濕奴別在胸前做裝飾品。之後,出現一隻三頭白象「伊羅婆陀」(Airavata)成了因陀羅的坐騎。接著,出現了一棵奇異樹「帕里賈塔」(Parijat),因為它的花散發出奇特香味,被因陀羅搶先奪走。
這時,海面上出現了一位令人驚豔的吉祥天女「拉克希米」(Lakshmi)。她走向毗濕奴,成為祂的妻子。之後,海水裡又冒出了一位風華絕代的飛天女神,被天界舞者乾闥婆搶走了。
攪拌工作持續進行著,眾天神和阿修羅們滿心期待甘露的出現,沒想到,受不了長期被拉扯的大蛇婆蘇吉,痛苦地嘴吐劇毒「哈拉哈拉」(Halahala)。劇毒四處飄散,導致天地間面臨滅亡的威脅,三界均向濕婆求助。為了拯救大家,濕婆便吞下了這些劇毒,但因毒性太強烈,使得濕婆的喉嚨被燒灼成青紫色。因此,濕婆也被稱為「尼拉坎陀」(Nilakantha),意即青頸者。
最後,神醫「丹萬塔里」(Dhanwantari)從乳海裡走出來,手裡拿著一瓶可讓飲者長生不老的甘露。由於神醫出現的位置靠近大蛇婆蘇吉的頭部,阿修羅們得以就近搶走。但保護神毗濕奴擔心阿修羅們喝了甘露後會不利於眾天神,便急中生智化身為婀娜多姿的天女「莫訶尼」(Mohini),赤腳跳著誘人的舞蹈。好色的阿修羅們目瞪口呆地看著美麗的仙女,一時竟忘了甘露瓶。眾天神趁著阿修羅們魂不守舍之際,搶過瓶子,一一服下甘露。
當阿修羅們發現此情況時,眾天神已因喝下甘露而快速恢復了功力。阿修羅們自知不是眾天神的對手,只好落荒而逃。從此三界平安無事。
瑜伽墊內的心靈體會
瑜伽體位法的名稱,有一些以大自然為名,如:山式(Tadasana)、樹式(Vrksasana);有一些以聖人的名字命名,如:毗濕瓦密特拉式(Vishvamitrasana)、巴拉德瓦伽式(Bharadvajasana),有一些以動物的名稱命名,如:孔雀式(Mayurasana)、蝗蟲式(Salabhasana)、駱駝式(Ustrasana)、下犬式(Adho Mukha Svanasana)等,龜式也是其中之一。
據說在幾千年前,瑜伽修行者長期在喜馬拉雅山上冥想,同時觀察大自然及野生動物,發現動物天生就會透過做一些動作來自我療癒,如同我們常常看到小狗做瑜伽體位法中的上犬式(Urdhva Mukha Svanasana)和下犬式來活動身體。這些瑜伽修行者模仿動物的姿勢,深覺其對身體有很大的益處,便以該動物的名稱來為體位法命名。在練這些體位法時,不僅是以身體模仿各種生物的姿勢,也必須以同理心、平等心和慈悲心來看待各種生物,因為不管是看似低等的生物或是完美的聖人,萬物都呼吸著一樣的生命能量,都有著可貴的生命與靈性的意識(Atman),我們必須尊重。因此,在瑜伽飲食上強調悅性的蔬食,吃東西是為了生存,不需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而犧牲其他生物的生命。
進入坐姿的龜式時,先雙腿分開並彎曲膝蓋,接著要盡量將手臂伸直穿過膝蓋後側,通常背部會像「龜殼」一樣拱得很高,因為龜式需要有很大的髖關節與脊椎活動度,所以這樣的動作無法勉強進行,必須停留與呼吸,等待幾次深呼吸的放鬆後,身體就可以再彎一點,四肢就可以再伸展多一些。
學生經常反應:「這個動作好難喔!」有一些動作看起來很難,做起來很容易,但有一些動作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仗勢著自己身體的優勢,最後卻輸給了烏龜。練習瑜伽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展現身體似的驕傲地練習,那麼什麼也學不到,但也不要因為做不到而感到挫折。不要急! 體位法的進步需要耐心與毅力,不需要有什麼優勢才能做得好。
瑜伽大師艾揚格(B.K.S. Iyengar,1918~2014)的學生問他,如何才能夠把體位法做得好? 艾揚格大師只說:「練習、練習、練習。」《哈達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ipika)也說:「無論是年輕人、老年人、高齡者或體弱多病的人,只要能不斷地練習,一定能在瑜伽上有所成就。」(1.64)又說:「僅僅披著瑜伽士或出家人的外衣,或整天談論瑜伽,都無法使你成就瑜伽。唯有不斷地練習,才是成就的祕訣所在。這是真實無疑的。」(1.66)所以,一步一腳印,扎實地練習,像烏龜一樣不要怕慢,終有一天會抵達終點。
練習時,「心」和「身體」都得在正位上,保持平靜以維持活力。過程中,你可能會面臨阻力,緊繃的髖關節和大腿後側的肌肉,會使你感覺被困住,或因此而恐懼,這時,我們不要馬上就退縮,也不要強迫自己,而是把注意力放到行動的順序上。在移動身體後,去感覺身體的反應和呼吸,也許你已經來到極限,也許你還有空間可以再讓手腳多伸展一些。但是,在進行下一個動作之前,都必須先「停、看、聽」,若是橫衝直撞,只會招致危險。車子壞了,可以換新的;身體受傷了,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以馬路的紅綠燈號誌做為練習的比喻,如果身體告訴你是「黃燈」了,就要小心行動;如果是「紅燈」,就必須停下來;如果是「綠燈」,就繼續前進。所以,要停下來,傾聽身體的聲音,留一些時間來接收身體真正要傳達給你的感覺,看看身體的反應再行動。
因為這個動作很有挑戰性,所以心會很安靜。當你在練習這個姿勢時,會經驗一種微妙的感覺;當你要將手腳不斷地往外伸展時,注意力必須不斷地往內,而當注意力向內時,就是《瑜伽經》作者帕坦伽利在第二章中提到八支瑜伽,「感官收攝」(Pratyahara)是八支瑜伽中的第五支,其實是往更深的專注(Dharana)和冥想(Dhyana)前的準備階段。Pratyahara 源自於兩個梵語字根: prati 的意思是「退出」,ahara 的意思是「食物」,這裡的食物指的是外在的世界以及我們從中獲得的快樂和痛苦。因此,感官收攝的意思是退出外在環境對我們干擾的影響。所以,當感官不對外在的環境起反應時,你的大腦就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動而分心,心才能夠轉往內在。因此,你會感到寧靜和集中,就像是烏龜縮到龜殼裡頭一樣。《薄伽梵歌》提到:「誰能像烏龜將其四肢完全收進龜殼一樣,也將其感官從外在的對象中收攝進來,誰就安住於完美的意識中。」(2.58)試著在這個體位法中體驗感官收攝,讓你的心進入殼內的那個無限世界。
龜式的練習,讓我們擁有深入內心的平靜,而這種平靜的力量、不與他人比較的態度,將幫助我們由內而外地勇敢面對生活上的挑戰,憑藉著恆心和毅力,終有一天能到達終點。記得我剛開始學習瑜伽時,每次上完瑜伽課後,因為身體僵硬,體力不足,都會覺得身體很累,但是幾年後,卻會因為很累而去上瑜伽課,因為這個時候瑜伽對於我來說,反而是一種身心的修復。筆者靜嫻的印度上師阿帝亞曼難陀上師曾說:「剛開始要爬山時,你需要行動,而當你登到山頂時,就不需行動,還可以享受到美好的風景。」所以當你有信念或想要做一件事時,是需要付出行動的。認為瑜伽很好或對瑜伽有信念,卻沒有保持練習,是沒有用的。上師曾說:「做任何事情,在剛開始時都需要紀律,就像小樹一開始需要被保護,等到變成大樹後就不需要了,大樹的果實和樹蔭還可以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物和庇蔭,甚至連最重的大象都可以綁在大樹旁。」只有行動,不一定會成功;只有知識,都不行動,也不會有成就;唯有行動加上正確的知識,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瑜伽墊外的靈性哲思
這個印度神話故事就是知名的「攪拌乳海」或「乳海翻騰」的故事,泰國曼谷蘇凡納布(Suvarnabhumi)國際機場通過安檢後的大廳中央,就有一座「用須彌山攪拌乳海」的大型雕塑。神話故事裡總是充滿著天神與惡魔交戰的場景,正因為這些貪、嗔、癡,與愛、恨、情、仇,如同我們的社會,有壞人、有好人;有邪惡、有正義等。我們每天都在上演這種天神與惡魔的交戰,當生活中需要為了某個目標而努力,在公司或學校裡,同事、同學間的交戰,甚至我們自己內在的天使與惡魔的交戰,是合作關係? 還是競爭關係? 或是,當有人需要幫助或支持,我們會像烏龜一樣忍辱負重地幫助其他人? 還是會像縮頭烏龜一樣躲起來?
身體對外的接收器──眼、耳、鼻、舌、皮膚,如同為對外的「門戶」或「知識感官」(Jnana-Indriya)。當外境讓這些感官感到緊張,就要鼓勵這些門戶和心靈保持放鬆,而不是立刻做出反應。在哲學上,經常比喻眼、耳、鼻、舌、皮膚五個「感官」是五匹「馬」,「心念」是控制馬匹的「韁繩」,「理智」是「車夫」,「身體」是「馬車」,「真我」(Atman)是「乘客」,只要車夫保持清醒,穩穩地持著韁繩,他就能控制馬匹去拖動馬車,將乘客迅速、安全地送到正確的目地。
《加德奧義書》(Katha Upanishad)說:「真我是車的主人,身體是車輛,理智是車夫,心念是韁繩,智者們說感官是馬匹,感官的對象是它們的道路,與身體、感官和心念聯繫的自我是享受者。有智慧的人始終駕馭著心念,小心謹慎,意念純淨,他的感官就如同訓練有素的良馬,他會達到最終的目標,不再進入輪迴。沒有智慧的人無法駕馭心念,注意力分散,意念不純,他的感官就如同馬車夫手上的幾匹野馬,使他無法到達目的地。」(1.3.3~1.3.4)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做感官的主人。當人經不起各種對感官的誘惑,而做出賭、毒、貪汙受賄、打架鬥毆等所有一切行為,都是源自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控制感官和心念。所以,當你保持中立並發展面對困難的能力後,就可以培養因應任何情況的洞察力和自覺行動,而不是依賴情緒來做反應。任何事情絕對都可以正面思考,當曙光出現時,黑暗就不存在。憤怒、驕傲、執著、貪婪、色慾、嫉妒,會把我們帶入地獄並造成痛苦,若能放下自我執著,控制感官、保持平靜、維持平衡、研讀經典,都會幫助我們找到身為人類的寶藏。所以,下次你可以試試看能不能在快樂時不做承諾,傷心時不做決定,生氣時不起反應。
前面提到,「感官收攝」在帕坦伽利《瑜伽經》的八支瑜伽是屬於第五支,第六、第七與第八支分別是專注、冥想與三摩地。這三支共同構成三雅瑪(Samyama)。三雅瑪是指同時進行專注、冥想和三摩地的綜合修行。透過對外在物體練習三雅瑪,瑜伽修行者獲得了神通的成就,以及了知在微細宇宙中所隱藏的各種知識等等。隨著三雅瑪越來越堅定,三摩地的知識也越來越清晰,這是修行三雅瑪的成果。三雅瑪對瑜珈士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武器。正如弓箭手首先瞄準粗糙的物體,然後瞄準微妙的物體一樣,透過練習,在瑜伽階梯上一層一層地攀登。
在文學和神話中,龜類經常被描述為有耐心且性情平和的生物。帕坦伽利在《瑜伽經》(3.31)提到龜脈(Kurma-Nadi),這個區域是在喉輪和心輪兩者中間的部位,並說如果在這個部位做三雅瑪的練習,將會獲得情緒的淨化與心的穩定。
瑜伽體位法透過坐姿讓身體穩定,生命能量控制法讓覺察開始由外向內,感官收攝讓所有的感官不對外境起反應,如同烏龜把四肢和頭收回殼內,接著就會來到專注,長時間的專注練習後就會進入冥想了,這就是瑜伽的修練步驟。試著練習看看,當你面對困難的情況時,無論是在瑜伽墊的內或外,記得模仿烏龜的耐心、寧靜和堅韌,將會為你帶來專注與平靜。
										1. 龜式 Kurmasana
印度著名的宇宙創始神話故事即「攪拌乳海」(Samudra Manthan),於《摩訶婆羅多》、《毗濕奴往世書》(Vishnu Purana)和《羅摩衍那》中均有出現,隨著年代日漸久遠而流傳著數種故事版本。
所有的天神(Deva)、阿修羅(Asura)、乾闥婆(Gandharva)和仙女「阿普娑羅」(Apsara),都居住在須彌山(Sumeru)上的美麗宮殿裡。但即便是天神和阿修羅,也有著生老病死的困擾,因此大家都想要求取甘露(Amrita)以得長生不死。
然而,要取得甘露並非容易之事。在一次天神與阿修羅的激烈競爭中,保護神毗濕奴(Vishnu)出面調解紛爭,並訂下規則,要求雙方合力取得甘露後再均分。於是,雙方開始了這場黑、白兩道合作的艱鉅工作──攪拌乳海。
高聳直入雲霄的須彌山,四周被宇宙乳海包圍著,其在海面下的深度也深不可測。眾天神和阿修羅們即使合作出力,也無法把整座山拔起,只好向梵天(Brahma)和毗濕奴求助。這兩位大神請求蛇王的兄弟大蛇「婆蘇吉」(Vasuki)相助。大蛇婆蘇吉有著莫大的力氣,以巨長的身軀將須彌山環繞了數圈後,一使力便將須彌山連根拔起。此時,毗濕奴化身為龜王(參見八一頁)沉入海底,把須彌山揹在背上,以己身為支點,須彌山則像是攪拌柱。接著,由九十二位阿修羅負責拉大蛇的頭部,八十八位天神負責拉大蛇的尾巴,雙方以規律的節奏輪流拉動蛇身,以便轉動須彌山來攪拌乳海。乳海的海面掀起了陣陣波瀾,傳說此工作進行了數百年,甚至一千年……
由於雙方夜以繼日地攪拌,震動了乳海中的世界,以致許多寶物陸續冒出海面。第一個出現的是一頭母牛「卡瑪汗奴」(Kamadhenu),接著是穀酒女神「梵琉尼」(Varuni),再來是「樂園大香樹」(Kalpavriksha)。後來,當一輪明月(Chandra)出現時,濕婆(Shiva)心生喜悅地隨手一撈,將之插在頭上當作髮飾。緊接著,海面浮出一匹神奇七頭白馬「烏蔡什羅婆」(Uchchaihshravas),被天神之首「因陀羅」(Indra)收養。隨後,乳海裡飛出一顆光芒奪目的魔石「考斯圖跋」(Kaustubha),被毗濕奴別在胸前做裝飾品。之後,出現一隻三頭白象「伊羅婆陀」(Airavata)成了因陀羅的坐騎。接著,出現了一棵奇異樹「帕里賈塔」(Parijat),因為它的花散發出奇特香味,被因陀羅搶先奪走。
這時,海面上出現了一位令人驚豔的吉祥天女「拉克希米」(Lakshmi)。她走向毗濕奴,成為祂的妻子。之後,海水裡又冒出了一位風華絕代的飛天女神,被天界舞者乾闥婆搶走了。
攪拌工作持續進行著,眾天神和阿修羅們滿心期待甘露的出現,沒想到,受不了長期被拉扯的大蛇婆蘇吉,痛苦地嘴吐劇毒「哈拉哈拉」(Halahala)。劇毒四處飄散,導致天地間面臨滅亡的威脅,三界均向濕婆求助。為了拯救大家,濕婆便吞下了這些劇毒,但因毒性太強烈,使得濕婆的喉嚨被燒灼成青紫色。因此,濕婆也被稱為「尼拉坎陀」(Nilakantha),意即青頸者。
最後,神醫「丹萬塔里」(Dhanwantari)從乳海裡走出來,手裡拿著一瓶可讓飲者長生不老的甘露。由於神醫出現的位置靠近大蛇婆蘇吉的頭部,阿修羅們得以就近搶走。但保護神毗濕奴擔心阿修羅們喝了甘露後會不利於眾天神,便急中生智化身為婀娜多姿的天女「莫訶尼」(Mohini),赤腳跳著誘人的舞蹈。好色的阿修羅們目瞪口呆地看著美麗的仙女,一時竟忘了甘露瓶。眾天神趁著阿修羅們魂不守舍之際,搶過瓶子,一一服下甘露。
當阿修羅們發現此情況時,眾天神已因喝下甘露而快速恢復了功力。阿修羅們自知不是眾天神的對手,只好落荒而逃。從此三界平安無事。
瑜伽墊內的心靈體會
瑜伽體位法的名稱,有一些以大自然為名,如:山式(Tadasana)、樹式(Vrksasana);有一些以聖人的名字命名,如:毗濕瓦密特拉式(Vishvamitrasana)、巴拉德瓦伽式(Bharadvajasana),有一些以動物的名稱命名,如:孔雀式(Mayurasana)、蝗蟲式(Salabhasana)、駱駝式(Ustrasana)、下犬式(Adho Mukha Svanasana)等,龜式也是其中之一。
據說在幾千年前,瑜伽修行者長期在喜馬拉雅山上冥想,同時觀察大自然及野生動物,發現動物天生就會透過做一些動作來自我療癒,如同我們常常看到小狗做瑜伽體位法中的上犬式(Urdhva Mukha Svanasana)和下犬式來活動身體。這些瑜伽修行者模仿動物的姿勢,深覺其對身體有很大的益處,便以該動物的名稱來為體位法命名。在練這些體位法時,不僅是以身體模仿各種生物的姿勢,也必須以同理心、平等心和慈悲心來看待各種生物,因為不管是看似低等的生物或是完美的聖人,萬物都呼吸著一樣的生命能量,都有著可貴的生命與靈性的意識(Atman),我們必須尊重。因此,在瑜伽飲食上強調悅性的蔬食,吃東西是為了生存,不需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而犧牲其他生物的生命。
進入坐姿的龜式時,先雙腿分開並彎曲膝蓋,接著要盡量將手臂伸直穿過膝蓋後側,通常背部會像「龜殼」一樣拱得很高,因為龜式需要有很大的髖關節與脊椎活動度,所以這樣的動作無法勉強進行,必須停留與呼吸,等待幾次深呼吸的放鬆後,身體就可以再彎一點,四肢就可以再伸展多一些。
學生經常反應:「這個動作好難喔!」有一些動作看起來很難,做起來很容易,但有一些動作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仗勢著自己身體的優勢,最後卻輸給了烏龜。練習瑜伽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展現身體似的驕傲地練習,那麼什麼也學不到,但也不要因為做不到而感到挫折。不要急! 體位法的進步需要耐心與毅力,不需要有什麼優勢才能做得好。
瑜伽大師艾揚格(B.K.S. Iyengar,1918~2014)的學生問他,如何才能夠把體位法做得好? 艾揚格大師只說:「練習、練習、練習。」《哈達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ipika)也說:「無論是年輕人、老年人、高齡者或體弱多病的人,只要能不斷地練習,一定能在瑜伽上有所成就。」(1.64)又說:「僅僅披著瑜伽士或出家人的外衣,或整天談論瑜伽,都無法使你成就瑜伽。唯有不斷地練習,才是成就的祕訣所在。這是真實無疑的。」(1.66)所以,一步一腳印,扎實地練習,像烏龜一樣不要怕慢,終有一天會抵達終點。
練習時,「心」和「身體」都得在正位上,保持平靜以維持活力。過程中,你可能會面臨阻力,緊繃的髖關節和大腿後側的肌肉,會使你感覺被困住,或因此而恐懼,這時,我們不要馬上就退縮,也不要強迫自己,而是把注意力放到行動的順序上。在移動身體後,去感覺身體的反應和呼吸,也許你已經來到極限,也許你還有空間可以再讓手腳多伸展一些。但是,在進行下一個動作之前,都必須先「停、看、聽」,若是橫衝直撞,只會招致危險。車子壞了,可以換新的;身體受傷了,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以馬路的紅綠燈號誌做為練習的比喻,如果身體告訴你是「黃燈」了,就要小心行動;如果是「紅燈」,就必須停下來;如果是「綠燈」,就繼續前進。所以,要停下來,傾聽身體的聲音,留一些時間來接收身體真正要傳達給你的感覺,看看身體的反應再行動。
因為這個動作很有挑戰性,所以心會很安靜。當你在練習這個姿勢時,會經驗一種微妙的感覺;當你要將手腳不斷地往外伸展時,注意力必須不斷地往內,而當注意力向內時,就是《瑜伽經》作者帕坦伽利在第二章中提到八支瑜伽,「感官收攝」(Pratyahara)是八支瑜伽中的第五支,其實是往更深的專注(Dharana)和冥想(Dhyana)前的準備階段。Pratyahara 源自於兩個梵語字根: prati 的意思是「退出」,ahara 的意思是「食物」,這裡的食物指的是外在的世界以及我們從中獲得的快樂和痛苦。因此,感官收攝的意思是退出外在環境對我們干擾的影響。所以,當感官不對外在的環境起反應時,你的大腦就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動而分心,心才能夠轉往內在。因此,你會感到寧靜和集中,就像是烏龜縮到龜殼裡頭一樣。《薄伽梵歌》提到:「誰能像烏龜將其四肢完全收進龜殼一樣,也將其感官從外在的對象中收攝進來,誰就安住於完美的意識中。」(2.58)試著在這個體位法中體驗感官收攝,讓你的心進入殼內的那個無限世界。
龜式的練習,讓我們擁有深入內心的平靜,而這種平靜的力量、不與他人比較的態度,將幫助我們由內而外地勇敢面對生活上的挑戰,憑藉著恆心和毅力,終有一天能到達終點。記得我剛開始學習瑜伽時,每次上完瑜伽課後,因為身體僵硬,體力不足,都會覺得身體很累,但是幾年後,卻會因為很累而去上瑜伽課,因為這個時候瑜伽對於我來說,反而是一種身心的修復。筆者靜嫻的印度上師阿帝亞曼難陀上師曾說:「剛開始要爬山時,你需要行動,而當你登到山頂時,就不需行動,還可以享受到美好的風景。」所以當你有信念或想要做一件事時,是需要付出行動的。認為瑜伽很好或對瑜伽有信念,卻沒有保持練習,是沒有用的。上師曾說:「做任何事情,在剛開始時都需要紀律,就像小樹一開始需要被保護,等到變成大樹後就不需要了,大樹的果實和樹蔭還可以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物和庇蔭,甚至連最重的大象都可以綁在大樹旁。」只有行動,不一定會成功;只有知識,都不行動,也不會有成就;唯有行動加上正確的知識,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瑜伽墊外的靈性哲思
這個印度神話故事就是知名的「攪拌乳海」或「乳海翻騰」的故事,泰國曼谷蘇凡納布(Suvarnabhumi)國際機場通過安檢後的大廳中央,就有一座「用須彌山攪拌乳海」的大型雕塑。神話故事裡總是充滿著天神與惡魔交戰的場景,正因為這些貪、嗔、癡,與愛、恨、情、仇,如同我們的社會,有壞人、有好人;有邪惡、有正義等。我們每天都在上演這種天神與惡魔的交戰,當生活中需要為了某個目標而努力,在公司或學校裡,同事、同學間的交戰,甚至我們自己內在的天使與惡魔的交戰,是合作關係? 還是競爭關係? 或是,當有人需要幫助或支持,我們會像烏龜一樣忍辱負重地幫助其他人? 還是會像縮頭烏龜一樣躲起來?
身體對外的接收器──眼、耳、鼻、舌、皮膚,如同為對外的「門戶」或「知識感官」(Jnana-Indriya)。當外境讓這些感官感到緊張,就要鼓勵這些門戶和心靈保持放鬆,而不是立刻做出反應。在哲學上,經常比喻眼、耳、鼻、舌、皮膚五個「感官」是五匹「馬」,「心念」是控制馬匹的「韁繩」,「理智」是「車夫」,「身體」是「馬車」,「真我」(Atman)是「乘客」,只要車夫保持清醒,穩穩地持著韁繩,他就能控制馬匹去拖動馬車,將乘客迅速、安全地送到正確的目地。
《加德奧義書》(Katha Upanishad)說:「真我是車的主人,身體是車輛,理智是車夫,心念是韁繩,智者們說感官是馬匹,感官的對象是它們的道路,與身體、感官和心念聯繫的自我是享受者。有智慧的人始終駕馭著心念,小心謹慎,意念純淨,他的感官就如同訓練有素的良馬,他會達到最終的目標,不再進入輪迴。沒有智慧的人無法駕馭心念,注意力分散,意念不純,他的感官就如同馬車夫手上的幾匹野馬,使他無法到達目的地。」(1.3.3~1.3.4)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做感官的主人。當人經不起各種對感官的誘惑,而做出賭、毒、貪汙受賄、打架鬥毆等所有一切行為,都是源自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控制感官和心念。所以,當你保持中立並發展面對困難的能力後,就可以培養因應任何情況的洞察力和自覺行動,而不是依賴情緒來做反應。任何事情絕對都可以正面思考,當曙光出現時,黑暗就不存在。憤怒、驕傲、執著、貪婪、色慾、嫉妒,會把我們帶入地獄並造成痛苦,若能放下自我執著,控制感官、保持平靜、維持平衡、研讀經典,都會幫助我們找到身為人類的寶藏。所以,下次你可以試試看能不能在快樂時不做承諾,傷心時不做決定,生氣時不起反應。
前面提到,「感官收攝」在帕坦伽利《瑜伽經》的八支瑜伽是屬於第五支,第六、第七與第八支分別是專注、冥想與三摩地。這三支共同構成三雅瑪(Samyama)。三雅瑪是指同時進行專注、冥想和三摩地的綜合修行。透過對外在物體練習三雅瑪,瑜伽修行者獲得了神通的成就,以及了知在微細宇宙中所隱藏的各種知識等等。隨著三雅瑪越來越堅定,三摩地的知識也越來越清晰,這是修行三雅瑪的成果。三雅瑪對瑜珈士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武器。正如弓箭手首先瞄準粗糙的物體,然後瞄準微妙的物體一樣,透過練習,在瑜伽階梯上一層一層地攀登。
在文學和神話中,龜類經常被描述為有耐心且性情平和的生物。帕坦伽利在《瑜伽經》(3.31)提到龜脈(Kurma-Nadi),這個區域是在喉輪和心輪兩者中間的部位,並說如果在這個部位做三雅瑪的練習,將會獲得情緒的淨化與心的穩定。
瑜伽體位法透過坐姿讓身體穩定,生命能量控制法讓覺察開始由外向內,感官收攝讓所有的感官不對外境起反應,如同烏龜把四肢和頭收回殼內,接著就會來到專注,長時間的專注練習後就會進入冥想了,這就是瑜伽的修練步驟。試著練習看看,當你面對困難的情況時,無論是在瑜伽墊的內或外,記得模仿烏龜的耐心、寧靜和堅韌,將會為你帶來專注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