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
唐太宗的時候,中國有一位非常偉大的僧人旅行家,就是玄奘法師。他由唐朝的都城長安出發,向西北通過現在的甘肅及新疆北部,由中央亞細亞蔥嶺一帶轉道南下到印度,差不多繞行印度一周,又轉回新疆南部,經甘肅回到陝西長安。由貞觀三年(六二九)出發到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回唐,完成了首尾十七年的大旅行。
玄奘這個大旅行的目的,是為了闡揚佛教取經求法。所以這裡在敘述玄奘的詳細事蹟以前,先給佛教一個簡單的解說,這于瞭解玄奘的信心會有幫助的。
佛教創於釋迦牟尼。釋迦(Sakya)是種族名,牟尼(Muni)是得道以後的稱號。釋迦的意思是「能仁」,牟尼是「寂默」。釋迦姓喬達摩(Gauthama),名悉達多(Siddartha),是中印度迦比羅城(Kapilavastu)淨飯王(Sudd hodana)之子。釋迦生後不久就死了母親,被姨母扶養。十七歲時與他舅父的女兒結婚。後生一子,生活很舒服。但他看到人生有生老病死諸苦,感到生命無常,想求解脫。二十九歲時,遂棄妻子出家,曆訪當時有名的各派宗教家,都不滿意他們的意見。又自己到一條河旁的樹林中,依照當時「苦行」的方法,日食一麻一麥,修道六年。結果形衰骨立,並無所得。乃坐於菩提樹下,起大決心,說不成道不起此座。靜坐冥思四十八日,遂於夜半明星顯時,豁然大悟,成為無上正覺者,即是「佛陀」(Buddha),佛是佛陀的省稱。
佛成道後,遊行恒河沿岸中印度諸國,說教四十五年,感化人民極多,弟子數千。本來在印度極有勢力的婆羅門教教主,迦葉兄弟三人,也都成了佛的弟子。佛在世約八十歲,于紀元前四八五前示寂。後孔子之死不過數年,中國與印度這兩位大聖人大抵說來是同時的。(關於佛生死與事蹟的年代,眾說紛紜,上面只就專門研究者認為比較可信的年代記下來,也不能過分確信的。)
佛教的傳佈,分南北兩路。南路傳亞洲南部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暹羅(泰國)諸國,北部傳亞洲中部西藏等地。兩路會和於中國,又東傳到朝鮮、日本。
在傳播之際,佛教有許多宗教的演變。但我們還可以找出原始佛教教義的大概來。佛教的根本教義,可說是「四諦」即「四聖諦」或「四真諦」的省稱。四諦――苦集滅道――可分為兩部分。苦諦集諦是講現實世界(即迷界,輪回界)的因果道理的;滅諦道諦是講理想世界(即悟界,解脫界)的因果道理的。
四諦之中,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應修。所謂苦,比如生老病死,愛離別,怨僧會,所求不得,此等苦是現實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這是應該知道的。即所謂「苦應知」。這些苦,都是以我為本。因為有了「我想」(對自己的執著),故有貪,瞋,癡,故有煩惱。這是苦之所以集成。要斷絕了它們的根本,然後不苦,所以說「集當斷」。若能滅掉我想,及貪瞋癡,則諸苦皆斷,達于清涼安樂的「涅槃」境界。這是「滅應證」(證是體會到的意思)。但要到解脫的「涅槃」境界,先須修行學道。修道的方法,有戒定慧三學。戒定是手段,慧是目的。戒是持戒律以防止身口意的過失,同時要作有利眾生的事。定是離開一切妄念,沉靜地把精神集中在一處。作戒定這兩種功夫,都是為了發揮「慧」(又稱「般若」),即是真正的超脫的斷絕迷惑參透宇宙與人生真相的大智慧。它是伴著修行的進境而次第顯出來的,所以說「道應修」。
又用另一種說法,集是苦之因,道是滅之因。所以苦滅二諦是實相論,集道二諦是緣起論。總起來說,諦是真實的意思,四諦就是四種真理。佛所說法,不止於四諦,但四諦是一個中心,則無可疑。
具有這種教義的佛教,其特色究竟安在呢。這我們不能不講一講佛陀時候印度社會的情形。當時印度有四個階級。第一等是婆羅門,即祭司,二等刹帝利,是執掌軍國大事的王侯貴族,釋迦牟尼即出於此階級。三等是吠舍,即從事工商業的庶民。四等是首陀羅,即印度被征服的土人,從事屠殺等賤業的。四階級劃分極嚴,很不平等。當時流行的婆羅教,正是要維持這不平等的東西,所以很多人都不滿意。佛教恰好應運而生,不依階級,而依智慧的淺深與德行的厚薄來決定人的價值,佛教徒一律平等。這是佛教的最大特點。此外,當時的婆羅門教祭祀祈禱,儀式煩瑣。不滿意婆羅門教的,或者專務自己享樂,或者一味苦行。佛認為這都不是中道,主張不用儀式,不用偏行苦樂,只用照著中正的四諦修行。所以不迷信、不矯飾又可算是佛教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正是佛教的優點。
佛教後來又有大小乘的分別。乘是運載眾生脫離苦海達於涅槃之彼岸的意思。大小的判別,則含有褒貶意味,是提倡大乘的人所主張。大小乘的區別,大概是小乘注重自己解脫,大乘則特別注重度人,發揮慈悲平等的意思,較為盡致。小乘的解脫,又有消極性,只是離開現在的苦,達於空寂的涅槃而已。大乘則有積極性,以為解脫之後,便是常樂。成了佛還要度人度世,並非單純的寂滅。約而言之,大乘所度的人比較廣大,注意到眾生都有佛性,於佛教流傳上很有幫助。大乘佛教在中國勢力遠過於小乘。玄奘到印度,即曾以他所瞭解的大乘說服了在印度的小乘。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的時代,很難確定。實在也不需要確定。只說佛教在中國有相當傳佈的時候,已是東漢的後半期。魏晉時候,傳佈漸廣。南北朝時候,在政治上南北雖然對立,宗教上則一律信佛。印度與西域的僧人來往甚多。中國去的僧人,著名的晉時有法顯,去印度的路同玄奘差不多,回來是由印度從海道到廣州的。法顯取回經典甚多,又著有《佛國記》,講印度的情形。南北朝還有幾位去印度求法的僧人。玄奘正因為羡慕他們的清風高跡,才想去追隨的。
玄奘,俗姓陳(名禕),是洛州緱氏縣人(他的祖先是陳留人)。生於隋仁壽二年(六〇二),他父親是個隱居讀書的人。玄奘是第四個兒子。同二哥長捷都出了家。玄奘出家時年止十三,但這一年有法師講經,他聽一遍看一遍,就都能瞭解。同學請他升座複述,果然抑揚剖暢,盡得師說。由此可見玄奘真是聰明過人。
隋末大亂,玄奘與兄同避到長安。又南入蜀,在成都受學。當時蜀中比較安定,僧人來者甚多,但論理智宏才,仍以玄奘為最,所以聲名大起。
玄奘由成都又下長江到荊州,又北到趙州,複回長安。到處都潛心求學,得到美譽。但玄奘在遍謁諸師之後,覺得各有宗派,看經典也不盡相合,無所適從。於是決心西遊,以問所惑,並取經卷來釋眾疑。當時是唐太宗初,天下方定,禁約百姓不許出番。所以雖也有人起過這樣念頭,都不敢西去。但玄奘既有決心,不肯屈服,遂於貞觀三年他二十九歲的時候,私自西行。
玄奘還沒有走出玉門關,就兩三次被官吏截住。但官吏都被他求法的誠心所感動,反放他出關。此時又恰好有一胡老翁換給他一匹瘦老赤馬,說此馬往來伊吾已十五度,健而知道。玄奘得了老馬,雖有胡人告訴他關外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只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但被一處發覺,就只有死,玄奘也不肯回去,獨自出關。
玄奘經過第一烽第四烽,都被守烽者發覺,飛箭射來。玄奘大呼「我是京師來的僧人」,被引入烽。玄奘解說後,烽官都敬服,放他西行。第四烽官又送他一個大皮囊盛水。玄奘再西去百里,就遇到八百里的大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又無水草。取下皮袋要飲水,袋重,失手打翻了。千里行資的水,一朝盡失,玄奘真是懊喪,又迷了路,很想回去。但想我已發願,寧可西就而死,決不歸東而生。於是專向西北進發,向四顧茫然、人鳥俱絕、驟風擁沙、散下如雨的沙漠中挺進。如此四夜五日無一滴水沾喉,人馬都困臥到沙漠中,看看要死。在第五夜半,忽有涼風吹來,爽快如沐寒水。人馬遂勉強起來,又走不久,馬忽然變了方向,拉它不住。竟走到一處,有青草數畝,清水一池。這識途的老馬憑它的記憶救了玄奘與它自己。於是在此休息一日。又走兩日,方出沙漠,到了伊吾。
由伊吾到了高昌,極受高昌王與其國民的禮待。王極敬愛玄奘,苦留他在高昌講法,不許西行。玄奘無法,只得絕食,三日後王亦感動,遂與玄奘結為兄弟,允許西行。高昌王又為修書送禮於西突厥可汗以求保護,因為當時西域諸小國都役屬於西突厥。高昌王除贈玄奘金銀綾絹衣服及侍從沙彌四人外,又替他寫信給沿途二十四國,每信附大綾一匹。此後得到沿途各國招待,在各處講經說教,雖然勞頓,已不甚苦。只是中途過蔥嶺北隅的淩山與印度北部的大雪山,都十分寒冷。淩山是冰雪所積聚,高入雲際,淩峰摧落到路旁的,高至百尺,闊至數丈。登涉艱難,加以風雪雜飛,雖椱履重裘,不免寒戰。眠食都不得乾燥之處,只好懸釜而炊,席冰而寢。七日之後方始出山,同伴凍餓死的已有一小半,牛馬死的更多。雪山的途路艱危,更倍於沙漠與淩山。凝雲飛雪,沒有一刻的晴天,深的地方,平地積冰雪數丈。在雪山中凡行六、七百里,要不是玄奘求法心堅,誰肯以血肉之軀旅行這樣艱苦的地方呢。
過了雪山,就是北印度,再走就到中印度。這時玄奘到處瞻禮佛陀聖跡,訪問名僧,抄寫經卷,大概歡喜得像小孩子初次到市場的樣子,應接不暇,精神亢奮。但是樂極生悲,在中印度殑迦河中,被一群強盜捉住。強盜們信一種教,每年要殺一個「質狀端美」的人祭他們的神。現在捉住玄奘這樣一個白淨和尚,就要用作犧牲。乃先於岸上樹林中和泥築壇,拔刀相待。同伴都嚇得大哭,玄奘全不畏,禮拜諸佛,從容上壇。眾賊正在驚異,忽然黑風四起,折樹飛沙,船也漂覆。賊有點害怕,就問玄奘的同伴,知道玄奘是中國來的僧人。同伴又告訴賊「這大風正是天神嗔怒,你們不可殺他」。玄奘被釋,又與眾賊說教,他們都改過,不再殺人,也不做賊了。這時風勢已過,也遂平靜。
玄奘巡遊東、西、南、北、中五印度,到處研究梵文,討論教義,大得進益。特別是在恒河南岸摩揭陀國王舍城的極大寺院那爛陀寺留學最久,得益最多。此時中印度的戒日王信仰大乘教義,就把玄奘迎去說法,在曲女城開大會,參加的只僧人就有六七千,玄奘坐寶床為論主,把信小乘及外道的法師都說服了。會中有那爛陀寺來的法師把玄奘所作宣揚大乘的論文讀給大眾聽,又另寫一本,懸在會場門外,聲明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挑破的,請斷頭相謝,如此至晚無一人發言。戒日王大歡喜,又留玄奘參加他的七十五日無遮大施,凡施捨沙門、婆羅門、諸外道與貧賤孤獨者共五十多萬人,戒日王五年的積蓄,一時都盡。
大會既畢,玄奘推卻了戒日王等的苦留,告辭回國。因為感激從前高昌王的情誼,已約好回去時候看他。所以不走海道,仍循陸路。戒日王以大象一頭金錢三千銀錢三萬相送。一直出印度,沒有再遇到什麼危險,只是過信渡河時候,船遇到風浪,丟了五十夾經在水裡。
度過寒冷的雪山與蔥嶺,得知高昌王因交通突厥,被唐朝派兵開罪,已經憂悸而死的消息,十分惆悵,遂不再北繞高昌,由天山南路于闐等國入唐。
玄奘雖犯禁出國,唐太宗也很敬重他的行為。玄奘回唐在貞觀十八九年之際。太宗正預備親征高麗,已經東到洛陽,聽說玄奘回國,就派房玄齡西去歡迎。
貞觀十九年(六四五)正月,玄奘入長安,歡迎的官吏百姓真是萬人空巷。玄奘帶來的經像,只說高二、三尺的金銀檀佛像就有六、七座,如來肉舍利(舍利是佛死後焚屍殘餘的骨肉顆粒,極為佛教徒所尊敬的)一百五十粒。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其他經律論二百四十二部,一共經律論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八部,用二十匹馬馱到。定日迎入弘福寺陳列。參加送經像的官民又極多,十數裡內,都有人擁擠著。管理的人,怕人多了互相騰踐會出危險,都限制只許站立路旁,於當處燒香散花,不許移動。這一日空中煙雲繞繚,街上奏樂贊響之聲不絕。
二月,玄奘謁太宗於洛陽,謝罪。太宗問玄奘西方情形,知道路途艱困,十分感佩。又看玄奘很有才幹,勸他還俗同去征遼東。玄奘固辭,請求還長安組織譯場。
因太宗的贊助,譯場成立於弘福寺。參加的除在長安大寺的沙門以外,還有各地來的沙門。現在留下名字的沙門,任證義者十二人,任綴文者九人,又有深通字學及證梵語梵文的各一人,都是當時各寺推舉的。其餘寫手還有多人。大家合力譯經。
貞觀二十年(六四六),玄奘與當時人綴文的沙門無機於譯經之暇,寫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西域各國風土人情,都很詳細。此書直到現在,猶為專門學者所珍重,英法德等國都有譯本。
二十二年(六四八)太宗為玄奘作了一篇經論的序,叫做「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高宗)又撰述聖記。都很讚揚玄奘。太宗又曾勸他還俗助理政務。玄奘說:「陛下是上智之君,一人紀綱,萬事自得其緒,無假於人。而且現在朝中如伊尹呂望之才者甚多,更不用庸陋的玄奘。」太宗乃止。這固然是玄奘立言得體,可見聰明。也是他不慕榮利,信心堅定的表現。
就在二十二年冬天,太子(高宗)為思念故去的母親文德皇后,在長安建一大寺,名曰大慈恩寺。寺成,遂把弘福寺經像遷來,譯場也改到了慈恩寺。
二十三年,太宗崩,高宗嗣位。次年,改元永徽。此後玄奘在慈恩寺專心翻譯,一刻時候都不肯放過。每日自立程課,倘白日有事,不能完畢,必連夜補足,直到過了預定的地方,方乃停筆。譯經之後,還要禮佛行道,每夜至三更才睡,五更又起來,誦讀梵本,用朱筆點定次第,擬定好白天要翻的地方。每日黃昏有一定時間,講新經論,為諸州聽學僧人決疑。他又是寺的上座,許多瑣細事情,都要他自己決定。寺內弟子百餘人,滿廊滿屋的來請教,玄奘一一酬答,又與各法師討論。還有王宮貴人來禮懺的,他都親自逢迎誘導,使他們舍其驕華,肅靜稱懿。玄奘每天如此忙碌,還是高論劇談,忘了疲憊。他的精緻強力,真是過人。
高宗永徽三年(六五二),玄奘請准於慈恩寺建浮屠。塔有五級,高一百八十尺。上層以石為室,南面有兩碑,載太宗高宗的序記,是大書家褚遂良手寫的。塔是依照西域形式,所以用了西方瘞雁立塔的故事,名曰雁塔。後來唐朝進士及第後都來此地題名於石,稱曰「雁塔題名」。至於玄奘造塔的本意是怕取來的經本散失,又防火燒,所以建塔保存。造塔時,玄奘親負箕畚擔運甌石,他真是不怕吃苦的人物。
高宗顯慶四年(六五九),玄奘請遷譯場于長安城外的玉華寺,以便摒除俗物,專心翻譯。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玄奘因取經譯經消耗精力過甚,終入寂于玉華宮。
玄奘前後翻譯十九年。譯成的經論凡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在量上已是如此巨大,在質上能更改以往的譯例,文采斐然,一洗華梵捍格之弊。所以後人稱玄奘以前所譯的為「舊譯」,玄奘所譯為「新譯」。這就是說這位俗姓陳的河南和尚開了譯經史上一個新紀元。
(原載《大眾知識》(月報)第一卷第六期,一九三七年初出版,署名:楊蓮生)
唐太宗的時候,中國有一位非常偉大的僧人旅行家,就是玄奘法師。他由唐朝的都城長安出發,向西北通過現在的甘肅及新疆北部,由中央亞細亞蔥嶺一帶轉道南下到印度,差不多繞行印度一周,又轉回新疆南部,經甘肅回到陝西長安。由貞觀三年(六二九)出發到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回唐,完成了首尾十七年的大旅行。
玄奘這個大旅行的目的,是為了闡揚佛教取經求法。所以這裡在敘述玄奘的詳細事蹟以前,先給佛教一個簡單的解說,這于瞭解玄奘的信心會有幫助的。
佛教創於釋迦牟尼。釋迦(Sakya)是種族名,牟尼(Muni)是得道以後的稱號。釋迦的意思是「能仁」,牟尼是「寂默」。釋迦姓喬達摩(Gauthama),名悉達多(Siddartha),是中印度迦比羅城(Kapilavastu)淨飯王(Sudd hodana)之子。釋迦生後不久就死了母親,被姨母扶養。十七歲時與他舅父的女兒結婚。後生一子,生活很舒服。但他看到人生有生老病死諸苦,感到生命無常,想求解脫。二十九歲時,遂棄妻子出家,曆訪當時有名的各派宗教家,都不滿意他們的意見。又自己到一條河旁的樹林中,依照當時「苦行」的方法,日食一麻一麥,修道六年。結果形衰骨立,並無所得。乃坐於菩提樹下,起大決心,說不成道不起此座。靜坐冥思四十八日,遂於夜半明星顯時,豁然大悟,成為無上正覺者,即是「佛陀」(Buddha),佛是佛陀的省稱。
佛成道後,遊行恒河沿岸中印度諸國,說教四十五年,感化人民極多,弟子數千。本來在印度極有勢力的婆羅門教教主,迦葉兄弟三人,也都成了佛的弟子。佛在世約八十歲,于紀元前四八五前示寂。後孔子之死不過數年,中國與印度這兩位大聖人大抵說來是同時的。(關於佛生死與事蹟的年代,眾說紛紜,上面只就專門研究者認為比較可信的年代記下來,也不能過分確信的。)
佛教的傳佈,分南北兩路。南路傳亞洲南部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暹羅(泰國)諸國,北部傳亞洲中部西藏等地。兩路會和於中國,又東傳到朝鮮、日本。
在傳播之際,佛教有許多宗教的演變。但我們還可以找出原始佛教教義的大概來。佛教的根本教義,可說是「四諦」即「四聖諦」或「四真諦」的省稱。四諦――苦集滅道――可分為兩部分。苦諦集諦是講現實世界(即迷界,輪回界)的因果道理的;滅諦道諦是講理想世界(即悟界,解脫界)的因果道理的。
四諦之中,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應修。所謂苦,比如生老病死,愛離別,怨僧會,所求不得,此等苦是現實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這是應該知道的。即所謂「苦應知」。這些苦,都是以我為本。因為有了「我想」(對自己的執著),故有貪,瞋,癡,故有煩惱。這是苦之所以集成。要斷絕了它們的根本,然後不苦,所以說「集當斷」。若能滅掉我想,及貪瞋癡,則諸苦皆斷,達于清涼安樂的「涅槃」境界。這是「滅應證」(證是體會到的意思)。但要到解脫的「涅槃」境界,先須修行學道。修道的方法,有戒定慧三學。戒定是手段,慧是目的。戒是持戒律以防止身口意的過失,同時要作有利眾生的事。定是離開一切妄念,沉靜地把精神集中在一處。作戒定這兩種功夫,都是為了發揮「慧」(又稱「般若」),即是真正的超脫的斷絕迷惑參透宇宙與人生真相的大智慧。它是伴著修行的進境而次第顯出來的,所以說「道應修」。
又用另一種說法,集是苦之因,道是滅之因。所以苦滅二諦是實相論,集道二諦是緣起論。總起來說,諦是真實的意思,四諦就是四種真理。佛所說法,不止於四諦,但四諦是一個中心,則無可疑。
具有這種教義的佛教,其特色究竟安在呢。這我們不能不講一講佛陀時候印度社會的情形。當時印度有四個階級。第一等是婆羅門,即祭司,二等刹帝利,是執掌軍國大事的王侯貴族,釋迦牟尼即出於此階級。三等是吠舍,即從事工商業的庶民。四等是首陀羅,即印度被征服的土人,從事屠殺等賤業的。四階級劃分極嚴,很不平等。當時流行的婆羅教,正是要維持這不平等的東西,所以很多人都不滿意。佛教恰好應運而生,不依階級,而依智慧的淺深與德行的厚薄來決定人的價值,佛教徒一律平等。這是佛教的最大特點。此外,當時的婆羅門教祭祀祈禱,儀式煩瑣。不滿意婆羅門教的,或者專務自己享樂,或者一味苦行。佛認為這都不是中道,主張不用儀式,不用偏行苦樂,只用照著中正的四諦修行。所以不迷信、不矯飾又可算是佛教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正是佛教的優點。
佛教後來又有大小乘的分別。乘是運載眾生脫離苦海達於涅槃之彼岸的意思。大小的判別,則含有褒貶意味,是提倡大乘的人所主張。大小乘的區別,大概是小乘注重自己解脫,大乘則特別注重度人,發揮慈悲平等的意思,較為盡致。小乘的解脫,又有消極性,只是離開現在的苦,達於空寂的涅槃而已。大乘則有積極性,以為解脫之後,便是常樂。成了佛還要度人度世,並非單純的寂滅。約而言之,大乘所度的人比較廣大,注意到眾生都有佛性,於佛教流傳上很有幫助。大乘佛教在中國勢力遠過於小乘。玄奘到印度,即曾以他所瞭解的大乘說服了在印度的小乘。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的時代,很難確定。實在也不需要確定。只說佛教在中國有相當傳佈的時候,已是東漢的後半期。魏晉時候,傳佈漸廣。南北朝時候,在政治上南北雖然對立,宗教上則一律信佛。印度與西域的僧人來往甚多。中國去的僧人,著名的晉時有法顯,去印度的路同玄奘差不多,回來是由印度從海道到廣州的。法顯取回經典甚多,又著有《佛國記》,講印度的情形。南北朝還有幾位去印度求法的僧人。玄奘正因為羡慕他們的清風高跡,才想去追隨的。
玄奘,俗姓陳(名禕),是洛州緱氏縣人(他的祖先是陳留人)。生於隋仁壽二年(六〇二),他父親是個隱居讀書的人。玄奘是第四個兒子。同二哥長捷都出了家。玄奘出家時年止十三,但這一年有法師講經,他聽一遍看一遍,就都能瞭解。同學請他升座複述,果然抑揚剖暢,盡得師說。由此可見玄奘真是聰明過人。
隋末大亂,玄奘與兄同避到長安。又南入蜀,在成都受學。當時蜀中比較安定,僧人來者甚多,但論理智宏才,仍以玄奘為最,所以聲名大起。
玄奘由成都又下長江到荊州,又北到趙州,複回長安。到處都潛心求學,得到美譽。但玄奘在遍謁諸師之後,覺得各有宗派,看經典也不盡相合,無所適從。於是決心西遊,以問所惑,並取經卷來釋眾疑。當時是唐太宗初,天下方定,禁約百姓不許出番。所以雖也有人起過這樣念頭,都不敢西去。但玄奘既有決心,不肯屈服,遂於貞觀三年他二十九歲的時候,私自西行。
玄奘還沒有走出玉門關,就兩三次被官吏截住。但官吏都被他求法的誠心所感動,反放他出關。此時又恰好有一胡老翁換給他一匹瘦老赤馬,說此馬往來伊吾已十五度,健而知道。玄奘得了老馬,雖有胡人告訴他關外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只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但被一處發覺,就只有死,玄奘也不肯回去,獨自出關。
玄奘經過第一烽第四烽,都被守烽者發覺,飛箭射來。玄奘大呼「我是京師來的僧人」,被引入烽。玄奘解說後,烽官都敬服,放他西行。第四烽官又送他一個大皮囊盛水。玄奘再西去百里,就遇到八百里的大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又無水草。取下皮袋要飲水,袋重,失手打翻了。千里行資的水,一朝盡失,玄奘真是懊喪,又迷了路,很想回去。但想我已發願,寧可西就而死,決不歸東而生。於是專向西北進發,向四顧茫然、人鳥俱絕、驟風擁沙、散下如雨的沙漠中挺進。如此四夜五日無一滴水沾喉,人馬都困臥到沙漠中,看看要死。在第五夜半,忽有涼風吹來,爽快如沐寒水。人馬遂勉強起來,又走不久,馬忽然變了方向,拉它不住。竟走到一處,有青草數畝,清水一池。這識途的老馬憑它的記憶救了玄奘與它自己。於是在此休息一日。又走兩日,方出沙漠,到了伊吾。
由伊吾到了高昌,極受高昌王與其國民的禮待。王極敬愛玄奘,苦留他在高昌講法,不許西行。玄奘無法,只得絕食,三日後王亦感動,遂與玄奘結為兄弟,允許西行。高昌王又為修書送禮於西突厥可汗以求保護,因為當時西域諸小國都役屬於西突厥。高昌王除贈玄奘金銀綾絹衣服及侍從沙彌四人外,又替他寫信給沿途二十四國,每信附大綾一匹。此後得到沿途各國招待,在各處講經說教,雖然勞頓,已不甚苦。只是中途過蔥嶺北隅的淩山與印度北部的大雪山,都十分寒冷。淩山是冰雪所積聚,高入雲際,淩峰摧落到路旁的,高至百尺,闊至數丈。登涉艱難,加以風雪雜飛,雖椱履重裘,不免寒戰。眠食都不得乾燥之處,只好懸釜而炊,席冰而寢。七日之後方始出山,同伴凍餓死的已有一小半,牛馬死的更多。雪山的途路艱危,更倍於沙漠與淩山。凝雲飛雪,沒有一刻的晴天,深的地方,平地積冰雪數丈。在雪山中凡行六、七百里,要不是玄奘求法心堅,誰肯以血肉之軀旅行這樣艱苦的地方呢。
過了雪山,就是北印度,再走就到中印度。這時玄奘到處瞻禮佛陀聖跡,訪問名僧,抄寫經卷,大概歡喜得像小孩子初次到市場的樣子,應接不暇,精神亢奮。但是樂極生悲,在中印度殑迦河中,被一群強盜捉住。強盜們信一種教,每年要殺一個「質狀端美」的人祭他們的神。現在捉住玄奘這樣一個白淨和尚,就要用作犧牲。乃先於岸上樹林中和泥築壇,拔刀相待。同伴都嚇得大哭,玄奘全不畏,禮拜諸佛,從容上壇。眾賊正在驚異,忽然黑風四起,折樹飛沙,船也漂覆。賊有點害怕,就問玄奘的同伴,知道玄奘是中國來的僧人。同伴又告訴賊「這大風正是天神嗔怒,你們不可殺他」。玄奘被釋,又與眾賊說教,他們都改過,不再殺人,也不做賊了。這時風勢已過,也遂平靜。
玄奘巡遊東、西、南、北、中五印度,到處研究梵文,討論教義,大得進益。特別是在恒河南岸摩揭陀國王舍城的極大寺院那爛陀寺留學最久,得益最多。此時中印度的戒日王信仰大乘教義,就把玄奘迎去說法,在曲女城開大會,參加的只僧人就有六七千,玄奘坐寶床為論主,把信小乘及外道的法師都說服了。會中有那爛陀寺來的法師把玄奘所作宣揚大乘的論文讀給大眾聽,又另寫一本,懸在會場門外,聲明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挑破的,請斷頭相謝,如此至晚無一人發言。戒日王大歡喜,又留玄奘參加他的七十五日無遮大施,凡施捨沙門、婆羅門、諸外道與貧賤孤獨者共五十多萬人,戒日王五年的積蓄,一時都盡。
大會既畢,玄奘推卻了戒日王等的苦留,告辭回國。因為感激從前高昌王的情誼,已約好回去時候看他。所以不走海道,仍循陸路。戒日王以大象一頭金錢三千銀錢三萬相送。一直出印度,沒有再遇到什麼危險,只是過信渡河時候,船遇到風浪,丟了五十夾經在水裡。
度過寒冷的雪山與蔥嶺,得知高昌王因交通突厥,被唐朝派兵開罪,已經憂悸而死的消息,十分惆悵,遂不再北繞高昌,由天山南路于闐等國入唐。
玄奘雖犯禁出國,唐太宗也很敬重他的行為。玄奘回唐在貞觀十八九年之際。太宗正預備親征高麗,已經東到洛陽,聽說玄奘回國,就派房玄齡西去歡迎。
貞觀十九年(六四五)正月,玄奘入長安,歡迎的官吏百姓真是萬人空巷。玄奘帶來的經像,只說高二、三尺的金銀檀佛像就有六、七座,如來肉舍利(舍利是佛死後焚屍殘餘的骨肉顆粒,極為佛教徒所尊敬的)一百五十粒。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其他經律論二百四十二部,一共經律論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八部,用二十匹馬馱到。定日迎入弘福寺陳列。參加送經像的官民又極多,十數裡內,都有人擁擠著。管理的人,怕人多了互相騰踐會出危險,都限制只許站立路旁,於當處燒香散花,不許移動。這一日空中煙雲繞繚,街上奏樂贊響之聲不絕。
二月,玄奘謁太宗於洛陽,謝罪。太宗問玄奘西方情形,知道路途艱困,十分感佩。又看玄奘很有才幹,勸他還俗同去征遼東。玄奘固辭,請求還長安組織譯場。
因太宗的贊助,譯場成立於弘福寺。參加的除在長安大寺的沙門以外,還有各地來的沙門。現在留下名字的沙門,任證義者十二人,任綴文者九人,又有深通字學及證梵語梵文的各一人,都是當時各寺推舉的。其餘寫手還有多人。大家合力譯經。
貞觀二十年(六四六),玄奘與當時人綴文的沙門無機於譯經之暇,寫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西域各國風土人情,都很詳細。此書直到現在,猶為專門學者所珍重,英法德等國都有譯本。
二十二年(六四八)太宗為玄奘作了一篇經論的序,叫做「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高宗)又撰述聖記。都很讚揚玄奘。太宗又曾勸他還俗助理政務。玄奘說:「陛下是上智之君,一人紀綱,萬事自得其緒,無假於人。而且現在朝中如伊尹呂望之才者甚多,更不用庸陋的玄奘。」太宗乃止。這固然是玄奘立言得體,可見聰明。也是他不慕榮利,信心堅定的表現。
就在二十二年冬天,太子(高宗)為思念故去的母親文德皇后,在長安建一大寺,名曰大慈恩寺。寺成,遂把弘福寺經像遷來,譯場也改到了慈恩寺。
二十三年,太宗崩,高宗嗣位。次年,改元永徽。此後玄奘在慈恩寺專心翻譯,一刻時候都不肯放過。每日自立程課,倘白日有事,不能完畢,必連夜補足,直到過了預定的地方,方乃停筆。譯經之後,還要禮佛行道,每夜至三更才睡,五更又起來,誦讀梵本,用朱筆點定次第,擬定好白天要翻的地方。每日黃昏有一定時間,講新經論,為諸州聽學僧人決疑。他又是寺的上座,許多瑣細事情,都要他自己決定。寺內弟子百餘人,滿廊滿屋的來請教,玄奘一一酬答,又與各法師討論。還有王宮貴人來禮懺的,他都親自逢迎誘導,使他們舍其驕華,肅靜稱懿。玄奘每天如此忙碌,還是高論劇談,忘了疲憊。他的精緻強力,真是過人。
高宗永徽三年(六五二),玄奘請准於慈恩寺建浮屠。塔有五級,高一百八十尺。上層以石為室,南面有兩碑,載太宗高宗的序記,是大書家褚遂良手寫的。塔是依照西域形式,所以用了西方瘞雁立塔的故事,名曰雁塔。後來唐朝進士及第後都來此地題名於石,稱曰「雁塔題名」。至於玄奘造塔的本意是怕取來的經本散失,又防火燒,所以建塔保存。造塔時,玄奘親負箕畚擔運甌石,他真是不怕吃苦的人物。
高宗顯慶四年(六五九),玄奘請遷譯場于長安城外的玉華寺,以便摒除俗物,專心翻譯。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玄奘因取經譯經消耗精力過甚,終入寂于玉華宮。
玄奘前後翻譯十九年。譯成的經論凡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在量上已是如此巨大,在質上能更改以往的譯例,文采斐然,一洗華梵捍格之弊。所以後人稱玄奘以前所譯的為「舊譯」,玄奘所譯為「新譯」。這就是說這位俗姓陳的河南和尚開了譯經史上一個新紀元。
(原載《大眾知識》(月報)第一卷第六期,一九三七年初出版,署名:楊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