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為什麼今日我們迫切需要哲學?
因為哲學衝撞我們,讓我們不得安寧;它喚醒我們、啓發我們。
現今市面上滿是專家說法與教條主義。到處盡是一些自認什麼都通、什麼都懂、硬要裝出這副樣子的人。哲學提出完全不同的觀點,因而更顯珍貴。
西方哲學之父蘇格拉底和那些人相反,他一再強調自己並不是什麼專家。他來到廣場上,向每個人詢問問題,打聽他們的生活、工作和喜好等等……
蘇格拉底非但不是來說教,他還聲稱自己什麼都不懂,甚至稱不上是「智者」。
他說,世上只有神是睿智的(如果真有神的話)。但我們不是神,所以沒有必要追求睿智,只要好好做個人,人人都能從中獲益。
正因為哲學深深了解這一點,它不要我們成為智者、完人或是神,而是要與自己的人性和諧共存。
這也是為何蘇格拉底會不顧一切地提問,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事情。雖然此舉惹得某些人不快,千百年來卻也有人為之動容、受之鼓舞,繼而欣喜若狂。終於有人願意說出真話,讓人看得更加清楚、透徹。
蘇格拉底要我們重拾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感受、去渴望、去思考、去愛。這也正是哲學要教導我們的:相信我們的自身經驗確實值得探索。
專家要我們聽命行事,哲學家則要你獨立思考。
這幾年來,我致力於解讀暴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新樣貌。這些暴力不僅壓垮我們,讓我們失去了珍貴的人性,不願冒險嘗試計畫,喪失了信念,心也不再有所嚮往。
不論你是護士、醫生、麵包師傅、律師、社會工作者,還是從事其他工作,或許你也和我一樣,曾被別人要求放棄重要的意義價值,為了社會、政治或經濟因素而妥協。
一旦妥協了,卻又因為覺得無論如何都做得不夠多、不夠好,因而背負著罪惡感,甚至幾乎賠上性命。當下層出不窮的過勞現象就是活生生的血證。
哲學之所以對我們有益,正是因為它不希望我們變得更完美、更冰冷,好似機器人或電腦。這只會助長野蠻與暴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你試著在短短三分鐘、也就是讀完這本書一篇章節的時間裡,重新活得像個「人」:不再盲目任由利益算計和擺布,忘了自己是個「人」;不再將女人、男人、樹木、河流、一切事物通通簡化成可以管理與利用的資源。
哲學的美妙之處,在於它探討的是如你我的常人,談論的是我們生活上會遭遇到的種種狀況。比如,如何面對某個令人頭痛的同事,或是當你的孩子沒有事先知會,就帶了朋友回家吃飯,偏偏家裡冰箱又空空如也......在這個越來越抽象的世界裡,哲學提供的是具體、而且實際的省思。
在本書中,我選擇了一些哲學名句,它們的共同之處是繼承了蘇格拉底的精神,甚至跳脫常軌。我們有時會將哲學關進狹隘的牢籠,哲學卻總是意外地打破我們的認知,這也是為何哲學如此不可或缺,又令人獲益匪淺。
=====================================================
01.「身而為人本就不該追求完美。」—— 喬治.歐威爾
做個人就好
歐威爾要我們承認,世上並無完美。不僅如此,他還要我們明白,「追求完美」與「身而為人」本就相違。
這種說法令人疑惑。因為長久以來,有一派思想總是鼓吹我們追求一種超脫一切的完美狀態,或是認為讓 理性凌駕於自我之上就是一種完美。
結果,我們錯了。
我們拚命懊悔自己不夠完美,深信我們若是完美,才會更快樂。
你自以為修養很好
上回家庭聚餐時,平時待人和善的妹夫無法認同你的政治理念,你受到打擊,因而口出惡言。 你意識到你竟然對自己欣賞的人說了一些不得體、甚至粗暴的話。
事後你懊悔不已。
太棒了!你正在深刻體會著存在的意義。
當你不再一天到晚責備自己不如想像中完美,不再苛求自己必須處事公正、凡事力求精確;當你能坦然面對內心的黑洞,那麼,你就能對自己展現真正的溫柔。
沒錯,你可以承認自己有時就是那麽笨拙,不識相,甚至還有點蠢。

你知道偉大的作家有什麼特點嗎?
他們讓你我看見自己身上的卑鄙與平庸。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或是普魯斯特善於揭露人性幽微曲折的謊言、懦弱,還有嫉妒......
他們這麼做並非出於殘酷或絕望,而是為了深刻理解人類存在的真相。多虧他們,我們總算能觸碰到人生的複雜與美好,繼而感到欣慰。
平庸的作家只停留在情感的表象,甚至不惜許下虛假的幸福承諾,試圖麻痺我們。
偉大的作家有別於我們一般的認知,他們心懷柔情,才得以觀察人生百態。平庸的作家對此則一竅不通,說到底,他們心底充滿恐懼,他們害怕面對現實,畏懼直擊自我的內心。

不完美的完美
如何才能安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想想一位你非常喜歡的朋友,以及他身上的缺點與傷疤。別將這些瑕疵視為生命的絆腳石,而是造就生命的光輝。
試想日本陶藝大師的創作之道或許能有助理解。他們每做好一只碗,就會為其添上一點瑕疵。這目的不在玷污或破壞,而是要突顯它本質上的脆弱與質樸。
知道自己並不完美,能讓我們更加包容和關懷他人。


11.「也許,我們生命中所有的惡龍都是公主的化身,等著看我們展現美麗與勇氣。」
——里爾克
如何找回生命力?
你應該看過騎士英勇擊垮惡龍的圖像。在基督教傳統中,畫面中出現的騎士通常是聖喬治(Saint Georges)。但是勇士屠龍的傳奇還可追溯到更古老的西方文明。在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殺死了可怕的巨蟒培冬(Python)。古埃及的英雄荷魯斯(Horus)手持長矛,一舉刺穿了巨蛇阿佩普(Apophis)。
龍在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脈絡下,各自演繹出非常不同的想像。在東方文化裡,龍是神聖與吉祥的象徵,受世人尊崇,然而在西方文化裡,龍的意象卻完全不同。華格納的歌劇四部曲,也歌頌了年輕的英雄齊格菲殺死了看守寶藏的巨龍。
在西方文明中,惡龍這種奇怪的生物究竟象徵著什麼寓意?
惡龍象徵著在文明開啟之前,那片幽暗不見天日、沼澤遍布的地下世界,必須征服它,文明才能誕生。然而,未必非得將惡龍處死才能贏得這場仗,有時只需馴化惡龍即可。
象徵最原始古老、關於靈魂的知識的純真少女,知道馴服惡龍的祕訣不在摧毀,而是理解。因此,她只藉著手中一縷絲帶,便馴化、綑綁了惡龍。這是多麼令人驚訝的事!
因此,在面對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令我們恐懼的事物時,我們也不該認為唯有將之消滅一途,或許也可選擇馴服它們。因為,黑暗本身蘊含一股活力,那亦是生命的力量。要是摧毀了黑暗,也就等於放棄了光明。
里爾克是一位有遠見的詩人,他對惡龍神話的解讀令人嘆為觀止:「也許,我們生命中所有的惡龍都是公主的化身,等著看我們展現美麗與勇氣。」

你遭到背叛、騷擾或輕視
當你遭到背叛、騷擾或輕視,而且非常痛苦時,該怎麼辦?
我們第一種反應往往是硬著頭皮面對:冒著風險被暴力摧毀一切、包括將自己摧毀。
第二種反應則是逃避困難、不去面對,或是按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放手」,這令我反感。
眾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對策;里爾克則建議了另一種做法:撫平傷痛,破繭而出。

激發勇氣的沉思
該如何才能撫平傷痛,破繭而出呢?
你必須走近你的痛苦、承認痛苦,你必須面對惡龍,而這是需要勇氣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你必須讓公主助你一臂之力。公主,代表的是你自身的純真與善良。
讓這位躲在你心裡的公主走近你的痛苦,注視那痛苦。她會讓你發現,如果承認自己受傷了,才能撫平傷痛,化腐朽為神奇。
這就是這個練習的真諦: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人生的苦難。
這世界告訴我們太多擺脫煩惱的方法和訣竅,然而在擺脫煩惱之際,卻也剝奪了我們的潛力和生命的深度。倘若公主不再出現,我們也將失去美麗和勇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