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身價:什麼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主要觀念:
🔹與其是工作了十個一年
🔹更要是工作了一個十年
剛開始在半導體公司工作的時候,身為一個新鮮人,不僅做任何事情都戰戰兢兢,更是抱持著隨時向前輩請益的態度,希望能夠少出錯、多成就,更重要是在未來的職場上面期待可以快速成長、獨當一面。
有次同部門前輩,也是我大學學長,極有效率地完成了一份艱難任務的工作,我忍不住稱讚學長,並且和他攀談了起來。
沒想到聽見我的讚美,以及看見我的羨慕之情,並沒有讓他感覺非常喜悅,反而有點落寞的告訴我說,這不過就是他份內的工作而已。
而且他說這份工作已經做了這麼多年,雖然我覺得艱難,但對他來說卻很基本;換言之,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好,反而是他要感到汗顏。
更重要的是他最後對我略帶幽怨地說了一句:「每天都做一模一樣的事情,我好像除了做這個之外,其他的也不會了。」
那次對話裡,我第一次隱隱約約體會到工作年限的長短,並不一定代表著能力的高低,又或者是價值的多寡。
尤其是那一句「除了做這個之外,其他的也不會了。」讓我感受到學長無奈之外,也驚覺如果這樣的工作一旦被裁撤掉或者是被什麼外來原因取代,那麼學長又該何去何從?
後來因緣際會在兩年之後,我晉升成了一個財會單位的小主管,而另一位同部門的長官在恭賀我之餘,也不忘耳提面命諄諄教誨了我一下。
他說在我們公司工作是莫大福氣,等於拿著一個鐵飯碗。只要乖乖聽話,很守本分的把工作給認真完成,做久了自然而然熟能生巧,升官加薪只是遲早的事情。
換句話說,他提醒我不要好高騖遠,不要騎驢找馬,不要三心兩意坐這山望那山,要不然反而會一事無成。
他還順便提醒我,按部就班的輪調完整個財會部門,每個部門好好待他個三年,應該就有機會往上攀爬晉升。
那個時候雖然才剛當上小主管,但咱家算數還是挺靈光,我算了一下財會一共有八個部門,如果按照這位長官所說,每個部門待三年,那麼我好歹必須經過24年,才有機會像他一樣當上財會主管。
24年?那不就應該快退休了?
說實話,這位長官真是我的貴人。經他這麼一提醒,讓我立馬自願申請轉調大陸新成立的公司。
因為唯有如此,我才有機會在一個新設公司裡面,不到兩年時間,同時歷練了財會八個部門所有功能,甚至還接觸學習到了工程單位、法務、人事以及對接公部門涉外的難得經驗。
在那段短短的兩年時間當中,讓我深刻的體會到,
每個新嘗試的不同,
都讓自己變得不同。
與其工作十個一年,
不如工作一個十年。
而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從台積電到力晶、到淡馬錫、到創投各種不同的經歷,我都保持著樂觀「願意」的態度,接受多元不同的歷練和挑戰。
自己選擇了不同,
不同成就了自己。
這份體悟,讓我重新定義了所謂的鐵飯碗:
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
而是一輩子走到哪都有飯吃。
靠人人倒,靠山山倒;
無論如何,靠己最好。
從靠公司,到靠自己。
把公司當鐵飯碗,會讓自己靠公司;
把自己當鐵飯碗,會讓公司靠自己。
總之,持續不斷增加自己的價值,讓公司需要自己、依賴自己;也讓自己在與時俱進的行業變遷當中,一直擁有主動選擇的機會,這個才是最靠譜的鐵飯碗。
【思考練習】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工作經驗,試著條列是否每年都讓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價值有所突破?
又如果今天自己工作突然消失,或是非預期性被公司資遣,那麼自己有什麼應對的策略或價值可以面對這遭逢的意外?
**********
✅突破框架:如何不受限於社會框架?
🔸主要觀念:
🔹多嘗試才能不受限
🔹多學習才有選擇權
很多認識我的人,都以為我是學財務背景起家的,後來知道我大學唸的是理工相關科系,都覺得挺訝異,然後問我,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念理工?
我說,因為我是男的啊?
看著提問人,睜大眼睛詫異模樣,我會接著告訴他,這不就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社會框架嗎?
在我求學時代,好像只要是男生,都會被「建議」去攻讀理工科系;至於女孩兒,則大都會被「建議」去唸文法商。
如果成績非常好,屬於學霸那一類型的,更多的會被家人們「要求」去唸醫學院。因為能夠穿上白袍,象徵的不僅是濟世救人,更重要是社會地位認可,以及可以預見到的豐厚收入。
重點是,這些所有「建議」和「要求」,如同「祖傳秘方」,都是一個時代接著一個時代的框架和認知,成為了每個人在求學和就業上的限制。
這些「建議」和「要求」,常常會凌駕於個人喜好和興趣之上,以至於個人常常在這樣框架之下,過了一輩子自己不喜歡的人生。
那或許您會問,有什麼辦法能夠跳脫這種框架?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多嘗試和多學習。
✅多嘗試
許多人覺得如果多嘗試各種不同工作,可能被別人看做是「坐這山,望那山」,到最後怕會一事無成。
但觀時下最流行的「斜槓」一詞,也就是同時擁有很多種不同技能,反而是讓大家欽羨不已的榜樣。
細品這兩種觀點,不覺得有點矛盾嗎?
其實,世界這麼大,有趣事物這麼多,如果不去嘗試,怎麼能夠知道哪些事情是真正的熱愛,又如何理解哪些工作可以真正讓我們發揮最大價值?
何況,即便是擁有正職,也可以額外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興趣。
就像我非常喜歡的歌手羅大佑,他既是醫生,也是詞曲創作音樂家;知名講師侯文詠,他是醫生,也是膾炙人口暢銷書出版作家。
而我本身就讀大學期間,雖然有主修和專攻,我也持續不斷地去探索自己喜好,接觸各種不同工作。舉凡是家教、餐廳駐唱、多層次傳銷、電台主持、廣告配音,甚至是吧台助理,只要別人給我機會,我都會去嘗試。
重點是,我也沒有放棄學業、荒廢主修;可是,我卻不受限的看到了更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與多元性。
✅多學習
至於學習,本身便是延伸認知和突破框架一種最好的方式。
如同我在台積電工作的時候,一開始在製造部實習半年,學習到很多生產製造的相關知識和流程。
後來在工業工程部門,又學習產能規劃、投資預算及專案管理。接著到財務部門,赴大陸任職,協助專案建廠,甚至處理相關公司設立的法務及人力資源事宜。
這點點滴滴的學習,看似沒有關聯,但是針對未來市場趨勢,以及決策視野,都成為了職場成長發展最好的養份。
所以,每當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夠不受限的突破社會框架。我都會告訴他們,
這個也試,那個也試;
這個也學,那個也學。
因為,
我們不可能成為我們不知道的人,
我們不可能理解我們不知道的事。
嘗試才有機會成為,
學習才有機會理解。
【思考練習】
回想在生活或職場,有沒有做過不是別人期待的決定,或是突破社會框架的限制,反而讓自己有美好感覺的經驗?
🔸主要觀念:
🔹與其是工作了十個一年
🔹更要是工作了一個十年
剛開始在半導體公司工作的時候,身為一個新鮮人,不僅做任何事情都戰戰兢兢,更是抱持著隨時向前輩請益的態度,希望能夠少出錯、多成就,更重要是在未來的職場上面期待可以快速成長、獨當一面。
有次同部門前輩,也是我大學學長,極有效率地完成了一份艱難任務的工作,我忍不住稱讚學長,並且和他攀談了起來。
沒想到聽見我的讚美,以及看見我的羨慕之情,並沒有讓他感覺非常喜悅,反而有點落寞的告訴我說,這不過就是他份內的工作而已。
而且他說這份工作已經做了這麼多年,雖然我覺得艱難,但對他來說卻很基本;換言之,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好,反而是他要感到汗顏。
更重要的是他最後對我略帶幽怨地說了一句:「每天都做一模一樣的事情,我好像除了做這個之外,其他的也不會了。」
那次對話裡,我第一次隱隱約約體會到工作年限的長短,並不一定代表著能力的高低,又或者是價值的多寡。
尤其是那一句「除了做這個之外,其他的也不會了。」讓我感受到學長無奈之外,也驚覺如果這樣的工作一旦被裁撤掉或者是被什麼外來原因取代,那麼學長又該何去何從?
後來因緣際會在兩年之後,我晉升成了一個財會單位的小主管,而另一位同部門的長官在恭賀我之餘,也不忘耳提面命諄諄教誨了我一下。
他說在我們公司工作是莫大福氣,等於拿著一個鐵飯碗。只要乖乖聽話,很守本分的把工作給認真完成,做久了自然而然熟能生巧,升官加薪只是遲早的事情。
換句話說,他提醒我不要好高騖遠,不要騎驢找馬,不要三心兩意坐這山望那山,要不然反而會一事無成。
他還順便提醒我,按部就班的輪調完整個財會部門,每個部門好好待他個三年,應該就有機會往上攀爬晉升。
那個時候雖然才剛當上小主管,但咱家算數還是挺靈光,我算了一下財會一共有八個部門,如果按照這位長官所說,每個部門待三年,那麼我好歹必須經過24年,才有機會像他一樣當上財會主管。
24年?那不就應該快退休了?
說實話,這位長官真是我的貴人。經他這麼一提醒,讓我立馬自願申請轉調大陸新成立的公司。
因為唯有如此,我才有機會在一個新設公司裡面,不到兩年時間,同時歷練了財會八個部門所有功能,甚至還接觸學習到了工程單位、法務、人事以及對接公部門涉外的難得經驗。
在那段短短的兩年時間當中,讓我深刻的體會到,
每個新嘗試的不同,
都讓自己變得不同。
與其工作十個一年,
不如工作一個十年。
而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從台積電到力晶、到淡馬錫、到創投各種不同的經歷,我都保持著樂觀「願意」的態度,接受多元不同的歷練和挑戰。
自己選擇了不同,
不同成就了自己。
這份體悟,讓我重新定義了所謂的鐵飯碗:
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
而是一輩子走到哪都有飯吃。
靠人人倒,靠山山倒;
無論如何,靠己最好。
從靠公司,到靠自己。
把公司當鐵飯碗,會讓自己靠公司;
把自己當鐵飯碗,會讓公司靠自己。
總之,持續不斷增加自己的價值,讓公司需要自己、依賴自己;也讓自己在與時俱進的行業變遷當中,一直擁有主動選擇的機會,這個才是最靠譜的鐵飯碗。
【思考練習】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工作經驗,試著條列是否每年都讓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價值有所突破?
又如果今天自己工作突然消失,或是非預期性被公司資遣,那麼自己有什麼應對的策略或價值可以面對這遭逢的意外?
**********
✅突破框架:如何不受限於社會框架?
🔸主要觀念:
🔹多嘗試才能不受限
🔹多學習才有選擇權
很多認識我的人,都以為我是學財務背景起家的,後來知道我大學唸的是理工相關科系,都覺得挺訝異,然後問我,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念理工?
我說,因為我是男的啊?
看著提問人,睜大眼睛詫異模樣,我會接著告訴他,這不就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社會框架嗎?
在我求學時代,好像只要是男生,都會被「建議」去攻讀理工科系;至於女孩兒,則大都會被「建議」去唸文法商。
如果成績非常好,屬於學霸那一類型的,更多的會被家人們「要求」去唸醫學院。因為能夠穿上白袍,象徵的不僅是濟世救人,更重要是社會地位認可,以及可以預見到的豐厚收入。
重點是,這些所有「建議」和「要求」,如同「祖傳秘方」,都是一個時代接著一個時代的框架和認知,成為了每個人在求學和就業上的限制。
這些「建議」和「要求」,常常會凌駕於個人喜好和興趣之上,以至於個人常常在這樣框架之下,過了一輩子自己不喜歡的人生。
那或許您會問,有什麼辦法能夠跳脫這種框架?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多嘗試和多學習。
✅多嘗試
許多人覺得如果多嘗試各種不同工作,可能被別人看做是「坐這山,望那山」,到最後怕會一事無成。
但觀時下最流行的「斜槓」一詞,也就是同時擁有很多種不同技能,反而是讓大家欽羨不已的榜樣。
細品這兩種觀點,不覺得有點矛盾嗎?
其實,世界這麼大,有趣事物這麼多,如果不去嘗試,怎麼能夠知道哪些事情是真正的熱愛,又如何理解哪些工作可以真正讓我們發揮最大價值?
何況,即便是擁有正職,也可以額外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興趣。
就像我非常喜歡的歌手羅大佑,他既是醫生,也是詞曲創作音樂家;知名講師侯文詠,他是醫生,也是膾炙人口暢銷書出版作家。
而我本身就讀大學期間,雖然有主修和專攻,我也持續不斷地去探索自己喜好,接觸各種不同工作。舉凡是家教、餐廳駐唱、多層次傳銷、電台主持、廣告配音,甚至是吧台助理,只要別人給我機會,我都會去嘗試。
重點是,我也沒有放棄學業、荒廢主修;可是,我卻不受限的看到了更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與多元性。
✅多學習
至於學習,本身便是延伸認知和突破框架一種最好的方式。
如同我在台積電工作的時候,一開始在製造部實習半年,學習到很多生產製造的相關知識和流程。
後來在工業工程部門,又學習產能規劃、投資預算及專案管理。接著到財務部門,赴大陸任職,協助專案建廠,甚至處理相關公司設立的法務及人力資源事宜。
這點點滴滴的學習,看似沒有關聯,但是針對未來市場趨勢,以及決策視野,都成為了職場成長發展最好的養份。
所以,每當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夠不受限的突破社會框架。我都會告訴他們,
這個也試,那個也試;
這個也學,那個也學。
因為,
我們不可能成為我們不知道的人,
我們不可能理解我們不知道的事。
嘗試才有機會成為,
學習才有機會理解。
【思考練習】
回想在生活或職場,有沒有做過不是別人期待的決定,或是突破社會框架的限制,反而讓自己有美好感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