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摘要
人人都想要快樂。
——達賴喇嘛
我們從一個思想實驗說起。假設你不是你,而是還沒出生的某個人。你想出生在哪裡?你會選擇最有錢、或最健康、或教育程度最高的地方,不管他們日子過得快樂還是痛苦嗎?或者你會簡單地問自己:「哪裡的人最享受生活,最滿足和最有成就感?」如果你是用這種方法,你便是可追溯到古希臘人和更久以前的思想家的偉大傳統的一員,相信人民最幸福的社會最美好。
我們所說的幸福,是指你對於生活的感受如何,有多滿意。我們不是指影響你幸福的外部環境條件。我們說的是最重要的事情:你的內在主觀狀態,也就是你所體驗到的生活品質、你有多快樂。我們簡稱為「幸福」(wellbeing),但我們的意思始終是「主觀幸福」(subjective wellbeing)。
本書認為,幸福是人生至善至美(overarching)之事,而健康、親朋好友、收入等其他的事情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們對我們的幸福有貢獻。這是這個主題的基礎。圖0.1呈現一些比較明顯的幸福成因。
因此,社會更幸福的關鍵,是了解這種種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幸福,以及它們可以如何變得更好。幸好我們有一門全新的科學,稱為幸福學(science of wellbeing),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些。
對許多人來說,這門科學的動機是個簡單的觀念,也就是社會應該以人民的幸福為至善至美的目標。這個哲學觀念並不新。18世紀的盎格魯―蘇格蘭啟蒙運動,核心概念就是以人民的幸福來判斷一個社會的好壞,但遺憾的是,當時沒有衡量幸福的方法。於是,收入成了成功社會的衡量指標,提高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成為追求的目標。但現在情況不同了,我們已經能夠衡量幸福,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正轉向以「超越 GDP」作為成功的衡量指標。這種轉變真的很重要,因為正如我們將談到的,收入只能解釋任何國家幸福不平等的一小部分。
超越GDP的運動,匯集了兩股主要的思想。首先,有些人五十多年來一直主張採用更廣泛的進步指標,我們稱之為「社會指標運動」。很多社會學家屬於這個陣營,包括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等一些經濟學家。其次,是擔心地球永續發展和後代子孫生活的人。所有這些群體自然而然支持總目標必須是當代和未來世代的幸福這個觀念。
幸好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看得更清楚,知道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提升我們的幸福。四十年來,在重大的新資料來源支持下,這門全新的科學得以發展壯大。
衡量
衡量幸福的最簡單方法,是問人們:「整體而言,你對現在的生活有多滿意?」通常會請受測者在 0(一點都不滿意)到 10(非常滿意)的量表上回答。受測者如何回答這個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的簡單問題,透露很多內心狀態。我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他們的答案與相關的大腦衡量,以及和朋友的判斷有相關性。它們也是壽命、生產力和教育表現的良好預測指標(這是正視幸福的另一理由)。他們的答案比經濟狀況更能預測投票行為。這是政策制定者應該非常重視幸福的很好理由!
衡量幸福還有另外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通常稱為「享樂性」(hedonic),需要經常定期測量一個人的情緒狀態。第二種方法稱為「良善的」(eudaimonic)。我們會在第1章描述這兩種衡量指標,並且解釋為什麼我們認為生活滿意度(也就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如何)是最有用的。
如果我們把注意焦點放在生活滿意度,那麼全球的幸福存在巨大的不平等。世界上六分之一的人說自己的幸福度為8或更高(最高10),而另一端有六分之一的人說幸福度為3或更低(見圖0.2)。這個差異很大,從幸福的角度來看,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種分布不平等。這很可能是人類現況最嚴重的事實。
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滿意度?所有的人都有類似的深層需求—食物和住所、安全、愛和支持、尊重和自豪、自決和自主。這些需求獲得滿足的程度,取決於我們自己做了什麼事情,以及什麼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也就是我們作為「行動者」(agents)和我們的「環境」兩者的混合。這決定了本書的結構。
因此,在這篇導讀中將先描述本書的結構。然後為了激起你的興趣,我們將以摘要的形式,列舉一些研究結果。但如果看起來有些簡略,別擔心。一章章看下去,一切就會豁然開朗。
關於本書
本書先用兩章談一般性的根本概念(第1~2章)。
第3~5章接著說明我們作為「行動者」,透過以下各點,對我們的幸福做出了什麼貢獻
o 我們的行為,
o 我們的想法,以及
o 我們的基因和生理機能。
再下來,第6~17章說明我們如何受到環境的影響—什麼事情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o 我們的家庭、學校教育和我們的社群媒體經驗,
o 我們的健康和健康照護服務,
o 有沒有工作,
o 我們的工作品質,
o 我們的收入,
o 我們的社區,
o 我們身處的自然環境和地球氣候,
o 以及我們的政府體系。
最後,第18章提到政策制定者如何利用這些知識,選擇為人民創造最大幸福的政策。
幸福不平等
那麼我們的經驗如何影響我們?探討這個問題的最一般性方法,是觀察人與人之間幸福的巨大差異,並找出最能解釋差異的因素。
全球幸福的巨大差異,將近80%的因素存在於國家內部。一國之內,解釋差異的主要「個人因素」有(大致依解釋力排序):
心理和身體健康,
家庭和工作中的人際關係,
社區中的人際關係,
收入,
失業。
這些因素也是造成不幸(misery,以生活滿意度低去衡量)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依相同的順序排列)。所以我們需要新的匱乏(deprivation)概念。它不能只是根據貧窮來定義,而必須包括妨礙人們享受生活的一切因素。
然而我們的幸福也取決於社會的更廣泛特色;這些特色在人與人之間沒有差異,但在不同的社會之間有所不同。我們可以比較不同國家的幸福,找出這些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信任、支持和慷慨等社會規範,以及個人的自由程度。因此,如果我們觀察各個國家,解釋平均幸福差異的主要「社會因素」有(依解釋力排序):
平均每人所得,
健康平均餘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譯注:預期可以健康生活的年數),
社會支持,
個人自由,
互相信任的社會關係和有為的政府,
慷慨,
和平。
這兩組因素(個人和社會)為本書的後半部分提供了框架。我們首先觀察生活中比較偏向個人的面向(家庭、學校、健康、工作、收入),接著談比較偏向社會的面向(社區、環境和政府)。一些關鍵發現如下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