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工作之後,錢從哪裡來?兩種理財現金流風格
美國研究「退休後現金流(retirementincome)」前幾把交椅的韋德.普福博士,在《退休規劃指南:導航退休成功的重要決策》這本書中提到,「規劃退休現金流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什麼是適合你的理財風格」。你必須了解投資工具的特性,並且選擇適合你的投資方式,只有這樣,理財計劃才可能長久。
我自己在退休前,說實在的也是收集各種基金標的投資菜籃族,在退休之後打掉重練,這時候要賣掉舊的投資可能會下不了手,而買入新的投資又可能想等更好的時間點,來回之間是時間的浪費。我在2017年底退休,直到2020年初COVID-19疫情來襲之前,因為不想和那些基金共存亡,才下定決心出清它們。而這也是我雖然想要達到「股六債四」的分配,卻花了幾乎四、五年的時間才建置完成的原因之一。
都已經要上戰場了,才發現拿了不對的武器,是要先後退,還是繼續往前衝?如果我在退休前就把理財整頓好,就不會在剛退休時經常拒絕朋友的邀約;越南豪華團的團費將近4萬元,我不敢答應,連一餐高於500元的聚餐都會盡量避免。不是沒有退休金,是沒有讓我心安的現金流,我不敢消費。
因此,對於普福博士所說「規劃退休現金流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什麼是適合你的理財風格」,我深深的有感,從開始理財時就選對工具,朝向目標直線前進!
普福博士在書中把退休現金流來源分為兩種類型:(1)安全型,(2)機運型。接下來我就分別說明這兩種現金流的來源。
‧〈類型1〉安全第一!5種低風險的退休現金流來源*
*Safety-first incomesources
前面我們說過,要有高報酬就要承擔風險,但有些人寧願不要高報酬、也不想要冒任何風險,或是曾經在投資上受傷,對於承擔風險沒有胃口,因此偏好安全的收入來源。安全的現金流分別有以下幾大類:
(1)勞保年金、公保年金
在工作期間不管是勞保或是公保,保費都有政府部分負擔,而勞保的部分還有雇主負擔,等於是政府和雇主一起幫你存退休金,即便萬一有天因為年金改革而不幸給付打折,相信還是會勝過一般商業年金的條件。
這雖然不是投資理財,不是「財務資本」,不過是用「人力資本」累積年資,換取退休現金流來源。如果你可以用勞保、勞退累積到一個月有4、5萬元的現金流,對於退休就真的不需要擔心太多,即便做其他的投資,也可以不必得失心太重,這也是我不怎麼推薦別人跟我一樣提早退休的原因之一。
(2)傳統年金險
這裡是指固定給付的傳統年金,不包括可能有虧損的投資型年金。年金保險是繳費給保險公司,然後一定歲數後只要仍生存,就由保險公司每年給付年金。
雖然在臺灣已經低利率很多年,現在買這種保單的條件通常只是
比定存好一些,而且因為長壽化,現在的保單設計並不是真的讓人活多久領多久。不過,如果本身的勞保年金因為年資的關係不足應付生活所需,是可以考慮以商業年金來打底支應不能出錯的生活開銷。
(3)握有美國政府公債到期
也就是許多人所謂的「直債」,每一期美國政府給你票面利息,只要握有到期就可以拿回本金。這幾年隨著投資管道多元化,也能方便購買到美國公債,因此被許多人用來規劃成固定的現金流來源。美國政府公債通常被認為是幾乎沒有違約風險、不會還不出錢的債券。
另外,我還想到下面兩項現金流,也是可以商榷的選擇:
(4)定存
即便理性上知道以臺灣2024年6月底不到2%的定存利率,扣除2%的通貨膨脹之後,根本還是負利率。不過如果追求安全第一,配置一些現金在定存,仍舊是個可行的選項。但因為定存通常只存一年,而利率是會升升降降的,所以這並不能說是「固定的現金流」。
(5)房租
房租算不算沒有風險的固定收入?這會因為是否遇上奧房客讓房東的感受差異很大,並且也有房客斷租而中斷的風險。我有幾位朋友反而是在退休後把出租房賣了,省去管理的麻煩。
‧〈類型2〉把握機運!分散風險的退休現金流來源*
*Probability-based incomesources
應該要翻譯為「機率型」的現金流來源,可是這樣會讓人感覺文謅謅,很不平易近人,而且說投資是「機運」,也的確是「機運」。投資市場上上下下像雲霄飛車,有些人敬而遠之,有些人樂在其中,對於賭機率的投資理財,接受度比較高。
在普福博士的書中,「機運型」的退休現金流是指「傳統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或是其他可以預期長期能成長、可以用來支持退休現金流的資產」。
什麼是「傳統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舉例,威廉‧班根先生(WilliamBengen)提出的退休4%法則,背後的假設是退休金要進行投資,並且50%投資於美國標普500指數(S&P 500index),而另外的50%投資於中期美國政府公債。
雖然想到退休現金流,大家應該會優先想到存股領股息、高股息ETF、高配息的基金,不過這在美國的退休規劃書中並不是主流。普福博士提到,「高股息投資缺少學術實證研究」,這和肯尼斯.弗倫奇教授所主張的一致,一個投資策略可能要花64年的時間驗證,才能確認它的確可行。
高股息的選股標準千奇百怪,沒有足夠的資料去驗證它們的長期報酬能否經得起退休後至少需要撐過30年的考驗。如果你跟我一樣想照書做,朝向「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去建立你的退休金,會是比較可以信賴的選擇。
在臺灣,大家熟知的股債配置指數化投資工具,包括以下兩大類:
‧股票投資:像是0050、006208,或是可以透過複委託投資的VTI(先鋒美國整體股市ETF)、VT(先鋒全球股票ETF)。
‧債券:通常會是10年期或以下的中短期美國政府公債ETF。
投資會成功,也有可能失敗,這一類的研究通常是用成功率來衡量,所以是「機運型」的現金流來源。
例如,「股五債五的投資組合,有90%的成功率,可以讓退休金夠用30年不會用光」,也就是如果運氣不好,退休生活中正好遇上經濟大蕭條,也有可能人還沒上天堂,退休金已經提前燒光。雖然失敗的機率只有10%,但也不是100%保證。
◎簡單安全、但考驗心態的指數化投資
‧跟著市場趨勢走、享受複利成長的效益
跟蹤大盤的市值型指數化投資是在美國發明的,是很多美國人使用的累積退休金的工具,在全球第2大股票市場的日本也很流行。而在臺灣,近幾年卻是高股息ETF不斷推出,為什麼在臺灣高股息ETF聲量會勝過追蹤大盤的指數化投資?
追蹤大盤指數的被動投資,稱為「指數化投資」,有時媒體也會用「市值型投資」來稱呼;在ETF定期定額排行榜上,屬於這一類的是元大的0050和富邦的006208。這類投資不像高股息ETF一樣只選出高配息的股票,而是通通買下來取得趨近市場的績效。
並且,指數化投資是一種「總報酬」的投資方法,是盡量把資金留在投資上複利成長,還記得「報酬率=配息率+價差」?這種投資邏輯,不堅持要用錢的時候一定要從金融機構配息出來,自己也可以賣股得到現金。
高股息ETF的配息,也只是金融機構把錢退回給投資人,那一池投入的資金,本來就都是投資人的錢。而且,由投信公司配出來的錢如果配愈多,而你所得稍高一點,就有課到稅的可能,上班族朋友要特別注意,我以前還是上班族時,就不投資會配息的工具。
‧投資追蹤大盤指數ETF的3個理由
(1)贏過90%投資人的超簡單投資法
追蹤大盤的指數型基金是約翰.柏格(JohnBogle)先生的先驅推動,被稱讚為20世紀偉大的金融商品創新。柏格先生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書中提到,指數化投資追蹤大盤指數,「長期持有就可以贏過90%投資人」,請注意,是說「贏過90%投資人」,而不是打敗大盤!但即便是這樣,也已經夠好了。
多少人投資股票失敗後得賣掉房子、夫妻失和或是再也不敢碰股票,而如前一節所說,即便是存股族認為很安全的中鋼(2002)、開發金(2883)等存股,在2021年高點下跌之後,經過2年多的2024年5月底,報酬率也還是負數。
(2)89歲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愛用、唯一推薦
威廉‧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簡單說就是只要盡量買下整個市場上的股票、充分分散投資,這樣就不用擔心個別公司經營不善出錯的問題(非系統性風險),這時候風險就只有整個市場大環境的風險(系統性風險)。
不必擔心選錯地雷股、或是想說要投資比較保守的股票,結果比大盤還虧更多。跟蹤大盤指數,只要承擔大環境本身的風險,這已經是一般人能夠降低投資風險最好的方式了。
夏普教授在2023年於「柏格頭談投資」(BogleheadsOnInvesting)Podcast第59集中受訪時提到一個小故事。他說,1970代開始在史丹福大學教投資學時,第一堂課他在黑板上寫下一組電話號碼寫給學生,並跟學生說「這是你們修這堂課會學到最重要的東西」。
那個電話是先鋒集團的客服電話,先鋒集團就是約翰‧柏格創立的公司。夏普提到,那是因為當年只有先鋒集團提供「指數型基金」。夏普教授在2023年受訪時已經89歲,在Podcast中提到自己直到現在,還是使用指數化投資。
(3)低成本就可以進行分散風險的被動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