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狄克西祕密協議
布坎南打從心底相信,如果有一群人想從政府身上得到資源,卻無法憑自身能力去贏得每個公民的支持,包括其中最富有的那些人,那麼這群人企圖利用人數優勢取得他們想要的東西,這不是在說服多數人,而是在脅迫少數人,這是侵犯個別納稅人的自由。
他建議,為了不讓少數個體受到脅迫,必須阻止「政府墮落」。他指的就是政府官員與團體組織之間悄悄達成的交換條件,政府官員不假思索地協調和回應這些民間團體提出的要求,來換取自己的選票。15起初,布坎南以為他能直接說服政府官員,讓他們理解這種安排會製造多少問題;即使依循大蕭條後盛行的凱因斯經濟學理論,政府也只應於經濟衰退時容許赤字。但很快他就發現,就算是在一九五○年代充滿反民主氛圍的維吉尼亞州,也很少政客會願意聽從他的建議,因為這樣做不利於他們自己的選戰。
一九五○年代,維吉尼亞大學並不是頂尖的研究機構,但仍然備受推崇,所以布坎南深知,這種在非營利高等教育機構中設立政治中心的計畫,不可能要求達登資助。為了避免招來在校內建立「帶有極端觀點的組織、或是政治宣傳打手」的批評,他建議,該中心名稱中不要冠上「經濟自由」這個詞,雖然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
他對他的經濟分析架構命名亦同樣高明,即為後來眾所皆知的「維吉尼亞政治經濟學派」。 他將政府官員如何決策的研究稱為「公共選擇經濟學」(public choice economics),至於如何改變政府運作規則來使官員無法依照多數人意志行事的分析,則稱為「憲政經濟學」(constitutional economics)。他把他的心腹大患稱為「集體秩序」(the collective order),也就是暗指那些尋求政府支持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團體。
除了這些術語,布坎南多年來借助他的研究中心讓學程計畫變得更加完善,同時也弄清楚如何制定精緻的策略來實現他的願景。他既是學術研究者,也是政治行動者,不過雖然他在學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政治行動方面卻沒有多大進展。
布坎南對誘因機制如何引導政府行動有著深具洞見的分析,這讓他在一九八六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獎項無疑證明了他的學術成就。另一方面,布坎南為右派理想作馬前卒的表現卻令人失望。一九五○年代末期,布坎南曾經嘗試在維吉尼亞州推動激進的提案,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因為州議員們很清楚一件布坎南最初不懂的事情:他這套政治經濟願景並不受歡迎。
一九六四年,貝利.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競選總統,布坎南又燃起了一絲希望。高華德希望終止我們所熟知的公辦社會安全制度;希望以財產權和州權利為由,擋下民權法案;希望建立一套單一稅率制度;並且削減公共教育支出。但這些政見一曝光,除了在自家的亞利桑那州和少數深南州以外,他在其他州全部都敗選。
即使後來保守派順利在美國政治上取得上風,布坎南仍只能看著他的經濟自由理念被擱置一旁。出身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擴張政府規模的程度超越了他的前任,引入了所費不貲的新機構和法規,其中包括架構龐大的環境保護署。與尼克森同台較勁的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則對南方及右派理念都有著強烈認同,即使如此,他也支持政府要增加有助於白人的公共支出。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雖高唱小政府,但到頭來任內八年的財政赤字卻暴增。一九八九年冷戰驟然結束,社會運動組織開始交流「和平紅利」(the peace dividend)該如何應用的想法,每個組織都有各自想要改善的目標。此時,老問題又碰上新麻煩。民選的政府官員看似盟友,一旦權力在握,卻不會將理念付諸行動。令這個狀況更為難解的,就是一九九三年《全國投票人登記法》通過,愈來愈多窮人成為選民,在布坎南看來,這些人大概會支持更燒錢的計畫。此外,一九九○年代開始,環保人士還將氣候變遷炒成全國議題,他們呼籲政府應該採取大膽的新行動,看起來會得償所願,畢竟當時有這麼多公民自居為環保人士。這些事情很難不讓布坎南悲觀起來。
話說回來,要是當時沒有另外一個人跟布坎南同樣深感挫折,同樣下定決心背水一戰,但還更具備敏銳的組織才能,那麼本書要講的故事,結局肯定截然不同。但確實有。這個關鍵人物就是查爾斯.科克,一個天才企業家,他所繼承的公司在其經營下,收益提升了上千倍。同時,科克也有一個未竟的自由之夢,夢想著完全不受政府干預的資本主義,至少在他看來,唯有這種形式的資本主義,才能夠達成繁榮與和平。科克全心思索著這個難題: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樂見他所想要的未來,究竟要如何在民主體制下達成他的目標?
一九八○年科克資助的自由人黨(The Libertarian Party)出馬與雷根競選,他的弟弟大衛.科克則是該黨副總統候選人,事後證明這筆投資成了笑話,除了吸引一些新成員為其使命效力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收穫。他斥資成立的加圖研究所在倡議上也沒有多少成效,或許有成功說服一些政治人物喊喊加圖研究所的口號,像是「所有權社會」(the ownership society)之類的,但是每次到了節骨眼,他們就退縮回去,不願意堅持科克團隊追尋的徹底變革。這表示正常的選舉政治永遠給不了科克想要的。
查爾斯.科克對思想幾近癡狂,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找出並培養最具潛力的自由放任主義者(libertarian),希望能從中找到突破僵局之道。在這個過程中,他資助一間不甚知名的學術機構人文研究所,甚至一度自己跳下來主持。他曾解釋,過去這些年「我資助數以百計的學者,對我來說,這是找出最優秀人才和策略的實驗」。
科克最早是在一九七○年代初期聽聞布坎南的大名,當時這位經濟學家正從研究為何政府官員無法拒絕赤字,轉而推動更為激進的體制改革,激進到布坎南自己稱之為一場革命。布坎南向他的同事們宣布,他們使命的目標不應該再把希望都放在特定黨派或特定候選人身上,不該再想如何去影響作決策的人。與其去影響作決策或執政的人,不如將重點放在去改變現行的規則與法律。布坎南主張,為了讓自由蓬勃發展,他們的奮鬥目標應是想辦法給公職人員戴上法律、其實更是憲政的鎖鏈。這副鎖鏈的力量無比強大,不論這些官員有多麼同情多數人的意願,不論他們多麼關心自己的連任,他們都將無法回應那些試圖以人數優勢使政府聽命的人。此外,布坎南提出的解決方案還有更為惡毒的第二個層面,如今我們看到這個層面也影響科克的思想。公職人員一旦套上這些憲政枷鎖,就得讓他們永遠被束縛、永遠無法取下。若要確保多數人之意志再也無法影響代議政府如何處理政治經濟的核心議題,唯一的途徑就是發動他所謂的「憲政革命」(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這也是布坎南為他一手締造的革命留下的最後禮物:他堅稱多數決的規則在現代社會已經演變為系統性的墮落,嚴重威脅到資本主義,最後出現一個「沒有任何現存的憲政體制足以約束或限制」的政府。「這樣看來,當下所有憲政體制都是失敗的」,他不斷地告訴他的團隊所訓練的右翼人士和企業金主,「幾乎所有改革的方案」亦是如此。
到了一九九○年代後期,查爾斯.科克意識到詹姆斯.布坎南正是他一直在尋找的思想家。這個人瞭解政府是如何取得現有的龐大權力,也知道要如何收回這些權力以解救資本主義;這個人緊守祕密行動的必要性,他知道唯有逐步各別擊破、同時互相強化地攻擊體制,才能躲過媒體的窺探。有那麼一段時間,布坎南和科克看起來似乎要並肩共同領導這場革命。可是對於他們這種人來說,一山難容二虎,他們無法共享權力,開始陷入競爭,而兩人誰會勝出早已成定局。已屆退休之齡的布坎南選擇急流勇退,在有生之年看著科克領著核心團隊,以驚人的速度將他的想法化為實際的革命行動,並且取得成功。
布坎南打從心底相信,如果有一群人想從政府身上得到資源,卻無法憑自身能力去贏得每個公民的支持,包括其中最富有的那些人,那麼這群人企圖利用人數優勢取得他們想要的東西,這不是在說服多數人,而是在脅迫少數人,這是侵犯個別納稅人的自由。
他建議,為了不讓少數個體受到脅迫,必須阻止「政府墮落」。他指的就是政府官員與團體組織之間悄悄達成的交換條件,政府官員不假思索地協調和回應這些民間團體提出的要求,來換取自己的選票。15起初,布坎南以為他能直接說服政府官員,讓他們理解這種安排會製造多少問題;即使依循大蕭條後盛行的凱因斯經濟學理論,政府也只應於經濟衰退時容許赤字。但很快他就發現,就算是在一九五○年代充滿反民主氛圍的維吉尼亞州,也很少政客會願意聽從他的建議,因為這樣做不利於他們自己的選戰。
一九五○年代,維吉尼亞大學並不是頂尖的研究機構,但仍然備受推崇,所以布坎南深知,這種在非營利高等教育機構中設立政治中心的計畫,不可能要求達登資助。為了避免招來在校內建立「帶有極端觀點的組織、或是政治宣傳打手」的批評,他建議,該中心名稱中不要冠上「經濟自由」這個詞,雖然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
他對他的經濟分析架構命名亦同樣高明,即為後來眾所皆知的「維吉尼亞政治經濟學派」。 他將政府官員如何決策的研究稱為「公共選擇經濟學」(public choice economics),至於如何改變政府運作規則來使官員無法依照多數人意志行事的分析,則稱為「憲政經濟學」(constitutional economics)。他把他的心腹大患稱為「集體秩序」(the collective order),也就是暗指那些尋求政府支持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團體。
除了這些術語,布坎南多年來借助他的研究中心讓學程計畫變得更加完善,同時也弄清楚如何制定精緻的策略來實現他的願景。他既是學術研究者,也是政治行動者,不過雖然他在學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政治行動方面卻沒有多大進展。
布坎南對誘因機制如何引導政府行動有著深具洞見的分析,這讓他在一九八六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獎項無疑證明了他的學術成就。另一方面,布坎南為右派理想作馬前卒的表現卻令人失望。一九五○年代末期,布坎南曾經嘗試在維吉尼亞州推動激進的提案,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因為州議員們很清楚一件布坎南最初不懂的事情:他這套政治經濟願景並不受歡迎。
一九六四年,貝利.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競選總統,布坎南又燃起了一絲希望。高華德希望終止我們所熟知的公辦社會安全制度;希望以財產權和州權利為由,擋下民權法案;希望建立一套單一稅率制度;並且削減公共教育支出。但這些政見一曝光,除了在自家的亞利桑那州和少數深南州以外,他在其他州全部都敗選。
即使後來保守派順利在美國政治上取得上風,布坎南仍只能看著他的經濟自由理念被擱置一旁。出身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擴張政府規模的程度超越了他的前任,引入了所費不貲的新機構和法規,其中包括架構龐大的環境保護署。與尼克森同台較勁的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則對南方及右派理念都有著強烈認同,即使如此,他也支持政府要增加有助於白人的公共支出。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雖高唱小政府,但到頭來任內八年的財政赤字卻暴增。一九八九年冷戰驟然結束,社會運動組織開始交流「和平紅利」(the peace dividend)該如何應用的想法,每個組織都有各自想要改善的目標。此時,老問題又碰上新麻煩。民選的政府官員看似盟友,一旦權力在握,卻不會將理念付諸行動。令這個狀況更為難解的,就是一九九三年《全國投票人登記法》通過,愈來愈多窮人成為選民,在布坎南看來,這些人大概會支持更燒錢的計畫。此外,一九九○年代開始,環保人士還將氣候變遷炒成全國議題,他們呼籲政府應該採取大膽的新行動,看起來會得償所願,畢竟當時有這麼多公民自居為環保人士。這些事情很難不讓布坎南悲觀起來。
話說回來,要是當時沒有另外一個人跟布坎南同樣深感挫折,同樣下定決心背水一戰,但還更具備敏銳的組織才能,那麼本書要講的故事,結局肯定截然不同。但確實有。這個關鍵人物就是查爾斯.科克,一個天才企業家,他所繼承的公司在其經營下,收益提升了上千倍。同時,科克也有一個未竟的自由之夢,夢想著完全不受政府干預的資本主義,至少在他看來,唯有這種形式的資本主義,才能夠達成繁榮與和平。科克全心思索著這個難題: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樂見他所想要的未來,究竟要如何在民主體制下達成他的目標?
一九八○年科克資助的自由人黨(The Libertarian Party)出馬與雷根競選,他的弟弟大衛.科克則是該黨副總統候選人,事後證明這筆投資成了笑話,除了吸引一些新成員為其使命效力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收穫。他斥資成立的加圖研究所在倡議上也沒有多少成效,或許有成功說服一些政治人物喊喊加圖研究所的口號,像是「所有權社會」(the ownership society)之類的,但是每次到了節骨眼,他們就退縮回去,不願意堅持科克團隊追尋的徹底變革。這表示正常的選舉政治永遠給不了科克想要的。
查爾斯.科克對思想幾近癡狂,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找出並培養最具潛力的自由放任主義者(libertarian),希望能從中找到突破僵局之道。在這個過程中,他資助一間不甚知名的學術機構人文研究所,甚至一度自己跳下來主持。他曾解釋,過去這些年「我資助數以百計的學者,對我來說,這是找出最優秀人才和策略的實驗」。
科克最早是在一九七○年代初期聽聞布坎南的大名,當時這位經濟學家正從研究為何政府官員無法拒絕赤字,轉而推動更為激進的體制改革,激進到布坎南自己稱之為一場革命。布坎南向他的同事們宣布,他們使命的目標不應該再把希望都放在特定黨派或特定候選人身上,不該再想如何去影響作決策的人。與其去影響作決策或執政的人,不如將重點放在去改變現行的規則與法律。布坎南主張,為了讓自由蓬勃發展,他們的奮鬥目標應是想辦法給公職人員戴上法律、其實更是憲政的鎖鏈。這副鎖鏈的力量無比強大,不論這些官員有多麼同情多數人的意願,不論他們多麼關心自己的連任,他們都將無法回應那些試圖以人數優勢使政府聽命的人。此外,布坎南提出的解決方案還有更為惡毒的第二個層面,如今我們看到這個層面也影響科克的思想。公職人員一旦套上這些憲政枷鎖,就得讓他們永遠被束縛、永遠無法取下。若要確保多數人之意志再也無法影響代議政府如何處理政治經濟的核心議題,唯一的途徑就是發動他所謂的「憲政革命」(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這也是布坎南為他一手締造的革命留下的最後禮物:他堅稱多數決的規則在現代社會已經演變為系統性的墮落,嚴重威脅到資本主義,最後出現一個「沒有任何現存的憲政體制足以約束或限制」的政府。「這樣看來,當下所有憲政體制都是失敗的」,他不斷地告訴他的團隊所訓練的右翼人士和企業金主,「幾乎所有改革的方案」亦是如此。
到了一九九○年代後期,查爾斯.科克意識到詹姆斯.布坎南正是他一直在尋找的思想家。這個人瞭解政府是如何取得現有的龐大權力,也知道要如何收回這些權力以解救資本主義;這個人緊守祕密行動的必要性,他知道唯有逐步各別擊破、同時互相強化地攻擊體制,才能躲過媒體的窺探。有那麼一段時間,布坎南和科克看起來似乎要並肩共同領導這場革命。可是對於他們這種人來說,一山難容二虎,他們無法共享權力,開始陷入競爭,而兩人誰會勝出早已成定局。已屆退休之齡的布坎南選擇急流勇退,在有生之年看著科克領著核心團隊,以驚人的速度將他的想法化為實際的革命行動,並且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