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第一章 新冠疫情蔓延──從鑽石公主號郵輪到辭職
2020
承擔全面停課的風險
──二月二十五日,中央政府宣布不會向全國發布避免大規模群聚的規定,然而到了第二天,您就要求「接下來的兩個星期內取消、推遲群聚或縮小聚會規模。」針對學校停課一事,文部科學省最初宣稱由地方政府自行判斷,但二月二十七日,您又要求所有學校停課。眼看疫情蔓延,您可能是想採取更主動、未雨綢繆的措施,卻也有人批評是朝令夕改。
二月二十七日,我們決定要求所有學校停課,當天全國回報的確診人數為二十三人,這個數字不算多。但在那之前,千葉縣市川市的一家健身房爆發群聚感染,需要進行健康監測的人員中,好幾名是學校教師。教師確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
當時還沒有孩子得重症的病例。但不少兒童、學生患有哮喘等基礎疾病,萬一孩子因此得了重症或不幸死亡,對國民而言必定是相當大的衝擊,並且導致人們陷入恐慌。
此外,如果大家不通勤上學,人流量就會減少。全面停課也有這個好處。雖然有些縣尚未出現確診病例,但若要求學校停課,最好能在全國一次性實施,也有助於民眾對疫情提高警覺。
有人聲稱,這種做法剝奪了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受教育的權利和生命,何者更重要呢?我是基於這樣的考量做出決斷。
──確實存在協調不力的情況嗎?
那時,我們只能邊做邊思考對策。總不能跟病毒說「請等一下」,然後一週後才宣布停課。要是這段期間,哪怕任何一個孩子確診死亡,民眾都會受到極大的衝擊。事態就是那麼嚴重。有人認為我做得太過火了,我很樂於接受這些批評。
有人說,沒有足夠依據來判斷須全面停課。但這是人類歷史上頭一次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根本沒有先例可循。這時,我身為執政者,只能義無反顧承擔起風險。媒體批評我們搞得一團糟,但我們喚醒了民眾的危機感,從這一點來看也很值得。直到現在,我依舊認為當初做了正確的判斷。之後的民意調查也顯示,雖有幾項防疫措施評價不佳,但全面停課受到民眾高度評價。
──當時很多家長表示,因為孩子在家,他們不能去上班。
家長的意見是正確的。這就是為什麼針對學校停課,中央開始努力採取各種對策提供家長支援。
──政府內部消息指稱,由於全面停課的措施受到質疑,導致後續較難採取嚴厲的防疫措施,以至於未能及時施行限制從歐洲等疫情蔓延國家入境的措施。直到三月十八日,您才宣布對義大利、西班牙等三十八個國家限制入境。
我當時並不這樣認為。其實我更擔心的是,當我們決定限制從歐洲入境的旅客之前,是否也得對住在歐洲的日本人進行撤僑行動。武漢只有八百人還算幸運,但要從歐洲各地把人都帶回來,那可是個大工程。光是確保一間三日月飯店當防疫旅館就大費周章,又該把這些人隔離在哪裡呢?最終,我們決定不撤僑。
──二月二十九日,您於第一次就新冠肺炎疫情舉行記者會。有人批評,您身為國家最高行政首長,疫情初期與民眾直接對話的時間太少、而且記者會的時間也太短。二月二十九日的記者會只召開三十六分鐘。
有人說記者會只開到一半就結束了,其實是我覺得沒必要沒完沒了一直講下去。宣布解除緊急狀態的時候,我可是足足花了一個小時慎重說明。
基本上,我每次召開記者會,祕書官和行政人員都會努力尋找新「亮點」(具體措施和政策)。因為要是沒有新資訊、新措施,對國民來說沒有任何新消息的話,就沒必要召開。
的確,對首相來說,每一次的記者會都是一次重大考驗,都有可能失敗的風險。因此祕書官格外重視準確性。嚴格來說,我的回答也不見得都很精準。所以,他們的想法是,能少開一點記者會比較好。
我跟他們說:「沒有亮點也不要緊吧?」就算回答得不精準,只要小心答覆,應該也不至於出問題。
但是,一說要開記者會,行政人員就得精心準備,這會帶給他們很大的負擔。這是整個團隊的工作,所以也要考慮他們的工作量,不能每天開記者會。
有人批評我看提詞機唸稿,但所有外國領導人都這麼做。況且,很多外國領導人並不接受提問、只單方面發布消息。在日本,連開記者會的方式都會遭到媒體批評,我還想過,乾脆只透過網路發布消息就好,但幕僚們又說那樣做太過火了。
限制從中國入境,法律上遇「障礙」
──想請問您關於入境限制措施的事。二月一日,政府決定將在中國湖北省有旅遊史的人、十三日決定將在浙江省有旅遊史的人,列為限制入境對象。三月九日起,針對在中國和韓國全境有旅遊史的人,實施入境限制。但是,美國早在一月三十一日就原則上決定限制在中國全境有旅遊史的人入境。您為何這麼晚才決定對中國做出入境限制,是否考慮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定於四月來日本進行國是訪問一事,以及可能對入境旅遊造成影響嗎?
沒那回事。二月中旬武漢撤僑行動結束後,我就認為習近平訪日一事很難實現。
在中國,護照是按省簽發的,所以我們認為即便不針對中國全境,只要限制確診數較多的地區,就可以充分防控。事實上,除了浙江省和湖北省,當時疫情尚未擴大到別的省分。我方更著重於採取有效的對策。
──但是,限制有中韓兩國旅遊史的人員入境的措施發布於三月五日,和習近平主席推遲訪日的消息湊巧是同一天,任誰都覺得兩者似乎有關聯。
完全是巧合。二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訪日,與我和茂木外相會面。我們在習近平的國是訪問延期一事上達成共識。但是,中方拖了一段時間才拍板,所以發布時間比原訂晚了一星期。這純屬我個人的猜測,他們要正式知會習近平,可能程序上需要花點時間吧?
至於入境限制,在法律上存在著「障礙」。《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入管法)中的入境限制,針對的是個人。所以,是否可以擴大到整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就出現了法律上尚待解釋的問題。日本可以禁止某位不受歡迎的外國人入境,但必須明確指出對方的身分。過去,我們從未針對整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禁止入境的措施。
內閣法制局的看法是,對於不具備對日本造成危害依據的人士,難以限制其入境。就連始終支持我的官房副長官杉田和博,此時也對限制入境持謹慎態度。他說:「如果要針對整個國家或地區實施限制入境,那就要修改入管法了。」
但眼下沒有閒工夫修法。所以,這也是一次政治判斷,我們決定發布不針對個人的入境限制。
──這是否意味著一種法外措施?
這並不是法外措施。關於這次的入境限制,法制局也相當堅持。法制局局長甚至在與邊境措施相關的閣員會議上遲到了。據說是認為安倍內閣藐視法制局,以此表達其不滿。我充分理解法制局的立場,但是在緊急情況下,有時政治必須推翻過去的法律解釋和先例。
第一章 新冠疫情蔓延──從鑽石公主號郵輪到辭職
2020
承擔全面停課的風險
──二月二十五日,中央政府宣布不會向全國發布避免大規模群聚的規定,然而到了第二天,您就要求「接下來的兩個星期內取消、推遲群聚或縮小聚會規模。」針對學校停課一事,文部科學省最初宣稱由地方政府自行判斷,但二月二十七日,您又要求所有學校停課。眼看疫情蔓延,您可能是想採取更主動、未雨綢繆的措施,卻也有人批評是朝令夕改。
二月二十七日,我們決定要求所有學校停課,當天全國回報的確診人數為二十三人,這個數字不算多。但在那之前,千葉縣市川市的一家健身房爆發群聚感染,需要進行健康監測的人員中,好幾名是學校教師。教師確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
當時還沒有孩子得重症的病例。但不少兒童、學生患有哮喘等基礎疾病,萬一孩子因此得了重症或不幸死亡,對國民而言必定是相當大的衝擊,並且導致人們陷入恐慌。
此外,如果大家不通勤上學,人流量就會減少。全面停課也有這個好處。雖然有些縣尚未出現確診病例,但若要求學校停課,最好能在全國一次性實施,也有助於民眾對疫情提高警覺。
有人聲稱,這種做法剝奪了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受教育的權利和生命,何者更重要呢?我是基於這樣的考量做出決斷。
──確實存在協調不力的情況嗎?
那時,我們只能邊做邊思考對策。總不能跟病毒說「請等一下」,然後一週後才宣布停課。要是這段期間,哪怕任何一個孩子確診死亡,民眾都會受到極大的衝擊。事態就是那麼嚴重。有人認為我做得太過火了,我很樂於接受這些批評。
有人說,沒有足夠依據來判斷須全面停課。但這是人類歷史上頭一次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根本沒有先例可循。這時,我身為執政者,只能義無反顧承擔起風險。媒體批評我們搞得一團糟,但我們喚醒了民眾的危機感,從這一點來看也很值得。直到現在,我依舊認為當初做了正確的判斷。之後的民意調查也顯示,雖有幾項防疫措施評價不佳,但全面停課受到民眾高度評價。
──當時很多家長表示,因為孩子在家,他們不能去上班。
家長的意見是正確的。這就是為什麼針對學校停課,中央開始努力採取各種對策提供家長支援。
──政府內部消息指稱,由於全面停課的措施受到質疑,導致後續較難採取嚴厲的防疫措施,以至於未能及時施行限制從歐洲等疫情蔓延國家入境的措施。直到三月十八日,您才宣布對義大利、西班牙等三十八個國家限制入境。
我當時並不這樣認為。其實我更擔心的是,當我們決定限制從歐洲入境的旅客之前,是否也得對住在歐洲的日本人進行撤僑行動。武漢只有八百人還算幸運,但要從歐洲各地把人都帶回來,那可是個大工程。光是確保一間三日月飯店當防疫旅館就大費周章,又該把這些人隔離在哪裡呢?最終,我們決定不撤僑。
──二月二十九日,您於第一次就新冠肺炎疫情舉行記者會。有人批評,您身為國家最高行政首長,疫情初期與民眾直接對話的時間太少、而且記者會的時間也太短。二月二十九日的記者會只召開三十六分鐘。
有人說記者會只開到一半就結束了,其實是我覺得沒必要沒完沒了一直講下去。宣布解除緊急狀態的時候,我可是足足花了一個小時慎重說明。
基本上,我每次召開記者會,祕書官和行政人員都會努力尋找新「亮點」(具體措施和政策)。因為要是沒有新資訊、新措施,對國民來說沒有任何新消息的話,就沒必要召開。
的確,對首相來說,每一次的記者會都是一次重大考驗,都有可能失敗的風險。因此祕書官格外重視準確性。嚴格來說,我的回答也不見得都很精準。所以,他們的想法是,能少開一點記者會比較好。
我跟他們說:「沒有亮點也不要緊吧?」就算回答得不精準,只要小心答覆,應該也不至於出問題。
但是,一說要開記者會,行政人員就得精心準備,這會帶給他們很大的負擔。這是整個團隊的工作,所以也要考慮他們的工作量,不能每天開記者會。
有人批評我看提詞機唸稿,但所有外國領導人都這麼做。況且,很多外國領導人並不接受提問、只單方面發布消息。在日本,連開記者會的方式都會遭到媒體批評,我還想過,乾脆只透過網路發布消息就好,但幕僚們又說那樣做太過火了。
限制從中國入境,法律上遇「障礙」
──想請問您關於入境限制措施的事。二月一日,政府決定將在中國湖北省有旅遊史的人、十三日決定將在浙江省有旅遊史的人,列為限制入境對象。三月九日起,針對在中國和韓國全境有旅遊史的人,實施入境限制。但是,美國早在一月三十一日就原則上決定限制在中國全境有旅遊史的人入境。您為何這麼晚才決定對中國做出入境限制,是否考慮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定於四月來日本進行國是訪問一事,以及可能對入境旅遊造成影響嗎?
沒那回事。二月中旬武漢撤僑行動結束後,我就認為習近平訪日一事很難實現。
在中國,護照是按省簽發的,所以我們認為即便不針對中國全境,只要限制確診數較多的地區,就可以充分防控。事實上,除了浙江省和湖北省,當時疫情尚未擴大到別的省分。我方更著重於採取有效的對策。
──但是,限制有中韓兩國旅遊史的人員入境的措施發布於三月五日,和習近平主席推遲訪日的消息湊巧是同一天,任誰都覺得兩者似乎有關聯。
完全是巧合。二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訪日,與我和茂木外相會面。我們在習近平的國是訪問延期一事上達成共識。但是,中方拖了一段時間才拍板,所以發布時間比原訂晚了一星期。這純屬我個人的猜測,他們要正式知會習近平,可能程序上需要花點時間吧?
至於入境限制,在法律上存在著「障礙」。《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入管法)中的入境限制,針對的是個人。所以,是否可以擴大到整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就出現了法律上尚待解釋的問題。日本可以禁止某位不受歡迎的外國人入境,但必須明確指出對方的身分。過去,我們從未針對整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禁止入境的措施。
內閣法制局的看法是,對於不具備對日本造成危害依據的人士,難以限制其入境。就連始終支持我的官房副長官杉田和博,此時也對限制入境持謹慎態度。他說:「如果要針對整個國家或地區實施限制入境,那就要修改入管法了。」
但眼下沒有閒工夫修法。所以,這也是一次政治判斷,我們決定發布不針對個人的入境限制。
──這是否意味著一種法外措施?
這並不是法外措施。關於這次的入境限制,法制局也相當堅持。法制局局長甚至在與邊境措施相關的閣員會議上遲到了。據說是認為安倍內閣藐視法制局,以此表達其不滿。我充分理解法制局的立場,但是在緊急情況下,有時政治必須推翻過去的法律解釋和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