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岡商店
臺灣氣候溫暖、平均日照量大,且雨量充沛,適合種植稻米。綜觀整個日治時期,稻米一直是臺灣的主力出口商品之一,最高曾占對日出口總值的一半以上,與甘蔗並列為臺灣總督府的兩大「明星商品」。不僅一度將日本本土農民壓得抬不起頭,需要官方出面保護;還曾因為利潤好,大量農民捨棄甘蔗改種蓬萊米,引發兩種主要經濟作物爭奪耕地的「米糖相剋」現象,導致臺灣糖業的發展大受影響。
臺灣首屈一指的雜糧大王
而事實上,臺灣也從日本跨海購買了不少食品。尤其是在蓬萊米研發成功前,臺灣僅有口感偏硬且缺少黏性的在來米,不合日本人胃口,在臺日人主要還是食用千里迢迢從日本買來的米。因此,日治初期為在臺日人提供高價日本米、中後期在蓬萊米外銷上分一杯羹的臺灣米穀批發商,自然活躍於商界中。其中的佼佼者吉岡德松,便在臺北市的門面「表町通」(通即為路或街),也就是現在熱鬧的館前路上開設米穀雜貨行,名為「吉岡商店」。
吉岡德松出生於日本山口縣,從小立志創業,奮鬥多年始終屢戰屢敗。直到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年)他渡海來臺,開始從事米穀與日常雜貨的批發貿易後,事業才慢慢步上軌道,最後竟當上臺灣首屈一指的米穀雜貨批發商,賺進大筆財富,成為臺北知名的資產家。他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當時界頗受讚揚。
吉岡德松的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仰賴他絕不放棄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從日治時期的貿易資料來看,臺灣至少從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年)起便開始向日本跨海購買米類,且隨著時間演進不斷增加。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進口總額已成長近六倍,約一六八萬圓,為同時期麥類購買額的一四・六倍。但大正十一
年(一九二二年)臺灣蓬萊米培育成功,而後兩年栽種逐漸興盛,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年)蓬萊米正式命名後,臺灣向日本購買米類的總額便急速下滑,至昭和五年(一九三○年)已低於明治三十年的水準。
從當時的廣告來看,吉岡商店販售砂糖、麵粉、日本白米,還有來自北海道的雜糧、大豆、大豆油,與用於醬油釀造的開花豆等商品,顯然就是瞄準那些思鄉情切且口袋滿滿的日本大商人或外派官員。除了直接販售白米商品之外,該店還在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開設雇有多名職員的「吉岡德松商店精米工廠」,顧客在購買糙米之後,還可以享
受客製化的碾米服務。
一流商家聚集的臺北門面
經營成功的吉岡商店,自然有本事將店舖維持在熱鬧的表町通上。當時只要走出店門口,往右就能看到醒目的西洋古典風格建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往左則是人聲鼎沸的「臺北停車場」(今臺北火車站)正門,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清領時期表町通稱為「府後街」,也就是現在的「館前路」,當時商業活動便已相當熱鬧;日治時期在臺北推行市區改正,更特別設計規劃這此區,除了南北兩端各有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及臺北停車場坐鎮之外,該區域還有許多華麗建築。例如擁有拜占庭樣式壯麗圓形穹頂的「華南銀行株式會社」總行、以兩座衛塔搭配醒目圓窗及內凹陽臺的「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臺北出張所(辦事處)」、豪華的英式磚造「臺灣鐵道旅館」等,就連一般街屋都直接規劃成三層樓高的歐式房舍,以彰顯「島都」臺北的門面。
臺灣氣候溫暖、平均日照量大,且雨量充沛,適合種植稻米。綜觀整個日治時期,稻米一直是臺灣的主力出口商品之一,最高曾占對日出口總值的一半以上,與甘蔗並列為臺灣總督府的兩大「明星商品」。不僅一度將日本本土農民壓得抬不起頭,需要官方出面保護;還曾因為利潤好,大量農民捨棄甘蔗改種蓬萊米,引發兩種主要經濟作物爭奪耕地的「米糖相剋」現象,導致臺灣糖業的發展大受影響。
臺灣首屈一指的雜糧大王
而事實上,臺灣也從日本跨海購買了不少食品。尤其是在蓬萊米研發成功前,臺灣僅有口感偏硬且缺少黏性的在來米,不合日本人胃口,在臺日人主要還是食用千里迢迢從日本買來的米。因此,日治初期為在臺日人提供高價日本米、中後期在蓬萊米外銷上分一杯羹的臺灣米穀批發商,自然活躍於商界中。其中的佼佼者吉岡德松,便在臺北市的門面「表町通」(通即為路或街),也就是現在熱鬧的館前路上開設米穀雜貨行,名為「吉岡商店」。
吉岡德松出生於日本山口縣,從小立志創業,奮鬥多年始終屢戰屢敗。直到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年)他渡海來臺,開始從事米穀與日常雜貨的批發貿易後,事業才慢慢步上軌道,最後竟當上臺灣首屈一指的米穀雜貨批發商,賺進大筆財富,成為臺北知名的資產家。他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當時界頗受讚揚。
吉岡德松的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仰賴他絕不放棄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從日治時期的貿易資料來看,臺灣至少從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年)起便開始向日本跨海購買米類,且隨著時間演進不斷增加。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進口總額已成長近六倍,約一六八萬圓,為同時期麥類購買額的一四・六倍。但大正十一
年(一九二二年)臺灣蓬萊米培育成功,而後兩年栽種逐漸興盛,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年)蓬萊米正式命名後,臺灣向日本購買米類的總額便急速下滑,至昭和五年(一九三○年)已低於明治三十年的水準。
從當時的廣告來看,吉岡商店販售砂糖、麵粉、日本白米,還有來自北海道的雜糧、大豆、大豆油,與用於醬油釀造的開花豆等商品,顯然就是瞄準那些思鄉情切且口袋滿滿的日本大商人或外派官員。除了直接販售白米商品之外,該店還在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開設雇有多名職員的「吉岡德松商店精米工廠」,顧客在購買糙米之後,還可以享
受客製化的碾米服務。
一流商家聚集的臺北門面
經營成功的吉岡商店,自然有本事將店舖維持在熱鬧的表町通上。當時只要走出店門口,往右就能看到醒目的西洋古典風格建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往左則是人聲鼎沸的「臺北停車場」(今臺北火車站)正門,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清領時期表町通稱為「府後街」,也就是現在的「館前路」,當時商業活動便已相當熱鬧;日治時期在臺北推行市區改正,更特別設計規劃這此區,除了南北兩端各有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及臺北停車場坐鎮之外,該區域還有許多華麗建築。例如擁有拜占庭樣式壯麗圓形穹頂的「華南銀行株式會社」總行、以兩座衛塔搭配醒目圓窗及內凹陽臺的「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臺北出張所(辦事處)」、豪華的英式磚造「臺灣鐵道旅館」等,就連一般街屋都直接規劃成三層樓高的歐式房舍,以彰顯「島都」臺北的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