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總敘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
「乾坤」,就是陰陽,是易的門戶,陰陽是《易經》各卦變化的門戶,有了乾坤陰陽,才能產生四卦、八卦、六十四卦等等變化出來。
「坎離」是「匡廓」,外圍的輪廓,坎是水,離是火,水火是煉丹道尚未入門的前置作業,是基礎,所以稱為匡廓。
「轂」是車輪中心的圓木,就是介於車軸和幅木之間,幅木就是放射性連接到車輪的條狀木,古代的車都是馬車,車輪兩邊各一個,中間靠車軸連接起來,所以車軸如果歪了,就沒辦法順利運行車轂,所以說運轂需要正軸,這個正軸就是前面提到的乾坤,「牝牡四卦」,牝牡代表陰陽,這陰陽產生的四卦——乾坤坎離,這四卦就是為了要產生橐籥,「以為橐籥」,就是為了產生橐籥。橐籥是甚麼呢?風箱。好,這裡就誤會大了,一堆人只看到風箱當中的風,看不到風箱當中的空間,所以就直接把橐籥當成呼吸,這一來,丹道就被扭曲成搞呼吸氣功的東西了,這下子真是誤會大了。
橐籥的解釋不是風,而是空間,風箱當中的空間,所以這有點像是左手指月,看不見月,卻看見手指,以為手指就是月,同樣的誤會。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之間就像風箱一樣,這裡的風箱是說像風箱一樣的空間,虛空而不屈,動就會有風產出,所以風是風箱的產出物,風箱是這一個空間。
知道了橐籥的解釋不是氣,而是像風箱一樣的空間之後,再來看四卦坎離乾坤的運作,就是為了這個像風箱一樣的空間,一個虛空,可以產出金丹的虛空。這個虛空的產生,也就是二階段陽生,甚至在純陽之後,達到第三階段陽生。這個虛空的空間,就是坎離乾坤四卦運轉的目標。
乾坤,是易的門戶,眾卦的父母,跟馬車的車軸一樣,外圍的車轂是坎離,乾坤就跟車軸一樣,車軸要正,才能運行車轂,就像乾坤推動坎離運作,而這陰陽四卦——乾坤坎離,就是為了要煉出像橐籥一樣的虛空陽生。
實修的時候,坎離是外圍,坎離就是水火,水火在外圍,是第一個陰陽,乾坤是第二個陰陽,而整個陰陽則是推動這一切運行的基礎,沒有陰陽就沒有辦法運行。
所以這裡如果要講清楚的話,其實是三個陰陽,兩個意思,第一個陰陽是大原則的陰陽,第二個陰陽是坎離,第三個陰陽是乾坤。第一個意思,在陰陽的大原則之下,先煉出外圍的坎離,再煉出核心的乾坤。第二個意思,陰陽跟車軸一樣是修煉的核心,沒有正確的陰陽,就沒辦法運行外圍的坎離,這第二個意思講的陰陽就是乾坤。乾坤是陰陽,坎離也是陰陽,但是乾坤是眾卦之母,這裡講的乾坤就是陰陽,所以這裡有點亂,我們先暫時把乾坤當成四卦之一,陰陽當成上一級的兩儀,這樣名詞不同,會比較清楚,也就是在陰陽的大原則下,產生四卦,四卦包含乾坤坎離,乾是陽,坤是陰;坎是陰,離是陽,乾坤坎離四卦是陰陽衍生出來的。這樣看就會很清楚,只是我們可能要把第一句的乾坤看成陰陽,這樣才不會把乾坤跟四卦裡面的乾坤混在一起。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坎離匡廓,運轂正軸」解釋成坎離兩卦就像是車軸的外圍,推動車軸的運行,「牝牡四卦,以為橐籥」,再加上乾坤兩卦,總共四卦,就是為了要煉出像橐籥一樣的虛空空間。但是這樣解釋,就忽略了前面的那段「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所以筆者的解釋傾向運行車軸是由坎離乾坤四卦所運行,而不是專門只有坎離而已,也就是煉丹道的一個四方價值觀,東西南北,東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這樣的四方位。這四個方位推動丹道實修,就是為了虛空陽生的產生,而這四個方位裏面,水火屬於外圍,水火生金木,金木為內層,這樣的丹道邏輯就跟呂祖和紫陽真人的五行顛倒完全符合了。
有些書把「牝牡四卦,以為橐籥。」分到第二段,跟坎離乾坤分開,變成了「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一段,「牝牡四卦,以為橐籥。覆冒陰陽之道,猶工御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距,隨軌轍」一段,這樣整個意義就完全被扭曲了,變成前面說的,是坎離兩卦在推動車軸的運行,而不是四卦坎離乾坤在推動了,所以分段也很重要。
此外,這樣分等於忽略了四卦的重要性,也把坎離當成乾坤,所以這一開頭,就等於忽略了丹道修煉當中四方位的重要性,直接省略變成了只有兩卦,也就是水和火,神和氣,這是我們在許多《參同契》註解當中經常會看到的誤解,以氣功角度來解釋,把四卦活生生省略成了兩卦,煉丹道就變成煉氣功了,誤會就很嚴重了。
覆冒陰陽之道,猶工御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距,隨軌轍。
車軸就像是陰陽之道,有了陰陽之道,覆冒就是覆蓋在陰陽之下,也就是在陰陽之道底下,就像是工匠有了繩墨能校準,駕車的人有了銜轡才能控制車,畫圖的人有了圓規和方矩才能畫圓畫方,駕車的人有了路上的軌跡才能知道路在哪裡,以前的路沒有像現在到處都是柏油路,以前有車走的路就有軌跡,沒車走的路就雜草叢生,沒有軌跡。陰陽就像是軌跡,有了軌跡,就知道道路的所在。
《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有了陰陽就有了依循的準則,道路也就出現了。
覆冒就是覆蓋,蓋上,意思就是在陰陽之道的大準則之下,就像是古代的工程師要拿繩墨來做為校準的工具,陰陽之道就是繩墨,一個被遵循的大原則。用陰陽之道這個大原則,就像是銜轡,掌控了銜轡,就等於掌控了坐騎馬匹,銜轡是掌控馬匹的工具,所以掌控了陰陽之道就等於掌控了丹道修煉。「處中以制外」陰陽是核心,掌握了核心修煉,才能夠制外,才能夠正確地實修。
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歷紀。
陰陽處在中間,以陰陽為核心準則,才能夠「制外」,產生正確的實修現象,這些現象規律地如同音律和曆法的數字。也就是以陰陽為核心的修煉,不管誰來煉,都會產生同樣的趨勢,例如產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陽生現象,而這些陽生現象,不管誰來煉,都是差不多的,有一個規律的數據,跟音律和曆法一樣。
像筆者在網路上的教學,就是以日記作為教學的媒介,在陰陽的大準則之下,看學員所展現出來的現象,有沒有符合特定的趨勢,如果沒有符合,就能判斷出可能是哪邊出了問題。例如意土不清淨,心中有所執著;或者有所期待;或者有慣性而不自知,這些都會造成陰陽無法順利運轉功態。也就是以陰陽為大準則,出來的現象會有一定的規律和趨勢,而這些規律和趨勢就像音律和曆法一樣精確。
但是有些沒有領悟陰陽之道的人,就會被這些現象所迷惑,因而產生模仿現象的行為,並且把這些行為當成功法或者秘法,這樣就完全違反陰陽之道了,這些人並不是以陰陽為核心來修煉,而是追隨現象,模仿現象,例如某些派別知道有人煉出圓月,他就想像有一個圓月,並且把這種想像,當成是修煉。例如某些派別知道有人煉出光,他就想像自己有內在的光,還想像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產生,這就是追隨現象的偏差行為。除了「觀想法」屬於常見的偏差修煉行為之外,「導引法」也是,把注意力放在特定的位置,去導引產生特定的現象,這都是常見的偏差行為,但是卻普遍被認知為是正統修煉。因此希望本書的出版,能起到一小部分撥亂反正的力量,讓真正的修行回歸世間。
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並為六十,剛柔有表裏。
「五六」就是三十,意思就跟二八佳人一樣,代表十六歲。「節」就是一節一節,分成的意思,一個月分成30天。「經緯」的原意是織布的線,橫的線是經,直的線是緯,這個規律是「奉日使」,奉行太陽的使命,就是一個月三十天是因為太陽的緣故,因為後面提到「晝夜各一卦」,所以一個月共有六十卦,但是《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多出的四卦,就是把乾坤坎離扣掉,剩下的剛好配合一個月六十卦。
關於這個卦象的數字,呂純陽也說過,這個卦象沒有甚麼具體的意義,「莫違期,為則例,悟明真理須當契。若還執著爻象行,只恐勞神形蠹弊。」(詳見《呂洞賓的詩與道:仙詩與丹道修行之門》;無為丹道三),指的應該是《參同契》的這幾句話,我們要知道,《參同契》不是一個人寫的,而是經歷三個人寫的,第一位是《龍虎經》的作者,《龍虎經》已經失傳,第二個位是魏伯陽,第三位是淳于叔通。
《周易參同契》託名陰長生注本序云:「蓋聞《參同契》者,昔是古《龍虎上經》,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也。後因越上虞人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為《參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補續其類……叔通親事徐君,習此經。」
所以我們知道這裡面是三個人混雜寫出來的,也分不清楚到底誰寫哪一段,但是筆者初步推估,屬於實修大原則和內景的部分應該是原作者,也就是修行段數最高的那位,而屬於《易經》卦象的部分,應該是後面兩個人加上去的。因此這個用卦象去解釋的部分,我們看過就好,不用太認真,否則會「勞神形蠹弊」,產生浪費心神和體力的弊病。
「剛柔」是《易經》當中常見的概念,《易經》多次使用剛柔來作為陰陽的代名詞,例如「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子克家,剛柔接也。」、「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每一卦共有六爻,上面三爻是「表」,下面三爻是「裡」,剛柔在表裡都有,不是說表就一定是剛,裡就一定是柔,上三爻、下三爻都各有剛柔。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
「朔旦」是初一,乾坤是第一卦和第二卦,乾坤是用來定義陰陽,第三卦就是屯卦,就用來作為開頭了,所以初一是屯卦當值。但是到了暮色降下,天黑了之後就換成蒙卦,也就是第四卦。初一白天是屯卦,初一晚上換成蒙卦,晝夜各一卦,就這樣依照次序,跳過乾坤坎離,配合三十天,一天兩卦,剛好湊齊六十卦。
「既未」,既卦和未卦,最後兩卦。「晦」,每個月最後一天。「爽」,這裡的意思是明亮,每個月最後一天月亮完全消失晦暗,到月亮又重新出現亮光,中間的過程就是晦爽。到了既卦和未卦最後兩卦,也就是每個月的最後一天的晝夜,到了最終,又重新開始。
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
有的書寫「日辰為期度」,不管是「日月為期度」或者「日辰為期度」都不影響意義,因為「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月同樣也是受日影響,所以兩者意義差別不大,都是以日為期度,期間度量,以日做為度量的期間,在一天之中,早晚動靜不同。《參同契》文章喜歡把文字顛倒過來寫,早晚動靜不同,寫成動靜有早晚,表裡各有剛柔,寫成剛柔有表裡。早上為動,晚上為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自然的準則。
以上內容節錄自《丹道探源:參同契入藥鏡與無為之道》藍石◎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4120.pdf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
「乾坤」,就是陰陽,是易的門戶,陰陽是《易經》各卦變化的門戶,有了乾坤陰陽,才能產生四卦、八卦、六十四卦等等變化出來。
「坎離」是「匡廓」,外圍的輪廓,坎是水,離是火,水火是煉丹道尚未入門的前置作業,是基礎,所以稱為匡廓。
「轂」是車輪中心的圓木,就是介於車軸和幅木之間,幅木就是放射性連接到車輪的條狀木,古代的車都是馬車,車輪兩邊各一個,中間靠車軸連接起來,所以車軸如果歪了,就沒辦法順利運行車轂,所以說運轂需要正軸,這個正軸就是前面提到的乾坤,「牝牡四卦」,牝牡代表陰陽,這陰陽產生的四卦——乾坤坎離,這四卦就是為了要產生橐籥,「以為橐籥」,就是為了產生橐籥。橐籥是甚麼呢?風箱。好,這裡就誤會大了,一堆人只看到風箱當中的風,看不到風箱當中的空間,所以就直接把橐籥當成呼吸,這一來,丹道就被扭曲成搞呼吸氣功的東西了,這下子真是誤會大了。
橐籥的解釋不是風,而是空間,風箱當中的空間,所以這有點像是左手指月,看不見月,卻看見手指,以為手指就是月,同樣的誤會。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之間就像風箱一樣,這裡的風箱是說像風箱一樣的空間,虛空而不屈,動就會有風產出,所以風是風箱的產出物,風箱是這一個空間。
知道了橐籥的解釋不是氣,而是像風箱一樣的空間之後,再來看四卦坎離乾坤的運作,就是為了這個像風箱一樣的空間,一個虛空,可以產出金丹的虛空。這個虛空的產生,也就是二階段陽生,甚至在純陽之後,達到第三階段陽生。這個虛空的空間,就是坎離乾坤四卦運轉的目標。
乾坤,是易的門戶,眾卦的父母,跟馬車的車軸一樣,外圍的車轂是坎離,乾坤就跟車軸一樣,車軸要正,才能運行車轂,就像乾坤推動坎離運作,而這陰陽四卦——乾坤坎離,就是為了要煉出像橐籥一樣的虛空陽生。
實修的時候,坎離是外圍,坎離就是水火,水火在外圍,是第一個陰陽,乾坤是第二個陰陽,而整個陰陽則是推動這一切運行的基礎,沒有陰陽就沒有辦法運行。
所以這裡如果要講清楚的話,其實是三個陰陽,兩個意思,第一個陰陽是大原則的陰陽,第二個陰陽是坎離,第三個陰陽是乾坤。第一個意思,在陰陽的大原則之下,先煉出外圍的坎離,再煉出核心的乾坤。第二個意思,陰陽跟車軸一樣是修煉的核心,沒有正確的陰陽,就沒辦法運行外圍的坎離,這第二個意思講的陰陽就是乾坤。乾坤是陰陽,坎離也是陰陽,但是乾坤是眾卦之母,這裡講的乾坤就是陰陽,所以這裡有點亂,我們先暫時把乾坤當成四卦之一,陰陽當成上一級的兩儀,這樣名詞不同,會比較清楚,也就是在陰陽的大原則下,產生四卦,四卦包含乾坤坎離,乾是陽,坤是陰;坎是陰,離是陽,乾坤坎離四卦是陰陽衍生出來的。這樣看就會很清楚,只是我們可能要把第一句的乾坤看成陰陽,這樣才不會把乾坤跟四卦裡面的乾坤混在一起。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坎離匡廓,運轂正軸」解釋成坎離兩卦就像是車軸的外圍,推動車軸的運行,「牝牡四卦,以為橐籥」,再加上乾坤兩卦,總共四卦,就是為了要煉出像橐籥一樣的虛空空間。但是這樣解釋,就忽略了前面的那段「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所以筆者的解釋傾向運行車軸是由坎離乾坤四卦所運行,而不是專門只有坎離而已,也就是煉丹道的一個四方價值觀,東西南北,東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這樣的四方位。這四個方位推動丹道實修,就是為了虛空陽生的產生,而這四個方位裏面,水火屬於外圍,水火生金木,金木為內層,這樣的丹道邏輯就跟呂祖和紫陽真人的五行顛倒完全符合了。
有些書把「牝牡四卦,以為橐籥。」分到第二段,跟坎離乾坤分開,變成了「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一段,「牝牡四卦,以為橐籥。覆冒陰陽之道,猶工御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距,隨軌轍」一段,這樣整個意義就完全被扭曲了,變成前面說的,是坎離兩卦在推動車軸的運行,而不是四卦坎離乾坤在推動了,所以分段也很重要。
此外,這樣分等於忽略了四卦的重要性,也把坎離當成乾坤,所以這一開頭,就等於忽略了丹道修煉當中四方位的重要性,直接省略變成了只有兩卦,也就是水和火,神和氣,這是我們在許多《參同契》註解當中經常會看到的誤解,以氣功角度來解釋,把四卦活生生省略成了兩卦,煉丹道就變成煉氣功了,誤會就很嚴重了。
覆冒陰陽之道,猶工御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距,隨軌轍。
車軸就像是陰陽之道,有了陰陽之道,覆冒就是覆蓋在陰陽之下,也就是在陰陽之道底下,就像是工匠有了繩墨能校準,駕車的人有了銜轡才能控制車,畫圖的人有了圓規和方矩才能畫圓畫方,駕車的人有了路上的軌跡才能知道路在哪裡,以前的路沒有像現在到處都是柏油路,以前有車走的路就有軌跡,沒車走的路就雜草叢生,沒有軌跡。陰陽就像是軌跡,有了軌跡,就知道道路的所在。
《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有了陰陽就有了依循的準則,道路也就出現了。
覆冒就是覆蓋,蓋上,意思就是在陰陽之道的大準則之下,就像是古代的工程師要拿繩墨來做為校準的工具,陰陽之道就是繩墨,一個被遵循的大原則。用陰陽之道這個大原則,就像是銜轡,掌控了銜轡,就等於掌控了坐騎馬匹,銜轡是掌控馬匹的工具,所以掌控了陰陽之道就等於掌控了丹道修煉。「處中以制外」陰陽是核心,掌握了核心修煉,才能夠制外,才能夠正確地實修。
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歷紀。
陰陽處在中間,以陰陽為核心準則,才能夠「制外」,產生正確的實修現象,這些現象規律地如同音律和曆法的數字。也就是以陰陽為核心的修煉,不管誰來煉,都會產生同樣的趨勢,例如產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陽生現象,而這些陽生現象,不管誰來煉,都是差不多的,有一個規律的數據,跟音律和曆法一樣。
像筆者在網路上的教學,就是以日記作為教學的媒介,在陰陽的大準則之下,看學員所展現出來的現象,有沒有符合特定的趨勢,如果沒有符合,就能判斷出可能是哪邊出了問題。例如意土不清淨,心中有所執著;或者有所期待;或者有慣性而不自知,這些都會造成陰陽無法順利運轉功態。也就是以陰陽為大準則,出來的現象會有一定的規律和趨勢,而這些規律和趨勢就像音律和曆法一樣精確。
但是有些沒有領悟陰陽之道的人,就會被這些現象所迷惑,因而產生模仿現象的行為,並且把這些行為當成功法或者秘法,這樣就完全違反陰陽之道了,這些人並不是以陰陽為核心來修煉,而是追隨現象,模仿現象,例如某些派別知道有人煉出圓月,他就想像有一個圓月,並且把這種想像,當成是修煉。例如某些派別知道有人煉出光,他就想像自己有內在的光,還想像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產生,這就是追隨現象的偏差行為。除了「觀想法」屬於常見的偏差修煉行為之外,「導引法」也是,把注意力放在特定的位置,去導引產生特定的現象,這都是常見的偏差行為,但是卻普遍被認知為是正統修煉。因此希望本書的出版,能起到一小部分撥亂反正的力量,讓真正的修行回歸世間。
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並為六十,剛柔有表裏。
「五六」就是三十,意思就跟二八佳人一樣,代表十六歲。「節」就是一節一節,分成的意思,一個月分成30天。「經緯」的原意是織布的線,橫的線是經,直的線是緯,這個規律是「奉日使」,奉行太陽的使命,就是一個月三十天是因為太陽的緣故,因為後面提到「晝夜各一卦」,所以一個月共有六十卦,但是《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多出的四卦,就是把乾坤坎離扣掉,剩下的剛好配合一個月六十卦。
關於這個卦象的數字,呂純陽也說過,這個卦象沒有甚麼具體的意義,「莫違期,為則例,悟明真理須當契。若還執著爻象行,只恐勞神形蠹弊。」(詳見《呂洞賓的詩與道:仙詩與丹道修行之門》;無為丹道三),指的應該是《參同契》的這幾句話,我們要知道,《參同契》不是一個人寫的,而是經歷三個人寫的,第一位是《龍虎經》的作者,《龍虎經》已經失傳,第二個位是魏伯陽,第三位是淳于叔通。
《周易參同契》託名陰長生注本序云:「蓋聞《參同契》者,昔是古《龍虎上經》,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也。後因越上虞人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為《參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補續其類……叔通親事徐君,習此經。」
所以我們知道這裡面是三個人混雜寫出來的,也分不清楚到底誰寫哪一段,但是筆者初步推估,屬於實修大原則和內景的部分應該是原作者,也就是修行段數最高的那位,而屬於《易經》卦象的部分,應該是後面兩個人加上去的。因此這個用卦象去解釋的部分,我們看過就好,不用太認真,否則會「勞神形蠹弊」,產生浪費心神和體力的弊病。
「剛柔」是《易經》當中常見的概念,《易經》多次使用剛柔來作為陰陽的代名詞,例如「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子克家,剛柔接也。」、「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每一卦共有六爻,上面三爻是「表」,下面三爻是「裡」,剛柔在表裡都有,不是說表就一定是剛,裡就一定是柔,上三爻、下三爻都各有剛柔。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
「朔旦」是初一,乾坤是第一卦和第二卦,乾坤是用來定義陰陽,第三卦就是屯卦,就用來作為開頭了,所以初一是屯卦當值。但是到了暮色降下,天黑了之後就換成蒙卦,也就是第四卦。初一白天是屯卦,初一晚上換成蒙卦,晝夜各一卦,就這樣依照次序,跳過乾坤坎離,配合三十天,一天兩卦,剛好湊齊六十卦。
「既未」,既卦和未卦,最後兩卦。「晦」,每個月最後一天。「爽」,這裡的意思是明亮,每個月最後一天月亮完全消失晦暗,到月亮又重新出現亮光,中間的過程就是晦爽。到了既卦和未卦最後兩卦,也就是每個月的最後一天的晝夜,到了最終,又重新開始。
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
有的書寫「日辰為期度」,不管是「日月為期度」或者「日辰為期度」都不影響意義,因為「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月同樣也是受日影響,所以兩者意義差別不大,都是以日為期度,期間度量,以日做為度量的期間,在一天之中,早晚動靜不同。《參同契》文章喜歡把文字顛倒過來寫,早晚動靜不同,寫成動靜有早晚,表裡各有剛柔,寫成剛柔有表裡。早上為動,晚上為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自然的準則。
以上內容節錄自《丹道探源:參同契入藥鏡與無為之道》藍石◎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412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