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證嚴上人佛教思想的時代意義

 慈濟宗門思想與佛教經典之淵源
  以主體思想言,證嚴上人創立「靜思法脈」,以「靜思勤行道」行在世間的種種心得及思想脈絡,來詮釋法華精神,強調五乘皆能歸佛乘的教義。五乘歸佛乘關鍵是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關鍵是慈悲利他。入群中,度化一切眾生;在度化一切眾生當中,得一切智慧;在度化一切眾生當中,養一切慈悲,直到究竟覺悟的境地。亦即從慈悲利他到究竟覺悟,是慈濟宗重要的實踐及修行法門。
  證嚴上人早年就接觸《法華經》,早在皈依印順導師之前,早在剃度之前,他在臺東蓮社的一位朋友家中看到日文版的法華三部。其中《無量義經》給他很深的觸動。靜思法脈是以法華三部為主體,以《無量義經》為其宗經。靜思法脈的思想體系之開展,從原始阿含思想四無量心、八正道著手,以道德實踐修持自身著手,而行於《法華經》所示之菩薩道,強調三乘歸於佛乘,菩薩道為諸佛、菩薩生生世世之願力。
  證嚴上人所開展的靜思法脈是人間佛教,但也不僅僅把佛教放諸人間,一切六道眾生都是諸佛菩薩救度的對象。因此,證嚴上人講述《地藏經》,就是以地藏菩薩恆遠深廣之願力,以菩薩「先救他人、再救自己」的大慈悲心度化一切六度有情,最終臻至涅槃常樂我淨之證悟。
  在宗門實踐上,證嚴上人以《無量義經》與《藥師經》為志業開展之方法與路徑。《無量義經》強調「性相空寂、濟助群生」,為宗門之宗經。利他度己,眾生的染汙是自性清淨的養料,在利益一切眾生中求得無上智慧。《藥師經》所示之理想境界為人間之淨土。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悉欲眾生皆能「身體健康、物質豐厚、心靈富足」,體現出現世淨土的理想。
  在個人修行上,證嚴上人以《四十二章經》開示弟子「斷愛欲以識自心,忍辱行以奉正道,清淨心以覺佛性」。以《三十七助道品》教導弟子從日常的生活中勤行正道,漸次契入清淨自性。並輔以《慈悲三昧水懺》之義理,啟發弟子發露懺悔,不只自己懺悔,還要群體共同懺悔,以經藏演繹數萬人共同入經懺,洗滌塵垢。證嚴上人強調行孝之重要,以《父母恩重難報經》引領弟子家庭和睦始於孝道。從家庭到社會團體,以《人有二十難》勉勵對人之信心,圓融人與人愛的關係。最後以勤行精進不懈之願力臻於《菩薩十地》之境界。
  證嚴上人立意將佛教思想理性化、實踐化、生活化。他所創立的慈濟功德會及慈濟的四大志業,都是以闡揚佛教於人間、於生活中的理想。佛法是可實踐的,可以理性理解的,可以落實在生活中,可以經世致用的文明體系。
  佛陀的原初思想正式以道德實踐取代婆羅門的法術與祭拜儀式,以理性思想探索真理,以取代古印度的神化思想。佛教對世間的看法與觀點究竟如何?佛陀覺悟後,示現苦集滅道,教導十二因緣,指向一切世間的短暫,以八正道、四無量心等修行超越輪迴,去向寂靜涅槃之境界。
  佛陀教導眾生的究竟是為入世間?抑或出世間?

 佛陀當時所處的世間
  佛陀生長在一個經濟繁盛但是政治騷亂的時代。極權主義的摩羯陀國與共和體制的跋祇國為兩大強國,彼此對立。政治與經濟的力量對峙,共和與極權在對抗。文明的危機醞釀偉大的智者。
  西元前五百多年,大約在佛陀誕生的時期,印度保拉法大帝國分裂了。北部分裂為十六個王國,民主共和制的跋祇國與君主制的摩羯陀王國長年在爭霸中。佛陀的王國伽毘羅衛國臣屬於憍薩羅國,說明釋迦族依附於北方另一個更強大的王國。伽毘羅衛國本身的制度是屬於民主共和的政體,傳統的君王都尊重達磨(Dharma),亦即公平正義的原則,就受人尊重。當時的民主政體設置議會,實施共和制。
  佛陀正處在一個政治與經濟的大變革時期。不只政治動盪不安,新興的財富階級,威脅著君王的地位,君王試圖通過抑制巨商,更好的控制王國。政治與經濟的衝突,使得原本的政治情勢更為動盪。面對如此社會極度紛亂的局面,當時的佛陀—悉達多太子感受到政治與經濟的力量不足以根本地解決社會問題,無法改變人心。因此佛陀選擇的道路是徹底地退出政治、退出經濟、退出社會,並以一種全的清淨生活方式,示現典範給予他的時代。
  佛陀在六年參訪、五年苦修之後,證得無上菩提,所謂無上菩提在初期是苦集滅道之四聖諦。滅生老病死苦,終至證得超越生死輪迴的涅槃。而涅槃是經由八正道,持守戒律,通過十二因緣法、四無量心的實踐所獲致。
  佛陀所組織的僧團所到之處,與各國的君王、富商、賢達論證生命的價值與社會的出路。佛陀對於低下階層平等地給予法的喜悅,為無數在動亂中的人指出一條覺悟之道。這覺悟之道在清淨心,在道德實踐。覺悟不在社會之外,而在生活之中,這生活根植於佛陀所倡議的三團之戒律。經由離開社會,而重返社會。因為佛陀與僧團弟子的生活超越於世俗的一切,因此可以站在超然與神聖的立場,面對世間說法。對於在家弟子,佛陀並沒有給予特殊的戒律之要求,但以聞其苦,而給其法藥。
  摩羯陀國的阿闍世王想要攻打拔耆國,派了宰相禹舍來見佛陀。佛陀當時正在打坐,阿難在一旁搧扇子。聽了禹舍說明阿闍世王的攻打計畫,佛陀回頭問阿難:

  「汝聞跋祇國人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不?」答曰:「聞之。」
  佛告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不?」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奉法曉忌,不違禮度不?」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不?」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上,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恭於宗廟,致敬鬼神不?」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上,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不?」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甞懈惓不?」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時,大臣禹舍白佛言:「彼國人民,若行一法,猶不可圖,況復具七?國事多故,今請辭還歸。」
  佛言:「可,宜知是時。」時,禹舍即從座起,遶佛三匝,揖讓而退。

  跋祇王國集會「講議正事、君臣和順、不違禮度、恭於宗廟、長幼和順、言不及邪、宗事沙門」,此國不可滅。佛陀回答了禹舍的提問,指出一個完美國度的七大法。
  在衝突的世界中,佛陀的出世間,並非棄世間。佛陀不加入任何一方,以清淨修行,以道德制高點,闡明世間祥和之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