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Really Scary
1983年,老牌電視劇《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由史蒂芬.史匹柏領銜翻拍成電影,其中匯聚了同代電影導演約翰.蘭迪斯(John Landis)、喬.丹堤(Joe Dante),還把憑藉《瘋狂麥斯》系列(Mad Max,1979–2024)而聲名大噪的澳大利亞導演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也叫到了好萊塢。這是一部由短片組成的作品,以上導演各自負責一部短片。
電影的開場是蘭迪斯自編自導的小故事。在夜晚了無人煙的荒野上有一輛行駛的汽車,車中的司機和搭便車的男子為了驅趕睡意,相互猜起了懷舊電視主題曲。他們猜著猜著就唱到了《陰陽魔界》的主題曲,於是男子藉機問司機:「你想看看真正恐怖的東西嗎?」(You wanna see something really scary?)以為對方是在開玩笑的司機便應了句:「當然,你要給我看?」男子聽完興奮異常地轉過身去,可等他轉回來時,卻變成了一張布滿皺紋的慘白面孔(樣子就像女巫)向司機襲去。就是這樣一個有點幼稚的故事。
這單元的標題「Really Scary」──真正的恐怖,這個東西可謂糾纏了我半輩子。
「小中理論」
本書第一部的內容,曾在2003年由岩波書店出版成書,書名為《恐怖電影的魅力:基本教義式恐怖的宣言》。
簡單來說,這本書把恐怖片編劇的全部路數都抖了出來。我在其中自絕退路,還表明決心要觀看並創作出更多真正恐怖的東西。
直到現在,我都在不停地尋找著這個「真正的恐怖」。
可我只是個創作者,並非什麼研究人員,不可能跑到實地去考察靈異現象。因此不管形式如何──故事也好,畫面也好,聲音也好──總之我期待能夠從不同以往的異樣恐怖中領會精髓,這樣或許就能應用到實際作品中。
在「小中理論」建立到日本恐怖片早期的這段時間,我明確指出了一種通過散焦來表現幽靈的技法。
然而這一技法並非我個人所創,我只是引用了古典作品中的手法。
即使在電影史上,真正恐怖的電影也寥寥無幾,但是羅勃.懷斯(Robert Wise)導演的《鬼入侵》(The Haunting,1963)、傑克.克萊頓(Jack Clayton)導演的《古屋驚魂》(The Innocents,1961)是公認真正恐怖的電影,我想應該是毫無爭議的。
在音效方面,《鬼入侵》至今都是教科書等級的恐怖電影。《古屋驚魂》呈現已死之人的方法,是讓它們站在毛玻璃後面,然後從遠處拍出勉強可辨的畫面。本片的表現手法,在活人與幽靈之間做出明確區別,讓觀眾更能真切感受到幽靈的存在。
尋求真正恐怖的影像
可是清水崇導演的《咒怨》系列卻與上述思路逆行,他毫不避諱幽靈扮演者本身的肉體感,甚至還放肆地向觀眾展現這點。
幾年前蜜拉.喬娃維琪(Milica Jovovitch)來日本宣傳電影時,有一個電視企劃是帶她去逛日本的鬼屋,我湊巧看到這個節目。當打扮成日本經典女鬼「阿岩」模樣的工作人員突然出現在蜜拉面前時,她驚恐地發出了尖叫,大喊著:「咒怨!No~咒怨!」我驚訝地發現,現在對歐美人來說,日本幽靈就等於「咒怨」,對他們而言,「幽靈」或許成了不同於殭屍的獨創恐怖對象。
不過,讓她感到恐怖的白衣幽靈,我們早就不害怕了。當然,在鬼屋裡突然有人跳出來時,我們還是會被嚇壞,但這種情緒屬於驚奇(surprise)而非恐懼(fear)。
模糊不清的幽靈──這類表現方式如今已不再嚇人。就算搞得跟昭和時代的暗黑舞踏一樣──全身塗白,做出異於人類的舉動,大家也只會覺得「哇,這是《咒怨》啊」。
人會對恐怖產生免疫,變得習慣。我有時會想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但事實就是如此。
所以我才將路數全盤托出,不斷尋求新的恐怖表現方式。本書的上一版,副書名叫「基本教義式恐怖的宣言」,意思就是「真正恐怖電影的至上主義」。
當時,電影發行商Creative Axa(クリエイティブアクザ)正邀請我去做一個企劃,我可以盡情做我喜歡的事,不過一點預算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絕佳機會,有件事我早想做了。
我向實驗電影人發起了影片徵集──要不要試著拍下你們認為真正恐怖的畫面?
這個想法源自一部電影,那便是阿德里安.萊恩(Adrian Lyne)導演拍攝的《時空攔截》(Jacob's Ladder,1990)。該片對主角所見之幻影的表現,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導演試著將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筆下那種怪異的肖像處理成了影像,拍攝過獨立電影的人應該立刻就能明白這是怎麼拍出來的。讓演員在鏡頭前劇烈地搖晃腦袋,進行縮時攝影,最後用正常速度播放拍攝的畫面,在劇烈的抖動下臉部輪廓變得模糊,就呈現出了一種似人非人的東西,直至最近仍有作品在沿用這一技法。
畫面縮時攝影算是實驗電影中的標準技法。現代非商業作品的電影人認為什麼樣的畫面才叫恐怖,這一點讓我興趣頗深。利用最新的技術,抑或被徹底遺忘的原始技術,說不定能誕生出嶄新的恐怖表現。而實現這一點的,我深以為不會是那些普通的電影導演,更可能是實驗電影人,這便成了我這個影片徵集想法的起源。
然而,光是讓人拍短片然後進行剪輯,作為商品未免太平淡了,於是我為徵集到的電影舉辦了放映會,同時還搭配了脫口秀環節。
正巧新宿有個叫LOFT/PLUS ONE(ロフトプラスワン)的地方適合舉辦這類活動,我有時也會去登台表演,我覺得這裡應該能聚集一群理解這個企劃的觀眾。這次的活動影像連同短片,收錄在一部叫《塵封於黑暗的影片集/Phantasmagoria》(闇に封印された映像コレクション/ファンタスマゴリア)的DVD中進行發售。
實驗電影人製作的影片著實有趣,而且品質也高,肯定能讓已經習慣一般恐怖片的觀眾體會到別樣的趣味。但可惜的是,我仍未看到一直以來心中渴望的那種前所未見、異乎尋常的恐怖影像。
1983年,老牌電視劇《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由史蒂芬.史匹柏領銜翻拍成電影,其中匯聚了同代電影導演約翰.蘭迪斯(John Landis)、喬.丹堤(Joe Dante),還把憑藉《瘋狂麥斯》系列(Mad Max,1979–2024)而聲名大噪的澳大利亞導演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也叫到了好萊塢。這是一部由短片組成的作品,以上導演各自負責一部短片。
電影的開場是蘭迪斯自編自導的小故事。在夜晚了無人煙的荒野上有一輛行駛的汽車,車中的司機和搭便車的男子為了驅趕睡意,相互猜起了懷舊電視主題曲。他們猜著猜著就唱到了《陰陽魔界》的主題曲,於是男子藉機問司機:「你想看看真正恐怖的東西嗎?」(You wanna see something really scary?)以為對方是在開玩笑的司機便應了句:「當然,你要給我看?」男子聽完興奮異常地轉過身去,可等他轉回來時,卻變成了一張布滿皺紋的慘白面孔(樣子就像女巫)向司機襲去。就是這樣一個有點幼稚的故事。
這單元的標題「Really Scary」──真正的恐怖,這個東西可謂糾纏了我半輩子。
「小中理論」
本書第一部的內容,曾在2003年由岩波書店出版成書,書名為《恐怖電影的魅力:基本教義式恐怖的宣言》。
簡單來說,這本書把恐怖片編劇的全部路數都抖了出來。我在其中自絕退路,還表明決心要觀看並創作出更多真正恐怖的東西。
直到現在,我都在不停地尋找著這個「真正的恐怖」。
可我只是個創作者,並非什麼研究人員,不可能跑到實地去考察靈異現象。因此不管形式如何──故事也好,畫面也好,聲音也好──總之我期待能夠從不同以往的異樣恐怖中領會精髓,這樣或許就能應用到實際作品中。
在「小中理論」建立到日本恐怖片早期的這段時間,我明確指出了一種通過散焦來表現幽靈的技法。
然而這一技法並非我個人所創,我只是引用了古典作品中的手法。
即使在電影史上,真正恐怖的電影也寥寥無幾,但是羅勃.懷斯(Robert Wise)導演的《鬼入侵》(The Haunting,1963)、傑克.克萊頓(Jack Clayton)導演的《古屋驚魂》(The Innocents,1961)是公認真正恐怖的電影,我想應該是毫無爭議的。
在音效方面,《鬼入侵》至今都是教科書等級的恐怖電影。《古屋驚魂》呈現已死之人的方法,是讓它們站在毛玻璃後面,然後從遠處拍出勉強可辨的畫面。本片的表現手法,在活人與幽靈之間做出明確區別,讓觀眾更能真切感受到幽靈的存在。
尋求真正恐怖的影像
可是清水崇導演的《咒怨》系列卻與上述思路逆行,他毫不避諱幽靈扮演者本身的肉體感,甚至還放肆地向觀眾展現這點。
幾年前蜜拉.喬娃維琪(Milica Jovovitch)來日本宣傳電影時,有一個電視企劃是帶她去逛日本的鬼屋,我湊巧看到這個節目。當打扮成日本經典女鬼「阿岩」模樣的工作人員突然出現在蜜拉面前時,她驚恐地發出了尖叫,大喊著:「咒怨!No~咒怨!」我驚訝地發現,現在對歐美人來說,日本幽靈就等於「咒怨」,對他們而言,「幽靈」或許成了不同於殭屍的獨創恐怖對象。
不過,讓她感到恐怖的白衣幽靈,我們早就不害怕了。當然,在鬼屋裡突然有人跳出來時,我們還是會被嚇壞,但這種情緒屬於驚奇(surprise)而非恐懼(fear)。
模糊不清的幽靈──這類表現方式如今已不再嚇人。就算搞得跟昭和時代的暗黑舞踏一樣──全身塗白,做出異於人類的舉動,大家也只會覺得「哇,這是《咒怨》啊」。
人會對恐怖產生免疫,變得習慣。我有時會想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但事實就是如此。
所以我才將路數全盤托出,不斷尋求新的恐怖表現方式。本書的上一版,副書名叫「基本教義式恐怖的宣言」,意思就是「真正恐怖電影的至上主義」。
當時,電影發行商Creative Axa(クリエイティブアクザ)正邀請我去做一個企劃,我可以盡情做我喜歡的事,不過一點預算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絕佳機會,有件事我早想做了。
我向實驗電影人發起了影片徵集──要不要試著拍下你們認為真正恐怖的畫面?
這個想法源自一部電影,那便是阿德里安.萊恩(Adrian Lyne)導演拍攝的《時空攔截》(Jacob's Ladder,1990)。該片對主角所見之幻影的表現,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導演試著將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筆下那種怪異的肖像處理成了影像,拍攝過獨立電影的人應該立刻就能明白這是怎麼拍出來的。讓演員在鏡頭前劇烈地搖晃腦袋,進行縮時攝影,最後用正常速度播放拍攝的畫面,在劇烈的抖動下臉部輪廓變得模糊,就呈現出了一種似人非人的東西,直至最近仍有作品在沿用這一技法。
畫面縮時攝影算是實驗電影中的標準技法。現代非商業作品的電影人認為什麼樣的畫面才叫恐怖,這一點讓我興趣頗深。利用最新的技術,抑或被徹底遺忘的原始技術,說不定能誕生出嶄新的恐怖表現。而實現這一點的,我深以為不會是那些普通的電影導演,更可能是實驗電影人,這便成了我這個影片徵集想法的起源。
然而,光是讓人拍短片然後進行剪輯,作為商品未免太平淡了,於是我為徵集到的電影舉辦了放映會,同時還搭配了脫口秀環節。
正巧新宿有個叫LOFT/PLUS ONE(ロフトプラスワン)的地方適合舉辦這類活動,我有時也會去登台表演,我覺得這裡應該能聚集一群理解這個企劃的觀眾。這次的活動影像連同短片,收錄在一部叫《塵封於黑暗的影片集/Phantasmagoria》(闇に封印された映像コレクション/ファンタスマゴリア)的DVD中進行發售。
實驗電影人製作的影片著實有趣,而且品質也高,肯定能讓已經習慣一般恐怖片的觀眾體會到別樣的趣味。但可惜的是,我仍未看到一直以來心中渴望的那種前所未見、異乎尋常的恐怖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