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oint如果,你是缺愛的「父母們」
問問自己:我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改變你的情緒模式
很多時候,促使我們行動的,並非我們的思考,而是我們的不安全感。
這些不安全感一湧上來,很容易就讓我們感覺到恐懼、害怕,因此會讓我們習慣性地希望控制一些事情。
如果,你已經發現,這些不安全感有可能會影響、控制你的抉擇、生活,影響你跟孩子與他人的關係時,我想邀請你,練習以下的步驟:
找出會讓你「有劇烈情緒」的事情,並寫下來
什麼事情很容易引發你的情緒?是當你的孩子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或是當他拒絕你,或是沒有猜到你的需求?當他有自己的想法或生活,卻不讓你參與的時候……
找出在你們互動中,那些總是會引發你的情緒的事件:那些會讓你哀傷、焦慮,甚至勃然大怒的事件。
然後,試著寫下來。
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因而這麼生氣/難過/焦慮
寫下這些事件後,請試著沒有批判、評價地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為了這件事情如此生氣,我最在乎的到底是什麼?」試著去意識:自己表現的情緒背後,是不是還有一個「真正的、被隱藏的情緒」,也就是你的「原級情緒」在裡面。
例如,每次當孩子說要跟朋友出門時,你總是會因而生氣。請你寫下事件,試著問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生氣?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交友圈,似乎也是件正常的事情,我並不是個這麼不講理的人,但我就是覺得生氣,為什麼?」
當你試著這樣問自己時,或許你會發現:自己生氣的情緒背後,似乎是有點感覺到自己被孩子丟下了,好像你比孩子的朋友「不重要」一樣。這個「我不重要」的感覺,讓你覺得受傷,所以你出現了生氣的情緒,掩飾、保護了你的受傷。
一開始進行這個「自我覺察」的工作,並不容易。
有的時候,因為你的「保護罩」太堅固了,可能會使得你很難碰觸到自己真正的情緒。建議在剛開始進行這個步驟時,如果發現真的有些困難,可以找身邊的人討論,也可以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幫助你慢慢撥開自己的保護罩。
改變因應的方式
當你覺察到自己真正的情緒時,面對同樣的事件再發生,你的「習慣」,可能會讓你習慣用來保護自己的「次級情緒」,例如生氣,如反射動作般地出現,再次影響、傷害你與親密他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我想要建議你這麼做:
■ 意識到自己面對這類事情的「習慣性反射動作」是什麼。
■ 遇到這類事件前,先深呼吸,讓自己「停一下」,不要馬上反應。
當你遇到這類事件,練習「停一下」或「深呼吸」,讓自己不再馬上用「反射動作」的「反應式情緒」因應。
這代表你的大腦有機會可以判斷與思考,而你之前對自己的覺察,就有機會跑進你的腦袋,成為你的判斷資訊之一。如此,你就有機會選擇其他的方式,去因應這類的事件。
例如,當你知道,每次遇到孩子與朋友出去,你都會生氣,而這生氣的背後,其實是你很擔心你對孩子而言「不重要」。下次遇到這件事,你深呼吸、停一下,可能就會讓你想到:「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圈是正常的」,這就有可能讓你不會又用「生氣的態度」,面對孩子出門的這件事。
當你開始有這樣的改變,你發現面對同樣的事情,你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時,這也會讓你對自己感覺好一些,自然,你的「習慣性反射動作」,就減少了一次被練習的機會,它們也就更有機會不再如此固著,而是你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它」出現與否;當然,也更有機會改善你與孩子的關係。
(……未完)
Key Point如果,你是受傷的「孩子們」
相信自己夠好
如果,你曾經在成長經驗中,面對著許多否定與期待;也為了追求「好孩子」的認同,因而遍體鱗傷,甚至失去感覺;那麼,請開始練習跟自己說:
「現在的我,就是夠好的」。
當你看到這句話,或許會擔心:「可是,我不夠好啊~我怎麼知道自己夠好?而且,這樣難道不會對自己太好嗎?以後我都不進步了,怎麼辦?」
我想請你感受:當你被挑剔、被否定的時候,你是否喜歡這種感覺?而你,為什麼需要用你不喜歡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呢?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你不喜歡被這樣對待;那麼,請你不要用同樣的方式來傷害自己。
請疼惜這樣的自己。練習跟一直以來都很努力,努力滿足他人需求的自己說:
「你真的一直很努力,我相信你夠好。」
練習肯定這樣的自己吧!
重視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成長的經驗中,可能你因為表達自己的情緒,擁有感受而被責罰、受傷,因此你害怕表達自己的感受,害怕自己會因而被責罵、被認為是軟弱糟糕的。
但是,擁有感受的你,代表著你有感受這個世界的能力;這些感受,幫助我們適應環境,也幫助我們,對自己、對世界有更深的認識;有了感受,我們才能理解:自己活在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而,我們也才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因此,練習重視、表達自己的感受吧!請練習相信,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你的父母;而當你能夠對他人、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別人才有機會更理解你,而你也才有機會,能夠建立更深、更親密的關係。
於是,我們才不會覺得:身在這個世界裡,我感覺到十分的寂寞、孤獨,不被理解……當我們練習對他人表達感受,雖然有可能不被理解,但也有被理解的可能,而那些被理解的瞬間,正是我們人生中最珍貴的寶物。
「活著,被在乎、被理解、被接納,原來,是這麼好的事情。」
我們也才有機會感受到這一點。
練習「信任自己」,不要怕犯錯
當我們在成長的過程,時常被否定、被挑剔時,我們很難對自己產生信心,甚至會過度「完美主義」,害怕犯錯,覺得「犯錯的自己,是糟糕的」;因此,我們可能會在許多的抉擇上,猶豫不決、難以做決定,也難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請練習「信任你自己」。
那些否定的聲音,是過往父母給予你的;是你不喜歡,卻又根深柢固、「內化」的聲音。
既然這些聲音不是你的,你也不喜歡,請你將這些聲音「還給你的父母」。
練習問問自己:
「我真的不能犯錯嗎?犯錯或失敗,又會怎樣?」
或許你會發現:那些內心的恐懼與害怕,其實是無形而模糊的;真的犯錯或失敗了,你必然會在其中學到經驗,而,經驗能成為下次挑戰的墊腳石。
當你能夠「成為自己的夥伴」,對自己有這樣的信心時;你將會不這麼害怕「做決定」:因為你知道,這個決定,是你可以負責的;就算失敗了,你也會學到一些經驗,成為你日後成功的資源。
而你,也才能不再被那些「模糊的恐懼」與「習慣性的否定語言」綑綁,開始做出你自己的人生選擇。
這正是我們「長大成人」的證明。
建立情緒界限
面對父母的情緒時,或許你總是充滿罪惡感,或是很容易被他們的情緒所影響。請記得提醒自己:「他的情緒,是他的責任,不是我的。」
這樣的思考,並非冷血無情;而是,當對方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時,你才有能力與力氣,試著去理解對方的感受。
如同前面提到小文的離家,媽媽因為很在乎小文,因此會覺得落寞而難過,有時可能也會因而埋怨小文兩句。如果小文一直抱著罪惡感,覺得媽媽這樣「都是因為自己」,那麼小文就會很容易感覺到煩躁、焦慮。
這時,請試著告訴自己:「我的離家,媽媽的確因為這件事情而落寞,但這個情緒調適的責任,是在媽媽,而不是我要負責的。」
這並不代表我們自私的不管他人的情緒;而是,面對同一件事情,每一個人產生的因應情緒都是不同的。自我需要去負責自己產生情緒的因應與調適策略,而這並非他人能夠承擔的責任。
但是,當這是我們的「重要他人」時,我們願意去接納、理解他們的情緒。
如果小文能夠放下自己對媽媽情緒的責任,或許小文就有力氣、能試著瞭解:「我對媽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的離家,當然會讓媽媽覺得失望。這的確是媽媽需要調適的感受,所以這不是我的錯;但是,我可以多瞭解媽媽一點,也試著表達讓她知道,她並沒有失去我。」
當我們抱著罪惡感或責任感,是很難做到這種「真正情感的理解與表達」。因為光面對我們內心罪惡感,甚至羞愧感的啃噬,我們就已經左支右絀、不知所措了;因此,我們只能用煩躁、生氣等方式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感覺更糟,覺得自己不好。
如此,我們怎麼還能有力氣去理解別人,甚至有勇氣,將自己最珍貴,卻也最脆弱的情緒表達出來呢?
這正是關係中最重要,也最美好的部分,只是,它時常藏在我們的防衛之後,沒有被我們最重要的人知道。
這真的非常可惜。
試著將情緒責任還給對方,練習純粹的理解對方,表達自己;這並不容易,但卻是身為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美好時刻之一。
也是,身為人,在關係中,才能擁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