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該來模仿中國了嗎?
說到中國,西方商業領袖大致有兩個想法:中國的成功是靠模仿西方,以及西方才是真正的創新基地。然而,事實出乎意料。中國不只是模仿,同時也在創新。當西方企業忙著下一波創新,中國正努力改良現有的一切,尋求突破。這是真的,值得大家警惕!當中國正在擾亂西方、超越西方,西方商業領袖也可以反過來模仿中國,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脫穎而出。
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分布極為不均
1984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出版科幻小說《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描述一個倒楣透頂的網路駭客,他最新的任務是對抗智慧電腦。閱讀這本小說能一窺未來的科技和創新,「網路空間」(cyberspace)一詞正是拜他所賜,現在風靡全球。1984年電腦還沒普及,他早已預知人工智慧。2003年《經濟學人》(Economist)採訪他,問及這是怎麼辦到的,他這樣回答:「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分布極為不均」。
吉布森認為,發明、創新和進步正在周圍發生,只是個人所處的位置,不一定看得見。當我們深入創新的聚落,就可以瞥見未來,甚至準確預知未來。想像一下,在世界某個角落,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創新聚落,正在設計未來,充斥著大家想像不到的科技和體驗,比方孟買的實驗室、矽谷的會議室、倫敦的辦公室,或是美國小鎮某個不起眼的車庫。原則上,大有可為的想法和創新正在萌芽,就像種子一樣,不斷繁衍生長。只要足夠重要,影響力夠大,種子就會傳播開來,席捲全球。唯獨那些視野不夠廣,沒發現種子發芽的人,才會誤以為創新是無中生有。
如今,全球有許多創新中心。有些國家幾乎不用現金了,大多數的計程車和公共運輸全面電動化,公共衛生和安全透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管理,自動駕駛車輛可以在一天或一小時內,完成宅配任務。這些都不是科幻小說的內容,也不是每個國家普遍的情況。我說的,正是中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最仰賴科技的市場,擁有領先全球的數位生態系統,支持全球最大的無現金社會。未來已經來臨,就降臨在中國。
只可惜,2020至2023年全球爆發疫情,展開邊境管制,大家看不到中國的改變。中國只頒發少量的入境許可證,加上中國政府強制隔離檢疫,全球商業領袖去不了中國,或者選擇不去中國,並不知道當地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有人說,中國的數位生態體系、無現金經濟體、零阻力支付,以及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大躍進,已經領先其他國家十年。
此外,中國善用科技管控疫情,讓這個本來就快速發展和創新的社會,進一步加速發展。遺憾的是,中國防火牆不僅限制訊息入內,也限制訊息流出。中國有太多科技平臺是本地所獨有,外國人看不見,抖音/TikTok是唯一的例外,它已經滲透全球,席捲社交媒體圈。當中國持續創新,世界其他地方卻看不見,而西方企業面對中國的崛起,有這份洞察力是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否則無法維持全球競爭力。
創新,成為新一波軍備競賽
社會必須創新,才能夠成長和繁榮,持續進化和進步,迎向一個更有前景的未來。現在全球爭相追求更美好的未來。創新,成為新一波軍備競賽。走在創新最前線的社會,將會是全球的思想領袖和超級強權。就社會和創新而言,過去是西方取勝,以致西方看待中國和創新時,隱含一些偏見。
西方商業領袖對中國很好奇,認為它既是機會,也是威脅。對西方企業來說,中國是龐大的潛在市場,因此西方對中國的興趣與日俱增。
2019年,世界銀行集團報告顯示,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每年成長10%,中國主要的貧困人口頓時升格為中產階級。如今,中國人口大約占全球總人口19%。中國的法規對企業特別優惠,人力成本也相當低廉,西方企業為了善用這些優勢,從1970年代以來,持續將製造和營運部門轉移到中國。
西方與中國接觸的機會變多了,對中國的興趣愈來愈濃厚,卻導致西方的優越感無限膨脹。西方對正在發生的事情視而不見,忽視中國在創新,正邁向未來的社會,甚至超越西方文明。這本書質疑的是,西方商業領袖看待中國的企業時,有一些錯誤的前提和觀點,因此斗膽邀請商業領袖們打開眼界吧,重新奪回創新的龍頭寶座。
事實上,西方企業(特別是美國)擁有悠久的創新傳統,從鋼鐵巨頭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和石油大亨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到現代的商業大人物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工業革命的發明和創新,擴大西方企業的規模,奠定了良好基礎,讓今天的西方世界享受成功和財富,堅信西方會永遠稱霸。問題是西方變得太自滿了,沉溺於古老的發明方式,忘了創新的真諦!西方就像伊索寓言的兔子,在場邊打盹、志得意滿,可是當西方在睡覺時,中國正加速前進,從現有的發明展開創新和改進,並以飛快的速度採納新技術。反之,西方正在喪失優勢。
以數位支付為例,二十一世紀初,這項技術在美國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如今過了二十年,雖然美國是領先全球的經濟體,中國行動支付的總支出卻是美國的五百五十一倍!說得更具體一點,2019年中國數位支付的普及率超過總人口的80%,行動支付的總支出大約為54兆美元。自從2019年開始,中國許多商店甚至支援「刷臉」支付,根本沒必要從口袋掏出智慧型手機。相比之下,2019年美國數位支付的總金額,只有區區980億美元。
有人說,中國抄襲西方的技術,不是靠自己發明。我跟大家說一件有趣的事,全球第一個數位錢包是1997年由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推出,打頭陣的並不是蘋果或任何銀行。如果我們只關注「發明」,恐怕會失焦。所有的發明或技術,終究會被「模仿」,通常是在十年後、專利到期的那時。
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中國如何發展數位支付系統,促進爆炸式的成長,徹底改變社會,而美國卻沒有──特別是支付寶和Apple Pay還在同年(2014年)推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呢?中國是如何加速新科技普及,不僅讓大城市的中產階級採用,甚至還囊括那些沒有銀行帳戶、似乎不太需要便利支付的農村用戶?
數位支付發展至今將近二十年,美國的文化和經濟明明比中國更發達,甚至被譽為先進,擁有更充足的網路、技術和基礎設施,為什麼採用數位支付的速度如此緩慢?我講得更白一點,2021年5月,蘋果報告顯示iPhone用戶有25%使用Apple Pay,到了2022年7 月,4,540萬美國人在過去一個月至少使用Apple Pay交易一次。同樣在2022年,中國卻有90%人口,相當於14.26億人使用數位支付服務,包括Android和蘋果的平臺。
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最好先暫停一下,把「發明」和「創新」區分清楚。發明是領先全球創造某項產品或流程,例如全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獨創作業系統和光學滑鼠技術。反之,創新是基於既有的想法,進行改良或聯想,打造出全新的產品、流程或服務,讓客戶願意掏錢買單,亦即把機會變成商品,進而稱霸市場,例如賈伯斯看上全錄的技術,應用於蘋果個人電腦,改變了使用體驗。
有人指控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甚至拿出鐵錚錚的證據,以致中國的名聲受損,儘管如此,仍無法抹滅中國創新的事實。中國拿到工具和技術,就是比別人更懂得善用,加以發揚光大,以更快的速度發揮社會和商業影響力。這件事很弔詭,但我們必須有所覺悟,中國仰賴別人的發明,同時也在創新,這兩件事都發生了!
還有另一個說法,大家也經常耳聞,那就是把中國的進步歸功於政府政策,例如中國奉行產業保護主義;中國政府限制外國公司的營運,阻礙市場競爭;中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市場條件,比如市場規模大。這類說法經常低估中國的創新,甚至輕視中國,罔顧中國面對科技和創新時,為了推動商用化,下了多少功夫,才能夠大獲全勝,實現爆炸式成長。
這些扭曲的說法隱含了一個危險,這可能妨礙創新的種子在全球傳播。如果西方繼續輕視、忽略或低估中國創新的故事,那麼在創新的軍備競賽中,中國會逐步領先,而世界其他地區將遙遙落後。
該來模仿中國了
國際商業領袖看待中國的進步,經常交雜著好奇心和不信任,美國的政治觀點也在一旁幫腔,強調中國的創新會威脅西方產業。我不得不說,中國「山寨式」的商業手法,證據確鑿,但中國人發揮巧思,來發揚和善用西方的發明,也是不容懷疑。我們看待中國時,必須綜合考慮這兩種真相。何不放下偏見,擱置政治因素,從中國真正的成功故事,學習中國的策略呢?換句話說,何不模仿中國?不一定非要打敗中國,但至少加入中國的行列,參與新一波偉大的創新革命吧。
從古至今,無論是偉大的社會和帝國,或近代的一流投資銀行,再怎麼厲害,都有垮臺的一天。為什麼呢?通常是傲慢加無知,這是很可怕的組合。過度傲慢,以為自家的文化和社會最優越,一來刻意忽略自己的短處,二來看不見其他國家在創新,即將迎頭趕上。
如果中國創新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而且在社會和商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那麼過了二十年,大家再跟中國相比,會是什麼狀況呢?如果只過了短短十年,又是什麼情況?有鑑於此,什麼是中國創新的主要驅動力呢?世界其他地方可以從中國那裡學到什麼?有沒有可以複製的模式?事實上,是有的。
「中國式創新」的九大催化因子
對西方商業領袖來說,這本書是一部攻略,透露多年來,中國企業默默實踐的創新關鍵原則,讓西方企業有機會效法。第一步,我們要重新定義「創新」本身。西方的商業領袖常以為創新是從無到有,要創造全新的事物;中國商業領袖倒認為,創新是把構想充分發揮、到市場上獲利。因此,西方把發明和創新搞混了。
換句話說,創新不只是打造新產品,沿用相同的老方法,經由相同的管道來銷售,反之,所謂的創新,要進行全盤評估,包括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以及進入市場的管道,還要不斷改進系統本身。創新是基於既有的想法,加以改進或串聯,進而上市獲利,並大規模應用。
本書提供引人入勝的案例研究,協助西方商業領袖改變做法,迅速拓展業務規模。讀者可以學會:
‧放下「大S」策略,改採「小s」策略,提升企業營運的敏捷度。
‧創造和改良新產品時,要放下線性思維,專注於關聯和連結,建立全新的價值鏈,發揮商業效益。
‧不依賴既有的系統,而是設法創新,加快普及的速度。
‧善用數據的力量,轉化消費者的體驗,並且打破商業的慣性。
‧花更少的時間規劃,花更多的時間衝刺,以掌握市場的潛力,提升競爭優勢。
講得具體一點,從中國創新學到的九件事,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成功解鎖企業的潛力。事實上,這九件事是中國化創新成長的催化劑,全部是中國企業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源自於中國真實的成功案例。轉型和價值創的力量,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輕鬆、更簡單。創新不一定是一段艱難的過程,也不必執行大規模的組織改革。有時候,換一個觀點,創新就會變得更容易。
說到中國,西方商業領袖大致有兩個想法:中國的成功是靠模仿西方,以及西方才是真正的創新基地。然而,事實出乎意料。中國不只是模仿,同時也在創新。當西方企業忙著下一波創新,中國正努力改良現有的一切,尋求突破。這是真的,值得大家警惕!當中國正在擾亂西方、超越西方,西方商業領袖也可以反過來模仿中國,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脫穎而出。
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分布極為不均
1984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出版科幻小說《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描述一個倒楣透頂的網路駭客,他最新的任務是對抗智慧電腦。閱讀這本小說能一窺未來的科技和創新,「網路空間」(cyberspace)一詞正是拜他所賜,現在風靡全球。1984年電腦還沒普及,他早已預知人工智慧。2003年《經濟學人》(Economist)採訪他,問及這是怎麼辦到的,他這樣回答:「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分布極為不均」。
吉布森認為,發明、創新和進步正在周圍發生,只是個人所處的位置,不一定看得見。當我們深入創新的聚落,就可以瞥見未來,甚至準確預知未來。想像一下,在世界某個角落,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創新聚落,正在設計未來,充斥著大家想像不到的科技和體驗,比方孟買的實驗室、矽谷的會議室、倫敦的辦公室,或是美國小鎮某個不起眼的車庫。原則上,大有可為的想法和創新正在萌芽,就像種子一樣,不斷繁衍生長。只要足夠重要,影響力夠大,種子就會傳播開來,席捲全球。唯獨那些視野不夠廣,沒發現種子發芽的人,才會誤以為創新是無中生有。
如今,全球有許多創新中心。有些國家幾乎不用現金了,大多數的計程車和公共運輸全面電動化,公共衛生和安全透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管理,自動駕駛車輛可以在一天或一小時內,完成宅配任務。這些都不是科幻小說的內容,也不是每個國家普遍的情況。我說的,正是中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最仰賴科技的市場,擁有領先全球的數位生態系統,支持全球最大的無現金社會。未來已經來臨,就降臨在中國。
只可惜,2020至2023年全球爆發疫情,展開邊境管制,大家看不到中國的改變。中國只頒發少量的入境許可證,加上中國政府強制隔離檢疫,全球商業領袖去不了中國,或者選擇不去中國,並不知道當地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有人說,中國的數位生態體系、無現金經濟體、零阻力支付,以及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大躍進,已經領先其他國家十年。
此外,中國善用科技管控疫情,讓這個本來就快速發展和創新的社會,進一步加速發展。遺憾的是,中國防火牆不僅限制訊息入內,也限制訊息流出。中國有太多科技平臺是本地所獨有,外國人看不見,抖音/TikTok是唯一的例外,它已經滲透全球,席捲社交媒體圈。當中國持續創新,世界其他地方卻看不見,而西方企業面對中國的崛起,有這份洞察力是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否則無法維持全球競爭力。
創新,成為新一波軍備競賽
社會必須創新,才能夠成長和繁榮,持續進化和進步,迎向一個更有前景的未來。現在全球爭相追求更美好的未來。創新,成為新一波軍備競賽。走在創新最前線的社會,將會是全球的思想領袖和超級強權。就社會和創新而言,過去是西方取勝,以致西方看待中國和創新時,隱含一些偏見。
西方商業領袖對中國很好奇,認為它既是機會,也是威脅。對西方企業來說,中國是龐大的潛在市場,因此西方對中國的興趣與日俱增。
2019年,世界銀行集團報告顯示,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每年成長10%,中國主要的貧困人口頓時升格為中產階級。如今,中國人口大約占全球總人口19%。中國的法規對企業特別優惠,人力成本也相當低廉,西方企業為了善用這些優勢,從1970年代以來,持續將製造和營運部門轉移到中國。
西方與中國接觸的機會變多了,對中國的興趣愈來愈濃厚,卻導致西方的優越感無限膨脹。西方對正在發生的事情視而不見,忽視中國在創新,正邁向未來的社會,甚至超越西方文明。這本書質疑的是,西方商業領袖看待中國的企業時,有一些錯誤的前提和觀點,因此斗膽邀請商業領袖們打開眼界吧,重新奪回創新的龍頭寶座。
事實上,西方企業(特別是美國)擁有悠久的創新傳統,從鋼鐵巨頭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和石油大亨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到現代的商業大人物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工業革命的發明和創新,擴大西方企業的規模,奠定了良好基礎,讓今天的西方世界享受成功和財富,堅信西方會永遠稱霸。問題是西方變得太自滿了,沉溺於古老的發明方式,忘了創新的真諦!西方就像伊索寓言的兔子,在場邊打盹、志得意滿,可是當西方在睡覺時,中國正加速前進,從現有的發明展開創新和改進,並以飛快的速度採納新技術。反之,西方正在喪失優勢。
以數位支付為例,二十一世紀初,這項技術在美國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如今過了二十年,雖然美國是領先全球的經濟體,中國行動支付的總支出卻是美國的五百五十一倍!說得更具體一點,2019年中國數位支付的普及率超過總人口的80%,行動支付的總支出大約為54兆美元。自從2019年開始,中國許多商店甚至支援「刷臉」支付,根本沒必要從口袋掏出智慧型手機。相比之下,2019年美國數位支付的總金額,只有區區980億美元。
有人說,中國抄襲西方的技術,不是靠自己發明。我跟大家說一件有趣的事,全球第一個數位錢包是1997年由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推出,打頭陣的並不是蘋果或任何銀行。如果我們只關注「發明」,恐怕會失焦。所有的發明或技術,終究會被「模仿」,通常是在十年後、專利到期的那時。
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中國如何發展數位支付系統,促進爆炸式的成長,徹底改變社會,而美國卻沒有──特別是支付寶和Apple Pay還在同年(2014年)推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呢?中國是如何加速新科技普及,不僅讓大城市的中產階級採用,甚至還囊括那些沒有銀行帳戶、似乎不太需要便利支付的農村用戶?
數位支付發展至今將近二十年,美國的文化和經濟明明比中國更發達,甚至被譽為先進,擁有更充足的網路、技術和基礎設施,為什麼採用數位支付的速度如此緩慢?我講得更白一點,2021年5月,蘋果報告顯示iPhone用戶有25%使用Apple Pay,到了2022年7 月,4,540萬美國人在過去一個月至少使用Apple Pay交易一次。同樣在2022年,中國卻有90%人口,相當於14.26億人使用數位支付服務,包括Android和蘋果的平臺。
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最好先暫停一下,把「發明」和「創新」區分清楚。發明是領先全球創造某項產品或流程,例如全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獨創作業系統和光學滑鼠技術。反之,創新是基於既有的想法,進行改良或聯想,打造出全新的產品、流程或服務,讓客戶願意掏錢買單,亦即把機會變成商品,進而稱霸市場,例如賈伯斯看上全錄的技術,應用於蘋果個人電腦,改變了使用體驗。
有人指控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甚至拿出鐵錚錚的證據,以致中國的名聲受損,儘管如此,仍無法抹滅中國創新的事實。中國拿到工具和技術,就是比別人更懂得善用,加以發揚光大,以更快的速度發揮社會和商業影響力。這件事很弔詭,但我們必須有所覺悟,中國仰賴別人的發明,同時也在創新,這兩件事都發生了!
還有另一個說法,大家也經常耳聞,那就是把中國的進步歸功於政府政策,例如中國奉行產業保護主義;中國政府限制外國公司的營運,阻礙市場競爭;中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市場條件,比如市場規模大。這類說法經常低估中國的創新,甚至輕視中國,罔顧中國面對科技和創新時,為了推動商用化,下了多少功夫,才能夠大獲全勝,實現爆炸式成長。
這些扭曲的說法隱含了一個危險,這可能妨礙創新的種子在全球傳播。如果西方繼續輕視、忽略或低估中國創新的故事,那麼在創新的軍備競賽中,中國會逐步領先,而世界其他地區將遙遙落後。
該來模仿中國了
國際商業領袖看待中國的進步,經常交雜著好奇心和不信任,美國的政治觀點也在一旁幫腔,強調中國的創新會威脅西方產業。我不得不說,中國「山寨式」的商業手法,證據確鑿,但中國人發揮巧思,來發揚和善用西方的發明,也是不容懷疑。我們看待中國時,必須綜合考慮這兩種真相。何不放下偏見,擱置政治因素,從中國真正的成功故事,學習中國的策略呢?換句話說,何不模仿中國?不一定非要打敗中國,但至少加入中國的行列,參與新一波偉大的創新革命吧。
從古至今,無論是偉大的社會和帝國,或近代的一流投資銀行,再怎麼厲害,都有垮臺的一天。為什麼呢?通常是傲慢加無知,這是很可怕的組合。過度傲慢,以為自家的文化和社會最優越,一來刻意忽略自己的短處,二來看不見其他國家在創新,即將迎頭趕上。
如果中國創新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而且在社會和商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那麼過了二十年,大家再跟中國相比,會是什麼狀況呢?如果只過了短短十年,又是什麼情況?有鑑於此,什麼是中國創新的主要驅動力呢?世界其他地方可以從中國那裡學到什麼?有沒有可以複製的模式?事實上,是有的。
「中國式創新」的九大催化因子
對西方商業領袖來說,這本書是一部攻略,透露多年來,中國企業默默實踐的創新關鍵原則,讓西方企業有機會效法。第一步,我們要重新定義「創新」本身。西方的商業領袖常以為創新是從無到有,要創造全新的事物;中國商業領袖倒認為,創新是把構想充分發揮、到市場上獲利。因此,西方把發明和創新搞混了。
換句話說,創新不只是打造新產品,沿用相同的老方法,經由相同的管道來銷售,反之,所謂的創新,要進行全盤評估,包括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以及進入市場的管道,還要不斷改進系統本身。創新是基於既有的想法,加以改進或串聯,進而上市獲利,並大規模應用。
本書提供引人入勝的案例研究,協助西方商業領袖改變做法,迅速拓展業務規模。讀者可以學會:
‧放下「大S」策略,改採「小s」策略,提升企業營運的敏捷度。
‧創造和改良新產品時,要放下線性思維,專注於關聯和連結,建立全新的價值鏈,發揮商業效益。
‧不依賴既有的系統,而是設法創新,加快普及的速度。
‧善用數據的力量,轉化消費者的體驗,並且打破商業的慣性。
‧花更少的時間規劃,花更多的時間衝刺,以掌握市場的潛力,提升競爭優勢。
講得具體一點,從中國創新學到的九件事,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成功解鎖企業的潛力。事實上,這九件事是中國化創新成長的催化劑,全部是中國企業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源自於中國真實的成功案例。轉型和價值創的力量,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輕鬆、更簡單。創新不一定是一段艱難的過程,也不必執行大規模的組織改革。有時候,換一個觀點,創新就會變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