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4、電影製作三階段
Three stages of filmmaking

前製(Pre-production):開拍之前的所有活動,包括編列預算(budgeting)、敲定卡司(casting)、修訂腳本(script revision)、勘察外景(location scouting)、搭建場景(set construction)、編寫製片企劃表(production board,每場戲要在哪個時間於哪裡拍攝)和雇用工作人員。前製階段可能費時數月,甚至需要好幾年才有辦法把一切安排就緒,讓電影開拍。

製作(Production):從攝影機開始運轉到主要拍攝工作完成為止。持續時間從四個禮拜到二十個禮拜或更久;大型製片廠的電影平均製作期約80天。

後製(Post-production):製作階段完成後就進入後製階段。當所有場次全部拍攝完畢,剪接師就開始製作毛片。接著加入視覺特效,並執行音效剪接與配樂。如果某個演員的台詞聽不清楚或口氣不對,就得另外錄製對白替換(Additional dialogue replacement, ADR)。「後製」(post)會持續好幾個月,一般到殺青之後約十個禮拜,導演才能進行粗剪(first cut)。

12、有缺點的主角會比完美的主角更具說服力。
A flawed protagonist is more compelling than a perfect protagonist.

沒有經驗的電影工作者,可能會忘了給主角加上一些討人厭的個性,因為他們希望男女主角看起來受人喜愛,動機高尚。但是完美無缺、十項全能的英雄,會讓觀眾的注意力變鬆散:反正他能搞定一切,幹嘛替他擔心?
觀眾迷戀的對象,往往是影片中那些性格矛盾、帶有缺點的角色。因為我們也都有那些習性和弱點,這種角色會比英雄人物更具說服力。

84、選角不能只看長相。
Don’t cast solely by look.

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某個試鏡者看起來很適合某個角色,就認定他是最佳選擇。最好的選角往往都是相反的類型,因為這樣比較容易塑造出經典角色。

不要因為某個試鏡者一開始讀劇本時表現不好就拒絕他。因為拍片時並不是要由他或她自導自演。可以給試鏡者一些提示,再評估他的調整狀況。試鏡者的臨場反應,也是試鏡內容的一部分。

93、「完美的狀態不是再也沒東西可加,而是再也沒東西可刪。」
──安東尼•聖修伯里

「Perfection is achieved, not when there is nothing more to add, but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take away.」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94、別取巧地製造巧合
Make coincidences inconvenient.

讓主角的每一場勝利和每一分訊息都是他辛苦贏來的;千萬別用不小心偷聽到或意外發現關鍵資料這種取巧手法,來幫助主角解決他的難題。如果要在片中製造巧合情節,就要讓巧合加深而非減輕主角的麻煩,這樣觀眾比較能夠接受。

101、你就是自己的主角。
You are your protagonist.

一部電影的觀眾可能有幾百萬人,但製作電影說到底卻是一種個人的努力,是直接取材自某位電影工作者的人生,並對他產生最直接的觸動。我們創作故事是為了映照我們自己的生命,想知道當我們的人生投射成電影故事裡的離奇情境時,我們會做何反應。這就是電影工作者很難創造出有瑕疵的主角的最大原因,因為這麼做,等於是要說故事的人把自己的缺點公開展示出來。

講述你最害怕講述的故事:採用親身經歷過的危機,用戲劇化手法來描述禁忌事件,把主角逼到瘋狂邊緣,把對觀眾而言似乎太過衝撞或太過撕裂的事物呈現出來,這些內容最有可能轉化成撼動人心、永難忘懷的觀影經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