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理當幸福的環境,卻出現更多的煩惱?(摘錄)

「你啊,就是從小太好命,才會有這麼多煩惱!」
「生活過太爽,才會想這些有的沒有的,像我們以前什麼都沒有,全靠自己打拚,還不是一樣走過來了……」
「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懂得感恩惜福,不要每天只會唉聲嘆氣,嫌這個嫌那個!」
上述話語,在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常聽到,不管是你自己向別人這麼嘮
叨,還是經常被他人如此轟炸,應該都對這樣的情境再熟悉不過了。
一位成功的職場女性說道:「我都不敢想像,我家那兩位養尊處優的公子哥,以後長大出社會該怎麼辦?說真的,要是他們來我這邊上班,可能第一天就會被我罵到離職了─不,甚至根本就不會被錄用,連考慮都不會考慮!」
也有剛回國的年輕男性沮喪地說:「大家只會說我是靠爸族,卻沒有人想過我其實很努力。不管我做對多少事,所有的功勞都是因為背景好、家世好、靠關係;而只要做錯一件事,那就一定是我抗壓性不夠、不願意吃苦、好高騖遠……」
事實上,我們很少見到永遠的指控者,同樣少見永遠的被批評者,更貼近事實的情況是──人們往往分飾二角──前一刻還高談闊論,想安慰別人;一轉身,回到自己生活的難處,面對婆媳問題、夫妻關係、感情議題、兒女教養、職場應對、朋友相處時,立刻變成了那個滿腹委屈,在他人眼中「自尋苦惱」的人。
究竟是得到的愛不夠?獲得陪伴的時間太少?教養的方式不對?是出於生活的疏離,還是大環境的改變?或是有更深層的其他原因?讓這一代人處於理當幸福的環境,卻出現更多的煩惱?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從百廢待舉到經濟起飛,財富的累積似乎並沒有讓人更快樂,反而是憂鬱症與各種精神官能症橫行,自殺自傷、傷人、毒品藥物、酒精濫用不但沒有消失,還從原本高風險家庭逐漸向高學歷、高社經地位的中上階級蔓延,衍生為另一種形式的文明病。

【集體的不快樂從何而來?】
在這理當幸福的環境,卻出現更多煩惱的現象,我們不能簡單歸咎於精神疾病。與其說精神疾病是起因,還不如說是諸多原因加總起來的結果。同樣地, 不能只是一味批評年輕人太過自由、性格軟弱、好逸惡勞、抗壓性太差等等,畢竟,大家的目標都在追求一個更接近理想的生活,不但是為自己,也是為了下一代。

【我們難以擺脫人性的軟弱】
一位成功的女性台商曾失意地告訴我:「我從小家境貧困,看著父母為了錢而爭吵,每天都夢想著若是中了彩券,他們是不是就不會再吵架了?後來我在九○年代去了中國打拚,現在是發達了,但爸媽已經不在,於是我幫兄弟姊妹每個人都在台灣買了房子,結果大家竟然還是天天吵架。回想到以前買彩券、夢想著發大財就能家和萬事興的那種憧憬,是多麼簡單,多麼不可得!」
在這看似無解的難題中,我們更在意的是人人都得面對一個基本的事實──人性的軟弱──既恐懼又貪婪,永遠不會滿足。其實,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就是沒錢有沒錢的痛苦,富裕有富裕的煩惱,只要是人,在不快樂的立足點上都是平等的。
承認人性、面對人性、處理人性。在人性中看見自己,才是最務實的做法,也是追求快樂的不二法門本書奠基在存在主義。治療取向從人本主義到後現代主義─事實上,多數學派均略有採用,也會引入一些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比較特別的是,我會擷取不少宗教與哲學的精髓。當然,書中不會有太過晦澀難懂的學術用語,而是讓大家可以輕鬆地理解其內容。
期待能幫助每個活在這個大環境中的人們,以理性的角度,看清楚痛苦與煩惱的本質,從「貧乏的痛苦」到「富足的煩惱」,瞭解「不快樂」這件事究竟是怎麼溜進你的生命當中,進而從心理、社會、宗教與哲學四個面向,瞭解從古至今人們曾經用過多少方式去克服這個問題。最後,我們將這些方式依據不同人格的特徵,形塑成多種適應之道,讓讀者能找到專屬於自己的途徑,找回曾經的笑容。

▍理當幸福的一代面臨的人生兩大功課
相較於前面提到的痛苦與煩惱,「幸福」是一種狀態,描述著人們心中充盈而滿足的快樂;而與之徹底相反的,「理當幸福」則是社會對於表面上過得不錯的人們, 在無形中強加於身上的責任,背後隱含著兩個面向,其一是「你們已經過得這麼好,沒有任何抱怨的權力」,另一個是要求「你們擁有更多資源,應該承受更大的委屈,做出更多的貢獻」。
在物資豐饒、生產過剩、需求推到極限的此刻,在理當幸福的時代下,所有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被社會課以「理當幸福」的重擔。本書聚焦於目前約莫二十到四十歲的少壯世代,他們面臨著二戰以後最嚴重的貧富差異不均、房價物價飛漲、資本技術高度集中,以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需要付出巨大的犧牲(外語好、出國、上名校、為功成名就而加班到很晚等),甚至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了照護條件的惡化(小家庭照顧支援不足、雙親均有事業、家務無人打理等)。這群人所面對的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社會環境與從未有過的紛亂價值觀,包含:隔代教養、網路盛行、自媒體氾濫、價值分眾、教育體制朝令夕改、社會快速變遷等等。
這群「理當幸福的富足一代」,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教育水準最高的一個世代,隨著心智年齡的成熟,他們也有了足夠的知識與工具,走出宗教教義、走出傳統禮教,用個體的角度,來思索與表達自己所面對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理當幸福一代的興起,何嘗不是一個全新的里程碑:人類終於進化到能支持普羅大眾面對自身最核心的問題,並反芻不快樂。時代在改變,痛苦的形式也有了變化,衍生出來的煩惱更是難以勝數。

「貧乏的痛苦」與「富足的煩惱」幾乎同時相生並存。
貧乏來自經濟上的相對剝奪感、價值感的空洞化與缺乏安全感的成長環境。而上一代辛苦努力所增加的富足,卻誘發了更多深植於人性深處的存在性焦慮──簡單來講,今天的人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更有條件去思考:為什麼我會在這裡?我活著是為了什麼?
值此青黃不接之際, 我們得學習用新的敘事觀點、新的角度來剖析:瞭解自己、理解家人、甚至是認識整個社會,才有辦法從中摸索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