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讓美元成為世界的儲備資產

如果你隨便詢問一位經濟學家:「我們今日所知的全球經濟秩序是如何誕生的?」他們一定會告訴你「布列敦森林會議」的故事。這段故事始於另一場戰爭的結束,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厭戰官員們,一同聚集在美國東海岸一座鄉間滑雪度假村。盟軍從法國諾曼第(Normandy)登陸(二戰的轉捩點)不到一個月,美國就邀請盟軍44國的經濟官員,在新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一間名叫布列敦森林的度假村開會。超過730名官員飛抵現場,他們都抱持著明確的使命:為多國經濟合作擬定藍圖。1944年,他們在華盛頓山飯店(Mount Washington Hotel)開了超過21天的會議,最終重塑了世界的格局。
到了1944年,美國已經準備要成為地球上最強的國家。這個國家被某些人稱為「搖籃中的海克力斯(Hercules)」,現在準備要行使它與生俱來的地緣政治權力,並利用其個頭、財富和生產能力來統治世界。它本來只是為了奮力擺脫英國君主政體高壓統治、團結起來的少數殖民地,如今已蛻變為由憲法所支撐的民主國家,不但撐過南北戰爭,還成功將48州團結起來,成為組織性聯邦。它不但是世界最大經濟體,還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黃金儲備量(這多虧了加州淘金潮)。美國也是唯一一個從兩次世界大戰灰燼中崛起的強權,因為國內的基礎建設幾乎毫髮無傷,而其他所有國家多數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傷。
時任美國財政部官員哈里.迪克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借助了這股力量,讓萬能的美元成為地球上最重要的貨幣。
《布列敦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 System)協議正式於7月22日生效,它宣誓承諾終結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民族主義的時代,而這項承諾的核心正是新生的全球霸權——美國,以及它的貨幣。懷特代表了美國這隻巨獸,將美元置於世界新制度的中心,維持與黃金之間的兌換關係。這個新制度設立了兩個跨國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並建立了國際貨幣體系,確立了新經濟秩序中關鍵的三個組成分子。
這基本上就是將美元「加冕」為全世界的儲備資產,也就是整個金融體系的基礎、必用的貨幣。在布列敦森林會議期間,眾人議論著「統一創造不屬於任何國家的世界貨幣」是不是一個更好的選項。但懷特身為戰後金融秩序的籌劃者,他借助美國的規模,以及美國將提供最多錢,來資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重建活動的事實,促使這群人將美元尊為全世界的儲備資產。這也使得黃金的地位次於美元——黃金在當時被人視為上帝的贈禮、讓商務邁向文明。美國持有的大量黃金,給予美元強大的購買力。美元能夠把黃金當成靠山,使美元理所當然被選為容易轉換的全新儲備資產,讓各經濟體可以依靠它。
聚集在布列敦森林的經濟官員,同意將他們的貨幣依附於美元,而不是直接依附於黃金。作為交換條件,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執政時的財政部長小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Jr),承諾將美元定價為「1盎司黃金換35美元」。
就這樣,美元坐穩了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位置。現在財政部要負責將各國團結起來,成為相互依賴的和平經濟體。接著美國將會建立全球性的金融和軍事保護傘,降低再度爆發世界大戰的機率。作為回報,美國也將開放巨大的市場,讓全球消費者以美元交易美國的產品和服務。

印紙幣的鬼點子成功了

布列敦森林會議之後那幾年,美國的經濟一飛沖天。從二戰結束到1970年左右,美國人口成長了60%以上,幾乎占了世界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在這30年間(被稱為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美國經歷了生活水準的大幅提升、以及中產階級人口的增加;販售芭比娃娃(Barbie)、播放《我愛露西》(I Love Lucy)等熱門影集的電視,這些元素幾乎進入了每一個美國家庭的客廳。這個經濟體更是有超過軍事支出兩倍的金額在支持,鞏固了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全球儲備貨幣的持有者,以及世界安全的維護者。
這段時期強化了「信用良好」這個承諾,意味著當時蔡斯「印紙幣」的鬼點子成功了。這段黃金時期也強化了財政部長小亨利.摩根索在1994年布列敦森林會議上的絕對誓言:一個健全的國家將會負責保管全世界最重要的資產。美國是經濟與外交安全的來源,也是令人羨慕的民主政府範式。其政府底下的關鍵機構(像是中央銀行)都獲得法定的獨立性,得以免於受政治介入。美國已經展現自己有能耐持有全世界的儲備資產,讓美國的國力與美元的首要地位變得密不可分。
但1970年代的動盪,迫使美國必須證明自己的實力。1971年,為了緩和通貨膨脹(接下來15年,政策制定者都為此傷透腦筋),尼克森總統廢除了金本位制,因為他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黃金去支應外國持有的美元。這樣做等於將世界拉離了布列敦森林協議所建立的固定匯率制度(綁定黃金的價格)。由於尼克森的改革,世界被推向浮動匯率制度,這意味著市場會基於供需來決定貨幣的價值。這是戰後經濟組織(布列敦森林會議的共識)的重大轉變,也表示成長與繁榮的黃金時代要結束了。
尼克森的決策所造成的動盪,以及隨後為了緩和通膨進行的抗戰,導致美元的價值太強勢,美國國內外的政策制定者都為此感到不安。1980年代,又經歷了一波動亂,使美國的權力幾乎達到顛峰。

貨幣緊縮與擴張

截至1985年的5年期間,美元的價值和其他四大貨幣(法國、英國、德國、日本)相比漲了50%,這對於美國經濟造成了部分損傷,尤其是出口商品到其他國家的產業,例如製造業和農業。
美元增值意味著美國製造的商品(像是車子和電子產品)都貴到買不起,而其他國家因為貨幣價值沒這麼高,產品就相對便宜。以索尼(Sony)的Walkman隨身聽為例,它是日本科技公司的產品,1985年時比美國製造的仿製品還便宜25%左右。
製造業和農產業受到重創,農業貿易淨額縮水了一半以上、美國的製造業勞動力裁減了將近四分之一。從1981到1982年,美國與全世界處於二戰之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美國的高利率使美元飆漲,而始作俑者是聯準會主席保羅伏克爾(Paul Volcker)的緊縮貨幣政策(目標是讓經濟擺脫通膨),以及雷根總統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儘管財政部介入、打算弱化美元,卻仍不足以緩和來自國會保護主義的壓力。當時有位德國官員說,美國政府是「善意忽視」(benign neglect)美元的強度,但雷根並沒有發現強勢美元所帶來的問題,至少沒有馬上發現。在一次記者會,有人問他對於美元價值過高的看法,他說這是「一種福氣」。保護主義正在國會肆虐,一位民主黨參議員說,美國人比較偏愛「不會痛扁他們的軟弱美元」,並且提到5年來,國內各地農業與製造業的利潤,和就業機會都不斷減少。
在這動盪之際(雷根第二次就職期間),詹姆斯.貝克匆促宣示就任財政部長——宣示地點在他家地下室(位於華盛頓特區),而不是橢圓形辦公室。政府的經濟團隊已決定視「修正美元強度」為關鍵任務,而假如雷根想復甦美國經濟,貝克就必須上工。

積極且祕密的干預貨幣

詹姆斯.貝克,美國第67任財政部長,大學期間曾在經濟學考試不及格。他是一位冷酷的政治人物,結交了許多共和黨的貴族朋友。他願意採取挑釁的姿態守住自己的權力,哪怕這樣幾乎是在藐視法律和政治權威。1984年,當時擔任雷根總統幕僚長的貝克,明白且祕密的指示聯準會(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貨幣權威)主席,在雷根連任之前不要調漲利率。這是一場豪賭。光是「看起來」像以政治理由干預聯準會的行為,就已經很危險了,但貝克顯然願意冒一切風險來確保雷根連任。結果伏克爾主席無視他的要求。
這個男人的性情就是這樣。他在1985年當上財政部長,此時美元比其他貨幣強勢許多,使得世界上權力最大的人們必須祕密聚會,並一致同意削弱它。
這場會議祕密到雷根大多數的內閣官員都不知情——貝克與四個最有錢國家的財政部長,在曼哈頓廣場飯店(Plaza Hotel)那闊氣的黃金會議室(Gold Room)內聚首。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敲定一項協議,集體降低美元的價值,並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各國的中央銀行攜手合作,在公開市場買進足夠的美元、使它貶值,讓外國人買得起美國商品。這也讓外國政府更容易償還以美元計算的債務。
這項《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太有效了,不到兩年美元就貶值了40%,因此必須有人主動將這項計畫顛倒過來。同一組國家的財政部長們選擇巴黎羅浮宮作為第二次祕密會議的場地,他們一致同意要集體努力,阻止美元貶值(但這次要努力好一陣子了)。
到了1987年,任期進入第二年的貝克已經成功馴服了美元。正當世界準備要全球化之際,貝克證明了美元的支配地位(這個概念反映美元在全球商務的普遍性)已根深蒂固,因此它將會把所有經濟體團結起來,藉此成功控制貨幣交易人。貝克已經種下更多整合經濟的種子,這個經濟體受到自由貿易驅動、並由美國領導,將會在接下來10年培植起來(不可否認,1980年代的貨幣干預〔先阻止美元增值,再阻止美元貶值〕有負面效果。日本接下來至少10年都身受其害,因為它必須應付出口產業隨之而來的轉變)。然而有一批關鍵選民,因為上述所有鬼鬼祟祟的貨幣政策而吃盡苦頭,他們不久後就會開始反抗了。
政府積極且祕密介入,想要管理美元和其他貨幣,這種模式使得外匯市場(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獲利)必須不斷猜測政府何時會干預、害他們慘賠。在廣場飯店和羅浮宮簽訂的協議,揭露了財政部長們有一個未公開的匯率指標,而他們願意為此而戰,無論是口頭向市場示意他們即將介入,或是真的利用貨幣儲備來管理匯率。交易人開始過度解讀政策制定者每一次的嘆息或欣喜,推測出各國政府想藉由貨幣達到什麼目的,並企圖在另一次的祕密飯店協議(或許會導致全球外匯市場的緊張波動)簽訂前就搶先交易。
例如有一次,尼古拉斯.布雷迪(Nicholas Brady,雷根最後一年任期的財政部長,後來又擔任老布希總統〔George H.W. Bush〕的財政部長)不小心讓反漲的美元又跌回去,因為他對市場波動發表輕率的言論,對貨幣交易人來說,聽起來就像財政部長喜歡弱勢的美元。投資人擔心迎來另一次多國介入,於是趕緊賣掉美元,結果造成它短暫貶值。
貨幣價格的反彈令人不安,但財政部努力抑制這種市場波動,反而在接下來幾年產生反效果。一般民眾不會注意到財政部和金融專家之間的角力,但是接著發生的事情,將會預告往後數十年經濟面上的成敗。
二戰最後一年,布列敦森林會議的決策,讓美元跟英語一樣重要且普及。這表示想找個安全的地方存放現金的外國人,可以永遠指望美國,讓美國政府能夠便宜借到錢、然後花大錢建立更好的未來;背負巨額債務的國家當中,也只有美國成功說服投資人做這種事。美國至今仍享有這種「權力循環」:大家信任美元(還有美國的民主政府),讓美國可以用便宜的債務來融資,再用這筆錢購買最先進技術研發出來的醫療設備,以及飛機、iPhone 等新發明。這一切都是自由市場的創新以及超強國力(保障國家免受外敵威脅)所推動的。這種投資增強了美國的經濟、軍事和科技才能,讓它的經濟(以及美元)更具吸引力。
但這種權力也帶來了巨大的責任:世界要求美國成為一個繁榮的民主國家。全球市場與美國公家機關的廉正程度密不可分,由制衡原則和法治所組成的制度,則間接負起了治理這個市場的責任。基本上就是透過監管美元,讓美國來扮演裁決這個世界金融體系的角色。
這也意味著美國必須給其他國家一個交代:財政部要能夠成功駕馭美元,使其和美國的軟實力、強勢貨幣的支配地位名實相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