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直覺的過程與三種形式
直覺並沒有脫離生命。為了找到直覺,你必須完全進入生活,並學會隨著生活的波流而移動。你每天都在運用直覺,只是你可能不知道它何時或如何發生。本章將協助你評估你目前直覺的活躍程度,並對激發直覺提供一些概念。任何過程的第一階段都像是孵芽,種子往上推擠泥土,但仍置身於黑暗中。本章的概念就像種子;觸發你注意新的認知方式,並保持輕鬆開放的態度。
超越資訊過載的資訊時代,用直覺開啟智慧
早上一起床,你是否馬上在腦海中開始列工作清單,擔心自己今天能完成多少?你是否覺得有壓力,希望自己更快、更俐落,以消化掉工作所需的所有資訊?你的心智是否是個小暴君,必須控制你周遭的人事物才會感到安寧?生活中,我們已習慣受到理性的左腦所操弄,以至於把這些充滿壓力的狀況視為正常。有些時候,我想要大喊:「救命!我已經成了自己線性思維的俘虜。」
也許你像辛西亞一樣,她是矽谷一家電腦軟體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事業相當成功,經常仰賴直覺來做出決定。但是,辛西亞每天收到上百封的電子郵件、傳真及電話,幾乎連分類郵件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要整理、研究。一團亂的資訊,讓她忙到喪失了敏銳的直覺。
隨著生活步調加快、問題日益複雜,很重要的是要培養認知能力,不依賴資料的追蹤,不受制於倍增的訊息。想像一下,假如我們克制囫圇吞棗資訊,轉而信賴自己的直覺,並且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依據心境的深層和諧意識做出行動,那麼我們原本必須知道的便會自然發生,而應該負責工作的人自然成為率先去進行的人。
柯琳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系統分析師,她表示當心靈處於開放狀態時,每個走到她辦公室聊天的人似乎都與她有共同關連:約翰恰好有她完成報表所需要的報告,莎拉提供了重要的洞見,而霍華德則知道問題該打電話問誰。
當理性主宰時,夢和預言、心靈的洞見和非意識的力量便沉潛暗地潰瘍。理性主義切斷我們與心靈、精神面向的連結,壓抑了我們一半的生命。
我們正在開發一個不受左腦控制,讓事情進行得更快、更和諧、更有效率的方法。是否「資訊時代」之後,就是「直覺時代」?
不管我們蒐集到多少訊息,如果只死守著邏輯,便只會用到自己認知能力的極小部分(有些科學家說只有10%),認識的只是相對較小的世界。相較於我們直接的直覺認知、啟發及智慧,左腦的知覺顯得平板而無趣。直覺來自經驗,像是來自更強大力量的魔法般介入。我相信,直覺是我們其餘90%的腦力。透過直覺,我們掌握更大的視野,把自己以及與自己有關的所有訊息,連結到超乎自身之外的事物,明白這些人事物的共時性。我母親的朋友在六十多歲時開始接受自己的直覺本性,她總結道:「現在倒退,以老方法來生活——好吧,就像變成了一條『蟲』!隨著本性反而更快活!」
直覺往往與女性、藝術家、神祕主義者、詩人、預言家,甚至是瘋子及其他社會邊緣人連結在一起。雖然直覺仍被許多知識分子斥為無知和自以為是,但大眾的看法正在改變。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瑪麗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和卡羅琳・邁斯(Carolyn Myss)等作家正在推廣一種內在導向的哲學,鼓勵我們審視如何透過思想來創造實相。超感官知覺和其他維度體驗的倡導者,如太空人艾德加・米切爾(Edgar Mitchell)、醫師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5和瀕死經歷的專家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鼓勵我們探索超個人意識領域,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此外,就像物理學家佛里提約夫‧卡普拉(Fritjof Capra)告訴我們的,想要理解「全息的」宇宙,並解決今日的複雜問題,必須超越機械式的思考。直覺似乎終於變得有用了。
記住:直覺無所謂正確或錯誤的方式!
找到直覺的根源
訊息,是通向更偉大知識的入口,訊息有時候可能以奇特而不合邏輯的方式出現。我們認知及確定直覺的真實性,不像我們認知及確定科學證據那般習慣。舉例來說,你是否從未看過某個地方或某人,卻有似曾相識的印象?你是否曾很想認識某些人,只因為從他們的照片中看出某種特質,或是他們姓名的發音在你內心引發強烈迴響?有時候,我們只需要接近某個人、拿起某件物品,或是站在某個特定地點,某種知識便從你的內在啟動(或做出回應)。突然間,我們心中出現圖像,或是身體傳遞出安全或危險的信號。
直覺的洞見,往往不涉及我們平常的時空或身分概念。一開始,我們或許不理解。當我開始研究古埃及和艾賽尼教派(Essenes)這類古代文化和靈性社群時,感受到時間的錯置,我好像成了那時候的人,明確感覺到自己已明白所有正在閱讀的東西。當時,我只是個年輕的藝術總監,無處發揮我發現自己所具有的神祕洞見能力,不過對於這個領域的試探讓我好奇:「如果我能重新整合我的一切直覺,不知道結果會怎樣?」這個奇特的直覺認知最終給了我信心,讓我離開廣告公司,成為靈性導師與直覺諮商師。
如果我們有耐心,等待更大的脈絡浮現,最終所有碎片將拼湊在一起,以令人讚歎的方式顯現意義。
練習:直覺是怎麼出現的?
在你的日誌裡,談談你的直覺認知裡兩、三個最奇特迷人的經驗:「我有一個夢成真了。我有驚無險躲過一個________的意外。我正想到喬治,然後就在電影院碰到他。」每個經驗在你的心裡觸動了什麼問題?你對每個經驗有什麼情緒上的反應?
直覺有時給我們的是特定、瑣碎的答案,像是我們該信任誰或別吃什麼東西,也可能讓我們即刻理解複雜的智力模式。數學界和化學界的許多重大突破,是來自夢的啟發或是意外偶得的洞見。舉例來說,數學家雅克‧阿達馬(Jacques Hadamard)曾說:「被外頭的聲音吵醒之後,一個苦尋許久的解答立刻出現在我面前,完全未經我內心的片刻思索。」據說連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也經驗過直覺的跳躍,他注意到鐵匠用不同鐵棍敲打時的聲音差異,發現琴弦振動的音階是根據弦長的比例來決定。
即使你不曾有過不尋常的直覺經驗,還是可以安心,因為直覺就在你的眼前,「已經」活躍在你的日常生活裡。直覺是認知這個世界的正常方式。為什麼你今天早上挑黃色的衣服穿,而中午發現和你相約吃飯的人也選穿了同樣的顏色?為什麼你選擇風景優美的那條路回家,結果躲過了快速道路上十輛車的連環車禍?這是巧合?或是直覺呢?
或許我們該說,「純屬巧合」的經驗是一種我們還不太習慣的人類知覺。畢竟,在正常情況下,預先知道能在你希望的地方、你希望的時間,會見或聯絡到你想見到的人,這是否算是正常情況?而立即能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任何事情,這是否只是「正常」情況?
每當你專注到忘記時間,直覺就變得活躍。你小時候可能在畫動物或飛機時,著迷於自己筆下畫出神奇的線條、形狀及顏色。如今,什麼活動會讓你這般著迷?你是否曾在院子裡整理花卉而忘我?做木工或是在製圖桌、電腦前專心到忘記吃午飯?每當你完全投入於自我表達時,直覺就一飛沖天。你不會質疑自己下個步驟的選擇和見解,或是整個過程如何收尾,你進入自然的流動之中。當你能夠在直覺展現出來時,辨識出其中的細微感受,你很容易就能將這些經驗特質,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領域。
練習:回想,直覺浮現時的感官細節
1.花片刻時間,回想一個你著迷的活動所帶來的所有感官細節。在想像的過程中,你要重建自己身體和情緒上的美好感受。慢慢來,重新回味你喜愛的活動的各個階段。比如說,你喜歡園藝,就聞一聞泥土和肥料的味道,看一看、摸一摸發亮的小鏟子和植物的葉片,注意豐富的顏色和紋理,感受陽光灑落在你的臉龐和背上,戴上園藝手套,想像自己在翻掘泥土、播種、灌溉及鋤草。
2.現在,想像一個你不喜歡的活動,例如上台對大家說話。想像你的焦慮心情所連結的所有感官細節。
3.最後,當你想像自己要上台講話時,重建自己做園藝時的豐富感受,並且將這些感受放在演說活動上。注意你變得多麼輕鬆,你如何開放自己,接受來自觀眾和演講廳的感官訊息。想像公開演說的每個步驟,都像園藝一樣有趣且令人滿意。你是否覺得時間比較從容?壓力變小了?你注意自己說話時,新的想法是如何自動湧出。回答問題或展現幽默又變得多麼不費力。
4.記錄你創造出什麼樣的內在態度和狀況,讓自己變得從容、流動、有直覺。
觀察直覺運作的方式,讓我們正視以下的原則:
運用直覺,在我們需要知道的時刻,我們會知道自己該知道什麼。宇宙似乎不會浪費時間或能量,直覺在我們需要時發出訊息,既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而且會以任何可用的方式傳達給我們。
我有位學生莫莉,她運用所有正常的管道,已經找工作一個多月了。莫莉擬訂詳細的每週計畫,並且遵照執行,卻沒有效果。她陷入憂慮:「這週我要向幾家大公司的人資部門推薦自己,拿三份求職廣告,打十二通應徵電話,參加五次面談……」不過,在求職的過程中,莫莉強烈的本能驅使她決定參加一個詩歌的創作課程。之後,她又追隨下一個本能,把自己寫的詩分享給坐在隔壁的女士。她們開始交談,發現彼此有共同的興趣,同時也經歷類似的人生轉折點。那位女士在某家知名企業上班,知道「剛好」有個職缺,因此莫莉有了優先應徵的機會。
記住:凡事皆有可能。
如果莫莉早知道可以信任直覺,引領她遇見所需的機會,便可以卸除不必要的壓力。不過,她也抱持開放心態,跟隨自己本能的渴望來創作詩歌,沒有因為寫詩與求職無關而放棄。當你信任自己潛在的直覺,解決之道也許超乎你的想像,而經驗也不再有所謂對或錯——就是這麼剛好。
當你用直覺看待世界,問題和解答永遠會並存,而且會在同一個時刻浮現。開車時,你無緣無故想到:「不知道我的朋友南茜過得如何?好久沒和她說話了。」當你回到家,便發現她在答錄機裡留了言。你腦中之所以出現這個想法,是因為她打電話來嗎?還是因為你想到了她?設計師的心思都放在地板的複雜設計上,突然間波浪的圖案一閃而過,這正是完美的答案:他要的是彎曲而不是直線的牆面。是否他更高層的心靈已先有了「答案」,為了具體地顯化出來,才把「問題」置入他邏輯性的心智?邏輯性的心智認定時空之中必有因果,但是我們運用直覺,瞥見了意識的更高特性——共時性和無所不在。
直覺穿透正常的時空限制。我們的意識可以把過去與未來當成「此時」來理解。或者,我們也可以身在別處,卻當成是在「此地」。我們可以獲取所有的知識。直覺認知是直接的認知,也就是不耗費時間、不是依靠線性理解、不借助外在證據的認知。運用直覺,此時此地你的經驗氣泡會擴張和收縮,涵蓋較大或較小的時空範圍,如同相機的變焦鏡頭。你總是這麼做,只是自己不曾了解。前一刻你專注撰寫一份書面報告,你的世界是緊繃且以工作為主。下一刻你往椅背一靠,看著窗外,凝望著風景,心思在時空中流轉。幾分鐘之後,你腦海中蹦出絕妙的方法來說明接下來你想說的重點。
運用直覺時,如果你將焦點放在更廣闊的視野,抑或是更貼近個人觀點⋯⋯
直覺不是魔術
直覺不只是靈光一閃、被繆思附身,或是直接掌控無限的知識。直覺的過程最多是讓你平常的意識更加清晰、明確,引領你進入自己神性本質的驚異體驗。然而,直覺卻往往被貶低到魔術表演的層次。
如果你運用直覺來玩「二十個問題」的益智遊戲,或是解讀過去與未來,你就成了我所謂的「通靈者」。通靈者有時候正確,但是所追求的往往是形式而非過程,也就是說,他們追求的是「什麼」,而不是「如何」或「為何」;當我們一味崇尚形式時,很容易錯失了形式之前與創造形式的體驗過程,也錯失了生命過程中蘊含的存在狀態,以及更深層的靈性經驗。在這種偏見下,我們會很快找出似乎可信的答案,卻錯過了那賦予答案更深意義的整體脈絡。如果只著迷於形式,通靈(或稱作超心理學)的現象很容易蠱惑我們,讓我們錯失了活出更有創造力的學習過程。
練習:排解疑難的提示:當新現象讓你不知所措時
假如你突然進入陌生的知覺領域,或是接收到讓你害怕的訊息,試一試以下的技巧:
1.認定你不可能在事情準備就緒之前就先知道。放鬆心情去體驗感受。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停下來想一想」。慢慢來,你無須立刻知道如何處理。
2.認定自己內心深處的某個部分知道要如何做,在你的認可下,這部分的你很快會進入意識心智。
3.設想你自己的經驗或看法可能是真實的。或許,以往的經驗只是要解放你身體和情緒上的能量。你要設想三、四個可能的解釋。
4.在靜心或是書寫日誌時,向你自己的靈魂請求,協助你了解要如何做。當心底發出的指示通過你的身體時,要注意傾聽並將它們記錄下來。
(內容節錄)
◎
Chapter 3 與創造循環和諧一致
當你有如活水流動般生活,擺脫了憂慮、「理所當為」及強烈的執念,直覺就會自然發生。如果你能輕鬆地轉移方向、調整速度,配合當下的需要付諸行動,擺脫陳腐的行為,那麼直覺就能夠永久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你的靈魂(你根本的意識)與生命本身的創造力,彼此緊密交纏,在最深層之處,兩者幾乎沒有差別。你和生命的流動,都隨一個簡單且與生俱來的運動模式,持續重複著基本的規律,就像心跳、呼吸、日出日落、四季循環,你的內在意識順著一種美妙循環的各個階段發展前進,一而再、再而三地創造與消解你種種的生命形式。當你學會辨識這個循環和各個階段,在驅動的同時感受它,了解它何時轉換以及下一步會往何處去,你的直覺就永遠不會受到阻礙。當你忘記在這個意識之流中調和自己,就可能會想橫渡甚至反其道而行,迫使自己逆流而上。每當你這樣做,就會失去與直覺的連結。
我的個案肯尼是位成功的企業人士,創辦了一家小型公司。這家公司不斷出現危機,讓肯尼不得不親自處理。但是,他救火的能力越好,就有越多的危機被點燃,他只好對公司持續投入,讓自己成了工作狂。
後來,肯尼計畫帶他的女友到他的船上,享受一個難得的週末假期。肯尼想像陽光、戲水、笑聲和美食。但是,當天上午他檢查船隻時,發現電瓶沒電了,必須開車到他父親那邊借充電器。當他們到湖邊準備開船時,女友卻發現肯尼把放食物和飲料的冰桶留在家裡了。肯尼一邊嘴裡嘀咕,一邊開車到最近的雜貨店補充飲食。他們走出超市時,肯尼發現他把車鑰匙鎖在車子裡。肯尼又得叫鎖匠來處理,女友只能垂頭喪氣地枯等。
長久以來,肯尼的靈魂一直傳遞一個訊息。他最深處的自我告訴他,要慢下來,不要時時刻刻都在處理緊急事務,不要強迫事情運作,而且要運用直覺來觀察生命之流的自然創造。但是,肯尼總是擔任解決問題的救火員,讓自己的心智衍生出一個奇怪的身分認同。他不願承認自己運作公司的方法其實不奏效,他理應做重大的改變,可是他卻不想面對未來可能的前景,也不願停下來聽一聽自己內在指引的聲音。結果,肯尼原本歡樂的一天,變成處處不順、充滿需要解決的麻煩。
我們所有人都歷經許多創造循環的流動;有些人花一分鐘,有人花一小時,有人花一天、一個月或一年。然而,在每個循環中,半途感到困惑,重回潛意識的世界觀,是很常見的事。學習分辨出流動何時會遇到阻礙,如何去除阻礙,讓流動朝自然的方向持續進行,是直覺發展的一個重要技巧。在這一章裡,你將學習去了解這個過程的動力。首先,我們要討論靈魂基本的擺盪運動。接下來,將這個運動分成創造循環的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