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第一
乾下 乾上
乾○1:元亨,利貞○2。
初九○3:潛龍,勿用○4。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5。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6。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7。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8。
上九:亢龍有悔○9。
用九○10:見群龍无首○11,吉。
導讀
乾坤兩卦在六十四卦中居於重要的地位,其中蘊藏著《周易》的精髓,讀懂乾坤兩卦便打開了《周易》殿堂的大門,由此可以進一步去探尋《周易》的精闢與神奇。
《周易》本是卜筮之書,古人常以天象及物象來表徵事物的狀況和動向趨勢,從而據此做出判斷並揭示吉凶。卦辭首先講明卦時和大勢,爻辭則提示在這樣的時勢之下,處於不同階段和位置的人應該如何通過辨識來判斷,最終做出選擇和決策。
乾卦六爻皆為陽爻,是純陽之卦,卦象為天。卦辭「元亨,利貞」,首先表明乾卦是一個預示著大為亨通的卦。乾卦爻辭以龍之潛、見、惕、躍、飛、亢取象,描述了龍從沉潛、深蓄厚養,到奮力起動、一躍而出,經歷了挫折、磨礪、疑惑、彷徨及自我省思,最終突破重重難關,飛翔於高天之上,完美地展現了自我,實現了生命的巔峰時刻。在到達上九爻時,爻辭提醒人們,要防止過於高亢,以免生出悔恨。
乾卦六爻的爻象和爻辭是《周易》對天地間事物變化普遍規律地描述,並據此提出啟示和建議:事物的發展要經歷由少而長、由弱而強、由萌發到壯大,再由極盛而轉衰的過程。當少弱時,能力不足,所以要「潛龍勿用」,默默地積蓄力量和本領;當逐漸成長起來得以入世見用時,世道反覆,不斷考驗人的意志和韌性,因此要「終日乾乾」、「或躍在淵」;當「飛龍在天」時,要「利見大人」,且應自我收斂,因為事物發展有物極必反的規律,要防止高亢,以免「亢龍有悔」。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乾卦充滿蓬勃的生命動力,有著剛健進取的精神。把握乾卦精義,在人生中切實踐行,可得安身立命之道。
譯文
乾:大為通達,利於占問。
初九:潛伏之龍,不可急於見用。
九二:龍出現在田野上,利於拜見大德大才的貴人。
九三: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夜晚惕懼省思,雖處危厲之地而不會有咎害。
九四:疑惑於是否一躍而出淵,沒有咎害。
九五:龍飛翔於高天,利於拜見大德大才的貴人。
上九:龍陽剛亢進(飛得過高),有悔恨。
用九:呈現群龍,都沒有陽剛過頭,吉祥。
注釋
①乾:卦名。《周易》古經每卦均由六個爻組成,分別以陽爻「—」和陰爻「--」兩種符號表示。乾卦六個爻均為陽爻,是純陽之卦。上下皆為乾卦,是八純卦之一。純卦是指上下卦為同一卦,純而不雜,這樣的純卦共有八個,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②元亨,利貞:卦辭。大為通達,利於占問。「元」字在《易經》文本中出現二十七次,多訓為「大」。「亨」指亨通、通達。「利」指有利、利於。「貞」為卜問。高亨注釋:「利貞,猶言利占也。筮遇此卦,舉事有利,故曰利貞。」朱伯崑認為:「甲骨文中的『貞』字,乃卜問之義。《周易》中的『貞』字,也是卜問之義。舊注訓『貞』為『正』,是一種誤解。這是近人注解《周易》的一大貢獻。」「貞」為「卜問」,此乃其本義。
③初九: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有六個爻,六個爻都是自下而上逐次排列,讀的時候也應如此。陽爻用九來表示,陰爻用六來表示,加上爻位:初、二、三、四、五、上,共同形成爻的稱呼,「初九」代表位置在初爻位,性質為陽爻,此謂「爻題」。
④潛龍,勿用:爻辭。潛伏之龍,不可急於見用。「潛」指潛藏,隱伏。龍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這裡借龍喻指陽氣。「潛龍」指陽氣潛伏於下,沉潛而積聚力量,待時而興。「勿用」在《周易》中,「用」有時作動詞「行動」、「施為」、「使用」;有時作介詞「於」、「以」;有時作助詞或連詞。概言之,「用」謂可行,「勿用」則謂不可行。這句喻指人在底層的時候要深蓄厚養、積蓄力量,不要急於表現。嚴靈峰訓「勿用」為「卜而不中而未可施行」,頗合古義,可備一說。
⑤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龍出現在田野上,利於拜見大德大才的貴人。此爻辭中第一個「見」同「現」,指顯現;第二個「見」是見到。「田」指田野、地上。「見龍在田」是說陽氣由潛而顯,出現於地上,不再潛伏於下。「利見大人」是占斷之辭,筮得此爻,指利於見到大人。「大人」指具有大德大才、可以對自己有指導和幫助的貴人。
⑥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夜晚惕懼省思,雖處危厲之地而不會有咎害。「乾乾」形容勤勉不懈,「夕」是夜晚,「惕」指憂懼反省、謹慎自察,「若」是語助詞,「厲」指危險,「咎」指災禍,「无咎」是占斷之辭,指沒有災禍。
⑦或躍在淵,无咎:疑惑於是否一躍而出淵,沒有咎害。「或」通「惑」。「在淵」喻指龍本有所憑藉而可以向上躍出,「或躍在淵」是指陽氣向上漸進,猶似龍體欲飛,但有所疑惑,因而「无咎」。
⑧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龍騰飛於高天,陽氣大盛,喻指事物發展暢達,到達了最高的位置。占得此爻,利於見到具有大德大才、可以對自己有指導和幫助的貴人。
⑨亢龍有悔:龍陽剛亢進(飛得過高),有悔恨。「亢」指高亢、亢進,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就會向反面轉化,必然會有悔恨,這是物極必反的規律。
⑩用九:《周易》六十四卦,每卦皆有六爻,惟乾、坤兩卦另各加「用九」、「用六」二則以闡明《周易》用爻之法。這個用法出自古筮法,所謂「用」,有兩方面意涵:一是以變數「九」命名陽爻,以變數「六」命名陰爻。二是當占卦得到的六爻皆為老陽「九」的乾卦時(漢帛本作「迵九」,即「通九」),六個陽爻皆變為陰而成為坤卦,在這樣的情況下,應以「用九」這特殊的一條占斷之辭作為占斷的依據,即「見群龍无首,吉。」
○11見群龍无首:「見」同「現」。「群龍」指乾卦六陽爻。「无首」指六個陽爻皆不可陽剛過頭。初九「勿用」、九二「利見大人」、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九四「或躍」、九五「利見大人」、上九「有悔」,都是在提醒陽爻不可陽剛過頭,如此可保吉祥。
賞析與點評
《易》、《老》之學脈關聯
《周易》本是卜筮之書。「卜」和「筮」不同,雖然都屬於古代的占術,但兩者使用的道具、占問的方法、應用的時代和其中蘊含的認識水準不盡相同。殷商主要應用「卜」,周代主要應用「筮」。殷人迷信龜卜,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明證。周代用蓍草占筮的同時,也沿用龜卜,但龜卜逐漸衰落。筮的產生和發展相當久遠。判斷占問某事和吉凶的辭句,稱為筮辭,是占問某事時的原始紀錄。《周易》古經中卦辭、爻辭的主要素材來自於占筮的筮辭,這部古經的形成過程經歷了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過渡。這些筮辭素材是夏、商、周三代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太卜以及史官對於占筮的記錄。金景芳指出,三代的巫、史「不僅是卜的職業家,而且還擔當繼承、傳播與促進文化的責任。其中有不少人有極為廣博的知識。自今天看來,他們都是宗教家,又是文學藝術家、自然科學家,而且還活動於政治舞臺。實際他們是擁有沒有分化的全部科學知識。」所以,在古經中,既可以看到占卜之辭,也可以看到古史人物及政治事件,並且意蘊幽深而文采斐然。
《周易》古經的卦、爻辭中包含了豐富的古史資料,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訴訟、軍事、祭祀、農耕、漁獵、商賈、民俗、倫理以及自然現象等,卦爻辭以象徵的方式揭示這些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判斷人事的吉凶,並提出應對策略,指出趨吉避凶的方向。當代易學家朱伯崑認為,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據《左傳》所載,春秋時期從事占筮的人,有周史、史墨、史魚、史趙、史蘇、蔡墨等,他們都是周王朝和諸侯國的史官。《周易》這部典籍的編纂,出於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周易》古經是華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成果,是由巫、史長期積累、集體編纂、錘煉而成的思想結晶。
祭祀與占卜這樣的宗教活動,在夏、商及周初,惟王室可以進行。《周易》形成後,作為卜筮之書,由周王室的史官所掌管,而不及諸侯。到春秋時期,禮壞樂崩,占卜活動才始見用於諸侯卿士之家,《左傳》的記載可為明證。老子是周王室的史官,《史記》、《漢書》都有記載,古代的史官掌管包括卜筮之書的古文獻,並且承擔卜筮之職責。《周易》有「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之辭,描述了早期史巫舉行筮占活動的相關場面。身為史官的老子,熟讀並通曉「六經」,對於「六經」之一的《易經》既熟知且善用,在其所著《老子》中可以看到豐富的易之思想旨趣。童書業指出:「老子是個史官,古代『史』、『巫』不分,《周易》是一部卜筮書,本來掌握在史官裡。」老子把《易》中已經萌芽的辯證思想引入道論而成為其哲學體系建構中重要的方法論。關於《老子》同《易》的血緣關係,歷來的研究者多次提到過,宋人邵堯夫曰:「老子得易之體,留侯得易之用。」(轉引自陳和祥評注《老子讀本.老子總論》)這裡所謂「老子得易之體」,揭示了《老子》對《易》的繼承關係。
王博在〈老子思維方式的史官特色〉中論證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乃是由幾百年史官文化蘊育而成,形成了穩定的思維特徵,如「推天道以明人事」、「辯證思維」和「侯王中心的思考方式」,而這些特徵也體現在《易》之中。李中華教授指出,「老子作為一位有創見的哲學家,他提出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並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本原變化,……而先秦,在哲學上可供老子吸收的資料,除《周易》古經外,其餘如《詩》、《書》、《禮》、《樂》等材料都與哲學思維相距較遠。《周易》古經樸素的辯證思維和老子哲學中豐富的、自覺的辯證思維,即是《老子》與《周易》的內在的精神本質的聯繫。在中國思想史上《老》、《易》並稱,這不僅因為《老》、《易》有著相同的研究物件、許多共同的概念範疇,而且因為《易經》是老子學說的源頭,而老子學說又極大影響了《易傳》作者,使之成功地把卜筮學之書改造為哲學人文著作。
《周易》之儒、道分殊與會通
《周易》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儒家的「五經」之首,也是道家的「三玄」之一。唐明邦認為,許多人把《周易》看作代表儒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無可否認的。不過,將《周易》思想純粹歸結為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不大符合歷史實際的。《周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主要作用,在於它為中國古代科學家提供了一套易學象數思維模式,自然哲學是其主要內容之一,與儒學大異。同出於《易》的儒、道兩家,經歷了春秋末期「道術為天下裂」(《莊子.天下》)的分殊,發展到戰國中後期以《易傳》為代表的並存相參,到兩漢逐步由衝突走向融合會通。
易學史家高懷民認為:「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立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老子的道家易主要旨趣在於發揮易學的形上義,其思想指向與儒門易恰相反,故以「道」立名。後世以「道家」稱老子,其實老子之思想完全出於易,而且自老子之後,在易學演變中,道家易這一支始終是易學中重要的一個角色。老子與孔子二人正是分工合作,一向上開展,一向下開展,合力經營大易這門學術。」
林忠軍在《易學源流與現代闡釋》中論述:「成書於西漢末的《易緯》,吸收了道家的觀念思想解說宇宙起源和象數產生,……其後漢末……援道入易。自此以後,易老、儒道相互資取、滲透、融合,形成了具有道家特色的易學文化或具有易學特色的道家文化。」從《易經》到《老子》再到《易傳》然後經歷兩漢的融合會通,直到王弼易學出現,道家易學經歷了萌芽、積澱、建構、發展、演變、成熟的漫長過程,王弼的易學詮釋既是道家易學的成熟體現,也是儒、道融合的思想成果。王弼易學對於之後的晉唐易學發展影響頗大,宋明易學中的義理派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傳統,將古代易學哲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周易》「尚中」的觀念成為老、孔思想重要的交匯點
在乾卦六爻中,二爻和五爻的爻辭最為吉利,一個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一個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而這兩個爻分別是上卦的中爻和下卦的中爻,這種尚中的思想也體現在整個《周易》體系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第五爻位沒有「凶」的,二爻作為下卦的中爻位;直言「凶」的卦,也只有剝、頤、節三卦,而這三個卦是在特殊情況下,二爻不得「時」所致。所以,居「中」、行「中」是《周易》所宣導的最佳行為模式和價值標準。
「中」字最初義是中心,先民集中舉辦集體事務時,在特殊區域插上旗幟作為方向標杆。唐蘭曾指出:「中者,最初為氏族社會之徽幟,而其所立之地,恆為中央,遂引申為中央之義,因更引申一切之中。」西周時期的「何尊」銅器銘文——「宅茲中國」,代表著王朝江山社稷以此為中,凝聚四方天地的核心。儒、道皆重視「中」,儒家之「中」乃指不偏不倚,道家之「中」則為衷心、由衷之意。《論語.堯曰》「允執厥中」;老子的「守中」(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的「養中」(《人間世》:「託不得已以養中。」)更注重內心的持守、平衡的心境和修養功夫。道家與儒家,老、孔「尚中」思想內外交互,涵容相輔,體現了《周易》「尚中」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