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文本解壓縮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試閱文1】

文本分析是一項理性與感性的工程

這是我的第四本書,主題依然是閱讀。

過去三本書的第一本是以自己生活與閱讀的經驗為例子,將當時普遍覺得陌生的閱讀素養觀念,轉化為容易理解消化的內容。第二本嘗試將探究的精神與方法融入閱讀理解的歷程,以提問作為打開文本的鑰匙,讓文本的內涵深意與作者的心智面貌成為閱讀中探究的目標,逐步建構理解的過程。第三本則從過去的求學與工作經驗中,提取閱讀素養在對應真實情境與問題中的應用,並透過心理學個體化歷程的脈絡,展現閱讀對生命蛻變的影響,嘗試建構一個由個人覺知為核心,以探究為方法的閱讀觀。

以我的觀點來看,這三本書都是我個人在閱讀領域學習的心得報告,是一段里程的記錄,也是與各位交流,拋磚引玉的野人獻曝。非常幸運地,這三本書為我帶來許多參與推動閱讀的機會,同時獲得讀者朋友們的重視與肯定。因此,不斷有朋友詢問是否有寫第四本書的計畫。

有了寫前三本書的經驗,寫第四本書似乎順理成章,但遲遲未動筆的原因是考慮到寫什麼內容才能真正幫助讀者,而且要確保內容具有持久的價值,能被認可為值得學習和傳遞。

在沉澱與構思的期間,我想到如果能從以往那麼多場工作坊中找到最多老師困擾的問題,並提供具體的方法、步驟或工具,幫助老師們解決這些問題,那應該會是一個非常有意義且有價值的內容。這時腦海中浮現不同場次中,不同老師重複提出的詢問:「國珍老師,你是如何做出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概念完整的文本分析圖?它背後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多做些說明嗎?」幾乎每一次分享,只要有老師提問,都是主要的問題。

然而,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想先回顧這第四本書的書寫旅程中,我的思路從「工程師」到「建築師」不斷來回游移與思索的歷程。

*文本工程師——從壓縮到解壓縮
閱讀時,我們總是面對一個等待解讀的文本。未被閱讀之前,文本就如同一個尚未解開的謎題。不同的文本會將讀者帶入不同的世界,這些世界可能帶來極大的喜悅,也可能引發深深的悲傷。文本能夠揭示未知,擴展我們的認知範疇,甚至是在至暗混沌之中點燃智慧的火花。

作者將自己的情感、經驗、知識與智慧編碼成文字,創造出一個能夠承載這些內涵的文本。乍看之下,文本似乎容易理解和傳播,但這只是表象。實際上,文本內涵來自於作者內在深層的記憶、豐富的經歷、情感的激盪、敏銳的觀察、廣泛的學識、複雜的思考與深刻的洞察。轉化承載這些豐富元素的文本如同一個被高度壓縮的檔案。

我之所以用「壓縮檔」破題來比喻文本,是因為要完全呈現一個人的所有經歷、知識和認知過程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需要將這些豐富的內容壓縮在文字中,而讀者在閱讀時,則需要一步步「解壓縮」,挖掘和理解其中蘊含的深意。

在現代數位生活中,「解壓縮」這個術語已經深深嵌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解壓縮一個壓縮檔案、開啟一個應用程式,還是解讀某個複雜的資料包,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將一個看似簡單的、緊密打包的檔案,透過解壓縮,逐層展開,直至呈現出原始而完整的內容。

這樣的過程,其實與我們閱讀和分析文本的方式異曲同工。在閱讀一段文字時,我們所見的表面常常是簡單的字詞和句子,然而,在這些表象之下,隱藏著更為深刻的意圖、邏輯結構、情感脈絡和文化背景。這些內在結構的解讀,正是我們理解文本、掌握其真意的關鍵。

試想一下,我們面前有一個被高度壓縮的檔案。這個檔案看起來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圖示,但內部卻可能包含了數以百計的檔案夾、文件和多媒體資料。每一個文件夾裡都有不同的檔案,每一個檔案可能都是獨立的資訊。而這些資訊,若無法正確解壓縮並有序展開,將會永遠難以被理解和應用。

同樣的,在文本閱讀中,我們面對的每一段話、每一篇文章,無論其長短,都是一個壓縮的「檔案」。我們的任務就是透過解壓縮,將這些文本逐層剖析、展開,從中提取出其內在結構,理解其邏輯脈絡,並進而掌握作者的真正意圖。

*文本建築師——結合立體結構的視角

在建築設計中,一棟建築物的藍圖呈現它內在立體的結構。這些藍圖詳細地描述了建築物的基礎、框架、立面、功能區域和內部空間布局。每一個元素都經過仔細設計,以確保最終的建築物能夠穩固、美觀且功能完善。

現在,讓我們將這個立體結構藍圖的概念應用到文本分析中。當我們解壓縮
一段文本時,其實我們是在逐步還原這段文本的「建築藍圖」。這個過程就像是將一個壓縮的立體建築模型展開成一個完整的、可視化的藍圖。這個藍圖揭示了文本的每一個部分是如何支撐整體,從基礎的語法結構,到支撐主題的邏輯框架,再到具體的論點和細節。

這種立體視角讓我們不僅僅是平面地閱讀文本,而是將文本視為一個多層次的立體結構。這個結構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脈絡、論證方式和表達策略。我們可以將解壓縮的過程看作是將一個壓縮的立體建築模型展開,展開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文本的支柱、梁架、樓層和房間,理解了其內部的組織方式。

例如,當我們閱讀一篇論文時,解壓縮的過程可以讓我們看見其論證的主幹,即主要論點;支撐這些論點的證據和論據是支柱;還有論點之間的邏輯關聯可以將它視為橫梁。同樣的道理,當閱讀的是一篇散文,立體化的展開可以讓我們看見散文的核心主題,作為整體的主幹與靈魂;支撐這個主題的抒情描寫或論事說理是其結構的骨架;詞藻華麗或素樸,賦予外表的形象,而不同段落或場景之間的結構連結,構築了情感渲染與思想流動的空間。如此的將文本解壓縮,我們得以較全面理解文章的邏輯結構,掌握其內在的思想脈絡,就像一位建築師透過藍圖掌握建築物的全貌一樣。

透過上述,將「解壓縮」與「立體結構」兩者的觀念結合,不僅強化了文本分析的深度,也賦予了讀者一種全新的閱讀視角⸺將文本視為一個需要解構和理解的立體建築,從而更深入地把握其內涵與價值。也構成這本書整體架構的地基與核心主幹。

*讓思考可見——建構圖式文本分析

再回到一開始,我在工作坊中最受到老師青睞的提問。我知道我的文本分析圖與老師常用的心智圖或資訊表格不同,但這樣的差異不僅在於形式,更在於我對文本的基本認知不同。我認為,文本就像一個三維空間,是一個由文字與意涵所建構的建築。為什麼會從文本聯想到建築?

人在建築中移動的過程,所見所感都被包覆在一個設計好的情境中。閱讀的狀態也是如此,透過文本走入一個由作者創造的閱讀歷程,遊走在感性與理性鋪陳的路徑上,在文字條件充分的情況下,能讓讀者從現實中抽離,浸潤在更高的維度中。每棟建築都有其內在建構的秩序,每篇文章也有屬於它的內在秩序,像星系一般牽動相互的關係,形成一個小宇宙。

為了將文本結構與內在秩序轉化為可操作的分析,我融合並調整了多種大家熟悉的思考工具和知識,嘗試建構一個立體化的文本分析框架,釐清訊息、段落、脈絡、概念與核心之間的關聯和層級。這個方法從表層訊息開始逐步建構上位概念,最終統整為核心概念,使思考過程可視化,滿足教學上可複製和操作的需求,讓學生們能夠參與完整的閱讀歷程。最終,這種文本分析的方法成為了老師們最想了解的內容,也成為這本書想要回答和分享的核心主題。

我從來沒有給自己使用的文本分析圖想個名字,原因是它的步驟和架構雖然經過原創性調整,但依然是多樣方法與觀念知識的混合應用,包括概念圖、金字塔原理、語意空間、閱讀歷程、概念化、建構主義……等。但是總編輯提醒,雖然這方法是融合的應用,也需要一個能將這些內容概括起來,被記憶和稱呼的名稱,方便說明與學習。確實是如此,所以我概括這個文本分析的兩個特徵,第一個是讓思考可以看見的建構歷程,第二個是以圖的形式操作,統合「建構」與「圖式」這兩個最容易辨識的特徵,我就以「建構圖式文本分析」作為我個人,也是這本書中介紹分享文本分析方式的名稱。

在命名過程中,有一個奇妙的環節讓這個名稱更適切地表達此文本分析方法的深度。為什麼會用「圖式」而不是「圖示」?這不僅是因為這個文本分析的操作與過程是以圖的形式呈現,若您進一步搜尋「圖式」的英文會發現,它正是我們熟悉的「Schema基模」的另一個翻譯。

基模在心理學中是一種思維和心理知識結構,以抽象和概括的形式包含有關特定對象或概念的訊息,用來組織資訊的類別及其間的關係。基模也被描述為個人主觀認知的心理結構,形塑個人觀點的框架,或用於組織和感知新資訊的系統。因此,基模控制著人們的感知和訊息處理,進而影響人的行為。

寫作溝通是人的重要行為,傳達人們透過感知處理訊息的結果,因此,可以將文本視為通往心靈的路徑。這正是「建構圖式文本分析」的核心理念,透過文字建構的表徵與概念,深入覺察作者與讀者心智領域的活動。由於「圖式」這個詞既能表達外在形式,又具有閱讀與認知心理的深層內涵,所以將它作為名稱的一部分。

這本書在構思時是為讀者的需要而寫,但在書寫的過程中反而是一個自我探索、整理與學習的歷程。每一個字詞與段落,都記錄我對自己閱讀和理解的發現與思考。出版社對這本書原有的期待是有具體的例子和清晰的說明,本來不該有太多感性的語言,但是請原諒我在某些段落的說明中,不經意流露出的感性描寫。如果您讀到那些段落時,就讓理智暫時休息一下,放開你感性的心去體驗閱讀到的文字,或許某種感受會悄然浮現,在那一刻你會發現,深刻的理解是一種內在的甦醒。



【試閱文2】

閱讀的無限可能

這本書從文本是立體的觀念開始,透過一篇篇的例子與背後原理的說明,帶領讀者穿越建築與文本在結構上的共通性,理解文本如金字塔般的脈絡與層次架構,體會訊息與概念轉化的重要性。在學習建構圖式文本分析的同時,我們不僅在剖析文字,更是透過閱讀重整自身的基模,逐步展開對文本與心靈更為深層的理解。走到這裡,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即將翻過,但這並非閱讀與探索的終點,而是新思考的開端、新方法的起點。

當我們開始閱讀,表面上似乎僅是為了吸收訊息,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重塑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重新定義自我與周遭的關係。正如建築師透過設計建構空間,我們在每一次閱讀中,運用文字來建構自己的認知世界,重新整理我們對生活的感知與意義。

這本書中所分享的每一個方法與觀念,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工具,更是為了讓讀者在閱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感。每一個文本都是一座等待探索的建築,每一段文字都蘊含著值得理解的脈絡與情感。當我們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懂得如何層層剖析、融會貫通,便能在文本中打開隱藏的空間,遊走於作者為我們建構的多重意象之間。

數位時代的浪潮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為閱讀帶來了新的面貌與挑戰。如今,閱讀不再僅僅是翻開一本書的行為,各式各樣的資訊透過網路、社交媒體和數位平台滾滾而來,訊息變得複雜、破碎且真假難分。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文字的理解,而是如何在資訊的洪流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並建立自己的判斷與觀點。同時,閱讀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與AI、大數據等科技協作的過程。雖然AI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整理訊息、標記重點,甚至生成摘要,但真正的理解、批判性思考和價值判斷,依然需要依賴我們自身的能力與智慧。當演算法根據我們的行為推送內容時,我們是否能保持獨立思考,不被資訊的洪流淹沒?這是數位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挑戰。

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了無限可能,但也需要持續深化對閱讀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在與AI協作的過程中保持主動權。這本書中的方法,正是希望幫助你在這樣的閱讀挑戰中,透過建構圖式文本分析,將閱讀的過程具象化、結構化,搭建一座由訊息與概念構成的建築,從細節入手,逐步理清脈絡,提煉出最核心的觀念,讓閱讀成為一種有系統、有方向的探索。

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次與世界的對話,也是一次自我內心的探索。無論是面對書本中的知識,還是網絡上的碎片資訊,這些閱讀的方法都能幫助我們建立清晰的認知結構,讓我們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記憶,而是深入到意義的核心。

學會如何有效地閱讀,已成為我們面對複雜世界的核心能力之一。這本書不僅剖析了文本結構,更引導我們深入思考閱讀的本質。我們需要一雙能穿透文字表面的眼睛,一個能提取核心意義的思維模式,以及一顆敢於質疑和探索的心。這些都能透過書中所介紹的系統化閱讀方法來實現,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後的意圖,辨別出值得深思的內容,並避免被過度簡化的數據和結論所影響。

閱讀的力量不僅在於學習知識,更在於重塑我們的世界觀,帶領我們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在陌生中找到理解。這本書不僅是寫給教育者、學生、家長,更是寫給每一位願意用心閱讀、願意在字裡行間找到自我的人。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閱讀路上的夥伴,陪你經歷我在撰寫過程中那份驚喜與啟發。願我們都能在閱讀的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不斷探索、不斷成長。閱讀無止境,願你我在每一次翻頁中,都能在閱讀中找到力量,發現屬於自己的無限可能。

謝謝你,陪我走到這裡,讓我們在閱讀中再相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