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溝通在乎的是感受,而非對錯
述情作為一種能力,對於表達自己、與人溝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沒有述情的能力,我們就難以真正地讓別人理解我們,也難以真正地與別人建立心與心的連結。
遺憾的是,我在這些年的工作中發現,述情這種能力目前尚未被更多人認識和熟練掌握。最直接的原因是很多人從小成長的環境中缺少述情的氛圍,換句話說,即沒有養成習慣時刻覺察與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實際的生活中,很多人更在意是非對錯、面子等,而非自己的感受。
這會為人們的心理健康、情感生活、人際關係,甚至職業發展等帶來不利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不少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像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人們也不會意識到網路的缺失會為生活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當中,從小到大會聽到很多人在聊天、溝通,甚至吵架。如果仔細去聽大家所說的內容,就不難發現除了最近發生的新鮮事等資訊外,他們所表達的不是對某些人事物的看法、評價,就是抱怨等情緒的宣洩。即便在聊天的內容涉及眼前這個人時,大家也都很少提及自己的感受。
例如,大家通常會說:
「你這麼做是不是不太好?」
「你這個人太不夠意思了!」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還說我自私!好,既然我自私,以後你的事情別找我了。」
「那個人很厲害。」
「這個人超差勁。」
但以上這些,都不是述情。
述情──簡單來說就是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這也是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核心。在很多情況下,溝通的目的除了傳遞資訊以外,就是要獲得彼此在感受層面上的理解與共鳴。人際之間,不談感受的溝通根本算不上心與心的交流,而是沒有敞開心扉的溝通,其深度與品質也都是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身處人群中,在心靈層面上仍是一座孤島。
不過,雖然述情這個概念尚未能廣為人知並掌握,但這種表達方式卻也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古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中所說的「動之以情」雖然並不完全直接等同於述情,但也足以說明古人早就懂得要想使溝通有效,表達和關注感受是必不可少的。
近代以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心理學界對述情也有了更多的關注和研究。不少心理學家注意到了述情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他們發現那些不會述情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
二十世紀七○年代, 已經有心理學家定義了 「述情障礙」(Alexithymia)此一概念,也有心理學家稱之為情感難言症,並明確指出了不會述情不僅是一種情緒表達方面的障礙,也是一種對自己情緒覺察的缺失。心理學家還發現對這些人進行談話式的心理治療也較為困難,因為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此後,心理學家們陸續開發出了一些量表,以此來幫助人們測量自己是否存在「述情障礙」。
後續的心理學家也在持續關注述情,並取得了一些理論發展。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的一致性溝通理論,主張溝通時要表裡一致,還要兼顧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以及當時的情境,其中表達自己感受的部分就有述情的色彩。她的理論強調「表裡一致的第一層次著重在與我們的感受保持接觸,接納它們,向別人承認它們,以及對它們進行處理」。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學生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Rosenberg )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理論模型,主張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而非暴力相向,其理論核心也包含了述情的內涵。
可以說當前但凡一個心理學家在談溝通,就一定是少不了述情這個內容,因為人與人之間最深入的溝通一定包含了感受層面的交流。
不過,他們所探討的往往都是整個溝通過程,同時兼顧了述情和共情兩種能力,既關注到了表達自己感受的方面,也關注到了聆聽、理解、接納對方感受的方面。薩提爾的理論甚至關注到了溝通時彼此所處的情境這個角度。這些都屬於宏觀地研究人與人之間整個溝通過程的做法,其意義和貢獻都是非常重大且卓越的。
相對他們的研究,我想要探討的則更微觀一些。首先,我只想著重在述情上,也就是關於表達自己的這個部分,這與前人既關注表達自己,又關注傾聽、理解對方有所不同。我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聚焦於對述情的深入探討,讓大家可以對述情的概念和意義有更深的理解,對述情能力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更多關注。
其次,我也覺得在實際的生活中,相對於理解他人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被不少人忽視得更嚴重一些。比如,單就「共情」和「述情」這兩個詞而言,我相信對「述情」一詞感到陌生的人肯定會更多一些。如果有一天大家對「述情」這個詞的熟悉程度也能像對「共情」一樣,我想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同時,我還想從精神動力學(Psychodynamics)的角度更深入地探討述情這種能力的心理背景及形成原因,以及那些不擅長述情的人的心理原因,從而方便大家更有針對性地結合自身情況去學習和提升述情能力。
除此之外,我還會介紹一些述情的方法、時機、句型等,方便大家實踐;還設計了練習,並提供了常用感受詞的例句,希望可以對讀後的自我練習有所幫助。
希望我所做的工作是深入和細化前人的貢獻,也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人提升述情能力,從而擁有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
本書中的案例,大多來自我的親身經歷或觀察,希望這樣可以更貼近大家的生活,便於理解。為了保護學員和來訪者的隱私,書中所涉及的案例都已經進行了抽象化和匿名化處理,並不會特指某個具體的學員或來訪者。
十幾年來參加我線下課程的學員在課後給予的回饋,讓我對於述情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對於我完善本書的理論系統很有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感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劉汝怡女士在本書成稿和出版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述情這種能力是很多人所不熟悉的,對於那些說話時喜歡講道理、論對錯的人而言,想要發展這種能力無異於重新學習說話,的確是一個需要下點功夫的過程。不過,當你開始使用這樣的方式與人溝通時,你可能很快就會發現它的效果與魅力了。
如果你以前並不擅長述情,如果你希望在生活中可以獲得另一半、父母、朋友、同事、孩子……更多的理解,那就可以從這本書開始,透過練習提升自己的述情能力。
述情,是用自己內心深處的柔軟去連結他人內心深處的柔軟,就像是從自己的內心伸出一根觸角,去連結從他人內心深處伸出的觸角。一旦連結成功,你就不再是獨自一個人,也不再孤獨,而是與他人在一起、與這個世界在一起。
希望我們都能有與自己在一起的人!
希望這本書能對你有所幫助!
趙永久
二○二二年二月三日於北京
述情作為一種能力,對於表達自己、與人溝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沒有述情的能力,我們就難以真正地讓別人理解我們,也難以真正地與別人建立心與心的連結。
遺憾的是,我在這些年的工作中發現,述情這種能力目前尚未被更多人認識和熟練掌握。最直接的原因是很多人從小成長的環境中缺少述情的氛圍,換句話說,即沒有養成習慣時刻覺察與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實際的生活中,很多人更在意是非對錯、面子等,而非自己的感受。
這會為人們的心理健康、情感生活、人際關係,甚至職業發展等帶來不利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不少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像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人們也不會意識到網路的缺失會為生活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當中,從小到大會聽到很多人在聊天、溝通,甚至吵架。如果仔細去聽大家所說的內容,就不難發現除了最近發生的新鮮事等資訊外,他們所表達的不是對某些人事物的看法、評價,就是抱怨等情緒的宣洩。即便在聊天的內容涉及眼前這個人時,大家也都很少提及自己的感受。
例如,大家通常會說:
「你這麼做是不是不太好?」
「你這個人太不夠意思了!」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還說我自私!好,既然我自私,以後你的事情別找我了。」
「那個人很厲害。」
「這個人超差勁。」
但以上這些,都不是述情。
述情──簡單來說就是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這也是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核心。在很多情況下,溝通的目的除了傳遞資訊以外,就是要獲得彼此在感受層面上的理解與共鳴。人際之間,不談感受的溝通根本算不上心與心的交流,而是沒有敞開心扉的溝通,其深度與品質也都是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身處人群中,在心靈層面上仍是一座孤島。
不過,雖然述情這個概念尚未能廣為人知並掌握,但這種表達方式卻也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古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中所說的「動之以情」雖然並不完全直接等同於述情,但也足以說明古人早就懂得要想使溝通有效,表達和關注感受是必不可少的。
近代以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心理學界對述情也有了更多的關注和研究。不少心理學家注意到了述情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他們發現那些不會述情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
二十世紀七○年代, 已經有心理學家定義了 「述情障礙」(Alexithymia)此一概念,也有心理學家稱之為情感難言症,並明確指出了不會述情不僅是一種情緒表達方面的障礙,也是一種對自己情緒覺察的缺失。心理學家還發現對這些人進行談話式的心理治療也較為困難,因為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此後,心理學家們陸續開發出了一些量表,以此來幫助人們測量自己是否存在「述情障礙」。
後續的心理學家也在持續關注述情,並取得了一些理論發展。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的一致性溝通理論,主張溝通時要表裡一致,還要兼顧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以及當時的情境,其中表達自己感受的部分就有述情的色彩。她的理論強調「表裡一致的第一層次著重在與我們的感受保持接觸,接納它們,向別人承認它們,以及對它們進行處理」。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學生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Rosenberg )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理論模型,主張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而非暴力相向,其理論核心也包含了述情的內涵。
可以說當前但凡一個心理學家在談溝通,就一定是少不了述情這個內容,因為人與人之間最深入的溝通一定包含了感受層面的交流。
不過,他們所探討的往往都是整個溝通過程,同時兼顧了述情和共情兩種能力,既關注到了表達自己感受的方面,也關注到了聆聽、理解、接納對方感受的方面。薩提爾的理論甚至關注到了溝通時彼此所處的情境這個角度。這些都屬於宏觀地研究人與人之間整個溝通過程的做法,其意義和貢獻都是非常重大且卓越的。
相對他們的研究,我想要探討的則更微觀一些。首先,我只想著重在述情上,也就是關於表達自己的這個部分,這與前人既關注表達自己,又關注傾聽、理解對方有所不同。我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聚焦於對述情的深入探討,讓大家可以對述情的概念和意義有更深的理解,對述情能力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更多關注。
其次,我也覺得在實際的生活中,相對於理解他人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被不少人忽視得更嚴重一些。比如,單就「共情」和「述情」這兩個詞而言,我相信對「述情」一詞感到陌生的人肯定會更多一些。如果有一天大家對「述情」這個詞的熟悉程度也能像對「共情」一樣,我想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同時,我還想從精神動力學(Psychodynamics)的角度更深入地探討述情這種能力的心理背景及形成原因,以及那些不擅長述情的人的心理原因,從而方便大家更有針對性地結合自身情況去學習和提升述情能力。
除此之外,我還會介紹一些述情的方法、時機、句型等,方便大家實踐;還設計了練習,並提供了常用感受詞的例句,希望可以對讀後的自我練習有所幫助。
希望我所做的工作是深入和細化前人的貢獻,也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人提升述情能力,從而擁有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
本書中的案例,大多來自我的親身經歷或觀察,希望這樣可以更貼近大家的生活,便於理解。為了保護學員和來訪者的隱私,書中所涉及的案例都已經進行了抽象化和匿名化處理,並不會特指某個具體的學員或來訪者。
十幾年來參加我線下課程的學員在課後給予的回饋,讓我對於述情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對於我完善本書的理論系統很有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感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劉汝怡女士在本書成稿和出版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述情這種能力是很多人所不熟悉的,對於那些說話時喜歡講道理、論對錯的人而言,想要發展這種能力無異於重新學習說話,的確是一個需要下點功夫的過程。不過,當你開始使用這樣的方式與人溝通時,你可能很快就會發現它的效果與魅力了。
如果你以前並不擅長述情,如果你希望在生活中可以獲得另一半、父母、朋友、同事、孩子……更多的理解,那就可以從這本書開始,透過練習提升自己的述情能力。
述情,是用自己內心深處的柔軟去連結他人內心深處的柔軟,就像是從自己的內心伸出一根觸角,去連結從他人內心深處伸出的觸角。一旦連結成功,你就不再是獨自一個人,也不再孤獨,而是與他人在一起、與這個世界在一起。
希望我們都能有與自己在一起的人!
希望這本書能對你有所幫助!
趙永久
二○二二年二月三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