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序言】布局東南亞大未來
文/林奇伯
「風口浪尖,烈火烹油」,可說是當代東南亞的最佳寫照。
「風口浪尖」表現在地緣政治。中國「一帶一路」和美國「印太戰略」兩道大浪在這裡交會,彼此都想把對方蓋過去。再加上印度、韓國、台灣等國家的戰略簇擁,多方潮浪終於在南海激起驚濤波瀾,世界新興火藥庫儼然成形。自此,南海議題不再只是經濟海域之爭,更是關乎全球三分之一海上貿易航道暢通與否的保衛戰。
南海交鋒最激烈的中菲兩國都在積極組隊。菲律賓方面,除了美菲「肩並肩」演習,二○二四年菲律賓各和日本、越南、美加澳舉辦首次聯合演習。中國則把遠在最北邊的俄羅斯找來插手,壯大聲勢。
南海主權聲索雖多達七個國家,但數十年來風平浪靜,直到中國二○一三年開始積極興建人造島,打破了區域默契,引發西方國家「自由航行」憂慮,深怕一個疏忽,南海被中國併吞為內海,歐美日陣營反倒必須突破中國新布置的人工咽喉點。
不過,有爭奪就有盤整,對競逐之國來說,對弈方的每一個失策,都是己方的戰略利多。
東南亞的時代際遇,正是台灣的未來機遇
「烈火烹油」則反映在地緣經濟上。全球供應鏈重組,企業從中國出逃,東南亞成為全球第三大投資目的地。對比印度,東南亞投資環境更為多元,各國產業多已扎下良好根基,勞動素質與政府效率均佳,各業態上下游廠商可依自身調性,選擇稅賦、土地或基礎建設相對有利的地點,整廠遷移或友廠相招,就近形成新產業聚落。
而且,東南亞逐步從「生產基地」轉型為「消費市場」,多數國家正迎接人口紅利,政府也推出相對應利多政策,例如泰國的「東部經濟走廊」、馬來西亞的「工業4.0」與「數位馬來西亞」等,爐灶火勢正旺。此時又逢美中大力加持,東帝汶入列東協,區域合作組織與東南亞十一國輪廓終於完整相扣合,地緣經濟就好似熾烈大火烹煮肥美油脂,錢潮滾滾沸騰,四處噴濺。
東南亞的時代際遇,幾乎就是台灣的未來機遇。台灣既有推動多年的新南向政策,又有文化熟悉感的優勢,人才與企業前進東協正是好時機。《地緣政治:東南亞利多交會》就以深刻、多元的解析,與讀者走進東南亞現場,一同布局大未來。
第一章
【東南亞利多交會】
文/林俊宇
──東南亞炙手可熱,商機與戰略激烈交會。理解東南亞地緣,即理解強權在衝突與利益間的聰明權衡,是台灣思考未來布局的最佳場域。──
古今四大浪潮簇擁,大戰略成局關鍵
東南亞,自古就是國際勢力的交會地,利益湧動,驚濤拍岸,各種大戰略與小算盤能否成局,全看東南亞這一盤棋。
歷史上,東南亞受過印度、中國、伊斯蘭與西歐四道強勢文明沖刷,在地種族試著與外來勢力融合,成就出「被動包容」的地緣特質,形成多國家、多種族、多宗教、多人口的社會面貌。
當代,又有四股浪潮在此吹襲拍打,相互競合。
第一股浪潮是中國的「一帶一路」。中國以金援與軍事軟硬兼施,使用投資和建設當作「胡蘿蔔」,拿南海填海造島當作「棒子」,讓東南亞國家得到大筆資金挹注的同時,又受到陸權擴張思維的威脅,南海衝突一觸即發。
中國希望在東南亞建立跨國經濟走廊、多模式海陸運輸路線、油氣管道和電網等網絡,並試圖突破「麻六甲困境」,分散中國的貿易路線地緣政治風險。
東南亞因為中國支援,公共建設突飛猛進,再加上當地的人口紅利與新創活力,經濟發展頗有烈火烹油之勢。但高額貸款與大張旗鼓的開發,也讓多國踏入債務陷阱,走向「讓渡主權」的不歸路。
第二股勢力是美國的「印太戰略」。美日澳印四大國聯手,再納入新加坡、越南、菲律賓、台灣四小國,劍指中國,鎖緊島鏈防線,試圖讓東南亞政經勢力再平衡。
第三股布局是印度的「東進政策」,代表「全球南方」第三極勢力的覺醒與壯大,用以化解中國「一帶一路」與「珍珠鏈」戰略威脅,積極建立地緣夥伴關係。
第四股籌謀則是由周邊國家纏繞而成,包括韓國強調中等強國治理全球的「新南方政策」、台灣以經濟軟實力布局的「新南向政策」等,在大國棋盤中與東南亞攜手,創造地緣經濟的合作與穩定。
風中之竹:巧妙的被動者,主動形塑新世界
東南亞在新世紀裡炙手可熱,政治與經濟利多交織,大國合縱連橫,小國折衝生存,各方勢力彼此滲透和抗衡,小火花也能引爆大盤整。因此,東南亞發展出一套政治弄潮兒與權力平衡點的地緣智慧,也就是「竹子外交」和「等距外交」。
在古今列強競逐中,東南亞很早就由泰國起頭,形成「以被動者角色,主動形塑新秩序」的思維,並擴及域內多數國家,甚至成為東協內部的默契。
這種智慧被形容為「風中之竹」──擺動於列強之間,猶如竹子般柔軟堅韌,搖擺而不折斷;各種勢力激烈推湧,只讓它得到更多主動的機會,擁有更活力喧嘩的能量。
尤其中美貿易戰開打後,供應鏈從中國外移,全球投資湧進,無論是政治戰略或經濟布局,各國擁有都爭著成為「東協+N」的那一個「N」。這給予以東協為主體的東南亞各國點不點頭合作的權力。東南亞以「被動者」的姿態,巧妙地把「主動權」掌握在手裡,教化企圖涉入該地緣的外來勢力,真正成為新局勢的決定者。
命定的「十字路口」,從巴爾幹走向烏托邦
從地理位置來看,東南亞註定擔任「十字路口」的角色。它南北向連結亞洲與大洋洲,東西向連通太平洋與印度洋,擁有全球最狹長的半島、為數最多的島嶼,咽喉點海峽密布全境,扼守了全球能源重要航道。
在地形上,東南亞又分為「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兩個區塊,統稱為「大陸東南亞」與「海洋東南亞」。這也說明了,東南亞既是歐亞大陸的一部份,也是第一島鏈的南半段,在地緣政治學上是典型的陸權、海權與邊緣地帶彼此相互交鋒之處。
冷戰時期,中南半島有「亞洲巴爾幹」之稱,美中兩國介入地緣競逐,發動代理人戰爭,連冷戰最緊繃的歐洲都未有過如越戰般火爆的情勢。而今日,中美貿易戰打得火熱,資金和供應鏈轉入東南亞,時勢又讓東協化身主導全球利多的「經濟烏托邦」。
東南亞經歷二戰與冷戰,從西方殖民地逐漸底定成十一個國家的格局。區域裡彼此克制,存異求同,東協花了五十多年,納入域內不同政體的國家,訂定六項行為準則,採用共識決原則,形成「東協默契」,嶄新的地緣認同和歐盟東西對照。最明顯的例子是,近年緬甸內亂不斷,但東協各國仍謹守分際,不涉入或批判該國內政。東協以人為力量箍攏巨大差異的傑出成果,甚至有學者倡議應該頒給東協一座諾貝爾和平獎。
東協與歐盟最大的不同的是,東協未要求會員國要放棄主權爭議,而是透過區域安全與協調建制的方式處理,倘若爭議無法解決,則訴求國際法庭仲裁。
最創新的經濟,最騷動的黑天鵝
人口紅利、地理位置、中產階級、消費力,是未來最被看好的東南亞經濟體質。即使土地幅員廣大,地形破碎,多數基礎建設不足,東南亞新創企業卻能把社會痛點轉化為消費商機,短短十年間,一舉爆發出三十幾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獨角獸企業。
不過,在風光的背後,東南亞也有著最複雜的地緣隱憂,地緣黑天鵝拍翅聲音隱約可聞。包括南海主權爭議、債務陷阱、猖獗海盜、毒品走私與人蛇集團、跨國電信詐騙、恐怖攻擊、排華浪潮與種族清洗議題,讓此地蒙上種種不確定的陰影。
尤其是,全球主權爭議最複雜的地帶──南海,有多達七個國家聲索主權。雖然東南亞國家共同的默契是不要動用到武力,但中國在南海積極建立人造島礁、機場跑道,並不斷與菲律賓和越南發生摩擦,和諧海域在十年間變成全球最緊張的火藥庫,隨時可能爆發激烈衝突。有人形容,中國的「九段線」形狀就像伸往東南亞的「紅色舌頭」,東南亞如何嚴防被地緣天敵一口吞下,或趁機裂解東協內部和諧,是當前最迫切的地緣政治課題。
台灣該如何布局?地緣政治是解答
東南亞與台灣有最緊密的連結。同為島鏈的一環,台商是東南亞的第一批投資者,也是產業界最早從中國出走的先行人。台灣從李登輝總統時代起,有三位總統提出過南向政策,並從初期「分散西進風險」的功能,轉變為率先擁抱地緣經濟利多,為台灣在國際交相擘劃的東協地緣區域占據領先位置。
李登輝政府在一九九○年代推出「南向政策」,希望台商往東南亞發展。二○○三年,面對亞洲金融風暴後的情勢,陳水扁政府推出「新南向政策」,同時側重經濟、文化、教育等面向的交往。二○一六年,蔡英文政府成立總統府「新南向辦公室」,將南向範圍從東南亞擴大到南亞和大洋洲等國家。
從台商的「備位」,到「首選區」
隨著中國投資環境驟變,東南亞從台商的「備位」變為「首選區」。接下來,台灣有需要因應時勢,推出全新的「4.0版新南向政策」?重點又應該是什麼?
從企業與人才的角度來看,面對新商機,該如何吃到大餅?當前東南亞有哪些國家適合台商建立「生產基地」?
從國防安全的視角分析,同為島鏈防線,在南海火熱衝突的時刻,台灣與東南亞各國有什麼軍事合作的可能?從國家總體布局的面向來看,台灣又該如何在東南亞的崛起中占到絕佳位置?台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與東南亞軍事的機會之窗?
東南亞,這個中等國家最多的地帶,既是新供應鏈應許之地、獨角獸企業最佳孵化場,也正迎接著「東南亞元」世紀的來臨。
未來,東南亞將決定台資企業的續航力。然而,台灣人最熟悉的東南亞,國情與歷史複雜,也最容易讓人霧裡看花。接下來就先從秒懂東南亞地緣政治特色開始,層層剝開強權在衝突與利益間的聰明權衡,以主動者的姿態,進入這個被動者主導的國際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