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峰值體驗2

特價47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內容試閱1】
其實不管哪個牌子的黑巧克力,只要純度超過70% 以上都不好入口,這是黑巧克力的產品特性。選擇黑巧克力這個賽道,就需要認知一個前提事實,在消費者心目中,高純度黑巧克力已經佔據一個心智,就是苦,這個心智標籤很確定。
所以,當初每日黑巧砸重金行銷,讓消費者去吃第一口黑巧克力,消費者買之前本來就覺得可能不會好吃,但因為王一博的代言還是買了,一吃發現「果然跟我想的一樣,不好吃」,花了大錢,結果首單即終單,比賽結束,根本就是品牌惡夢。
既然吃黑巧克力的難度這麼高,到底是誰在吃?經過洞察,我們發現每日黑巧高純度黑巧的消費主力,是健身人群。黑巧克力的抗氧化力高,低GI,其中的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燃燒卡路里,對健身族群來說完全正中下懷。我後來都笑稱,每日黑巧這款產品,就是專門賣給「吃得苦中苦」的人。
但你認為,這些在乎健康、吃得苦中苦的健身族群,是多還是少?這個賽道是大還是小?想也知道,這賽道是小的,小賽道就會愈做愈窄。
第一性思維,打開黑巧克力的全新賽道
後來我是怎麼幫助每日黑巧的呢?讓我們先回歸到吃巧克力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人為什麼會想要吃甜食?為什麼想要吃巧克力?
是的,就是想要快樂,想對自己好一點。要甜,要絲滑,要濃、醇、香,入口即化,要吃了以後開開心心的。這些都是吃巧克力最底層的心理需求。滿足了這一點,消費者才會一吃再吃,一買再買。
而98% 黑巧克力的產品特性,並不符合巧克力的第一性。吃黑巧克力不會給人帶來幸福快樂的感受,所以很難一吃再吃,也難怪消費者首單即終單。
話說回來,牛奶巧克力就很符合第一性,它的市場大不大呢?很大,超級大。所以是不是就建議每日黑巧乾脆進軍牛奶巧克力這個大賽道?
我們要知道牛奶巧克力這個市場,已經被Godiva、瑞士蓮(Lindt)、德芙(Dove)、費列羅(Ferrero)、好時(Hershey's)、瑪氏(Mars)、雀巢這些大品牌所佔滿了。這些國際巨頭的企業規模動輒百億、千億元起跳,主要佔領的品類就是牛奶巧克力,想要在牛奶巧克力這個品類幹掉它們,想都別想,根本不可能。
那再換一個視角,巧克力這個品類,如果再往上面推一層,是什麼品類?
就是「零食」。零食才是一個巨大無比的超級賽道。
零食的第一性,就是「脆」。像是洋芋片、餅乾、爆米花、膨化食品等,這些吃起來會一口接一口的涮嘴零食,口感都是「脆」。
基於「零食就是要脆脆的」,再結合巧克力的第一性是「絲滑、濃醇香、入口即化」的概念,我們重新幫每日黑巧設計了一款新的巧克力,叫做「鮮萃黑巧」。這款新品不僅把黑巧克力變脆了,更厲害的是,在口感酥脆的同時,也兼容巧克力的第一性「入口即化」、「濃醇香」。我們成功的利用這一款產品為黑巧克力打開了零食這個大賽道。
請注意看「鮮萃黑巧」包裝上寫著「第四代巧克力提純技術SCe4」,這是一段非常高熵的訊息,會吸引沒吃過黑巧克力的人的好奇心去試試看。這個提純技術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種將巧克力中的水分真空昇華的方式,水分蒸發了,鮮萃黑巧吃起來就會呈現三段式口感:入口輕脆、絲般瞬融、醇而不膩。但消費者不用管這麼多,他只需要知道一入口真的好吃,就會一買再買。
相信你也注意到了這款「鮮萃黑巧」的三角形識別包裝,這也是我們特別為每日黑巧設計的「印記」。不但呼應了三段式口感,也從百百款的巧克力包裝中脫穎而出,超級好辨認。就算記不得品牌名,記不得產品名,都沒關係,這三角形的「印記」絕對叫人一眼難忘,「我就是要買那個三角形包裝的」,就算是滑手機購物也非常容易找到,最大程度降低了選擇障礙。
很多以前沒有吃過黑巧克力的消費者,從零食這個品類進入,第一次接觸到「鮮萃黑巧」。最初印象是又脆又甜,而且還三個零添加:零白砂糖、零代可可脂、零反式脂肪,成分非常乾淨,把吃甜食的罪惡感連同選擇障礙,一舉都給你消滅掉了。這個「鮮萃黑巧」新產品自2023年7 月上市,第一個月單包產品就賣破人民幣1,000 萬元,真正上市即爆款,至今銷量還在攀升。
所以你說這款「鮮萃黑巧」新產品,是做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其實是兩者通殺。增量市場買不買?不但買,還破圈進入了零食這個大賽道。存量市場買不買?每顆黑巧克力熱量不超過13 大卡(市售巧克力最小規格熱量約70 至100 大卡),還是純淨商品,健身人群立刻就下單了。
從每日黑巧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學習到兩件事:
1. 存量市場最容易發生倖存者偏差
不要只看到了一種人,也就是只看到你的存量,就認為那是全世界。黑巧克力當然要繼續賣給健身族群,但不能只賣給健身族群。進入零食賽道,這才是存量也要,增量也要的雙增長。
2. 增量市場最恐怖的事情就是首單即終單
消費者第一次買,就是最後一次買,你就是在品類中陪跑,花再多的錢也沒用。等錢燒完,比賽就結束。

【內容試閱2】
消費者為什麼要喝咖啡?
或許我們該問的,是他什麼時候喝咖啡(場邏輯)?
如果是一早喝,上班的那杯咖啡(場邏輯),那他要的是醒過來(人邏輯)。和人每天都要睡覺一樣,人每天早上想要醒過來,上班時就得來一杯,這是一個超級高頻事件,肯定是大賽道。
如果是下午喝,可能是會議咖啡,Coffee Break(場邏輯),他要的是「面子」,是正式的質感,要能快速大批量的點對點送達。和重要客戶開會招待咖啡,或是和老闆開會,要讓對方覺得備受重視(人邏輯),這賽道也不小。
話說回來,如果是假日休閒時光喝,那他要的可能是一杯能慢慢放鬆享用的咖啡,或許就是優質的手沖咖啡。但這種到外面店裡去享用的手沖咖啡,應該不太可能天天喝,這麼低頻的事件,賽道大小可想而知。
發現了嗎?如果只用「貨」邏輯,你就沒有看懂人們在買什麼,你在賣什麼。
TA 跟產品要雙向貼標,不同權重才能精準預測
以早上的那一杯咖啡來說,最重要的第一性是什麼?
你的交付是什麼?是的,要快,愈快拿到那一杯愈好。 速度就是你的交付。
很多人對咖啡可能會有一個執著,就是認為咖啡一定要好喝。我的意思不是好喝不重要,而是對於早晨趕上班的人來說,好喝不是最重要的,他在乎的是要能馬上拿到。在這個時刻,便利商店的咖啡就是夠快,這個「快」就是交付。而且搞不好看到這家電的櫃台前很多人排隊,他還會立刻調頭換一家。
所以如果你還在認為消費者要的就是好咖啡,就賣他手沖咖啡,要知道喝手沖咖啡是需要有空的。男女朋友約會,每個月去幾次咖啡館,喝個藝妓,喝個SOE,但有辦法常常去嗎?低頻事件,賽道立刻變小。
請不要誤解我,我並不是說就不要經營手沖咖啡了,而是我在協助各位計算哪裡最高效,哪裡才是大賽道?商業的本質是效率,如果是追求非線性增長的企業,選擇大賽道還是很重要的事。
當消費者買的不是咖啡,而是速度時,在人、貨、場的邏輯下,我們的交付就是「快」,快這個交付,必須要被大大地「加成計算」。很快能出的咖啡當然也不可以不好喝,但好喝程度只要保持一般般就好。「早晨趕上班的人」,對上「很快能出的咖啡」,這就是TA 對應產品,雙向都貼上標籤。
要注意,這個「快」,不是從做咖啡開始算,而是從消費者排隊點單開始,到拿到咖啡為止都很快,才是消費者想感受到的快。消費者急起來,連前面客人點咖啡猶豫不決,都會不耐煩的。想想看,你自己有多少次就是因為等得不耐煩,轉身就走了。所以移除點單障礙,簡化付款流程,快上加快,整體都要考慮進去。
上班那一杯咖啡要足夠快,就需要離公司近,我們就得開在他的辦公室旁邊。這叫做「分發效率」,非常重要。
分發效率分成線上、線下,線上零售的分發效率,核心是演算法,系統必須要能夠高效的將資訊推送到客戶面前,例如最準確的「猜你喜歡」推薦。
至於線下實體零售的分發效率,假設所販售的商品對消費者來說已經不是高熵訊息了,那麼店就要開在消費者身旁。試想,你會不遠千里特地跑遠路去一家店,那東西的訊息熵值肯定很高,例如買一個限量商品,或一款最新上市的VR 眼鏡。
但如果只是買杯熱拿鐵,或上健身房之類的,因為這些東西的「熵值」(後面章節會細講)已經很低了,消費者就會進入高信息增益。簡單講,消費者要的就是確定性的答案,哪裡快哪裡買,哪裡便宜哪裡好。因為我對於我要的交付已經很確定,近就好、我家旁邊那家就可以了。至於咖啡好不好喝,健身房的裝潢和設備,只要保持一般就好,物理距離近才是關鍵。
這就是分發效率帶來的高信息增益。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超級熱愛手沖咖啡,甚至跑去跟手沖咖啡世界大賽的冠軍學習過,所以常常有機會和非常專業的咖啡職人、咖啡冠軍交流。我蠻常聽到這些咖啡店老闆跟我講:「汪老師,你去的這家不行,你要去我們什麼什麼分店,那個店長手沖才是一流。」一聽到這,我就知道這家店的模式不能複製,賽道很難變大。
消費者要的是交付,而不是服務
我們會一直去一家餐廳吃飯,是因為它愈來愈好吃嗎?不是的,是這家餐廳口味穩定,每次去都一樣好吃。這就是「穩定交付」。穩定交付,才是複購的底層邏輯。
我常常舉星巴克當例子,星巴克的咖啡好不好喝,見仁見智,但星巴克絕對是世界級的穩定輸出,你每次去都可以期待拿到一致的咖啡。這個「每次都一致」,我講的幾乎是全球,任何一家星巴克你走進去,喝到的咖啡幾乎都是一樣的口味,這真是不簡單。這個交付上的確定性,才會讓客戶一買再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