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地緣政治革命的戰略:希特勒和史達林

/撰稿者:布倫丹.西姆斯(Brendan Simms),在劍橋大學擔任歐洲國際關係史的教授,同時也是地緣政治學論壇(Forum on Geopolitics)的負責人。其著作包括《Europe,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1453 to the Present Day》、《Britain's Europe: A Thousand Years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Hitler: Only the World was Enough》。/

希特勒和史達林的大戰略通常(但並非僅僅如此)是根據各自的世界觀。兩者略有不同,但相似之處也不少,值得一起探討。他們的願景深受各自對一戰及其毀滅性後果的體悟所影響,而對史達林來說,外部干預和內戰爆發影響特別深。二位獨裁者在其生涯中的多數時間裡,無論是在客觀感受和主觀認知上,都面對相關的問題和共同的敵人。因此,他們的戰略雖然在某些層面差異甚大,其相似度卻令人吃驚。兩者相較之下,希特勒更具原創性,但比較不成功。

史達林和希特勒的侵略性政策最終導致數千萬人死亡,他們之所以採取這些策略,主因是礙於恐懼,而非出自信心。兩人都認為自己的國家是歷史的受害者。希特勒認為,德國在現代化初期走錯了方向,未能建立帝國,故淪為其他帝國刀俎上的魚肉。同理,史達林將俄羅斯視為外部勢力的長期玩物。如果德國和俄羅斯過去確實遭受列強欺凌,在這兩人的認知中,德蘇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什麼便毫無疑問,那就是大英帝國和愈來愈有威脅的美國。這兩國不僅領土廣袤,而且更為重要的,他們還透過國際資本主義架構來主宰世界。



希特勒和史達林均非完全根據第一原則來發展戰略願景。希特勒很少提到影響因素,但只要仔細閱讀他的文章,就會發現他取材於不同的來源,包括美國種族主義者麥迪遜.格蘭特(Madison Grant),或許也包括地緣政治家卡爾.豪斯霍弗爾(Karl Haushofer)。至於史達林,他明確追隨列寧的傳統,終其一生尊奉他的思想。然而,最重要的是,這兩人都從各自的經驗和對各自國家歷史的認知汲取靈感。希特勒和史達林的核心經驗就是一戰和隨後的局勢,他們就在那種嚴苛的考驗中形塑戰略願景。

希特勒在整個一戰期間服役於德意志帝國陸軍,從衝突和爾後數年的動盪中獲得重要的教訓。史達林亦是如此,在此期間先是鼓吹革命,隨後在十月革命(October Revolution)後新成立的布爾什維克政府中擔任要職。希特勒長久以來不斷探究德國戰敗的原因,最後歸咎於內部和外部因素的結合。他認為自宗教改革之後,德國的統一不斷遭受各種人士破壞,包括社會主義分子、天主教徒,以及巴伐利亞分離主義分子。

希特勒認為,德國有這項弱點,所以無力抵抗英美集團、國際資本主義和「世界猶太人」(world Jewry)。在他的心中,這些強大勢力時而各行其道,時而一體共生。此外,德國礙於宗教對立、區域分歧和階級衝突,過去三百年來無法在建立帝國一事上和英美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無法餵養持續增長的人口,人民只得離鄉背井,移民新大陸,用希特勒的話來說,就是「養肥了」大英帝國和美國,甚至在一戰中擔任美軍來對抗祖國。希特勒對此人口結構弱點甚感痛苦,便據此構思隨後大部分的戰略。

在史達林的眼中,蘇聯如同歷史上的俄羅斯,由於國家「落後」而屢遭「欺凌」。他提出警告,說「落後的人只會遭人欺凌。」接著又指出,俄羅斯先前受到「蒙古可汗」(Mongol Khan)、「顎圖曼地方長官」(Turkish bey)、「波蘭立陶宛泛民族主義者」(Polish-Lithuanian pan)、「盎格魯―法蘭西資本家」(Anglo-French capitalist),以及「日本領主」(Japanese Lord)的「欺凌」和「奴役」。

史達林也認為,蘇聯將會同時被國內外敵人威脅,而且這兩條陣線的關係十分密切。

史達林在國內眼見蘇聯這個剛成立的國家遭受沙皇同情者、分離主義分子、不合作農民和黨內異議分子的破壞而無法團結一致,其中有些是實情,有些則是虛構。蘇聯的外部威脅則是林林總總,來自許多層面。史達林身為共產主義的忠實信徒,將這些勢力統稱為「資本主義世界」,蘇聯和他們不可能長期共存。在他生命的不同階段,德國、日本和波蘭所造成的危險此消彼長。然而,就長期而言,史達林認為最具威脅性的敵人就是希特勒所面對的外敵:大英帝國、美國和全球資本主義。巧合的是,希特勒視布爾什維克為國際資本主義的工具,史達林則將納粹主義視為它的傀儡。

恐懼和剝奪感,尤其是饑餓,都是這二種世界觀的核心。英國的封鎖切斷了德國的糧食進口,導致德國在一戰期間飽受缺糧之苦,戰後的情況仍然岌岌可危。德國物資的匱乏和盎格魯―撒克遜世界的富足形成強烈的對比。希特勒將自己描述為帶領全球「缺乏物資國家」(have-not)對抗富足「擁有物資國家」(have)的領袖。俄國在內戰時也是糧食不足。因此,希特勒和史達林都追求在他們認為更「平等」的基礎上重新分配世界的權力和資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