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歷史思考」
「未來」的不透明性
以下我們要試著從比較有跡可循的部分討論歷史對現實可能的益處。首先要談「未來」的不透明性。我在〈中國近代思想中的「未來」〉一文中曾對近代中國思想史中所認為的「未來」樣態進行過論述,尤其是在「社會發展規律」影響下,「未來」變得更為明確。「社會發展規律」曾經受到各方面的攻擊,卡爾.巴柏《歷史定命主義的謬誤》及以賽亞.柏林的《歷史的不可避免性》都是。然而,「未來」真的是確定的嗎?幾十年前,我所看過的一篇漫畫中,想像未來送信最快的方式是一架直升機停在每家門口,沒想到後來竟然出現了E-mail。
「未來」是沒有地圖的旅程,譬如「新冠病毒」初起時,CNN有名的一段話是Nobody knows what’s happening。一九五一年,哲學家邁克爾.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 1901-1990)曾經有一段名言:「當人在從事政治行為時,就彷彿在一個無垠無界、深邃無底的海洋上航行。在此海上既無港灣以資屏蔽,亦無淺灘可供下錨;航行既無起點更無目的。一切所努力者僅求平穩地漂浮著。這海不但是朋友,亦是敵人;而此際航行的要領乃在於利用我們所享有的傳統中所蘊含的資源與啟示,來克服每一個驚懼危疑的時刻。」「未來」是在一個無垠無界、深邃無底的海洋上航行,即使是擁有全世界最強的情報及資訊系統的美國總統川普,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時的認知、決定,也像是一隻胡亂擺盪的風向雞,或是一艘儀表板全都壞了的海上孤舟。他一開始一再強調這只是像一般流行性感冒一樣,不用驚慌,之後每天一變。BBC(二○二○年四月三日)便整理出一個影片告訴世人,川普多像一葉航向茫茫大海的孤舟。
奧克肖特也說如果以自然科學的方式來衡量,史學是無用的。現代人因為受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影響,認為有用的知識要帶有「律則」(law)的性質,但是如果人們在茫無所知的未來中,想要擁有一些「資源」與「暗示」(implication)或「線索」,則非求助歷史不可,如奧克肖特所說:「政治就是追尋傳統中的暗示。」克勞塞維茲(Carl Philip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 1780-1831)曾表示,戰爭是一個非線性的行為,故能預測的部分是有限的,但這並不表示人們不可藉由對歷史的了解,而對千變萬化的戰場實況得到某些預示。歷史雖不重複自己,但不表示不會有類似的情景發生。不是「要」如何,而是「可能」如何;不是「應該怎麼做」,而是「可以怎麼做」。卡爾(E. H. Carr, 1892-1982)在《歷史是什麼》中提到當時史學並不熱心「規律」,因此也不認為可以準確「預言」特定事件,但他仍認為可以預言「普遍」的可能性。
讀史有許多好處:我在電視節目裡看過一個印度小孩願意拿十條魚買一個故事,就是因為故事有趣。故事所涵帶的智慧、情感、美感不一定都是立即有用的,但它們像是空氣般到處都是,好像沒什麼,但人沒有空氣是活不下去的。聽交響樂有什麼用?實際上可能沒有,但同一首曲子一遍一遍地聽,就會產生陶冶人生的一種樂趣。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說道德是可以教的,他認為教導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系統的哲學來教導,一種是告訴你歷史故事。最後他選擇了後者,因為歷史比哲學概念更容易教導一個人的道德。可見自古以來有許多人認為,在人的養成教育上,具體的歷史比抽象的哲學更有用。一位現代的中國文人說得好,經書只是一些「準提咒」,歷史才是「孽鏡臺」,前者只是幾句簡單的咒語,而後者是地府的一面石鏡,可以照出人們生前所做各種惡事—也就是說歷史能幫我們「照出」人類世界的前因後果。
歷史也幫助人們塑造根源感、社群認同感、一體感。人類與動物之不同是人類有根源感,譬如孤兒或被領養的小孩想知道自己的身世,這都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所不能沒有的根源感。思古幽情也幾乎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感情。人們為何要千里迢迢地去看陽關?因為陽關的歷史使得這片黃土有了無比的情意,「歷史」給「地理」染上了顏色,這是歷史的「點染」作用。
一九三三年,楊絳(一九一一—二○一六)因家人介紹與錢穆(一八九五—一九九○)同車從蘇州去北京時,經過許多古戰場。楊絳回憶說:「過了徐州,錢穆的話多起來了。窗外一片荒涼,沒有山,沒有水,沒有樹,沒有莊稼,沒有房屋,只是綿延起伏的大土墩子。火車走了好久好久,窗外景色不改。我歎氣說:『這段路最乏味了。』賓四先生說:『此古戰場也。』經他這麼一說,歷史給地理染上了顏色,眼前的景物頓時改觀。我對綿延多少里的土墩子發生了很大的興趣。賓四先生對我講,哪裡可以安營(忘了是高處還是低處),哪軍可以衝殺。儘管戰死的老百姓朽骨已枯、磷火都曬乾了,我還不免油然起了弔古之情,直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在望,才離開這片遼闊的『古戰場』。」日本人在餐廳吃一塊羊羹時,為什麼要強調那是川端康成(一八九九—一九七二)吃過的?為什麼到巴黎的人,會想到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常去的花神咖啡廳(Caffé Florian)喝上一杯?歷史的點染,使得人們對周圍的情境產生了情感與樂趣,這些情感與樂趣能幫助煩悶、憂鬱的人,也可能因一卷史書、一首古詩、一首音樂等等,幫人從深淵中解脫。我一向主張「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美感的分享,歷史的講述,可能決定人生的一段緣分,也可能拉近兩個陌生的商人而成就一筆生意。
除了前述種種之外,歷史同時記錄下偉大的事跡,榮耀眾英雄,使得人們永遠記得他們。當然這也包括記錄惡劣、懦弱的行跡,使得人們永遠譴責他們。人們受益於歷史的方式還非常多,有時候是受一個故事啟發、一些人物的典型,一些胸懷、一些規模、一些感受、一些觀看思考的架構與方式;或者是因著遺物、古跡、遺址,而產生思古之幽情,或與古人一體的感覺、一種認同的能力。
古希臘悲劇有淨化人心的作用,讀史亦然,歷史中的事例使我們意識到內心底層潛伏的思緒,藉由歷史故事而向外疏導。它也幫助人們形成「自我的了解」(self-understanding),一如戲劇家阿鐸(Antonin Artaud, 1896-1048) 說:「它逼使人正視真實的自我,撕下面具;揭發謊言、怯懦、卑鄙、虛偽。它撼動物質令人窒息的惰性,這惰性已滲入感官最清明的層次。它讓群眾知道它黑暗的、隱伏的力量,促使他們以高超的、英雄式的姿態面對命運。」我們的內心是一個共鳴箱,歷史撩撥琴弦,人們想看電影,想看故事,即如想看史書。個人常在讀史中生起莊嚴、悲涼的感覺,一如聽古典音樂,一方面激發情感,一方面淨化內心世界。人們內心像一萬盞燈,沒有相應的外在促緣(開關—電力),不能加以開啟,而歷史是開啟的動力之一。
當然,對於一般人而言,歷史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充實、求知、享受快樂、美感、教養、陶冶、認同、情感(來源感、一體感等)。這些是常識,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感受得到的。
「未來」的不透明性
以下我們要試著從比較有跡可循的部分討論歷史對現實可能的益處。首先要談「未來」的不透明性。我在〈中國近代思想中的「未來」〉一文中曾對近代中國思想史中所認為的「未來」樣態進行過論述,尤其是在「社會發展規律」影響下,「未來」變得更為明確。「社會發展規律」曾經受到各方面的攻擊,卡爾.巴柏《歷史定命主義的謬誤》及以賽亞.柏林的《歷史的不可避免性》都是。然而,「未來」真的是確定的嗎?幾十年前,我所看過的一篇漫畫中,想像未來送信最快的方式是一架直升機停在每家門口,沒想到後來竟然出現了E-mail。
「未來」是沒有地圖的旅程,譬如「新冠病毒」初起時,CNN有名的一段話是Nobody knows what’s happening。一九五一年,哲學家邁克爾.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 1901-1990)曾經有一段名言:「當人在從事政治行為時,就彷彿在一個無垠無界、深邃無底的海洋上航行。在此海上既無港灣以資屏蔽,亦無淺灘可供下錨;航行既無起點更無目的。一切所努力者僅求平穩地漂浮著。這海不但是朋友,亦是敵人;而此際航行的要領乃在於利用我們所享有的傳統中所蘊含的資源與啟示,來克服每一個驚懼危疑的時刻。」「未來」是在一個無垠無界、深邃無底的海洋上航行,即使是擁有全世界最強的情報及資訊系統的美國總統川普,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時的認知、決定,也像是一隻胡亂擺盪的風向雞,或是一艘儀表板全都壞了的海上孤舟。他一開始一再強調這只是像一般流行性感冒一樣,不用驚慌,之後每天一變。BBC(二○二○年四月三日)便整理出一個影片告訴世人,川普多像一葉航向茫茫大海的孤舟。
奧克肖特也說如果以自然科學的方式來衡量,史學是無用的。現代人因為受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影響,認為有用的知識要帶有「律則」(law)的性質,但是如果人們在茫無所知的未來中,想要擁有一些「資源」與「暗示」(implication)或「線索」,則非求助歷史不可,如奧克肖特所說:「政治就是追尋傳統中的暗示。」克勞塞維茲(Carl Philip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 1780-1831)曾表示,戰爭是一個非線性的行為,故能預測的部分是有限的,但這並不表示人們不可藉由對歷史的了解,而對千變萬化的戰場實況得到某些預示。歷史雖不重複自己,但不表示不會有類似的情景發生。不是「要」如何,而是「可能」如何;不是「應該怎麼做」,而是「可以怎麼做」。卡爾(E. H. Carr, 1892-1982)在《歷史是什麼》中提到當時史學並不熱心「規律」,因此也不認為可以準確「預言」特定事件,但他仍認為可以預言「普遍」的可能性。
讀史有許多好處:我在電視節目裡看過一個印度小孩願意拿十條魚買一個故事,就是因為故事有趣。故事所涵帶的智慧、情感、美感不一定都是立即有用的,但它們像是空氣般到處都是,好像沒什麼,但人沒有空氣是活不下去的。聽交響樂有什麼用?實際上可能沒有,但同一首曲子一遍一遍地聽,就會產生陶冶人生的一種樂趣。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說道德是可以教的,他認為教導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系統的哲學來教導,一種是告訴你歷史故事。最後他選擇了後者,因為歷史比哲學概念更容易教導一個人的道德。可見自古以來有許多人認為,在人的養成教育上,具體的歷史比抽象的哲學更有用。一位現代的中國文人說得好,經書只是一些「準提咒」,歷史才是「孽鏡臺」,前者只是幾句簡單的咒語,而後者是地府的一面石鏡,可以照出人們生前所做各種惡事—也就是說歷史能幫我們「照出」人類世界的前因後果。
歷史也幫助人們塑造根源感、社群認同感、一體感。人類與動物之不同是人類有根源感,譬如孤兒或被領養的小孩想知道自己的身世,這都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所不能沒有的根源感。思古幽情也幾乎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感情。人們為何要千里迢迢地去看陽關?因為陽關的歷史使得這片黃土有了無比的情意,「歷史」給「地理」染上了顏色,這是歷史的「點染」作用。
一九三三年,楊絳(一九一一—二○一六)因家人介紹與錢穆(一八九五—一九九○)同車從蘇州去北京時,經過許多古戰場。楊絳回憶說:「過了徐州,錢穆的話多起來了。窗外一片荒涼,沒有山,沒有水,沒有樹,沒有莊稼,沒有房屋,只是綿延起伏的大土墩子。火車走了好久好久,窗外景色不改。我歎氣說:『這段路最乏味了。』賓四先生說:『此古戰場也。』經他這麼一說,歷史給地理染上了顏色,眼前的景物頓時改觀。我對綿延多少里的土墩子發生了很大的興趣。賓四先生對我講,哪裡可以安營(忘了是高處還是低處),哪軍可以衝殺。儘管戰死的老百姓朽骨已枯、磷火都曬乾了,我還不免油然起了弔古之情,直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在望,才離開這片遼闊的『古戰場』。」日本人在餐廳吃一塊羊羹時,為什麼要強調那是川端康成(一八九九—一九七二)吃過的?為什麼到巴黎的人,會想到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常去的花神咖啡廳(Caffé Florian)喝上一杯?歷史的點染,使得人們對周圍的情境產生了情感與樂趣,這些情感與樂趣能幫助煩悶、憂鬱的人,也可能因一卷史書、一首古詩、一首音樂等等,幫人從深淵中解脫。我一向主張「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美感的分享,歷史的講述,可能決定人生的一段緣分,也可能拉近兩個陌生的商人而成就一筆生意。
除了前述種種之外,歷史同時記錄下偉大的事跡,榮耀眾英雄,使得人們永遠記得他們。當然這也包括記錄惡劣、懦弱的行跡,使得人們永遠譴責他們。人們受益於歷史的方式還非常多,有時候是受一個故事啟發、一些人物的典型,一些胸懷、一些規模、一些感受、一些觀看思考的架構與方式;或者是因著遺物、古跡、遺址,而產生思古之幽情,或與古人一體的感覺、一種認同的能力。
古希臘悲劇有淨化人心的作用,讀史亦然,歷史中的事例使我們意識到內心底層潛伏的思緒,藉由歷史故事而向外疏導。它也幫助人們形成「自我的了解」(self-understanding),一如戲劇家阿鐸(Antonin Artaud, 1896-1048) 說:「它逼使人正視真實的自我,撕下面具;揭發謊言、怯懦、卑鄙、虛偽。它撼動物質令人窒息的惰性,這惰性已滲入感官最清明的層次。它讓群眾知道它黑暗的、隱伏的力量,促使他們以高超的、英雄式的姿態面對命運。」我們的內心是一個共鳴箱,歷史撩撥琴弦,人們想看電影,想看故事,即如想看史書。個人常在讀史中生起莊嚴、悲涼的感覺,一如聽古典音樂,一方面激發情感,一方面淨化內心世界。人們內心像一萬盞燈,沒有相應的外在促緣(開關—電力),不能加以開啟,而歷史是開啟的動力之一。
當然,對於一般人而言,歷史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充實、求知、享受快樂、美感、教養、陶冶、認同、情感(來源感、一體感等)。這些是常識,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