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專業決定你的價值, 絕非靠賣命加班

  「只要成為電通人,就能一生安泰。」
  在過去的某段時期,我也曾經抱持著那樣的念頭,然而,和昔日的電通相比,現在的電通早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甚至,也越來越難以想像未來的電通、未來的商業又會蛻變成什麼樣貌。我想這樣的感覺,不光只有我個人,在企業工作的人才心目中,或多或少都有相同的感覺吧!為了順應世界局勢的轉變,商業必須不斷蛻變,才能夠有所成長,因此,投入商業工作的人才也必須努力適應環境的變化。
  在那樣的背景之下,我認為關鍵性變化在於,人才是否具備「專業人才」,而非「員工」的專業意識,以及是否瞭解「商業專業人才」的存在意義。
  例如,職棒選手等專業運動員的個人價值取決於選手本身的專業能力,他們的薪資並不是按「時間」支付的,這是眾所周知且理所當然的事實。相反的,從事兼職工作的人則相當清楚,自己的薪資是按「時間」進行計算的。
那麼,在企業工作的人才又應該如何計算價值?當然是「商業專業人才」的能力獲得認同,然後受到相對應的報酬。
  如果薪資的獲得取決於自己為公司工作的時間,那麼,比起專業運動選手的「年薪」,所獲得的薪資報酬反而更像是兼職工作的「時薪」。我認為專業人才的價值取決於個人能力所創造出的成果,而非工作時間,我把這個觀念稱之為「專業意識」。
  專業人才活在結果決定一切的世界裡,從來不會找藉口。把三振失誤歸咎於他人、怪罪戰術不佳導致輸球,又或是抱怨其他團隊成員的選手,很難在專業的世界裡存活。現今的人才必須承擔工作結果的全部責任,致力於個人實力的鍛鍊,同時具備身為「商業專業人才」的自我意識。就跟體育界一樣,專業人才今後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激戰區存活?那才是我想討論的問題所在。

◆自我創新的關鍵字是「專業性」
 社會學者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Japan as Number One)成為暢銷書籍,進而讓戰後經濟快速成長時期的日式管理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終身雇用」 等被稱為三大神器的日本企業制度,在經過四十多年之後的二○二三年依然延續。多虧了這些制度,就算日本的人才沒有太多「專業性」,仍然可以過著體面的上班族人生。
  然而,世界經濟的全球性競爭日益劇烈,使得多數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隨之下降;只要維持心態不變,做好公司內部的全方位工作,就能夠存活的時代已經結束。
  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和創新的兩難(Innovator's Dilemma) 成了企業的管理課題,每個人都在談論工作(Job)型雇用、技能再造(Reskilling)的問題,但首先必須改變的是自己。在科技不斷快速發展、環境變遷日新月異的時代裡,人們必須具備「自我創新」 ,才能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
  尤其在ChatGPT 問世,工作遭AI剝奪的現實感日漸加重的現代商業環境裡面,在處理任何人都能取而代之的工作時,就算你抱持著捨我其誰的心態,全心全力地投入,還是很難得到與現在相同水平的報酬。
  在毫無專業性的情況下,度過餘下的職業生涯,這樣的想法已經不適用於現今的商業環境;如果要在今後的社會中活出自己,就必須追求自我創新。
  所謂的專業性,並不是指「輸入」早已經存在的專業知識,而是進一步「輸出」全新的專業知識。
  只要學會具有稀有價值的專業性,就能成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在公司一展長才的機會或展現實力的場合就會更加遼闊。差異化自己的專業性,成為憑專業性戰鬥的人才吧!這就是本書的目標。
  培養專業性的方法,早已隨著漫長歷史的積累被「基礎化(型化)」。和歐美的人才相比,我們過去一直活在終身雇用的世界裡,不僅對專業性的重要性認知不足,甚至有許多人都是在沒有正確學習培養專業性的「基礎(型)」的情況下,就直接踏入社會。換句話說,就是在「沒有基礎(無型)」的狀態下,投入全球性的商業戰爭。
  只要學會「基礎」,自然就能隨心所欲地擴大應用,獲得更多專業性,因此,如果不瞭解獲得專業性的方法,就跟赤手空拳上戰場沒兩樣。
  培養專業性的方法就在於「研究」。很多人都對「探求、追求」等字眼抱持著好感,但是,卻又會在聽到「研究」一詞時,產生抗拒,認為與自己無關。人們往往認為研究是學者或研究人員該做的事,和人才毫無關聯。因此,碰到該怎麼做才能獲取專業性的問題時,往往不會有太過明確的答案。
  所謂的研究是「創造新知識的技法」。十九世紀的德國最早察覺到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因而擁有世界居冠的科技力,成為讓汽車產業、醫學和物理學等蓬勃發展的經濟強國。之後,美國把大量的留學生送進德國,學習研究的重要性,同時創建了許多世界頂尖的大學,所以現今才得以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
  知識每天都持續不斷地進化著,因此,瞭解創造最先進知識的重要性的企業或國家才能成為強者。
  日本的管理學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識創造企業》(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的名著中,明確闡述了創造新知識的價值。人才不是研究人員,不需要寫什麼論文,不過,理解研究的本質,掌握培養專業性的「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掌握「培養專業性的方法」
  我現在任職於電通株式會社(Dentsu Inc.),也是青山學院大學、東京音樂大學等學校的兼職講師,同時也在東京大學研究所研修博士課程。
  我在電通擔任Transformation Produce 部長,以專業行銷企劃的身分,掌握社會與消費者的變化,致力於商業的轉型。另外,在東京大學研究所主要是研究,在資訊爆炸的社會,各種資訊都能即時獲得的時代裡,學習專業知識的大學應該是什麼樣貌。
  在行銷企劃的研究方面,除了獲取博士學位之外,同時也基於工作與研究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在青山學院大學和東京音樂大學等擔任大學講師,講授廣告與媒體相關科目,時間已經超過十三年之久。這些活動的核心便是「專業性」。透過商業、學術知識的融合去領會「培養專業性的方法」,就能讓不瞭解該如何培養專業性的人,更快速地學會能夠在商業中加以運用的專業性。
  科技的進步加快了廣告、市場行銷與媒體相關業界的變化,因此,人們必須持續更新專業性,才能適應時代變遷。另外,「研究」的世界也一樣,在開拓先進技術的速度逐漸加快的同時,無法靠單一專業性解決的問題也隨之增多,因此,跨專業領域的跨學科專業性變得愈來愈重要。
  在那樣的環境裡,活躍在第一線的頂尖人士的共通點是,既能夠察覺到時代的變化,同時又能實現自我創新,培養全新的專業性。也就是說,不該僅執著於單一專業性,而要更靈思考活地跨足新的領域,為自己增加更多專業技能,從而確立以獨特形式混合而成的專業性。只要能夠自然實現自我創新,就能跨越各種難題。對於成為一個靠專業性競爭的人才來說,瞭解「培養專業性的方法」是絕對受用的。
  若以一言弊之,所謂培養專業性的方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哲學家伯納德(Bernard)說過的話,而Google Scholar 的首頁也有刊載這句話。
  這本書大多也都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形式,闡述培養專業性的重要性以及培養的方法。本書所引用的多數文獻或參考文獻,都是專為人才「如何培養專業性」而特別精心挑選的必讀著作,如果你有興趣,請務必閱讀看看。尤其是《讀書與社會科學》(內田義彥,読書と社会科学)、《智慧技巧》(小林康夫、船曳建夫,知の技法)、《創造性論文的寫法》(伊丹敬之,創造
的論文の書き方)、《智慧複眼思考法》(苅谷剛彥,知的複眼法)、《論文教室》(戶田山和久,論文の教室)、《智慧創造的條件》(吉見俊哉,知的創造の条件)等書籍,全都是歷史上傳承了基礎化技巧的文獻。以多年累積的豐富知識為基礎,讓人才秉持「研究思維」,成為靠專業性戰鬥的人才吧。
  本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解讀專業性是人才建構職業生涯的關鍵因素。第一章是掌握需要高度專業人才的時代背景;第二章是深入探討無法獲得專業性的失敗案例。然後,第三章則是掌握獲取專業性的「基礎」重點。整體而言,第一部(第一章∼第三章)主要是釐清人們對「專業性」的模糊認知與觀點。
  第二部分採三個步驟說明培養專業性的方法。所謂的專業性不是輸入知識,而是輸出,因此,需要瞭解的是「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學習」。如果是學習,只要能夠解答出問題,或多或少就會覺得自己有所收穫。可是,研究既沒有「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沒辦法立刻得到「成就感」,這可說是研究的特徵所在。
  對於磨練個人的獨特專業性來說,這種感覺是很珍貴的,是否能夠踏上專業性的道路,關鍵就在於能否透過三個步驟,從根本去挑戰=轉變個人對「學習方法」的看法。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後,翻開這本書,試著踏出第一步。這本書希望傳達的重點有下列三點:
①人才在未來成功與否的決定性關鍵,就在於獨特的「專業性」。沒有專業性作為武器的人才,將會慢慢失去在公司內的地位與存在價值;
②光靠平日的業務,很難獲得在商場競爭中勝出的專業性,因此,主動學習是很重要的事情。
  可是,就算閱讀《○小時學會△△》之類的自我啟發書籍,還是無法獲得將競爭對手遠遠拋在腦後的專業性;
③隨著科技的發展,工作所需的專業性也正在快速改變,為了成為順應時代變化,讓自己的專業性進化的人才,瞭解「培養專業性」的這件事本身,便是成為不可取代的人才的最佳捷徑。
  
  如果這本書能夠稍微拉高職場人士的「專業意識」,那將是最令人開心的事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