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1 人一輩子,都在跟自卑感奮鬥
──關於負面情緒和感受
(節錄)

「身為人,就會有不如人的感覺。」──阿德勒

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人們進步與改變的起始點。只要正向自卑,也理解自己的自卑,便會發現,原來自卑感,是幸福感的起源。
你有沒有很討厭自己的地方?不論是外在、內在,或是環境給你的。
從小到大,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媽媽總會反覆說著同一個故事:「你剛出生的時候,大家來醫院探望,都開玩笑說,你啊!長大以後可能還得再多花三千塊?」
「三千塊?那要做什麼?」畢竟四十多年前的台幣三千塊價值並不低。
「割雙眼皮啊!」
媽媽每回講到這件事,總是大笑一番。這是在我們家流傳了幾十年的玩笑話。
這是我的成長經驗。媽媽是個很在乎美感與優雅的人,因此在她眼裡,不夠好看的事情很容易被放大,且格外在意;而在這樣強烈的影響下,我從小就烙印了一種感受:「好看是很重要的!因為好看而被看見,是很重要的!而我,就是天生不夠好看的醜小鴨。」(而且還是不會變天鵝的那種。)
確實,長大的過程中,我對自己的外表從來沒有滿意過。
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人一輩子,都在跟自卑感奮鬥!」對我來說,這句阿德勒的經典名言再真實不過。我這一輩子,都在外表不夠亮眼的限制下感到無比自卑,也一直苦苦掙扎著。
其實,說對外表在意,是我自卑的一種表象,而我心底真正害怕也在乎的,是那種在人群裡不夠亮眼、不夠有特色,因此無法被看見價值的心境。
你是否也如此?
在生命裡有些隱約的遺憾、討厭的事情,一再反覆地提醒你、刺激你,告訴你「你不夠好!」不論是外型的弱小(美醜)、手足間不同性別的差異對待,或是同儕間成績、天賦的不同,都可能給我們一種隱隱約約、酸酸刺刺的不舒服感,而這種不舒服,往往會帶著你覺察自己,似有若無地干擾著你對自己的價值與判斷。

◆什麼是自卑?
我猜,當你聽到「人皆自卑」的時候,多半心生反感,甚至本能地先抗拒、否認吧!
「哪有!我只是不喜歡我的某種狀態,但不至於到自卑吧?這樣就說是『自卑』,也說得太過分了吧?」此刻的你可能在心裡反駁,甚至腹誹著這樣的觀點。
但……先別急,在丟下這本書之前,我想請你先放下過往對「自卑」一詞的認識。老實說,當我第一次聽到阿德勒提出「人皆有自卑」的概念時,也是非常不以為然。但其實,阿德勒所謂的自卑,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單純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不夠完美的一種不足感。這跟我們一直以來只要提到「自卑」,就會聯想到「畏縮、膽怯、渺小、沒有特色……」等等,並沒有絕對關聯。
你也許還是不喜歡自卑一詞,那麼,或許我們可以用「脆弱」或「不夠好」來替代。所謂自卑,就是那些一觸碰到就令人感到赤裸不堪、不願任何人觸及、難以直視的脆弱感受,是一種因為體會到自己的限制,而產生的不舒服感。而往往,我們對自己的自卑認識不夠深,於是我們的「自卑」也宛如藏在內心深處的潘朵拉盒子,一旦在無意識下被掀開,就可能引發災難。

我不夠好,這感覺是怎麼來的?
生命的早期階段,我們一直都有「學不夠的知識」、「做不夠的任務」,很少會有什麼樣的機會或階段,可以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我真的夠好了!」如果身旁大人的覺察不足,那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脆弱感受,就會從幼年開始禁錮著我們的心靈,常駐在我們的意識裡。即使大人們不是刻意想打壓孩子,那種自主性地感到自己渺小脆弱,還是會成為我們往後人生裡,持續不斷內化的心理模式。

內建「自我挑錯」心理模式
面對生命的不夠完美(我們的自卑),我們總是逃避與抗拒多過於接納與允許的。因為想控制自己的不足、不完美,於是,可能產生了用來對抗自卑的武器──我們變得對自己越來越嚴苛、總是不停地挑自己毛病。換句話說,我們自小就開始內建對自己的「挑錯機制」。然而,發現這樣的「挑錯機制」未必有效果,當某些不完美無法被控制或改變的時候,反倒對內心產生了更大的攻擊,責怪自己「怎麼這麼糟?怎麼這麼爛?怎麼這麼遜?」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放假在家,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床上滑平板、追劇、玩遊戲,明明是可以好好享受放鬆的時光,卻一邊滑平板,一邊內心煩躁著,苛責自己正在虛度時光。自責自己就是懶惰,甚至對於那些被浪費掉了的時間感到更焦慮,認為自己正在錯失讓生命更有意義的機會。這樣的自我鞭笞,結果就是完全無法達到「真正休息」。同時,我們也可能忽略,其實自己早就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有額外的精力去做所謂「有意義」的事。
又或者,好不容易跟自己在意的人有機會互動,卻不小心說錯了話。這個口誤,在旁人看來無傷大雅,甚至沒有人放在心上,但你卻一直覺得發窘難堪,在心裡不停地糾結反芻,不斷懊惱自己,覺得自己是大笨蛋,無心專注在眼前的互動,心不在焉地直到對話結束,而忽略了人本來就不完美,無心犯錯更是人之常情。然後,更嚴重的是,明明事情已經過了好幾天,你還是不放過自己,時不時就要回溫一下好自我鞭笞。說好聽,這是懂得自我反省;但事實上,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情緒內耗」。

有效的自我反省會帶來實質的改變,但情緒內耗卻未必。「情緒內耗」讓我們在情緒上持續消耗自己的能量和資源,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改變行動或解決問題的行為。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陷入情緒泥沼中,感受到情緒上的疲憊和無助,卻無法有效地應對或解決問題。

「自找麻煩」的人,習慣貶抑自己
說實話,要人們承認自己的不足、面對「自卑」,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那等於強迫人們不只在心中糾結而已,還得赤裸裸承認:對!我就是不夠好!但事實上,從自我療癒的概念來說,去認識與接納自己的自卑,是件很重要的事──那也是我們因自卑而展現勇氣的來源;勇氣,是有能力承載適度的不舒服。

這幾年,不論在諮商或演講時會發現,多數的人們其實對自己既嚴苛又不公平,總是用極度不切實際的角度來要求自己。阿德勒不止一次在他的闡述裡這樣表示:「每一個人的不足之處都是天生的。」只要是人,皆有自卑感,這是人的普遍意識。而一種內建的「我不夠好」的心境,在這個鼓勵「謙卑」、貶抑「驕傲」的文化裡,尤其顯而易見。
許多長輩認為:不能對孩子鼓勵讚美、不能說好話,因為說了好話,會讓孩子得意忘形、自得意滿,會讓人不思進步。又或者,每當我們聽到他人的讚美與肯定,「自謙」文化也使我們被訓練得不能開口承認別人對我們的肯定。「哪裡哪裡」、「這沒什麼啦!」、「我只是幸運而已」……這些都是我們從小被大環境教養下的慣有(也該有)回應方式。

如果你是父母,你可能要求自己「既能提供孩子有品質、有水準的物質與生活,又不能錯過孩子的任何內在需求,同時要求自己的情緒穩定」,所以,每天不只忙於柴米油鹽的張羅與奔波,還要照料孩子的一切所需。
如果你是正在為工作打拚的上班族,可能也期待自己要有鋼鐵人般的身體、超人般的意志(看看市面上有多少與「提神」或「提升工作效能」相關的營養補充品,就知道現代人把自己逼得多緊)。即使你需要做些娛樂或放鬆的事,也必須是有理由的。若是單純的放空,就會無止境地撻伐自己:怎麼可以耍廢?怎麼可以一事無成?好似任何的休息或放鬆,就是天大的罪過。
我們內建的「我不夠好」思維,變成了內建的「自我挑錯」模式,進而成了時時刻刻「自找麻煩」的人,鞭策著自己非進步不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和精神病醫生魯道夫.德瑞克斯(Dr. Rudaulf Dreikurs,阿德勒的嫡傳弟子)說:「這就是我們給自己的偏見,是我們無意識下為自己貼上了評價與標籤,使我們習慣性地低估自己,更使我們討厭自己的『不夠好』。」

自卑情緒的化身,獨特且具創意
阿雯是兩個孩子的媽,除了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之外,她也格外用心地投入工作領域,努力表現自己,不只保持一定的工作時數,還要到處進修上課,維持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價值。但不管怎麼忙碌,她總是要求自己得撥出時間陪伴孩子,並照料一切生活事務。每當她的孩子遇到困難,情緒不好,甚至情緒失控,對她表達不滿時,她會很快地陷入極度的無力感與挫折中──氣餒懊惱自己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沒辦法讓孩子開開心心的?又為什麼老是承受不了孩子的情緒。甚至,她會很快地質疑自己──身為心理師,怎麼連自家孩子的情緒都照顧不了……

是的,這個阿雯就是我,以上這些曾是我真實的心境寫照。有一段時間,我對於平衡家庭與工作之間懊惱極了,因為我總會在跟孩子大大小小的互動中,找到挑自己毛病的地方,認為我就是不夠好。
對我來說,我的自卑情緒,反應在每當「我感覺到自己無用武之地」時。而我對自卑的反撲,就是更加用力地去照顧孩子的情緒反應;甚至,我更加用力地撻伐自己的力有未逮,忘了以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這也是我個人獨特的自卑反應。

每個人的自卑樣貌,都是獨特且極具創意的。阿德勒提到,人們總有獨特的自卑,而這些自卑也在生活中以各種形式提醒我們它的存在,不自覺地引發我們各式情緒反應。在工作上、人際關係、愛情裡,我們都能看見個人自卑的獨特蹤跡。
自卑的樣貌形形色色,不只過度的自我防備可能是自卑情緒的化身,過度自我攻擊或過度努力都是。有些人因為不喜歡自己,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所以更拚了命去追求不一樣的自己。但過度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時,就會形成「過度補償」(參閱第二章)的行為來自我控制、自我攻擊,甚至用更多的恐懼來威嚇自己──不得不努力才行,無形中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

「我如果不努力,就會在工作上被淘汰!」
「我如果不努力付出,就可能會在關係中失去愛!」
「我如果不爭取對方的注意,就不能得到愛。」

各式各樣的有毒信念,彷彿電子元件被植入了名為「自卑」的晶片,存於我們體內,成了無法抵擋的自我威脅和恐懼,不但無法讓我們更接納自己,也因為過度用力,帶來了更深的空虛感,甚至失去對生命的熱情。換言之,在持續過度地拚命、努力追逐他人認同的同時,就等於在無意識裡,將來自外界卻不合適的框架硬套在自己身上,削足適履,讓人痛苦難耐,形成惡性循環。


Chapter 4 我們都走在自己的「生命風格」上
──人生經歷與生活軌跡交織的旅程
(節錄)

「自卑感會刺激人們有所作為與行動,結果是讓人有目標。個體心理學很早就將這種朝向目標的一致性行動稱為『生命藍圖』,但這個名詞有時會造成學生的誤解,所以現在叫做『生命風格』。」──阿德勒

要談阿德勒心理學對人性的認識,就不能不談談他對「生命風格」(Style of Life)的洞見。在前面篇章裡,我們已經理解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看來,我們對於「克服自卑」的努力,串起了生命裡的主軸。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風格是從年幼時就逐漸形塑出來的。自小開始,我們面對生命困境時所採取的姿態,將構成自己的「生命風格」。

◆生命風格標示著生命態度
或許,有人會把「生命風格」跟一般認知的「人格特質」一詞畫上等號,但阿德勒心理學將「生命風格」定義得更加廣泛,含括我們在各個層面的表現。
阿德勒認為,所謂「生命風格」始終存於我們的生命裡,它不是一種可輕易改變的東西,而是像我們的運動系統,支撐著我們整個個體的形態。阿德勒說:「生命風格在人生的旅程中,承載著每一個步伐、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記憶、每一種情緒,以及我們的信念。」因此,它是支撐著我們生命核心的主要軸線,彷彿生活裡的隱形腳本一樣。
「生命風格」的概念或許有些抽象,但它絕非虛無飄渺。這不同於人格特質,更像是一個內在的劇本和藍圖,標記著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我們往往會在人與人相處時,更容易觀察到一個人的「生命風格」。誠如阿德勒所說:「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就必須觀察他在與人互動時,呈現的風貌。」言下之意,正是去了解這個人的生命風格。

◆克服自卑:三種干擾性生命風格
阿德勒在提出生命風格的概念時,強調每個人的生命風格都是獨特且唯一的,所以千萬不要加以分門別類。話雖如此,倘若我們想快速且容易理解人性,在不一概而論的前提下,倒是可適度使用概念工具來區分不同的生命風格類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從而增進彼此理解的效率,也避免我們在與人互動時,因彼此不夠理解而產生的困擾。
不過,我們還是得謹記,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獨有且特別的,就像指紋一樣,沒有兩個人的生命風格是完全相同的。但不論是哪一種,人們在自己獨有的生命風格中所展現的共同目標,都是想獲得心目中「優越」的樣貌,追求內心的完整。畢竟,「人在世上,最終的渴望,就是在人群中感受到歸屬感與重要性。」循著這樣的脈絡而下,人們為了追求自己的「歸屬感」與「重要性」(克服自卑),就會激發出各種具有創意的追求路徑了。
人們生命中所有的動作、想法、感受,幾乎都因應自卑而生;認識自己在「克服自卑」路途上的努力,不只使我們更珍惜自己、接納自己,也獲得理解他人的彈性。在百年前,阿德勒就大致歸納出人們為了克服自卑而經常出現的三種干擾性生命風格,分別為:討取者/倚靠者、逃避者、支配者。

討取者/倚靠者(Getting Type)
他們大多時候對人際關係是敏感的,往往透過依賴別人,或索取別人對他們的幫助,來獲得內心的安全感,以確保自己有歸屬感。當他們感受到壓力時,也可能會出現身心疾病的狀況,如恐懼症、強迫症、一般焦慮、歇斯底里、健忘等狀況。

逃避者(Avoiding Type)
對於失敗的感覺厭惡極了;無法成功的恐懼,令他們極度想逃跑。因此,心中所想的最能避免失敗的方式,就是以「不冒險的方式」來追尋,這可能包括錯失真正成功的機會。對多數逃避者來說,不成功就等於失敗;當成功的定義刻畫得太過狹隘,要讓他們踏出舒適圈面對挑戰,自然比其他人困難得多。面對與他人的互動,他們可能將自己從社交場合中封閉起來,這樣一來,就不會落入擔心自己失敗或擔心被拒絕的風險。

支配者(Rulling Type)
為了在人群中確保自己的地位是安穩的,並且在有組織與秩序的環境裡確保自己的價值,他們很容易透過追求權力、操縱他人的意願、操控情勢來達成目的。有時,我們可在一些反社會性人格身上看見他們的樣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