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1禪與財富(節錄)
對心有駕馭能力,才叫成功
今天的主題,也許有人會想:「禪是佛教境界,財富是世間話題;一個要遠離執著,一個要銳意進取,二者怎麼能達到統一?」
其實不難。因為企業管理,最高層是精神管理。如果以禪的思想管理好自心,財富管理很容易成功。
現代社會,人人都想成功。但你是否想過,成功的真正標準是什麼?
所謂成功,不單單是有錢、有地位、有名聲。對心有駕馭能力,經常有滿足感,方可稱得上成功。這一點,修禪就很容易獲得。
什麼是禪?
《六祖壇經》這樣定義:外離相,內不亂。簡單講,就是讓心遠離外境紛擾,處於平靜中。
這樣的狀態,什麼人可以得到?任何人,無一例外。
不做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試想,假如我們時常心緒不定,浮躁、焦慮、悲傷、歡喜……各種錯綜複雜的心態此起彼伏,此時,處理任何事情、做任何決策,都可能出現偏差。而心平氣和下所做的抉擇,通常比較明智。
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與別人吵架時口不擇言,過了兩三天,冷靜下來又後悔莫及:「唉,那天在氣頭上,言行太離譜了,現在怎麼找個臺階下?」
如果把禪當成習慣,就不容易犯這種錯誤。雖然嚴格上講,安住於法性才叫禪,但對一般人而言,心境平和,行住坐臥不離這種狀態,無論坐車、上班、在家都能如此,也可稱為是禪。
禪對身心調整有極大的作用。如今在西方國家,人們對此十分關注。有些人通過禪來調整心態,不但身心愉悅,事業也取得了成功。像蘋果之父賈伯斯,提起他的成就,不得不提到禪。他每天坐禪,啟發靈感,增加決策力。在做重大決策之前,都先打坐一會兒。當心定下來後,直覺會非常清晰、敏銳。
狂心歇了即快樂
禪,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是一種高深境界。只有大成就者,像漢地的惠能大師、藏地的密勒日巴尊者、印度的龍猛菩薩等,才可以證得。這種禪,我們或許望塵莫及,這輩子再努力也不一定能到達。但世間禪,只要自己肯付出,完全能夠獲得。
有了禪的境界,很容易認識萬法的真相。當然,認識萬法真相有兩種途徑:一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再加上師的指點,經過漫長時日的研究,最後發現真理;另一種就是憑藉禪修,讓心進入最細微的狀態,從而顯露出本有的智慧。古代禪師們選擇的多為後者,像六祖惠能,一個字也不認識,更談不上廣聞博學,卻依靠禪的力量而大徹大悟,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智慧。
禪為什麼有這種力量?
《楞嚴經》中講得很明白:「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我們的心猶如大海,巨浪滔天時不可能映現出月影,風平浪靜才可以。同樣,當內心躁動不安、妄念此起彼伏時,智慧也無法呈現,只有以禪修令心性平息,才可能瞥見本具的菩提。
當然,這種境界,並非人人都有。假如你對此感興趣,可以看看與禪有關的經典,如《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同時,每天盡量抽出時間禪修,觀一下自己的心。若能如此,慢慢也有現見心性的機會。
心理垃圾不要積太厚
其實,現代人應該說有點可悲。跟過去相比,如今物質條件是極好的,像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放在眼裡。但遺憾的是,人們的內心卻不如以往平靜了,焦慮、浮躁、抑鬱等此起彼伏。
尤其現在是商業時代,人人都在追求財富最大化。然而,世事無常,有些人在投資得利時,能日進斗金,但失利時,一夜間也可以血本無歸。人生的大起大落,有多少人可以從容面對?
禪在此時正是靈丹妙藥。
日本京都大學的佐藤幸治教授,在《禪的效驗》一書中說:禪可以安定情緒,增進思考力,增強內心的忍耐力。
我們若能在晨起後、入睡前,稍微打坐幾分鐘,讓心安住,久了,心就會處於積極的狀態中,安樂時時充滿,連做夢都會是美夢。反之,假如沒有這種境界,只有一顆狂心的話,縱然你錢財再多、地位再高、事業再大、相貌再美,也不可能真正快樂。
現在大多數人忙忙碌碌,為的是什麼?無非就是為了快樂。可他們在追求的路上,往往事與願違—生活瑣事多、工作壓力大……一堆說不清的煩惱。
這時候該怎麼辦?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告訴我們:「禪為清淨水,能洗諸欲塵;禪為金剛鎧,能遮煩惱箭。」意思是,禪就像清淨的水,能洗淨欲望的塵埃;禪又像金剛鎧甲,可以遮擋煩惱的毒箭。
所以,適當地禪修,能有效化解這一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晨起床後先要洗漱,晚上睡覺前也要洗漱。身體都需要如此潔淨,那心在一天中受的染污更多,為什麼忘了給它也洗個澡呢?若能養成禪修的習慣,心的垃圾就不會越積越厚了。
擁有一個修禪的身體
禪修不但對心有好處,對身體也有顯著效果。它雖無法保證你不衰老、不死亡,卻能極大地提高身體素質。
日本的醫學博士長谷川卯三郎在《新醫禪學》中寫道:禪修對治療高血壓、膽結石、結核病、胃下垂、失眠症等十二種疾患有幫助。
醫學家也發現,心態會直接影響健康。生活中曾聽人說,有人原本沒什麼大病,但被醫生誤診為癌症後,萬念俱灰,最後竟真的死於癌症。
如今,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人們非常關注的話題。很多人年老後有孤獨感,物質上雖然富足,心卻很難快樂起來。假如能養成禪修的習慣,平時經常觀心,心就不會那麼孤寂無聊,身體的健康指數也會提高。
尤其對於老年癡呆這一疾患,禪修有極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目前在美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中,老年癡呆患者越來越多。若以禪修來刺激大腦,能夠開智慧、安心神,令記憶越來越增上。
我有一位上師,今年已是八十高齡,但依靠禪修的力量,思維依然敏捷,頭腦十分清晰,最近還完成了一部三十萬字的佛學巨作。
在青藏高原,常可以看到七八十歲、年逾百歲的老人,身體非常健康。就氣候、物質等方面而言,藏地遠遠不如漢地,可是,因為藏族人喜歡禪修、持誦心咒,內心相對清淨,直接或間接避免了許多疾病,從而擁有健康和長壽。
再過幾十年,我們都會步入老年行列。到了那時,我們會是什麼樣?這個問題也該盡早考慮。
欲望,滿足了也是苦
禪修與身心的關係,其實十分深奧,蘊含著人類的許多祕密。若能對此有所認識,我們定會受用無窮。
過去有許多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在各自領域有著不同成就。他們這一切,多多少少離不開「禪」。
為什麼?
浮躁的心只能認識淺顯的事物。當心靜下來之後,進入細微的狀態,才可能觸及深邃之理。這與禪定非常相似。
「禪」來自梵語,中文意思是「靜慮」,即波動的心達到平靜狀態,如此會見到事物的真相。你若不信,晚上也可以靜坐一會兒,在此過程中,或許會領悟一些平時覺察不到的東西。
如今許多人一生都在奔波,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心,也從未留出時間想想:人活在世上,除了成家立業、功名利祿,還有什麼更值得追求?
很多時候,他們為了名利,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會心生痛苦;得到滿足了,新的欲望又繼之而起,如此欲望永遠無法止息,這也是一種苦。
在此過程中,許多人紛紛倒了下去。這樣的命運何時會輪到自己?誰也不清楚。據保守統計,二十多年來,成功企業家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自殺。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他們的心比較脆弱,不懂福禍相依的無常之理。
其實,福與禍是不定的。當你特別痛苦時,好像一切已沒有希望,但過了一段時間,或許又柳暗花明;當你特別風光時,似乎陽光都很燦爛,但這種美好也可能轉瞬即逝。如同一些成功人士,得意時,無數人圍繞承事;失勢時,又有幾人肯看一眼。人生至此,真的需要內心有一種力量。
我們如果注重禪修,對增強心力就極有幫助。我認識一位老修行人,曾蒙冤入獄很多年。他說這是一段非常好的修行經歷,因為無人打擾,每天可以自在地禪修,心特別快樂,遇到任何逆境都能坦然面對。可是,當他被釋放出來後,經常有人恭敬、供養,見的人多,瑣事也多,道心反而不如以前了。
所以,大家也應該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有價值的?
對心有駕馭能力,才叫成功
今天的主題,也許有人會想:「禪是佛教境界,財富是世間話題;一個要遠離執著,一個要銳意進取,二者怎麼能達到統一?」
其實不難。因為企業管理,最高層是精神管理。如果以禪的思想管理好自心,財富管理很容易成功。
現代社會,人人都想成功。但你是否想過,成功的真正標準是什麼?
所謂成功,不單單是有錢、有地位、有名聲。對心有駕馭能力,經常有滿足感,方可稱得上成功。這一點,修禪就很容易獲得。
什麼是禪?
《六祖壇經》這樣定義:外離相,內不亂。簡單講,就是讓心遠離外境紛擾,處於平靜中。
這樣的狀態,什麼人可以得到?任何人,無一例外。
不做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試想,假如我們時常心緒不定,浮躁、焦慮、悲傷、歡喜……各種錯綜複雜的心態此起彼伏,此時,處理任何事情、做任何決策,都可能出現偏差。而心平氣和下所做的抉擇,通常比較明智。
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與別人吵架時口不擇言,過了兩三天,冷靜下來又後悔莫及:「唉,那天在氣頭上,言行太離譜了,現在怎麼找個臺階下?」
如果把禪當成習慣,就不容易犯這種錯誤。雖然嚴格上講,安住於法性才叫禪,但對一般人而言,心境平和,行住坐臥不離這種狀態,無論坐車、上班、在家都能如此,也可稱為是禪。
禪對身心調整有極大的作用。如今在西方國家,人們對此十分關注。有些人通過禪來調整心態,不但身心愉悅,事業也取得了成功。像蘋果之父賈伯斯,提起他的成就,不得不提到禪。他每天坐禪,啟發靈感,增加決策力。在做重大決策之前,都先打坐一會兒。當心定下來後,直覺會非常清晰、敏銳。
狂心歇了即快樂
禪,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是一種高深境界。只有大成就者,像漢地的惠能大師、藏地的密勒日巴尊者、印度的龍猛菩薩等,才可以證得。這種禪,我們或許望塵莫及,這輩子再努力也不一定能到達。但世間禪,只要自己肯付出,完全能夠獲得。
有了禪的境界,很容易認識萬法的真相。當然,認識萬法真相有兩種途徑:一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再加上師的指點,經過漫長時日的研究,最後發現真理;另一種就是憑藉禪修,讓心進入最細微的狀態,從而顯露出本有的智慧。古代禪師們選擇的多為後者,像六祖惠能,一個字也不認識,更談不上廣聞博學,卻依靠禪的力量而大徹大悟,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智慧。
禪為什麼有這種力量?
《楞嚴經》中講得很明白:「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我們的心猶如大海,巨浪滔天時不可能映現出月影,風平浪靜才可以。同樣,當內心躁動不安、妄念此起彼伏時,智慧也無法呈現,只有以禪修令心性平息,才可能瞥見本具的菩提。
當然,這種境界,並非人人都有。假如你對此感興趣,可以看看與禪有關的經典,如《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同時,每天盡量抽出時間禪修,觀一下自己的心。若能如此,慢慢也有現見心性的機會。
心理垃圾不要積太厚
其實,現代人應該說有點可悲。跟過去相比,如今物質條件是極好的,像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放在眼裡。但遺憾的是,人們的內心卻不如以往平靜了,焦慮、浮躁、抑鬱等此起彼伏。
尤其現在是商業時代,人人都在追求財富最大化。然而,世事無常,有些人在投資得利時,能日進斗金,但失利時,一夜間也可以血本無歸。人生的大起大落,有多少人可以從容面對?
禪在此時正是靈丹妙藥。
日本京都大學的佐藤幸治教授,在《禪的效驗》一書中說:禪可以安定情緒,增進思考力,增強內心的忍耐力。
我們若能在晨起後、入睡前,稍微打坐幾分鐘,讓心安住,久了,心就會處於積極的狀態中,安樂時時充滿,連做夢都會是美夢。反之,假如沒有這種境界,只有一顆狂心的話,縱然你錢財再多、地位再高、事業再大、相貌再美,也不可能真正快樂。
現在大多數人忙忙碌碌,為的是什麼?無非就是為了快樂。可他們在追求的路上,往往事與願違—生活瑣事多、工作壓力大……一堆說不清的煩惱。
這時候該怎麼辦?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告訴我們:「禪為清淨水,能洗諸欲塵;禪為金剛鎧,能遮煩惱箭。」意思是,禪就像清淨的水,能洗淨欲望的塵埃;禪又像金剛鎧甲,可以遮擋煩惱的毒箭。
所以,適當地禪修,能有效化解這一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晨起床後先要洗漱,晚上睡覺前也要洗漱。身體都需要如此潔淨,那心在一天中受的染污更多,為什麼忘了給它也洗個澡呢?若能養成禪修的習慣,心的垃圾就不會越積越厚了。
擁有一個修禪的身體
禪修不但對心有好處,對身體也有顯著效果。它雖無法保證你不衰老、不死亡,卻能極大地提高身體素質。
日本的醫學博士長谷川卯三郎在《新醫禪學》中寫道:禪修對治療高血壓、膽結石、結核病、胃下垂、失眠症等十二種疾患有幫助。
醫學家也發現,心態會直接影響健康。生活中曾聽人說,有人原本沒什麼大病,但被醫生誤診為癌症後,萬念俱灰,最後竟真的死於癌症。
如今,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人們非常關注的話題。很多人年老後有孤獨感,物質上雖然富足,心卻很難快樂起來。假如能養成禪修的習慣,平時經常觀心,心就不會那麼孤寂無聊,身體的健康指數也會提高。
尤其對於老年癡呆這一疾患,禪修有極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目前在美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中,老年癡呆患者越來越多。若以禪修來刺激大腦,能夠開智慧、安心神,令記憶越來越增上。
我有一位上師,今年已是八十高齡,但依靠禪修的力量,思維依然敏捷,頭腦十分清晰,最近還完成了一部三十萬字的佛學巨作。
在青藏高原,常可以看到七八十歲、年逾百歲的老人,身體非常健康。就氣候、物質等方面而言,藏地遠遠不如漢地,可是,因為藏族人喜歡禪修、持誦心咒,內心相對清淨,直接或間接避免了許多疾病,從而擁有健康和長壽。
再過幾十年,我們都會步入老年行列。到了那時,我們會是什麼樣?這個問題也該盡早考慮。
欲望,滿足了也是苦
禪修與身心的關係,其實十分深奧,蘊含著人類的許多祕密。若能對此有所認識,我們定會受用無窮。
過去有許多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在各自領域有著不同成就。他們這一切,多多少少離不開「禪」。
為什麼?
浮躁的心只能認識淺顯的事物。當心靜下來之後,進入細微的狀態,才可能觸及深邃之理。這與禪定非常相似。
「禪」來自梵語,中文意思是「靜慮」,即波動的心達到平靜狀態,如此會見到事物的真相。你若不信,晚上也可以靜坐一會兒,在此過程中,或許會領悟一些平時覺察不到的東西。
如今許多人一生都在奔波,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心,也從未留出時間想想:人活在世上,除了成家立業、功名利祿,還有什麼更值得追求?
很多時候,他們為了名利,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會心生痛苦;得到滿足了,新的欲望又繼之而起,如此欲望永遠無法止息,這也是一種苦。
在此過程中,許多人紛紛倒了下去。這樣的命運何時會輪到自己?誰也不清楚。據保守統計,二十多年來,成功企業家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自殺。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他們的心比較脆弱,不懂福禍相依的無常之理。
其實,福與禍是不定的。當你特別痛苦時,好像一切已沒有希望,但過了一段時間,或許又柳暗花明;當你特別風光時,似乎陽光都很燦爛,但這種美好也可能轉瞬即逝。如同一些成功人士,得意時,無數人圍繞承事;失勢時,又有幾人肯看一眼。人生至此,真的需要內心有一種力量。
我們如果注重禪修,對增強心力就極有幫助。我認識一位老修行人,曾蒙冤入獄很多年。他說這是一段非常好的修行經歷,因為無人打擾,每天可以自在地禪修,心特別快樂,遇到任何逆境都能坦然面對。可是,當他被釋放出來後,經常有人恭敬、供養,見的人多,瑣事也多,道心反而不如以前了。
所以,大家也應該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