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要堅決地確切聲明,我要訴說已故阿德里安.雷維庫恩的生平,為一個我所親愛,被命運可怕捉弄,舉得那麼高又摔得那麼重的人和天才音樂家,寫這第一部,當然也是相當暫備一格的傳記;而一開頭,我先來交代幾句我自己和我的情況,但我堅決地確切聲明,這絕然不是出於有意張揚自己來喧賓奪主。單單只有一個念頭使我決定以自己來入話,這念頭是,讀者――也許應該說:未來的讀者;因為此時此刻看來,我這本書沒有絲毫機會可見天日 ,除非奇蹟降臨,這些文字得以脫出我們這座陷入圍困的歐洲堡壘 ,使外界得知些許我們孤寂的秘密;――容我再說一遍:只因為我認為,未來的讀者將會希望順便知道寫這些文字的是誰、做什麼的,我才在正傳開始之前表白,略談一下我自己――但是,作此表白的時候,我不無心理準備,這麼做,會不會正好喚起醒讀者懷疑他碰到的這個人牢不牢靠,說我這個人是不是有資格擔任這一件工作任務,因為我著手這件工作任務可能是出於我這顆私心的驅策,而不是我真正適才適性。
我把以上的文字再讀一遍,由不得我不察覺內心裡一絲忐忑不安,呼吸有點兒困難,這十足是我今天在我使用多年,坐落伊薩爾河畔富來興的小書房裡就座之時的心情寫照。今天是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四日,雷維庫恩死後,也就是說,他從深夜進入最深的夜之後三年,我坐下來,開始寫我這位不幸朋友的一生。他現在安息在主裡,啊,但願他是安息在主裡;――我說,我這忐忑不安和呼吸困難,十足是我就座走筆時的心境寫照:躍然難禁,有話要說的衝動,和深恐自己不勝此任的畏怯,深深交纏,令我萬分困窘。我稟性至為節制,應該說屬於健康而人性的氣質,奉和諧與理性為圭臬;我是做學問的人,是宣誓過的Lateinischen Heeres(注)成員深入拉丁人文傳統之人,和藝術也不無接觸(我拉柔音愛的中提琴),不過,我是一個偏向學術意義的繆思之子,比較喜歡自視為羅伊希林、多恩罕姆的克洛特斯、穆提亞努斯、艾奧班.赫塞等《隱昧書信晦之人書簡》時代人文主義者的後裔。魔性,我雖然不敢妄自否認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但我永遠覺得它和我的天性是徹底枘鑿不合的。我出於本能,將它拒斥離於我的宇宙觀,從來不曾絲毫起意和那些黑暗的力量魯莽往來,或者帶著自負向他們挑戰,或者在它們主動趨近試探我的時候向它們那怕伸出小指給它們。我向這樣的態度獻上犧牲,不僅思想上如此,外在的處境亦然:我毫不猶豫就辭掉我心愛的教書志業,而且是在這個志業變得明顯和我國的歷史發展不能相容之前。這方面,我心安理得。但是,我這樣的果斷堅定,或者,你可能會說,我在道德上的這種狹隘短淺,只有更加強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適格從事我以使命自居而著手的這件任務。
我才一動筆,筆端不自禁流出一個令我內心有幾分尷尬局促的字眼,就是「天才」一詞;我說的是我那位故友的音樂天才。「天才」一詞,說來雖然浮誇,到底還是有其高貴、和諧與人性健康的意味和性格。像我這樣的一個人,儘管遠遠不敢自以為沾得上這個崇高的境界,或者妄稱自己有divinis influxibus ex alto(注)的福氣 ,但我也看不出有什麼充分的理由畏縮,看不出為什麼不能帶著愉悅的仰望和敬重而親近之感談論它或處理它。看來沒有理由。然而也不能否認,而且從來沒有人否認,魔性與非理性在這個光輝煥爛的境域中占有令人不安的一席之地,、這個境域和冥府之間有一種令人微微毛骨悚然的關連,而且就是基於此故,我提到天才時為了使人放心而使用的特徵形容詞「高貴」、「人性健康」及「和諧」,並非十分貼切,――即使――我痛苦而地斷然提此區分――即使是純正、天然、上主賦予或說上主懲罰的天才,而不是後天得來而容易變質的,罪惡且病態的那種天才,某種可怖交易的結果……
我在這兒打住,因為我為自己藝術能力不足和缺乏沉著自制而感慚愧。阿德里安,我們可以相信,一定不會――在一首交響曲裡,――讓這麼一個主題如此過早登場,這――主題至多只可能在細膩微妙掩飾之下幾乎不知不覺潛行而至。此外,我不自禁寫下的這些文字,讀者可能覺得是模糊不清、不能信賴的暗示,我自己則徒然有輕率冒失之感,是笨拙地的開門見山。對我這樣的人,這是一件難事,而我如此近乎輕浮,自以為有本事用創作藝術家的觀點見解,舉重若輕且從容熟慮經營一個他珍視如生命且急如燃眉的題材。我因此而太過倉促提出純正和不純正天才的區分,這個區分,我認識其存在,但我馬上又自問這區分的存在是否正當。事實上,經驗迫使我至為費力、至為迫切思考這個難題,竟至於我有時候驚疑自己彷彿逾越我本質有限、性分所適的思想水平,甚至天生的資質彷彿經歷一種「不純正」的提升……
我再次打住,恍悟自己談起天才,以及它不管怎麼看都受魔性影響的本質,我收住筆,為了說明我懷疑自己對這件任務是不是適性適分。但願我不斷要提到的一件事實克服我內心這個顧慮遲疑。我注定獲得和一位天才之人,本書的主角,親近度過我多年人生。從童年開始結識他,目睹他成長,見證他的命運,並且以微末幫手的角色參與他的創作。雷維庫恩青春期根據莎士比亞喜劇《愛的徒勞》譜曲的戲謔之作,改編腳本出自我手,滑稽歌劇組曲《羅馬人事蹟》和清唱劇《聖約翰的啟示》的文字整理,我也親與其事。此外,我手中有些文件、無價的草稿,是故人在他健康的日子,或者不能這麼說,應該說他在他相對健康、法律意義上仍然健康之時候,以其遺願交付給我的,是給我,沒給別人。我有意根據它們來訴說他的生平,而且在字裡行間適當必要之處直接選用。最最重要的一點――這個辯白一直我有一個最適切的理由,持之以對人類或許不然,但對上主必定最能交代的理由:我愛他,懷著懼怖和深情、懷著憐惜和忘我的贊賞愛他,而且極少疑問他對我是不是有最低程度絲毫的回應。
我要堅決地確切聲明,我要訴說已故阿德里安.雷維庫恩的生平,為一個我所親愛,被命運可怕捉弄,舉得那麼高又摔得那麼重的人和天才音樂家,寫這第一部,當然也是相當暫備一格的傳記;而一開頭,我先來交代幾句我自己和我的情況,但我堅決地確切聲明,這絕然不是出於有意張揚自己來喧賓奪主。單單只有一個念頭使我決定以自己來入話,這念頭是,讀者――也許應該說:未來的讀者;因為此時此刻看來,我這本書沒有絲毫機會可見天日 ,除非奇蹟降臨,這些文字得以脫出我們這座陷入圍困的歐洲堡壘 ,使外界得知些許我們孤寂的秘密;――容我再說一遍:只因為我認為,未來的讀者將會希望順便知道寫這些文字的是誰、做什麼的,我才在正傳開始之前表白,略談一下我自己――但是,作此表白的時候,我不無心理準備,這麼做,會不會正好喚起醒讀者懷疑他碰到的這個人牢不牢靠,說我這個人是不是有資格擔任這一件工作任務,因為我著手這件工作任務可能是出於我這顆私心的驅策,而不是我真正適才適性。
我把以上的文字再讀一遍,由不得我不察覺內心裡一絲忐忑不安,呼吸有點兒困難,這十足是我今天在我使用多年,坐落伊薩爾河畔富來興的小書房裡就座之時的心情寫照。今天是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四日,雷維庫恩死後,也就是說,他從深夜進入最深的夜之後三年,我坐下來,開始寫我這位不幸朋友的一生。他現在安息在主裡,啊,但願他是安息在主裡;――我說,我這忐忑不安和呼吸困難,十足是我就座走筆時的心境寫照:躍然難禁,有話要說的衝動,和深恐自己不勝此任的畏怯,深深交纏,令我萬分困窘。我稟性至為節制,應該說屬於健康而人性的氣質,奉和諧與理性為圭臬;我是做學問的人,是宣誓過的Lateinischen Heeres(注)成員深入拉丁人文傳統之人,和藝術也不無接觸(我拉柔音愛的中提琴),不過,我是一個偏向學術意義的繆思之子,比較喜歡自視為羅伊希林、多恩罕姆的克洛特斯、穆提亞努斯、艾奧班.赫塞等《隱昧書信晦之人書簡》時代人文主義者的後裔。魔性,我雖然不敢妄自否認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但我永遠覺得它和我的天性是徹底枘鑿不合的。我出於本能,將它拒斥離於我的宇宙觀,從來不曾絲毫起意和那些黑暗的力量魯莽往來,或者帶著自負向他們挑戰,或者在它們主動趨近試探我的時候向它們那怕伸出小指給它們。我向這樣的態度獻上犧牲,不僅思想上如此,外在的處境亦然:我毫不猶豫就辭掉我心愛的教書志業,而且是在這個志業變得明顯和我國的歷史發展不能相容之前。這方面,我心安理得。但是,我這樣的果斷堅定,或者,你可能會說,我在道德上的這種狹隘短淺,只有更加強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適格從事我以使命自居而著手的這件任務。
我才一動筆,筆端不自禁流出一個令我內心有幾分尷尬局促的字眼,就是「天才」一詞;我說的是我那位故友的音樂天才。「天才」一詞,說來雖然浮誇,到底還是有其高貴、和諧與人性健康的意味和性格。像我這樣的一個人,儘管遠遠不敢自以為沾得上這個崇高的境界,或者妄稱自己有divinis influxibus ex alto(注)的福氣 ,但我也看不出有什麼充分的理由畏縮,看不出為什麼不能帶著愉悅的仰望和敬重而親近之感談論它或處理它。看來沒有理由。然而也不能否認,而且從來沒有人否認,魔性與非理性在這個光輝煥爛的境域中占有令人不安的一席之地,、這個境域和冥府之間有一種令人微微毛骨悚然的關連,而且就是基於此故,我提到天才時為了使人放心而使用的特徵形容詞「高貴」、「人性健康」及「和諧」,並非十分貼切,――即使――我痛苦而地斷然提此區分――即使是純正、天然、上主賦予或說上主懲罰的天才,而不是後天得來而容易變質的,罪惡且病態的那種天才,某種可怖交易的結果……
我在這兒打住,因為我為自己藝術能力不足和缺乏沉著自制而感慚愧。阿德里安,我們可以相信,一定不會――在一首交響曲裡,――讓這麼一個主題如此過早登場,這――主題至多只可能在細膩微妙掩飾之下幾乎不知不覺潛行而至。此外,我不自禁寫下的這些文字,讀者可能覺得是模糊不清、不能信賴的暗示,我自己則徒然有輕率冒失之感,是笨拙地的開門見山。對我這樣的人,這是一件難事,而我如此近乎輕浮,自以為有本事用創作藝術家的觀點見解,舉重若輕且從容熟慮經營一個他珍視如生命且急如燃眉的題材。我因此而太過倉促提出純正和不純正天才的區分,這個區分,我認識其存在,但我馬上又自問這區分的存在是否正當。事實上,經驗迫使我至為費力、至為迫切思考這個難題,竟至於我有時候驚疑自己彷彿逾越我本質有限、性分所適的思想水平,甚至天生的資質彷彿經歷一種「不純正」的提升……
我再次打住,恍悟自己談起天才,以及它不管怎麼看都受魔性影響的本質,我收住筆,為了說明我懷疑自己對這件任務是不是適性適分。但願我不斷要提到的一件事實克服我內心這個顧慮遲疑。我注定獲得和一位天才之人,本書的主角,親近度過我多年人生。從童年開始結識他,目睹他成長,見證他的命運,並且以微末幫手的角色參與他的創作。雷維庫恩青春期根據莎士比亞喜劇《愛的徒勞》譜曲的戲謔之作,改編腳本出自我手,滑稽歌劇組曲《羅馬人事蹟》和清唱劇《聖約翰的啟示》的文字整理,我也親與其事。此外,我手中有些文件、無價的草稿,是故人在他健康的日子,或者不能這麼說,應該說他在他相對健康、法律意義上仍然健康之時候,以其遺願交付給我的,是給我,沒給別人。我有意根據它們來訴說他的生平,而且在字裡行間適當必要之處直接選用。最最重要的一點――這個辯白一直我有一個最適切的理由,持之以對人類或許不然,但對上主必定最能交代的理由:我愛他,懷著懼怖和深情、懷著憐惜和忘我的贊賞愛他,而且極少疑問他對我是不是有最低程度絲毫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