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旦表演勇猛又嫵媚
十月中旬中國京劇院青年團來港演出前,筆者在本欄簡介老旦藝術時,提到旦行自從王瑤卿、梅蘭芳致力擴大青衣領域,在青衣範疇外兼取花衫特色後,這個二合為一的新行當在旦行中獨領風騷,致使其他本該具有一定重要性的老旦和武旦黯然失色。
武旦其實是個卓然獨立而值得大力發展的行當,因為它本身有另一套與別不同的藝術要求。假如我們把旦角劇目粗分為文戲與武戲,青衣、花衫、花旦、貼旦、彩旦均專演文戲,只有刀馬旦與武旦主攻武戲。雖然同樣是演武戲,刀馬旦與武旦的藝術要求與表演特色卻有明確劃分。一般來說, 刀馬旦偏重做工、說白和功架,正因如此,一些武功條件較佳的青衣或花衫演員,可以兼演刀馬旦。
武旦則不須著意做工,而只注重武打,並且以「打出手」作為主要表演內容,而刀馬旦與武旦最顯著的分別,就是前者毋須「打出手」。所謂「打出手」,是指演員在武打時用拋、抱、踢、磕、頂、挑、耍等方法,把手上的兵器拋離及收回,從而凸顯劇中人物機警靈敏,更可藉此刺激觀眾的感官功能,增強武打的激烈效果。最常見的「打出手」,是各式各樣的踢槍動作。有些武旦演員甚至運用靠旗打出手,以旗尖繞刀、繞槍及磕槍。由此可見,武旦所需求的武功訓練,比刀馬旦嚴格得多,而武旦學員的艱苦之處,實在不言而喻。
若論近百年對武旦藝術影響最深及貢獻最大的人物,應該是清末民初的「九陣風」閻嵐秋。閻氏不但繼承了岳父朱文英迅疾勇猛但亦輕盈敏捷的武旦絕技,更兼集花衫的嫵媚及刀馬旦的豪邁於一身,達到「動時剛健、靜時婀娜」的境界。他的開打恍似流星趕月,「亮住」(停頓)時卻絲紋不動,他的「下場」動作亦經過精思——先稍作停頓,凝立片刻,再輕微晃動,然後隨著微晃之勢, 飄然下場。光是這個下場就遠勝同儕。
能夠繼承閻派武旦藝術的演員,公認有三位,其中兩位是中華戲校「德」字輩的宋德珠(亦即後來的四小名旦)及「金」字輩的李金鴻,另外一位是閻的親侄亦即「富連成」科班「世」字輩的閻世善。遼寧京劇團的李靜文,師承李金鴻和閻世善,因此繼承了不少閻派絕學,她常演的《青石山》、《扈家莊》、《取金陵》,均屬閻派戲寶。據筆者多次觀察,她的武打的確達到快、穩、準的要求,甚至蘊含幾分飄、俏、媚的韻味。
長期以來,京劇台上台下對武旦的期許,只限於武打出色,對做唸要求不高,唱功更不須講究。不過,既然青衣可以把花衫融合為一,甚至兼演刀馬旦戲,大大增加自己的表演內容,武旦何嘗不能擴大範疇,多些鑽研做唸,使所演武戲更有內涵?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十月中旬中國京劇院青年團來港演出前,筆者在本欄簡介老旦藝術時,提到旦行自從王瑤卿、梅蘭芳致力擴大青衣領域,在青衣範疇外兼取花衫特色後,這個二合為一的新行當在旦行中獨領風騷,致使其他本該具有一定重要性的老旦和武旦黯然失色。
武旦其實是個卓然獨立而值得大力發展的行當,因為它本身有另一套與別不同的藝術要求。假如我們把旦角劇目粗分為文戲與武戲,青衣、花衫、花旦、貼旦、彩旦均專演文戲,只有刀馬旦與武旦主攻武戲。雖然同樣是演武戲,刀馬旦與武旦的藝術要求與表演特色卻有明確劃分。一般來說, 刀馬旦偏重做工、說白和功架,正因如此,一些武功條件較佳的青衣或花衫演員,可以兼演刀馬旦。
武旦則不須著意做工,而只注重武打,並且以「打出手」作為主要表演內容,而刀馬旦與武旦最顯著的分別,就是前者毋須「打出手」。所謂「打出手」,是指演員在武打時用拋、抱、踢、磕、頂、挑、耍等方法,把手上的兵器拋離及收回,從而凸顯劇中人物機警靈敏,更可藉此刺激觀眾的感官功能,增強武打的激烈效果。最常見的「打出手」,是各式各樣的踢槍動作。有些武旦演員甚至運用靠旗打出手,以旗尖繞刀、繞槍及磕槍。由此可見,武旦所需求的武功訓練,比刀馬旦嚴格得多,而武旦學員的艱苦之處,實在不言而喻。
若論近百年對武旦藝術影響最深及貢獻最大的人物,應該是清末民初的「九陣風」閻嵐秋。閻氏不但繼承了岳父朱文英迅疾勇猛但亦輕盈敏捷的武旦絕技,更兼集花衫的嫵媚及刀馬旦的豪邁於一身,達到「動時剛健、靜時婀娜」的境界。他的開打恍似流星趕月,「亮住」(停頓)時卻絲紋不動,他的「下場」動作亦經過精思——先稍作停頓,凝立片刻,再輕微晃動,然後隨著微晃之勢, 飄然下場。光是這個下場就遠勝同儕。
能夠繼承閻派武旦藝術的演員,公認有三位,其中兩位是中華戲校「德」字輩的宋德珠(亦即後來的四小名旦)及「金」字輩的李金鴻,另外一位是閻的親侄亦即「富連成」科班「世」字輩的閻世善。遼寧京劇團的李靜文,師承李金鴻和閻世善,因此繼承了不少閻派絕學,她常演的《青石山》、《扈家莊》、《取金陵》,均屬閻派戲寶。據筆者多次觀察,她的武打的確達到快、穩、準的要求,甚至蘊含幾分飄、俏、媚的韻味。
長期以來,京劇台上台下對武旦的期許,只限於武打出色,對做唸要求不高,唱功更不須講究。不過,既然青衣可以把花衫融合為一,甚至兼演刀馬旦戲,大大增加自己的表演內容,武旦何嘗不能擴大範疇,多些鑽研做唸,使所演武戲更有內涵?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