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蕙BB的信仰世界〉/方金平、龔惠嫻、林皓賢
黃夏蕙在香港演藝界一直長青,自戰後的黑白粵語片年代活躍至今,近年更因積極為社會發聲,形象親民,而被網民稱為「夏蕙BB」──「BB」是港人對英文「Baby」的節略,有用之指嬰孩,亦有作情侶間之暱稱。網民之稱呼大概意謂「親愛的小夏蕙」,盡顯愛戴。另一個得大眾歡心的原因,也許是其拜祭黃大仙時的趣怪裝扮。黃大仙是流行於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道教神祇,相傳前身為東晉(三一七至四二○年)道人黃初平,道化成仙之後以藥簽救濟及卜卦靈驗聞名,其在香港亦有一氣派恢宏的仙祠,一直香火鼎盛,甚至令所在區域以及鐵路站都以「黃大仙」命名。 近十數年,夏蕙BB更是每逢農曆新年初一,以八、九十高齡作該年生肖的裝扮,前往仙祠,向大仙奉上頭香。其造型搶眼,每每受傳媒、網民矚目,已成為香港黃大仙信仰的標誌。同時BB的身影及其與神佛的經歷還旁及各中西宗教,無形中成為香港華人信仰世界的一個縮影。
(……中略……)
※明星拜仙團
夏蕙BB自中學以來,就開展演藝工作,於一九五六年以參與左几(一九一六至一九九七年)執導,粵劇名伶紅線女(一九二三至二○一三年)等主演的電影《火》而步入影壇。其後陸續參演不少電影,與粵劇及影視名星鄧碧雲(一九二四至一九九一年)、鳳凰女(一九二五至一九九二年)等相善,並投入黃大仙信仰。而一切只是源於與友人間的信俗。「我哋多數演藝人呢,就好信佛嘅。佢哋成日話年三十晚拜下黃大仙」。BB口中的「佛」,似乎只是中式宗教的統稱,於是言及信佛卻又去拜大仙。這自然是佛道於千年之間在華人社會相互混融的結果。佛教自東漢(二十五至二二○年)年間傳入中國之後,與道教相爭數百年,至宋、明以來終能於中土札根,並與道教及儒家合流,華人大眾而漸漸不辨佛道。香港的黃大仙信仰亦隨其合流趨勢,標榜和會三教,以道為本的同時,敬奉孔子及觀音菩薩,難怪BB都以拜仙來奉佛。而她就在鄧碧雲及鳳凰女等人的帶同下,開始持續拜奉黃大仙。「年年我都去黃大仙」,「成班朋友都係去黃大仙,一直無停過」。後來另一粵劇名伶「祥哥」新馬師曾(一九一六至一九九七)夫婦、影星周潤發之胞姐周聰玲「玲姐」等人都相繼加入。一時,黃大仙在人間亦是眾星拱照。
※頭炷香與生肖 Cosplay
但好景不常,昔日同行的好友多已漸次離世,又或移民別居,不過敬拜大仙已成夏蕙BB的習慣,希望堅持下去,尤其想到一旦停止就可能迎來厄運。她感覺昔日的朋友,去世前都正好缺席年三十晚的年度敬拜。「我諗,我哋一齊咁多人去」,「點解唔去嗰個,就過身」;「你話人人都過身㗎啦,佢就係唔去(黃大仙)嗰年就過」;「意頭嘅嘢好驚㗎嘛」。於是她縱使在二○二二年暫居美國,但農曆新年間仍特意前往三藩市的黃大仙祠敬拜,又請在港的「契仔契女」(乾兒女)代其在香港的黃大仙祠上新年頭香。
不過夏蕙BB當初並未執著要在爭上頭炷香或作趣怪裝扮,一切只是意外。她憶述,最初開始參拜大仙時,人流遠未有今日多,群眾更未有爭先恐後的希望上得農曆新年的第一炷香。只是她既然習慣每年參拜,她亦順應及早到廟,於是得以在隊列前排,上得頭香。至於裝扮,她自言:「你知好慘㗎嘛,女人係要戴假髮,啲香又咁大碌咁長,假髮都燒爛埋」;「仲有一樣呢,啲香呀,一早就揸住支香嚟點,我啲眼淚就係咁流」。於是她開始戴黑眼鏡護眼,又戴帽護髮,而在某個兔年,想到「兔年喎,不如做隻兔仔,就戴頂兔帽咁笠」,後來愈裝扮愈覺得有趣,「幾好玩呀,所以每一次我都係要代表咗(個生肖),狗就扮狗,牛就扮牛,係咁樣玩嘅唧,無特別嘅嘢」。原來刻意的裝扮只因好玩,與信仰本身無關,卻也反映了BB自少女時期以來的活潑性格,以及對她對信仰的靈活詮釋:她敬拜大仙而不默守成規,敢於以其創意來重新演繹自身的崇拜活動。
(……中略……)
※結語:夏蕙BB的信仰與香港
BB的經歷終究當然只能說明她自己,但她與神明的互動仍多少反映香港華人平信徒的典型故事:香港既以交通東西而匯聚各方諸神,BB雖然自言才疏學淺,也不多讀宗教經書或故事,但亦自然地出入佛老以至基督宗教。在整個訪問中,她都以其對黃大仙的敬拜理解及表述為「信佛」,而她本人是觀音大士的「契女」,希望自己有「佛心」之餘,亦崇信並表示絕不背叛大仙,同時又對基督教會抱持開放態度,但求為善就好。在上文並未提到的訪問部分,她還提到自己也拜關公,喜歡其「義氣」,自己也是充滿「義氣」。在遊走於各信俗之際,她並流露出一點對自由的堅持,認為自己的信仰不應被限制於某個派別,而樂於與各方溝通以行善。凡此種種,都隱然透出香港既往的多元與自由氣息。
在這多元與自由的環境下,BB不但以其個人的方式混同佛道,也靈活創意地演繹宗教活動,在農曆新年向黃大仙上頭香時作趣怪裝扮,更在信仰的安慰突破華人一般對死亡的忌諱,敢於辦生前喪禮。若以古語形容,可堪為「天下之先」。有如前言,夏蕙BB於信仰,實有其法度。諸如此番與諸天神佛的交手,在香港此一都市神域之中,還有許多故事。
黃夏蕙在香港演藝界一直長青,自戰後的黑白粵語片年代活躍至今,近年更因積極為社會發聲,形象親民,而被網民稱為「夏蕙BB」──「BB」是港人對英文「Baby」的節略,有用之指嬰孩,亦有作情侶間之暱稱。網民之稱呼大概意謂「親愛的小夏蕙」,盡顯愛戴。另一個得大眾歡心的原因,也許是其拜祭黃大仙時的趣怪裝扮。黃大仙是流行於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道教神祇,相傳前身為東晉(三一七至四二○年)道人黃初平,道化成仙之後以藥簽救濟及卜卦靈驗聞名,其在香港亦有一氣派恢宏的仙祠,一直香火鼎盛,甚至令所在區域以及鐵路站都以「黃大仙」命名。 近十數年,夏蕙BB更是每逢農曆新年初一,以八、九十高齡作該年生肖的裝扮,前往仙祠,向大仙奉上頭香。其造型搶眼,每每受傳媒、網民矚目,已成為香港黃大仙信仰的標誌。同時BB的身影及其與神佛的經歷還旁及各中西宗教,無形中成為香港華人信仰世界的一個縮影。
(……中略……)
※明星拜仙團
夏蕙BB自中學以來,就開展演藝工作,於一九五六年以參與左几(一九一六至一九九七年)執導,粵劇名伶紅線女(一九二三至二○一三年)等主演的電影《火》而步入影壇。其後陸續參演不少電影,與粵劇及影視名星鄧碧雲(一九二四至一九九一年)、鳳凰女(一九二五至一九九二年)等相善,並投入黃大仙信仰。而一切只是源於與友人間的信俗。「我哋多數演藝人呢,就好信佛嘅。佢哋成日話年三十晚拜下黃大仙」。BB口中的「佛」,似乎只是中式宗教的統稱,於是言及信佛卻又去拜大仙。這自然是佛道於千年之間在華人社會相互混融的結果。佛教自東漢(二十五至二二○年)年間傳入中國之後,與道教相爭數百年,至宋、明以來終能於中土札根,並與道教及儒家合流,華人大眾而漸漸不辨佛道。香港的黃大仙信仰亦隨其合流趨勢,標榜和會三教,以道為本的同時,敬奉孔子及觀音菩薩,難怪BB都以拜仙來奉佛。而她就在鄧碧雲及鳳凰女等人的帶同下,開始持續拜奉黃大仙。「年年我都去黃大仙」,「成班朋友都係去黃大仙,一直無停過」。後來另一粵劇名伶「祥哥」新馬師曾(一九一六至一九九七)夫婦、影星周潤發之胞姐周聰玲「玲姐」等人都相繼加入。一時,黃大仙在人間亦是眾星拱照。
※頭炷香與生肖 Cosplay
但好景不常,昔日同行的好友多已漸次離世,又或移民別居,不過敬拜大仙已成夏蕙BB的習慣,希望堅持下去,尤其想到一旦停止就可能迎來厄運。她感覺昔日的朋友,去世前都正好缺席年三十晚的年度敬拜。「我諗,我哋一齊咁多人去」,「點解唔去嗰個,就過身」;「你話人人都過身㗎啦,佢就係唔去(黃大仙)嗰年就過」;「意頭嘅嘢好驚㗎嘛」。於是她縱使在二○二二年暫居美國,但農曆新年間仍特意前往三藩市的黃大仙祠敬拜,又請在港的「契仔契女」(乾兒女)代其在香港的黃大仙祠上新年頭香。
不過夏蕙BB當初並未執著要在爭上頭炷香或作趣怪裝扮,一切只是意外。她憶述,最初開始參拜大仙時,人流遠未有今日多,群眾更未有爭先恐後的希望上得農曆新年的第一炷香。只是她既然習慣每年參拜,她亦順應及早到廟,於是得以在隊列前排,上得頭香。至於裝扮,她自言:「你知好慘㗎嘛,女人係要戴假髮,啲香又咁大碌咁長,假髮都燒爛埋」;「仲有一樣呢,啲香呀,一早就揸住支香嚟點,我啲眼淚就係咁流」。於是她開始戴黑眼鏡護眼,又戴帽護髮,而在某個兔年,想到「兔年喎,不如做隻兔仔,就戴頂兔帽咁笠」,後來愈裝扮愈覺得有趣,「幾好玩呀,所以每一次我都係要代表咗(個生肖),狗就扮狗,牛就扮牛,係咁樣玩嘅唧,無特別嘅嘢」。原來刻意的裝扮只因好玩,與信仰本身無關,卻也反映了BB自少女時期以來的活潑性格,以及對她對信仰的靈活詮釋:她敬拜大仙而不默守成規,敢於以其創意來重新演繹自身的崇拜活動。
(……中略……)
※結語:夏蕙BB的信仰與香港
BB的經歷終究當然只能說明她自己,但她與神明的互動仍多少反映香港華人平信徒的典型故事:香港既以交通東西而匯聚各方諸神,BB雖然自言才疏學淺,也不多讀宗教經書或故事,但亦自然地出入佛老以至基督宗教。在整個訪問中,她都以其對黃大仙的敬拜理解及表述為「信佛」,而她本人是觀音大士的「契女」,希望自己有「佛心」之餘,亦崇信並表示絕不背叛大仙,同時又對基督教會抱持開放態度,但求為善就好。在上文並未提到的訪問部分,她還提到自己也拜關公,喜歡其「義氣」,自己也是充滿「義氣」。在遊走於各信俗之際,她並流露出一點對自由的堅持,認為自己的信仰不應被限制於某個派別,而樂於與各方溝通以行善。凡此種種,都隱然透出香港既往的多元與自由氣息。
在這多元與自由的環境下,BB不但以其個人的方式混同佛道,也靈活創意地演繹宗教活動,在農曆新年向黃大仙上頭香時作趣怪裝扮,更在信仰的安慰突破華人一般對死亡的忌諱,敢於辦生前喪禮。若以古語形容,可堪為「天下之先」。有如前言,夏蕙BB於信仰,實有其法度。諸如此番與諸天神佛的交手,在香港此一都市神域之中,還有許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