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20. 有信念,有感受,才有生命——方法上多元一些

兩種智慧好說,「誰夠誰不夠」難說。因為眾所周知,比較是會惹麻煩的事。

*比較出真知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吧,一位明星在臺上很自在,兩位明星同台就較勁,甚至雙方的粉絲都各為其主捏一把汗。我以為這就是比較出來的麻煩。

之所以列舉如此不恰當的例子,因為作者也捏著一把汗,不是為明星,是為自己。如前言中所預警,現代心理學的愛好者可能認為本書不夠中立,佛學愛好者又可能拒絕接受本書的中立,雖說兩邊恰恰證明作者不能更中立,但憤怒之餘仍會遷怒作者──為何比較呢……

按說是啊,如此麻煩的比較,意義何在?

意義就在於:我們所講的兩種智慧,並非虛無縹緲的智慧,而是理性的智慧──前一種智慧太好辦了,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就辦到了,可後一種智慧不好辦。何為理性?它以懷疑為源頭,以比較為過程。

首先看看人類的三種基本邏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無不出自比較。

其次看看現代心理學這邊,大師威廉・詹姆斯將比較列為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現代宗教學這邊, 大師麥克斯・穆勒更提出「只懂一種宗教的人,其實什麼宗教都不懂」。

那麼佛學呢?有人會說:佛教不是無分別嗎?

說實話,那是本質世界的境界,而非現象世界的境界。不信的話,就請教下某位「不分別」大師三個問題吧:第一,我們見小孩落水,該救還是不救? 第二,我們坐下,該坐火爐上還是坐凳子上?第三,我們出門, 該穿衣服還是不穿衣服?如果都「不分別」的話,大師仍然是大師,但世界就亂了。

並且那是佛陀之後的說法,而非佛陀時代的說法(因此又超出了本書的範疇)。還不信的話,請讀下佛教的原始經典《阿含經》吧:從始至終,佛陀不都在與婆羅門教、順勢派、懷疑論等外道「分別」嗎? 本書以佛陀為師,既然比較出真知,那真智慧就不怕理性的檢驗!

諸位,先別為我惹麻煩的勇氣鼓掌。因為開場白通常是柔和的:在我看來,現代心理學與佛學各有所長,甚至前者的所長更明顯──它最科學、最正統、最主流,當之無愧成為現代人解決心理問題的首選,而包括佛學在內的其他任何學說,都只能作為科學之外的補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