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1 Aging Solo 時代來臨:中年未婚女性的「獨活」地圖
1、成為單身中年
「老處女一詞消失了。」
這是我在二〇二二年七月瀏覽網路新聞時吸引到我的標題。新聞說以負面方式形容大齡不婚女性的「老處女」一詞在新聞標題中漸漸減少,現已不再使用。
《京鄉新聞》(경향신문)新聞資料組Dive爲了確認新聞標題中描寫女性的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對十年間七百六十三萬八千一百三十九條新聞全面分析,結果顯示「老處女」一詞最後出現在二〇二〇年四月的新聞標題裡。Dive的分析表示:「我們達成了某種默契,認為稱某人爲老處女是無禮的行爲。」
這是令人開心的變化。仔細一想,日常生活中已經很久沒聽到或看到「老處女」這個詞了,「剩女」一詞最近也很少使用了,「高收入女性花錢如流水,爲享受人生而不結婚」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說法也幾乎不見了,真令人感到高興。由於單人戶大幅增加,一般女性上了年紀後依舊獨自生活的情況也不少見,自然就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在回顧最近的變化時,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發生的事,不禁笑了出來。四十二歲那年,我辭去了做了十八年的工作。明知道老老實實工作就能一直做到退休,但我卻覺得這不是我要走的路,便毫無準備地辭去工作。於是某位前輩把我叫去會議室問我為什麼想辭職,要我再多想想。最後在說服我的過程中,前輩鬱悶地說:
「你這個年紀沒老公也沒兒女,這樣還辭職是要怎麼辦?你要毀掉自己的人生嗎?」
不知道這是極度擔心我,還是直接的指責,他這番模糊不清的話讓我愣住了,我不記得自己回答了什麼,只留下一個明確的印象,「我這個年紀的女性要是沒老公、沒兒女,而且連一個正職的工作都沒有,人生應該就像是毀了吧」。
不管別人怎麼看,多虧了我「沒老公、沒兒女」而沒有被綁住,我得以多次獨自長途旅行,也因此才能體驗新的冒險。我所累積的寶貴經驗,都是離開了安穩工作進入陌生領域才能經歷到的。當然,就算有家庭,這些體驗也並非不可能,但在做人生重要決策時,單身的人可以只考慮自己,因此更容易將想法付諸行動。
在強調家庭觀念的社會裡,我無法形容長時間獨自生活的經驗是非常光明、溫暖的。然而,這段經歷也擴展了我對世界、對他人的理解。離婚後,我得以回顧我長期身處的制度與生活,對於脫離主流生活,以及社會少數群體被憑空貼上汙名標籤的不公平誤會,我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還學會了不以表象斷定他人,也盡量不隨意揣測別人的內心。
儘管在生活中仍經常感到動搖與困惑,但隨著年齡增長,處理問題的品格與智慧也增加了,不會像年輕時那麼痛苦了。總之,我與同齡已婚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平平淡淡地經營著我的生活,與十多年前前輩所擔憂的不同,我並沒有毀掉自己的人生。
心靈富足的中年「單身生活」
我所遇到Aging Solo們大都對自己的中年「單身生活」持正面態度。
在地方團體工作的姜美羅(강미라,五十二歲)給目前的不婚生活滿意度打了滿分一百分中的九十八分。她表示好友住得不近所以扣了兩分,幾年前她爲了找個更大的生活空間而移居到京畿道的小城市。
「生活滿意度隨著年紀增長也提高了。小時候有時會因為覺得別人過得比較浪漫而感到憂鬱,也有對獨自生活感到挫折的時候,但年過五十後感覺變好了。我曾經差點結婚,現在覺得還好我沒結婚。二十幾歲時過得很開心,但也有莫名其妙的焦慮與不安,不過現在都消失了。爲了找更大的生活空間我還搬了家,雖然經歷了更年期症狀,但我認爲隨著年紀增長,生活會越來越好。」
當被問到哪方面會變好時,她提到自身態度的轉變。
「困難的事就和以前一樣,也許現在難點還更多了,但面對這些困難的我已經不一樣了。現在不管再怎麼累,我知道這已經是谷底了,只要稍微走一下就會往上爬,應該就是這樣才產生忍耐的力量吧?努力接受現實,過度反應和過度解讀的情況好像就比以前少了,我學會設定現實的目標,不執著於人脈與關係網,並專注在對我來說很寶貴的關係上。」
對於一直在工作的單身者而言,中年是經濟活動最為活躍的時候。現為自由工作者的朴真英(박진영,四十六歲)表示:「對於單身的人來說,四十幾歲好像是全盛時期。」
「職場上的不婚女性在年過四十後,要獨自應對一切並不會太難。雖然我的職業並非高收入的工作,但相對支出來說算是充裕,因爲我一直都在工作,又沒有需要扶養的家人。由於沒有孩子、丈夫、婆家、娘家,唯一需要擔心和照顧的對象只有我和我的工作,我百分之百利用了這項優點。身為自由工作者,無法保證一直有工作,所以我認為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盡量多工作。這樣看來,要說我和工作結婚的話好像也沒什麼錯(笑)。如果跟別人一起生活,不論喜歡與否,都會有對話或瑣事不斷插進生活中;而沒有這些狀況的我,時間分配的優先順序完全取決於自己,我更能確保自己有專注的時間,而這點在工作上應該是很大的資產。」
當被問及以單身狀態變老的感受時,她答道:
「雖然我不曉得自己年齡漸長是否過得越來越好,但我並不會想回到年輕的時候。不是因爲年輕時太痛苦而不願回去,而是很感恩地覺得我感興趣的事都充分做過了,這樣過完一生我沒什麼怨恨或委屈。雖然沒能結婚生育,但我認為這件事在任何時期都不是我迫切想嘗試的優先事項。以我的標準來看,關於在社會上取得成就並得到認可的部分,我已經做得很足夠了,我不覺得我還能擁有得比現在更多。」
曾多次換工作的南智媛(남지원,六十歲),從廣告代理商高階主管到非營利組織的人員,再到顧問,她表示在做出搬家、跳槽等重要決定時能輕鬆做出選擇是單身的優點。她說:「目前為止我人生中所擁有的各種機會,有七〇%到八〇%都是因為我不婚才能擁有的。」
「我工作了六年存了一筆錢,在三十一歲時出國留學。由於沒有必須負責的一段關係,我才能爽快地做出決定。四十到五十多歲時,我也每隔幾年就選擇辭職跳槽,但不論我冒著什麼風險受影響的都只有我自己,所以做決定並不難。有些人會說我的選擇很有勇氣,然而這並非勇氣,而是我沒有阻礙。當然,我也沒有能照顧與帶領我的依靠對象。」
她表示單身的優點是:「因爲做出單身的決定,才能走到『現在這裡』,讓我能自由探索新世界。」
當被問到要以不婚狀態迎接離老年不遠的六十歲感覺如何時,她說:「感覺這樣已經足夠了。」
「若在年輕時瘋狂愛過,也許我會因為想體驗看看那種經歷而結婚,但當我被求婚時也沒有那種感受,所以就沒選擇結婚了。雖然以前我也經歷過一些階段,會想到某個年紀要結婚生子,想著要是老了的話會怎樣,但現在也沒有那些想法了。」
她在二〇二一年迎來六十歲之際,自己規畫了一個跨入六十歲大關的儀式。她執行了名為「話語回顧」的個人計畫,她問了親近的人:「請問我對你說過最印象深刻的話是什麼?」 除了兒時朋友與家人外,她把這個問題發送給三十多位在社會上遇到的朋友、同事與後輩,並得到其中二十多人的回覆。從一兩句的簡短回答到用Excel表格整理出來的回答都有,甚至還有後輩附加說明自己聽到這些話語的感受。
「我的目的是回顧這六十年來的人生,並讓自己思考未來十年要如何過。我可能不太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想知道我是怎樣的人、身處在怎樣的關係網絡中,才進行了這個計畫,自己坐在那裡默默想是不會有答案的。我認爲越是過著不同於一般人生軌跡的生活,就越需要透過旅行或活動來進行自我總結,進而訓練用陌生的視角來看自己。」
因為不再年輕而變得自在
Aging Solo女性之所以認為上了年紀的中年生活比年輕時更好,這與韓國社會面對未婚年輕女性的態度有關。
藥劑師宋美英(송미영,四十七歲)說,中年後獨自生活比以前更自在了。
「沒有結婚的年輕女性就好像是社會裡最弱勢的一群,大家都輕視、忽視,並隨意對待她們,因為她們沒有任何武器能反擊。年紀大了以後,現在別人都不敢隨便對待我了。而年紀大了,我也具備能對抗攻擊的功力,因爲自己受到的傷害比以前小,因此也比二十多歲時更值得活下去了。男人討厭中年不婚女性,但也害怕她們。因為如果男性會輕視二十多歲不婚女性,或將她們視為某種達到目的的手段的話,那麼也可以說中年四、五十歲的不婚女性與男性處於競爭狀態,甚至可能比男性更具優勢。」
裝置藝術家鄭世妍(정세연,五十四歲)指出,活到五十多歲中段之所以會比以前更自在,原因之一就是社會上對獨居女性的性別攻擊與騷擾減少了。
「之所以選擇在三十歲出頭去留學,是因爲在藝術界以年輕女性身分生活實在太難了。我的工作類型本身就非常辛苦,女性更是難以在這個領域立足,再加上年輕女性會被當作性騷擾的對象,因此壓力非常大。我在美國過了十四年,四十歲出頭回國時又被貼上『在國外生活過的女人』的標籤,用『妳肯定玩得很開吧』的言語攻擊我。直到五十幾歲的日子都快過半,現在我才開始感到自在。把我當作性騷擾對象的行為與欺負我的舉動減少了,來自周遭的結婚生子壓力與無禮的問題也少很多了。當然,對不婚中年女性的負面偏見仍舊存在,我偶爾還是會聽到攻擊性的話語,但相較於二十來歲時我的經濟、社會條件已經好很多了,應對一切的功力也變強了。」
她用稍微諷刺的語氣說:「韓國社會的年齡歧視有時候很好用。」
「由於年齡受到歧視,小時候吃過虧,但現在大家可能覺得我老了,所以跟二十幾歲比起來,幾乎沒有人敢公然冒犯我了。」
她表示,因為自己已不是年輕女性,生活變得輕鬆自在了。這番話是有點苦澀的證詞,證明了社會無禮地輕視年輕女性,以及物化年輕女性的情況非常嚴重。
雖然我遇到的Aging Solo女性並沒有經歷很多這些問題,但對於年長女性的性物化與暴力的問題仍在現實社會中蔓延。在此我並沒有要否認這種現實,而是想談論對比每個人現在與過去的生活,存在著哪些變化或重新定義的觀點。
我們也能從調查中確認不婚女性生活滿意度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的趨勢,KB金融經營研究所出版的〈二〇二〇年韓國單人戶報告〉(2020 한국 1인 가구 보고서)寫道:「過去的調查顯示,隨年齡增長,以單人戶方式生活的意願呈下降趨勢。然而,在二〇二〇年的調查中發現,女性的狀況不同於男性,即使年齡增長,女性以單人戶模式生活的意願幾乎沒有改變。」
該調查結果中,最引人注意的是Aging Solo女性的自信心。關於「我認爲我過著自己主導的生活」這項陳述,五一.四%的單人戶回答是肯定的,五八.六%的四十多歲女性與六五.五%的五十多歲女性也同意這項陳述,這遠超過了平均。關於「我在日常生活中是會表達自身想法的人」這項陳述,五〇.八%的單人戶表示同意,而五八.六%的四十多歲女性與六一%的五十多歲女性同意這項陳述,比例遠高於平均。
自我認知與他人眼光的差距
雖然許多Aging Solo女性「堅持信念,且自主生活」,但周遭的眼光和這樣的自我認知卻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她們已經離成年很久,早已步入中年,但仍有人認為她們獨自生活的模式只是暫時的狀態,或斷定她們無法獨立打理日常生活。
鄭世妍在美國獨自生活了十四年,由於物價高的關係,她養成了不外食並親自下廚的習慣。藉著經驗累積,她做菜做得又好又快,但周遭的人幾乎不相信這件事。
「某天我偶遇高中時的朋友,朋友請我去她家裡玩,她說:『自己住怎麼可能好好吃飯,我來做好吃的給你吃。』雖然感恩,但斷定獨自生活就是這樣過日子,實在有點令人無言以對。所以我就說:『喂,我應該比你會做菜吧?』而她卻不相信。類似的事不斷發生,我媽隔一段時間來我家就會開冰箱檢查,她認爲自己生活的人不會吃像樣的食物。因此,爲了表現給媽媽看我還特別做了菜,請她放下對我飲食生活的擔憂。」
在公益團體工作的朴仁珠(박인주,五十歲)即便過了四十歲也常聽到周遭的人說她是「自炊生」。這種說法代表他們認爲獨居只是暫時的,並認為她不會好好經營生活,無法照顧好自己的日常起居。
「活動結束後如果有食物剩下,長輩們一定會指著我說:『自己煮肯定沒辦法好好吃飯,這個你帶走吧。』甚至連曾參與過女權運動的前輩們都如此,一旦在活動或聚會上發現獨自生活的男性,她們就會不顧雙方意願若無其事地說:『你們兩人好好相處看看吧。』幾乎都沒有『上了年紀的女性也能獨自生活』的概念。」
這種想法並非只存在於年長者之中。二〇二一年,梨花女子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金敃志(김민지)對二十五到四十二歲的高學歷不婚單人戶女性做了深入的訪談,根據她的研究顯示:「研究參與者大多對獨自生活感到滿意,享受獨自生活經驗所帶來的個人強化,也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但很少有人認為在年老之後獨居是理想的選擇。」
一位研究參與者表示,周遭的人對獨自生活的年長女性抱持著異樣眼光,甚至會產生一些謠言,這樣的氛圍讓她也產生了一種認知,覺得「原來隨年歲增長,獨自生活會變成人們議論的事」。雖然周遭的議論也不能說是批評,但仍感覺其中夾帶著一股暴力的沉重感。
Aging Solo女性並不是對周遭的眼光不知情或不在意才選擇獨自生活,而是儘管如此,在她們生活的背景中,選擇這種生活方式還是有其他的原因與價值。
其實我不認爲一定要結婚,但我也不是不婚主義者。某些人對婚姻生活與不婚生活方式抱有某種信念並堅守著這般生活方式,且他們會稱其生活方式為「某某主義」,我尊重他們的想法,不過卻感覺有些彆扭。我認爲在自己的人生中,以什麼方式建立親密關係,根據時間與情況的發展隨時都可能改變,這是個人的選擇。雖然我獨自生活了很長的時間,但可能又會和某人一起生活,也有可能再次獨自生活;也許不會想和某個親近的人共同生活,但會想住得近一點。人生中的生活方式是多樣的,而且隨時都有可能改變。
讓我覺得奇怪的是,雖然單人戶的數量並不少,但把「獨活」當作持續生活方式的Aging Solo女性們,爲什麼還像前述研究參與者所形容的那樣,遭受他人用暴力的沉重眼光看待呢?只是脫離了傳統家庭的形象,爲什麼大家會認爲「沒老公、沒兒女」就是有所不足的人生呢?爲什麼只會臆測她們是孤獨且辛苦的呢?
雖然訪談對象不包括Aging Solo男性,但也有研究顯示,在排除社會與經濟因素後,Aging Solo男性的獨居生活對其主觀幸福感有積極影響。我們更應該 嚴肅對待的,難道不是讓男女都將家庭組成視為風險和負擔,根深柢固的家族主義嗎?
Aging Solo與其他所有已婚者一樣,也各自以不同方式過著豐富的生活,同時肩負著各自的困難與必須解決的課題。不用勸誰,也不用怪誰,獨自生活只是多樣的生活方式之一。我寫這本書想實現的願望之一,就是希望Aging Solo看起來不再特殊,而是平凡而自然的存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