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大家一定都聽過「麵條讓人幸福」(Nudeln machen glücklich)這句格言。從表面上看來,這句話或許是對的,因為碳水化合物能在大腦裡刺激血清素的製造。(譯按:血清素[serotonin]俗稱「幸福激素」或「快樂激素」)然而,這其實只反映了部分的真相。事實上,正是由於血清素,麵條並不會讓我們變得幸福,而是會讓人上癮,渴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成為麵條的粉絲之所以笨,正是因為會愈來愈肥胖,連帶地,也會愈來愈愚蠢。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許多相關研究都指出,小麥尤其會對大腦造成可怕的傷害;此外,一般說來,相較於那些在腰臀間懸著厚厚救生圈的人,那些褲腰帶較短的人,腦筋可要靈光多了。

沒錯,這樣的話的確是逆耳忠言。如果我們秉持的盡是那些陳腐的思想與成見,這些話只會讓人覺得是在胡扯、令人格外討厭。因此,為了完成這本書,我特別仔細地調查,並且嚴格分析和檢驗各種相關的研究。我不得不說:上述的結論確實無庸置疑!雖然碳水化合物餵飽了我們,卻也讓我們致病。麵條讓我們變得愚蠢!

眾所周知,我對那些暗黑的恐嚇醫學向來嗤之以鼻,我是個如假包換的快樂醫學家。是以,我現在想要問問你:

□你是否想擁有更活絡的思考能力?是否想要到了七、八十歲,甚或九十、一百歲時,還能傲人地說:「健忘?我才不會!」?
□你是否希望擁有強韌的內在動力,能輕而易舉地戰勝自己的「心魔」?
□你是否想要帶著強健的心臟,靈活、輕巧地走過自己的人生?
□你是否對糖尿病避之唯恐不及?
□如果可以給予基因最好的機會,你是否會選擇斷絕罹癌或其他疾病的風險?

你一定連續回答了五個「是!」,我承認我也一樣。因此,打從很久以前,我便將碳水化合物從菜單裡刪除。我對麵條可說是敬而遠之,遑論麵包、馬鈴薯和糖了。耐人尋味的是,此舉絕非「捨棄」,相反地,避免攝取碳水化合物其實是項「大禮」,大大增益了我們的人生。你將發現,突然之間,許許多多早已被我們打入冷宮的美味佳餚,重新回到了我們的餐桌上,相較於每天所吃的麵包,及那些永遠一成不變的義大利麵,它們更加有滋有味。好處遠遠不僅如此,突然之間,諸如偏頭痛、痙攣性疝痛、糖尿病等疾病,也會跟著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如果我們願意就此不再攝取任何劣質的碳水化合物,我們還能更為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多發性硬化症和癌症等疾病。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就是,體重過重的情況也會自動消失,而且你根本不用斤斤計較卡路里,更不必饑腸轆轆地飽受挨餓之苦。乍聽之下,這是否美好到有點不切實際?我可以向你拍胸脯保證,這一切絕對所言非虛!許許多多「永保年輕」(forever young)系列的讀者都曾親身體會,你不妨自己也來試試!屆時你同樣也會對此深信不疑。

祝福你,在通往沒有麵條的路途上,一切順利!

敬祝安康
你親愛的
烏里西‧史特倫茲

我們變得愈來愈肥、愈來愈笨

不久之前,大家還以為攝取脂肪讓我們變胖。胡扯!難道你見過有誰因為吃了番茄而變紅的嗎?如今我們曉得,碳水化合物才是真正的元凶,是碳水化合物讓我們變得愈來愈肥、愈來愈虛、愈來愈累、愈來愈笨。且讓我們遠離它,同時也遠離非必要的體重增重,如此一來,我們將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諸如美好的心情、強勁的動力、充滿希望的未來,都將不請自來。

哈囉,醒醒!

先來說個好消息:這世上總是存在可以逆流而上的人。就是那些在逛超市時不會貪圖方便而取道中央的人,他們既不會將一大堆烘焙食品、即食湯包和麵條搬上購物車,更不會在前往櫃檯結帳的路上再加購幾個冷凍披薩,他們寧可多走一點路,繞到擺放新鮮蔬菜的區域,寧可在冰櫃裡仔細挑選真正新鮮的乳製品,沿路尋找附有有機戳記的新鮮雞蛋、豆製品和新鮮的漿果,寧可走到藏身最裡頭的生鮮櫃位,好好地選購新鮮的魚類、肉品和乳酪。

沒錯,相較於血拚垃圾食物,這麼做的確比較大費周章;不僅得花更多的時間,甚至可能得花更多的金錢。此外,比起搬運洋芋片、可樂或塑膠盒裝的馬鈴薯沙拉,搬運新鮮的蔬菜和雞蛋或許要費事許多。我想,你八成也是屬於逆流而上的一員,你會更仔細地去思考,什麼才是身體真正想吃的、什麼不是。如若不然,你肯定也已經準備好,要加入這樣的行列。否則的話,你根本不會想要閱讀這本書!或許你已經在www.strunz.com這個網站的論壇上,讀過不少「forever-young」粉絲團的熱烈討論。我自己也經常會上去看看,拜讀各種寶貴的意見,我總是一再讀到許多激勵人心的故事,它們對我的啟發和鼓舞,往往超越那些頂尖大學所做的大規模團體實驗。

「這真是出人意料!」

令人訝異的是,居然會有那麼多人安於自己的腦袋處在愚昧的狀態。你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嗎?位於柏林的羅伯特・柯霍研究所(Robert Koch-Institut)指出:如今在德國,每四個人就有一人過度肥胖;更準確地來說,就是「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三十。二〇一二年十月九日該所在受訪時表示:

「這真是出人意料!這樣的發展,著實令人震驚。」

我特別喜歡看別人吃驚的樣子。不過這件事真的出人意料嗎?事實上,早在十多年前,德國營養學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Ernährung)的主席便已承認,德國的營養諮詢失敗得一塌糊塗。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以全麥為取向的營養準則,卻依然盤踞在德國營養學會的網頁上。如此看來,會有這樣的發展,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根據德國微型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顯示,在二〇〇五年時,德國有二十七%的人口體重過重(25≤BMI<30),十二%肥胖(BMI>30)。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情況有了戲劇性的轉變;二〇〇九年時,德國有三十七%的人口體重過重,十五%的人口肥胖。德國簡直可謂是「肥胖控」,或者,更準確地來說,簡直是「麵條控」!

如果我們放眼將來,情況恐怕只會更不樂觀。根據美國杜克大學於二〇一二年五月所發表的一項研究,大約有三十六%的美國民眾體重過重。學者預測,到了二〇三〇年時,這項數字將會攀升至四十二%。除了美國以外,諸如墨西哥、紐西蘭、智利、澳洲和英國等地,同樣也有大批民眾飽受體重過重之苦。在全球肥胖統計排行榜上,德國目前已躋身中段班。相對地,諸如韓國和日本,這類在傳統上不以薯條、披薩、義大利麵和漢堡為主食的國家,當地民眾的身材則多半偏向纖細、苗條。德國人很有可能會朝愈來愈胖的方向發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有的食物裡都含有太高的糖分。不妨稍微觀察一下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幾乎每個街角都有一家麵包店,就連在超市裡,也設置了愈來愈多的麵包自動販賣機,那濃郁的麵包香氣,總會在我們那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的天真大腦裡觸發「快點獵取!」的警報。在學校裡,學童依然被灌輸「早餐吃麥片,休息時間吃三明治」的觀念。每天中午在餐廳裡,人們在餐盤裡裝上至少一半以上的飽食附餐(例如麵條或馬鈴薯之類),說好聽一點,那些東西應該叫「胖化劑」;說難聽一點,根本就是「笨化劑」!

結語

無醣飲食很潮。不過,這並非是我們花費許多功夫在這上頭的理由。在我看來,無醣飲食是讓人生更健康、更幸福且永保年輕的重要操縱桿。我承認,這種方法是有點極端,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這樣的極端方式,而且這樣的方式往往還會惹來許多的誤解。因此,我想藉著這最後的篇幅,一勞永逸地說明清楚:

首先,我的目的並不是要宣傳,借助無醣飲食、營養補充品和蛋白奶昔,我們就能變成全新的、更好的人類。這未免太過狂妄自大。不過,我倒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得以享有沒有糖尿病、沒有癌症、也沒有阿茲海默症的人生。只是單純的健健康康。這不是什麼菁英思想,而是一種社會思想,這完全是可行的。不僅如此,這也是我的願景,為大家所祈求的一個更好且更有人性的世界。

再者,我的目的並不是要鄙視那些從未聽過酮症的人,這樣未免太過傲慢。我的工作其實是,將這個觀念傳達給盡可能多的人。這當中的基礎概念真的很容易了解:遠離劣質的麵食、劣質的甜食、劣質的檸檬蘇打。這就是全部,這就能發揮許多影響。我的願景是,盡可能讓愈來愈多的人知道這一點。

並且,我的目的並不是要從命運的手中取得完全的主控權,這樣未免太過天真。儘管如此,我還是致力於讓永保年輕的夢想成真。健康的飲食對此絕對有很大的貢獻。不過,即便有了健康的飲食,我們依然無法開悟、無法完全解除痛苦、更無法因而變得無所不能,而且三不五時騎腳踏車還會摔車,不過這條路還是值得我們走下去。它會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健康、更輕鬆、更幸福的人生。我為什麼這麼有把握?答案就在表徵遺傳學。最後,我的目的並不是要剝奪生活在這世上最貧窮角落那些人的營養基礎,這樣未免太泯滅人性。我所努力的目標是,讓盡可能多的人獲得盡可能好的飲食。因此,我對製糖產業、製藥產業、舒食產業,以及與這些產業有所來往的公家機關,全都採取非常非常嚴厲的態度。在我看來,散播一些錯誤的資訊,例如「多吃全麥麵包」或「大腦需要糖」,以致成千上萬的人病得越來越嚴重,甚或因而死亡,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作法!這不會、也不該是我們所選擇的道路。

當我高呼「拒吃麵條!」,我想向世人提倡的,並不只是一種新的健康飲食法;我所主張的其實是,用一種全新的觀察方式,去對待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飲食產業、我們的健康。

如果我們把「我們每天所吃的麵包……」改成了「我們每天所吃的蛋白質和番茄……」,這將不亞於是一場文化革命。我知道,這樣的事情需要時間。

不過,事實上,如此的一大步,其實只需要,我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只要你願意,隨時都能跨出那一步,譬如就是現在、今天。

祝福你們一切順利、用餐愉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