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達摩少室六論

7特價16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悟性論

導讀
悟性論主要在談諸法萬相的本質。
本質是天賦,不是後天加諸,本質即是法源,因舉心動念而成世間萬有;本質佛性是生命原狀,不是現在離體的意識生命。
因為意識生命有無常生滅之苦,本體無苦,是解脫之生命;所以說到解脫之道,不能不歸結在佛性,而加以提醒。
為此,達摩大師在這裡特別舉出了幾個重點,都是重中之重。
一、「相」是無相的相,不可以眼見,只能體會識知。
二、開悟後,會知道沒有世間要出離。
三、假如只見到生不同於死,動態和靜態不相同,這些體會都是不平等心態。
四、色相景像不會說話,是從我們自己的心生出話語;看到外相,應該要見到內相。
五、有見相,但相不是「見」因所見非見之本質的原故,呼應楞嚴經卷二:「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六、處於形相世界裏,沒有男女貴賤等分別,天女悟道,車匿解真,在佛性前提下,都是平等無差別相。

原典
1.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脩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2.
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嗔癡也。
3.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云: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藴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藴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4.
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捨身不恡,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
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
5.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
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
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6.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入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
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7.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眞見。夫眞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眞見。
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眞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解。
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眞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眞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8.
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
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眞;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眞。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9.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眞法滅,心滅則眞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
經云:諸法無性,眞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10.
脩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脩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11.
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
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
見色相者,常繫縛。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淸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12.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以上內容節錄自《達摩少室六論》鄭萬朝◎譯註.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4328.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