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系統的槓桿點
你可能會問:「我們如何改變系統的結構,以便產生更多我們所期望的結果,而且盡量減少我們並不期望的情況呢?」對此,麻省理工學院的福瑞斯特教授基於多年來對企業中系統性問題的深入研究告訴我們:一般管理者都能很準確地定義當前的問題,識別這些問題產生的系統結構,並基本能夠猜中到哪裡尋找「槓桿點」(leverage points);也就是說,在系統中的某處施加一個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為發生顯著的轉變。
「槓桿點」這一概念並非系統分析的獨創,而是根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很多神話故事之中,如「銀彈」「命門」或特效療法、祕密通道、魔法口訣、扭轉歷史潮流的英雄、幾乎不費力氣地穿越或跨過巨大障礙的方法等。人們不僅願意相信槓桿點的存在,也很想知道它們到底在哪裡,以及如何運用它們。事實上,槓桿點就是權柄。
但是,福瑞斯特繼續指出,雖然身處系統之中的人們通常憑直覺判斷到哪裡尋找槓桿點,但多半是往錯誤的方向推動系統的變化。
在這方面最經典的例子,發生在我自己做世界模型系統分析時。應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的邀請,福瑞斯特教授組織一個研究小組,目的是探究一些全球重大問題,如貧窮、饑荒、環境破壞、資源枯竭、都市退化以及失業等,是如何相互關聯以及發展演進的。利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福瑞斯特教授開發電腦模型,並找出明確的槓桿點,也就是成長。不只人口在成長,經濟也在成長。在帶來好處的同時,成長也有成本,特別是一些我們無法計算的成本,包括貧窮、饑荒、環境破壞等。可以說,我們研究的清單上的所有問題,都與成長有關。而我們所需要的,是更慢一些的成長,是完全不同的成長模式,在有些情況下甚至是不成長或者負成長。
世界各國的領導人也都將經濟成長當成解決各種問題的答案,但是他們盡全力推動,卻都是往錯誤的方向。福瑞斯特另外一部經典著作是於1969年出版的《城市動力學》(Urban Dynamics)。他指出,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是一個槓桿點。補貼愈少,城市狀況愈好(對於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也是如此)。這一模型推出時,正值美國大規模推行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政策。福瑞斯特的觀點在當時受到很多人的批評和嘲笑。但從那之後,很多推行此一政策的城市一個個沒落。
拿福瑞斯特的話來說,複雜系統的特徵之一是「違反直覺」,而尋找和撬動槓桿點也通常不能靠直覺。即便是直覺的,我們也經常選錯方向,結果將試圖解決的問題弄得更糟。
在我看來,對於動態、複雜的系統而言,要想找到槓桿點,沒有快速或簡單的公式,如果給我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我可以發現槓桿點,但因為它們是違反直覺的,即使我真的發現系統的槓桿點,也幾乎沒有人會相信我。這讓人很受打擊,也很痛苦。尤其是對於那些不只是希望了解複雜系統,還想做些事情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正是經歷多次這樣的挫折,在一次有關全球貿易體制的會議上,我舉出幾個可以干預系統的槓桿點。儘管還不完善,但我願意討論這個清單,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方便找到系統的槓桿點。當然,這個清單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你也可以進一步完善它。
其實,那天我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幾個泡泡,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在我幾十年對很多不同種類的系統進行嚴謹分析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其中也包含很多其他智者的成果。但是,複雜的系統就是複雜的系統,對其進行一般化的歸納是十分危險的。所以,我想提醒讀者朋友們注意:你下面所讀到的內容不是「成品」或定論,而仍然是「在製品」;它們也不是尋找槓桿點的「處方」,相反地,你可以把它們看做是一個邀請,我為你提供一些參考或指引,並希望你能以更廣闊的視角來思考系統的變化。隨著系統複雜度的增加,它們的行為也變得更加令人驚奇。想像一下你的活期存款帳戶,你可以存款和開支票,如果帳戶有足夠大的餘額,就會有一些利息流入,並且也將有一些銀行費用流出;如果你的帳戶裡沒有錢,就會產生一筆債務,並會逐漸累積起來(債務也有利息)。現在,讓你的帳戶與數千個帳戶有關聯,並且允許銀行將所有這些帳戶的結餘存款當成貸款貸出去;更進一步,上千家這樣的銀行連接起來,形成美國聯準會(Fed,Federal Reserve System)。
你將會發現,一些簡單的存量和流量,相互連接起來,將創造出一個非常龐大、複雜且動態變化的系統,其複雜程度超乎想像;這就是為什麼槓桿點經常是違反直覺的。
你可能會問:「我們如何改變系統的結構,以便產生更多我們所期望的結果,而且盡量減少我們並不期望的情況呢?」對此,麻省理工學院的福瑞斯特教授基於多年來對企業中系統性問題的深入研究告訴我們:一般管理者都能很準確地定義當前的問題,識別這些問題產生的系統結構,並基本能夠猜中到哪裡尋找「槓桿點」(leverage points);也就是說,在系統中的某處施加一個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為發生顯著的轉變。
「槓桿點」這一概念並非系統分析的獨創,而是根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很多神話故事之中,如「銀彈」「命門」或特效療法、祕密通道、魔法口訣、扭轉歷史潮流的英雄、幾乎不費力氣地穿越或跨過巨大障礙的方法等。人們不僅願意相信槓桿點的存在,也很想知道它們到底在哪裡,以及如何運用它們。事實上,槓桿點就是權柄。
但是,福瑞斯特繼續指出,雖然身處系統之中的人們通常憑直覺判斷到哪裡尋找槓桿點,但多半是往錯誤的方向推動系統的變化。
在這方面最經典的例子,發生在我自己做世界模型系統分析時。應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的邀請,福瑞斯特教授組織一個研究小組,目的是探究一些全球重大問題,如貧窮、饑荒、環境破壞、資源枯竭、都市退化以及失業等,是如何相互關聯以及發展演進的。利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福瑞斯特教授開發電腦模型,並找出明確的槓桿點,也就是成長。不只人口在成長,經濟也在成長。在帶來好處的同時,成長也有成本,特別是一些我們無法計算的成本,包括貧窮、饑荒、環境破壞等。可以說,我們研究的清單上的所有問題,都與成長有關。而我們所需要的,是更慢一些的成長,是完全不同的成長模式,在有些情況下甚至是不成長或者負成長。
世界各國的領導人也都將經濟成長當成解決各種問題的答案,但是他們盡全力推動,卻都是往錯誤的方向。福瑞斯特另外一部經典著作是於1969年出版的《城市動力學》(Urban Dynamics)。他指出,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是一個槓桿點。補貼愈少,城市狀況愈好(對於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也是如此)。這一模型推出時,正值美國大規模推行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政策。福瑞斯特的觀點在當時受到很多人的批評和嘲笑。但從那之後,很多推行此一政策的城市一個個沒落。
拿福瑞斯特的話來說,複雜系統的特徵之一是「違反直覺」,而尋找和撬動槓桿點也通常不能靠直覺。即便是直覺的,我們也經常選錯方向,結果將試圖解決的問題弄得更糟。
在我看來,對於動態、複雜的系統而言,要想找到槓桿點,沒有快速或簡單的公式,如果給我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我可以發現槓桿點,但因為它們是違反直覺的,即使我真的發現系統的槓桿點,也幾乎沒有人會相信我。這讓人很受打擊,也很痛苦。尤其是對於那些不只是希望了解複雜系統,還想做些事情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正是經歷多次這樣的挫折,在一次有關全球貿易體制的會議上,我舉出幾個可以干預系統的槓桿點。儘管還不完善,但我願意討論這個清單,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方便找到系統的槓桿點。當然,這個清單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你也可以進一步完善它。
其實,那天我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幾個泡泡,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在我幾十年對很多不同種類的系統進行嚴謹分析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其中也包含很多其他智者的成果。但是,複雜的系統就是複雜的系統,對其進行一般化的歸納是十分危險的。所以,我想提醒讀者朋友們注意:你下面所讀到的內容不是「成品」或定論,而仍然是「在製品」;它們也不是尋找槓桿點的「處方」,相反地,你可以把它們看做是一個邀請,我為你提供一些參考或指引,並希望你能以更廣闊的視角來思考系統的變化。隨著系統複雜度的增加,它們的行為也變得更加令人驚奇。想像一下你的活期存款帳戶,你可以存款和開支票,如果帳戶有足夠大的餘額,就會有一些利息流入,並且也將有一些銀行費用流出;如果你的帳戶裡沒有錢,就會產生一筆債務,並會逐漸累積起來(債務也有利息)。現在,讓你的帳戶與數千個帳戶有關聯,並且允許銀行將所有這些帳戶的結餘存款當成貸款貸出去;更進一步,上千家這樣的銀行連接起來,形成美國聯準會(Fed,Federal Reserve System)。
你將會發現,一些簡單的存量和流量,相互連接起來,將創造出一個非常龐大、複雜且動態變化的系統,其複雜程度超乎想像;這就是為什麼槓桿點經常是違反直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