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新版序〉關於情緒素養

 

當年在寫這本書時,台灣還很少人在談社會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的概念,時至今日,無論公立學校、實驗學校甚至民間團體有非常多人同時在關心這樣的題目,認同我書中算談到的觀念,情緒素養是每個人必備的核心能力。

從著作完成到現在,約莫有五年的時間,每年在教師備課研習、特教輔導研習,我都有機會受邀談情緒素養這個題目,畢竟這個能力不僅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

在這之前,我持續累積不同的個案經驗,這個有意識的紀錄就是在幫助自己持續鍛鍊自我意識(self awareness),我想這些個案紀錄應該足以把當年書中的案例全部換掉了!或許,未來再談這個題目就不只是再版,而是應該可以完成情緒素養二部曲了。此外,二○二四年開始,我擔任臺北市身生實驗教育機構的計畫主持人,這個實驗學校也是以情緒素養為目標辦學。

如果說一定要在此時此刻提醒讀者什麼?或是說這些年來我有什麼重要發現是當年在書中沒有談到的,我會說,我們應該更有意識的去覺察孩子的需求,不同特質的孩子會有不同程度的需求。

對於人類需求的理解就不能忘記馬斯洛這個心理學家,當年他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至今仍影響甚深。近代的心理學家史考特將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的層次理論用大海中的帆船來呈現。

船身各部分分別代表安全感、連結(歸屬感)和自尊,這些屬於人類最核心需要被照顧的需求都與情緒高度相連,簡而言之,如果一個孩子在環境中無法滿足這些需求,那麼他的情緒狀態一定不會太好,在培養情緒素養的同時若能從人類需求的角度切入,那麼很多答案就豁然開朗了。至於船帆談的是探索、愛(熱情)和目的性,指的是一個人的行動與方向,在核心的需求被照顧的狀態下,人就會有力量行動。

情緒素養和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關,知道這些道理但是什麼都不做其實並不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這是我常在演講場合跟老師、家長說的話。因為道理很簡單,要做到卻很困難。換句話說,行動是改變的基礎,在生活中有意識的覺察,刻意的留時間和自己對話,並將這個歷程記錄下來,那麼,我們就能更有意識的活著,成為一位具備情緒素養的成年人,也成為孩子身邊穩定的陪伴者。

 

〈前言〉從生活中養成影響孩子一輩子的關鍵能力

我是傳統師範院校培育出來的合格教師,但從師範大學碩士班畢業後,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希望透過有別於學校體制的模式,協助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成長。從事教育工作的初期,我也習慣於在教室內進行教學。或許是因為我的工作時間與一般教師不同,讓我有機會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下了課和他們一起吃飯,星期五晚上甚至有一群孩子跟我住在一起,星期六早晨和我一起吃早餐。我們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一起運動、一起聊天打屁,只要是與孩子有關的重要活動,我都會盡可能地出席,像校慶、運動會、畢業典禮……。

雖然我沒有自己的孩子,但許多孩子這些年與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有的在我創造的學習環境中一待就是十幾年,小學、國中、高中、大學都是在我的陪伴中度過。他們遇到問題時,願意主動來尋求我的意見,面對與家人溝通上的困難,也會期待透過我的協助創造雙贏的結局,也因此我嘗試扮演孩子與他人溝通的橋梁,同時訓練孩子自己具備搭橋的能力。

 

要改變一個孩子,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

我和孩子相處時間比一般老師多,也更能夠理解孩子的不同面向。寒暑假的時候我會舉辦營隊活動帶孩子外宿進行訓練,這十多年,來我們的活動挑戰度越來越高。我相信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從孩子自身到其重要他人,所有與他相關的環境,我都盡可能地去接觸與理解。

孩子身處的環境,孩子的重要他人,都是我需要努力的。特殊教育與心理輔導的專業讓我這些年有機會深入個案家庭,與孩子及其父母有更緊密的生命連結,也讓我對孩子的困難與父母的挑戰有更深刻的理解,開啟我對於教育模式的不同思考。

我不是要否定傳統教學訓練模式的價值,但我更偏好真實生活環境的訓練,善用隨機教學的機會,藉由體驗教育的模式協助孩子解決問題,形塑其成就品格與社會情緒的學習更讓我著迷。這個教學模式是我十多年來經驗、反思與修正的成果,也是孩子賦予我最珍貴的寶藏。

 

孩子習慣的養成,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有的孩子成天與手機為伍,在家裡不主動說話,爸爸媽媽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關心會換來孩子情緒性的咆哮;有的孩子缺乏時間觀念,作業總是寫不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爸爸媽媽提醒;而我因為常帶孩子去旅行,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發現有不少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東西保管不好,衛生習慣也有許多需要加強的。

還有一些孩子遇到問題會習慣性的求助,或需要很明確的指引才「敢」行動;擔心自己出錯,希望老師能告訴他標準答案,這樣的孩子也不在少數。有的孩子在團體中不敢表達意見,或是沒有想法,無法與其他同學合作,容易和別人起衝突,只能單打獨鬥。甚至在我過去接觸個案中,也曾遇過孩子缺乏調節情緒與壓力的能力,選擇用逃避來面對問題。

當我們面對最親近的人時,往往容易表現出最真實的一面,也有孩子擅長「情緒勒索」自己的母親,媽媽只是要求他早上起來去刷牙洗臉,就無理取鬧,但與外人相處時卻能行禮如儀。或許有人說這樣的孩子聰明,知道面對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換個角度想,孩子又是在怎麼樣的情境中「養成」這樣與父母互動的「習慣」?

我認為孩子習慣的養成與其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爸爸媽媽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但它是一門專業

爸爸媽媽應該至少學習如何扮演好家長的角色。然而,從過往互動的經驗,我發現家長多半是有心無力。「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不對的。不可否認,很多人的確不知道該怎麼當爸爸媽媽,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該怎麼樣與孩子說話,以及如何堅持重要的原則。

在協助解決孩子與家長的問題及困擾時,我發現到,影響孩子一輩子的關鍵能力在於社會情緒學習、社會技巧與成就品格。這些概念,近年來在教育領域蔚為顯學,有許多教育組織致力於這些能力的培養,甚至以此為核心理念。另外,也出現許多相關的暢銷書籍,像是《孩子如何成功》(How Children Succeed)、《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Helping Children Succeed)、《恆毅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The Growth Mindset Coach)……等。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重要場域,父母通常是陪伴孩子最久的人,往往影響也最深。孩子會不自覺地複製爸爸媽媽的情緒表達方式,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模式,甚至是面對困難與挫折時的態度。這些不需要刻意去教,只要孩子在家長身邊,他們就會自動吸收,複製與再製。面對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卻不自知,也缺乏覺察能力,無形中傳遞許多似是而非的教養觀念,一代接著一代。

在臺灣,108課綱本著「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教育應協助學生認識自我、理解他人、培養與社會(環境)互動的能力,而依此理念訂定的四項總體課程目標(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養公民責任),皆可透過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亦有稱為〔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者)的訓練達成。

新課綱中點出了社會技巧對個體的重要性,而社會情緒學習所談的面向,從專注自我、關懷他人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全呼應社會技巧的「處己」、「處人」與「處環境」三個面向,且都與成就品格脫離不了關係。期待這本書的付梓,可以帶給家長們方向、提醒及實際的操作方法,讓孩子在生活中提升正向的社會情緒學習,具備足夠的社會技巧,同時涵養其品格力與高情商。

 

〈開始之前〉我和孩子與「自發、互動、共好(自動好)」的距離

從我(Me)、你(You)到我們(Us),從我好(自我意識、自主管理),你也好(社會認知、關係技巧),到我們都好(負責任的決策),這是從個人的成功邁向公眾的成功,是從依賴、獨立走向互賴的歷程,也是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所提「7個習慣」與社會情緒學習的連結。

自私是人類的天性,聰明的自私有機會創造永續;奉獻不代表就是全然的犧牲,捨得之間其實存在著重要的關聯性。梳理好想法、情緒與感受,學習自處,發掘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些都是「自我覺察」的學習。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會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

我常鼓勵爸爸媽媽在要求孩子前,自己也要努力嘗試。換句話說,大人想要訓練孩子社會情緒學習的能力,需要自己先練習。初學的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幫助檢視個人社會情緒的學習:

□我了解孩子什麼樣的反應會影響我的情緒嗎?(自我意識)

□我清楚知道自己的背景、文化與信念影響自己與孩子互動的模式嗎?(自我意識)

□我會透過身教讓孩子在相處中學習理解與控制自己的情緒嗎?(自主管理)

□我會努力去理解孩子參與或不參與日常活動的原因嗎?(社會認知)

□我會清楚的和孩子溝通我對他們行為與學習的期待嗎? 這些期待根植於孩子個別的需求與優勢能力嗎?(關係/社會技巧)

□在生活中,我會協助孩子形塑和培養他的社會情緒技巧嗎?(關係/社會技巧)

□在生活中,我會努力覺察並平衡孩子在情緒與學習上的需求嗎?(負責任的決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