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雄 /〈覺醒〉(一九六二)
谷灣.打鹿勒(Kowan Talall),一九四一年生,臺東縣大武鄉太平洋海濱的加津林部落(Gazelin)排灣族。一生服務警界,曾任憲兵士官、外事警員等,後以警佐兼主管職退休。
一九六二年四月,陳英雄首篇散文〈山村〉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之後陸續在《軍中文藝》月刊、《青年戰士報》副刊發表散文與新詩,並於《中央日報》發表排灣族婚俗、信仰相關文章。一九七一年他將早期著作集結為《域外夢痕》(後改為《旋風酋長─原住民的故事》重新出版),是臺灣第一本原住民小說。從他發表在《新文藝月刊》的短篇小說〈戰神〉來看,軍警生涯在其文學創作中有極深的影響。著有《旋風酋長》、《太陽神的子民》、《排灣祭師:谷娃娜》等書。
〈覺醒〉
五十年年底,我由花蓮市區調到這裡――永豐派出所。
永豐是個山地小村落,人口並不複雜,住民多半是阿美族以及部分客家人,山裡還住著一些開墾生活的退除役軍人。我的管區靠近富里,都是客家人。
農曆年前一天,依照戶口查進度,我訪問了管區內全部住戶,我深深覺得鄉村中農人的樸實與坦率,遠非城市中的人可比,儘管我是新來的,他們對我卻都很親切。只有潘傑是唯一的例外,他對我的訪問似乎不太歡迎。
那天,我到他家裡時已近晌午。那是一間用紅磚與士敏土砌成的平房,孤單地築建在水田中央;四周種植著密密的瓊麻當作籬笆,屋前有棵很茂盛的龍眼樹,屋後是一列列頎長的檳榔樹,大門洞開,卻不見人影,我很禮貌地在門框上輕輕敲了幾下。
「潘先生在家嗎?」我朗聲地朝裡問了一聲。
不久,一個莊稼打扮的中年人,從裡面出來。他的臉色有點憔悴頹喪,略帶蒼白,顯得有點不安。
「對不起,我是來調查戶口的。」
他默默地,側過身子;意思是讓我進去。
堂屋不大,放著一張深紅檜木方桌和幾把太師椅,靠壁中間供著佛像。雖然打掃乾淨,不過,也許由於光線不足,我總覺得有點陰森森的。
「謝謝您,請把戶口名簿和身分證拿出來好嗎?」我很客氣地說。
他一聲不響,返身走入臥室。
他家裡的人口很簡單,就只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太太和十四歲的兒子。
我在戶口名簿上簽了字,坐下來跟他聊了一陣。他的家境不錯,有兩甲水田和三頭牛,還餵了豬和其他家禽。不過,從他侷促不安的舉止和談話時不能暢所欲言這一點上觀察,我發現他神經上可能有點不正常,要不,他一定有嚴重的憂悒症。
坐了不久,他太太跟孩子從田裡回來了,使我覺得奇怪的,他們一家人都有一種陰沉沉的神色。以他的家境來說,孩子讀中學了,但沉默木訥,像個老年人似地。我想一定是潘傑一個人影響了他的全家,這是不對的,即使潘傑本身健康有問題,也沒有理由連累下一代!
到門外,我做了一次深呼吸,走出那間像墳墓似的屋子,心裡寬敞了不少。
從鄰居口中,我才曉得他是個「怪人」,他們都以為他有「神經病」。據說,他從來不到人家家裡去,也從沒誰到他家裡來,這證實了我對潘傑的想法,如果可能的話,我倒是很樂意幫助他,找一位心理治療專家,替他治療一下。
第三天是農曆新年,我因公去富里分駐所。平時冷清清的街道,變得非常熱鬧,鞭炮聲、談笑聲、恭喜聲,匯成一支歡樂的新年合奏曲。熙熙攘攘的人們,臉上都綻開了愉快的笑容。正當我辦完公事走出分駐所,忽然對街跑來一個男孩子,正好將要碰到從臺東方面疾駛而來的小轎車。我本能地立即扔下公文,飛快地衝過來,一把抱住那孩子,用柔道倒法就地一滾;那小轎車「吱」的一下,在那孩子身邊煞住。
所幸並未發生什麼意外,我擦破了表皮,而孩子扭傷了右腳。等我扶起他時,才發現原來是潘傑的兒子潘英達。我把他送到衛生所,經過醫生敷藥包紮,說是傷勢不重,休養幾天就會好的。於是我付了醫藥費,順路扶他回家。
這以後,我常常帶著水果以及兒童讀物之類的東西,去探視潘英達,慢慢的,我發現這孩子天資聰明,只是缺乏兒童應有那種天真活潑的生氣;他像一棵正在發芽的嫩苗,被一塊無情的石頭壓住了,我們的友誼發展地很快,我想他一定很少,甚至沒有朋友!每當我去探望他時,他總是眼巴巴地坐在門口小木凳上,用殷切的眼光,凝視著通往他家去的小路。當他遠遠看到我,就扶住門框站起來,揮著手,大聲叫著:
「陳叔叔,陳叔叔!」
他這種親切的態度,很使我感動,也增加了我對他的關切。
「假使我的傷好了,陳叔叔,你是不是還常常來我家?」有一次,他突然問我。
「當然要來,我們不是好朋友嗎?」我溫和地說。
他好像想到什麼事情似地,皺著眉頭說:「怕我爸爸不高興?」
「那又為什麼?」我有點奇怪。
「爸爸說,現在好人很少,要我少跟別人搭訕。」他低下頭說:「我幾次想去考中學,他都不讓我去。」
「沒有關係,英達,」我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說:「我一定找機會跟你爸爸去說。」
經過這次意外事件,他們一家對我的觀感也在漸漸好轉。我記得那天把英達扶回家時,潘傑還是將信將疑地用驚訝的眼光看著我。後來,我去的次數多了,他們看到我對孩子的細心照顧,很受感動,就開始用信任的態度來接待我。我也常常找機會跟潘傑談話,我總希望他能振作起來;不要唉聲嘆氣,疑神疑鬼。更希望能使他生活得開開朗朗。
我們時常接觸,彼此之間的情感亦隨之增加。我了解他並不是如鄰居所說的怪人,他很老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老實人,不過性格過於內向了一點。但是使我失望的是潘傑常常酗酒,有好幾次,我發現他爛醉如泥地躺在床上,後來我才曉得他酒量並不大,也無所謂癮,只是一空下來就想喝幾杯。我相信他一定在借酒澆愁,可能他的心靈上曾經受過一種很大的刺激,或者有難言的隱痛。
三月中旬,潘傑家裡祭祖拜拜,要英達來請我去吃拜拜。
那天的菜餚非常豐富。我們喝了兩瓶紅露酒,大家有點醉意,這時,他太太跟英達早已呼呼大睡。
「陳先生,酒逢知己千杯少;來!再乾一杯。」他的聲音也有點含糊不清,一口喝盡了杯裡的酒,用顫抖的手拿起酒瓶又倒了一杯,「我有很多話要跟您說。我們是好朋友,是不是?」他打了一個酒噎,「我⋯⋯唉,心病⋯⋯」
「要找醫生來看一看?」我關心地問。
「唉!」他搖搖頭,緊抿嘴脣想了一下,似乎準備要向我講什麼,但當他看到我用一種期待的眼光等候他開口時,突然皺皺眉,以戒備的神色看了我一眼,舉起杯,囁嚅地說:「今天真對不起,沒有好菜。來!乾一杯!」
我曉得他在下逐客令,很識趣地告退了。
我深信他一定有難言之隱,可能是關於他婚姻或在年輕時代戀愛方面的事情。我相信只有女人在男人心中所留下的創痛,是終生難忘的。我並不急於探索潘傑心中的隱密,我認為時間與情感一定會解開這個死結。
近來正忙著辦理反共自覺運動的宣傳工作,沒有時間去看潘傑。有一次,我走過他門口,他遠遠地就在招呼我。
「好幾天沒來玩啦!英達天天念著你呢!」
「忙著辦理反共自覺運動宣傳,哪有空?」
「什麼運動?」
「反共自覺運動。」我簡略地告訴他這個運動的意義和政府廣大的政策。
他聽了之後,沒說什麼,只是怔怔地凝視著前面,好像想著什麼事情。我因忙,沒進去坐。
那天夜裡,正下著雨,氣溫很低,我懶得出門,在房間裡點著煤油燈看書,一直到深夜才就寢,剛剛入睡,就被一陣敲門聲驚醒。我覺得奇怪,這樣冷的天氣,又是半夜三更,一定是派出所裡有事。我連忙披上衣服,出來開門。
「陳叔叔⋯⋯」原來是英達,他戴著斗笠,披著一塊油布,可憐巴巴地在雨中哆嗦著。
「英達,快到裡面坐!有事嗎?」
「是爸爸⋯⋯他喝醉酒了⋯⋯」他的話被哭聲哽住了,「他⋯⋯在哭,要您去一趟。」
抵達潘家,推開門,我看到潘傑伏在桌子上。潘太太流著淚站在他身邊,溫柔地在勸慰他。他哭得很傷心,好像是積困了很久的委屈,在盡情地發洩!
「有什麼事,慢慢說,不要這樣難過。」我走過去,輕輕地拍著他的肩膀。
「啊!陳先生,」他抬起頭,激動地拉住我的手說:「我害了我的太太和英達,過了好多年暗無天日的生活啊!我真是個懦夫!我對不起他們母子。」
「冷靜點,過於傷心,會影響健康的。」我勸慰他說。
「像我這種人,還說什麼健康!陳先生,我巴不得立刻死去了⋯⋯」
他斷斷續續地告訴我,十五年前,他因交友不慎,誤入歧途,加入中共屬下的「臺灣民主自治聯盟」。並參加了「二二八事變」。他雖然僥倖地避過治安人員的耳目,但當時風聲很緊,於是他離開了家庭,離開了親友,離開了一切凡是認識的人,開始過著流浪的生活。後來就在這兒定居下來。十多年來,經過兢兢業業的經營,總算有一個家了。照理,應該感到快樂,但事實上,並不盡然,他不敢讓家人出去,也不敢叫人家進來,心裡總蒙著一層陰影,深怕有一天會露出破綻而被捕。
他曾經幾次想出來自首,但又怕政府把他當匪諜來辦。這種內心的恐懼,愈來愈使他痛苦整夜難眠,有點風吹草動,就疑心有人抓他。看到陌生人,總以為是便衣的治安人員來調查他。於是,他不得不借酒去麻醉他自己,但酒醒了,又復墮入痛苦的深淵。他說,自從我與他親近之後,他才慢慢地了解現在的警察人員,已非日據時代那樣專橫野蠻了。我對英達的照顧,使他深深受到感動。今晨聽我談起反共自覺運動的事情後,下了最大的決心,要向政府自首,卸下他那副痛苦的重擔。
我待他說完,就很詳細地告訴他表白登記的方法,並祝賀他重新獲得了光明。回到宿舍,雞已啼了兩遍,天也快亮了。
當我早晨到派出所上班時,潘傑早已在那裡了。主管很客氣地招待了他,並且幫助他辦了手續。
這以後,潘傑像另外換了一個人。我好幾次在富里看到他陪著太太買東西。村子裡也常可發現他的蹤跡。
谷灣.打鹿勒(Kowan Talall),一九四一年生,臺東縣大武鄉太平洋海濱的加津林部落(Gazelin)排灣族。一生服務警界,曾任憲兵士官、外事警員等,後以警佐兼主管職退休。
一九六二年四月,陳英雄首篇散文〈山村〉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之後陸續在《軍中文藝》月刊、《青年戰士報》副刊發表散文與新詩,並於《中央日報》發表排灣族婚俗、信仰相關文章。一九七一年他將早期著作集結為《域外夢痕》(後改為《旋風酋長─原住民的故事》重新出版),是臺灣第一本原住民小說。從他發表在《新文藝月刊》的短篇小說〈戰神〉來看,軍警生涯在其文學創作中有極深的影響。著有《旋風酋長》、《太陽神的子民》、《排灣祭師:谷娃娜》等書。
〈覺醒〉
五十年年底,我由花蓮市區調到這裡――永豐派出所。
永豐是個山地小村落,人口並不複雜,住民多半是阿美族以及部分客家人,山裡還住著一些開墾生活的退除役軍人。我的管區靠近富里,都是客家人。
農曆年前一天,依照戶口查進度,我訪問了管區內全部住戶,我深深覺得鄉村中農人的樸實與坦率,遠非城市中的人可比,儘管我是新來的,他們對我卻都很親切。只有潘傑是唯一的例外,他對我的訪問似乎不太歡迎。
那天,我到他家裡時已近晌午。那是一間用紅磚與士敏土砌成的平房,孤單地築建在水田中央;四周種植著密密的瓊麻當作籬笆,屋前有棵很茂盛的龍眼樹,屋後是一列列頎長的檳榔樹,大門洞開,卻不見人影,我很禮貌地在門框上輕輕敲了幾下。
「潘先生在家嗎?」我朗聲地朝裡問了一聲。
不久,一個莊稼打扮的中年人,從裡面出來。他的臉色有點憔悴頹喪,略帶蒼白,顯得有點不安。
「對不起,我是來調查戶口的。」
他默默地,側過身子;意思是讓我進去。
堂屋不大,放著一張深紅檜木方桌和幾把太師椅,靠壁中間供著佛像。雖然打掃乾淨,不過,也許由於光線不足,我總覺得有點陰森森的。
「謝謝您,請把戶口名簿和身分證拿出來好嗎?」我很客氣地說。
他一聲不響,返身走入臥室。
他家裡的人口很簡單,就只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太太和十四歲的兒子。
我在戶口名簿上簽了字,坐下來跟他聊了一陣。他的家境不錯,有兩甲水田和三頭牛,還餵了豬和其他家禽。不過,從他侷促不安的舉止和談話時不能暢所欲言這一點上觀察,我發現他神經上可能有點不正常,要不,他一定有嚴重的憂悒症。
坐了不久,他太太跟孩子從田裡回來了,使我覺得奇怪的,他們一家人都有一種陰沉沉的神色。以他的家境來說,孩子讀中學了,但沉默木訥,像個老年人似地。我想一定是潘傑一個人影響了他的全家,這是不對的,即使潘傑本身健康有問題,也沒有理由連累下一代!
到門外,我做了一次深呼吸,走出那間像墳墓似的屋子,心裡寬敞了不少。
從鄰居口中,我才曉得他是個「怪人」,他們都以為他有「神經病」。據說,他從來不到人家家裡去,也從沒誰到他家裡來,這證實了我對潘傑的想法,如果可能的話,我倒是很樂意幫助他,找一位心理治療專家,替他治療一下。
第三天是農曆新年,我因公去富里分駐所。平時冷清清的街道,變得非常熱鬧,鞭炮聲、談笑聲、恭喜聲,匯成一支歡樂的新年合奏曲。熙熙攘攘的人們,臉上都綻開了愉快的笑容。正當我辦完公事走出分駐所,忽然對街跑來一個男孩子,正好將要碰到從臺東方面疾駛而來的小轎車。我本能地立即扔下公文,飛快地衝過來,一把抱住那孩子,用柔道倒法就地一滾;那小轎車「吱」的一下,在那孩子身邊煞住。
所幸並未發生什麼意外,我擦破了表皮,而孩子扭傷了右腳。等我扶起他時,才發現原來是潘傑的兒子潘英達。我把他送到衛生所,經過醫生敷藥包紮,說是傷勢不重,休養幾天就會好的。於是我付了醫藥費,順路扶他回家。
這以後,我常常帶著水果以及兒童讀物之類的東西,去探視潘英達,慢慢的,我發現這孩子天資聰明,只是缺乏兒童應有那種天真活潑的生氣;他像一棵正在發芽的嫩苗,被一塊無情的石頭壓住了,我們的友誼發展地很快,我想他一定很少,甚至沒有朋友!每當我去探望他時,他總是眼巴巴地坐在門口小木凳上,用殷切的眼光,凝視著通往他家去的小路。當他遠遠看到我,就扶住門框站起來,揮著手,大聲叫著:
「陳叔叔,陳叔叔!」
他這種親切的態度,很使我感動,也增加了我對他的關切。
「假使我的傷好了,陳叔叔,你是不是還常常來我家?」有一次,他突然問我。
「當然要來,我們不是好朋友嗎?」我溫和地說。
他好像想到什麼事情似地,皺著眉頭說:「怕我爸爸不高興?」
「那又為什麼?」我有點奇怪。
「爸爸說,現在好人很少,要我少跟別人搭訕。」他低下頭說:「我幾次想去考中學,他都不讓我去。」
「沒有關係,英達,」我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說:「我一定找機會跟你爸爸去說。」
經過這次意外事件,他們一家對我的觀感也在漸漸好轉。我記得那天把英達扶回家時,潘傑還是將信將疑地用驚訝的眼光看著我。後來,我去的次數多了,他們看到我對孩子的細心照顧,很受感動,就開始用信任的態度來接待我。我也常常找機會跟潘傑談話,我總希望他能振作起來;不要唉聲嘆氣,疑神疑鬼。更希望能使他生活得開開朗朗。
我們時常接觸,彼此之間的情感亦隨之增加。我了解他並不是如鄰居所說的怪人,他很老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老實人,不過性格過於內向了一點。但是使我失望的是潘傑常常酗酒,有好幾次,我發現他爛醉如泥地躺在床上,後來我才曉得他酒量並不大,也無所謂癮,只是一空下來就想喝幾杯。我相信他一定在借酒澆愁,可能他的心靈上曾經受過一種很大的刺激,或者有難言的隱痛。
三月中旬,潘傑家裡祭祖拜拜,要英達來請我去吃拜拜。
那天的菜餚非常豐富。我們喝了兩瓶紅露酒,大家有點醉意,這時,他太太跟英達早已呼呼大睡。
「陳先生,酒逢知己千杯少;來!再乾一杯。」他的聲音也有點含糊不清,一口喝盡了杯裡的酒,用顫抖的手拿起酒瓶又倒了一杯,「我有很多話要跟您說。我們是好朋友,是不是?」他打了一個酒噎,「我⋯⋯唉,心病⋯⋯」
「要找醫生來看一看?」我關心地問。
「唉!」他搖搖頭,緊抿嘴脣想了一下,似乎準備要向我講什麼,但當他看到我用一種期待的眼光等候他開口時,突然皺皺眉,以戒備的神色看了我一眼,舉起杯,囁嚅地說:「今天真對不起,沒有好菜。來!乾一杯!」
我曉得他在下逐客令,很識趣地告退了。
我深信他一定有難言之隱,可能是關於他婚姻或在年輕時代戀愛方面的事情。我相信只有女人在男人心中所留下的創痛,是終生難忘的。我並不急於探索潘傑心中的隱密,我認為時間與情感一定會解開這個死結。
近來正忙著辦理反共自覺運動的宣傳工作,沒有時間去看潘傑。有一次,我走過他門口,他遠遠地就在招呼我。
「好幾天沒來玩啦!英達天天念著你呢!」
「忙著辦理反共自覺運動宣傳,哪有空?」
「什麼運動?」
「反共自覺運動。」我簡略地告訴他這個運動的意義和政府廣大的政策。
他聽了之後,沒說什麼,只是怔怔地凝視著前面,好像想著什麼事情。我因忙,沒進去坐。
那天夜裡,正下著雨,氣溫很低,我懶得出門,在房間裡點著煤油燈看書,一直到深夜才就寢,剛剛入睡,就被一陣敲門聲驚醒。我覺得奇怪,這樣冷的天氣,又是半夜三更,一定是派出所裡有事。我連忙披上衣服,出來開門。
「陳叔叔⋯⋯」原來是英達,他戴著斗笠,披著一塊油布,可憐巴巴地在雨中哆嗦著。
「英達,快到裡面坐!有事嗎?」
「是爸爸⋯⋯他喝醉酒了⋯⋯」他的話被哭聲哽住了,「他⋯⋯在哭,要您去一趟。」
抵達潘家,推開門,我看到潘傑伏在桌子上。潘太太流著淚站在他身邊,溫柔地在勸慰他。他哭得很傷心,好像是積困了很久的委屈,在盡情地發洩!
「有什麼事,慢慢說,不要這樣難過。」我走過去,輕輕地拍著他的肩膀。
「啊!陳先生,」他抬起頭,激動地拉住我的手說:「我害了我的太太和英達,過了好多年暗無天日的生活啊!我真是個懦夫!我對不起他們母子。」
「冷靜點,過於傷心,會影響健康的。」我勸慰他說。
「像我這種人,還說什麼健康!陳先生,我巴不得立刻死去了⋯⋯」
他斷斷續續地告訴我,十五年前,他因交友不慎,誤入歧途,加入中共屬下的「臺灣民主自治聯盟」。並參加了「二二八事變」。他雖然僥倖地避過治安人員的耳目,但當時風聲很緊,於是他離開了家庭,離開了親友,離開了一切凡是認識的人,開始過著流浪的生活。後來就在這兒定居下來。十多年來,經過兢兢業業的經營,總算有一個家了。照理,應該感到快樂,但事實上,並不盡然,他不敢讓家人出去,也不敢叫人家進來,心裡總蒙著一層陰影,深怕有一天會露出破綻而被捕。
他曾經幾次想出來自首,但又怕政府把他當匪諜來辦。這種內心的恐懼,愈來愈使他痛苦整夜難眠,有點風吹草動,就疑心有人抓他。看到陌生人,總以為是便衣的治安人員來調查他。於是,他不得不借酒去麻醉他自己,但酒醒了,又復墮入痛苦的深淵。他說,自從我與他親近之後,他才慢慢地了解現在的警察人員,已非日據時代那樣專橫野蠻了。我對英達的照顧,使他深深受到感動。今晨聽我談起反共自覺運動的事情後,下了最大的決心,要向政府自首,卸下他那副痛苦的重擔。
我待他說完,就很詳細地告訴他表白登記的方法,並祝賀他重新獲得了光明。回到宿舍,雞已啼了兩遍,天也快亮了。
當我早晨到派出所上班時,潘傑早已在那裡了。主管很客氣地招待了他,並且幫助他辦了手續。
這以後,潘傑像另外換了一個人。我好幾次在富里看到他陪著太太買東西。村子裡也常可發現他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