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1破框組織: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轉型

#案例1:高雄市前金區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之「林投好客廳」
──杜絕無緣社會!打開場域,用好客廳找回守望相助精神

「如果讓我在這裡住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我願意!」
── 高雄前金區大同社宅銀髮住戶 吳衡英

我幾次到「林投好客廳」都會遇到人稱「衡英阿姨」的吳衡英,她總是很熱情地招呼來訪的客人,或者協助弘道的工作夥伴張羅好客廳的大小事,還在「共生祭」時負責擔任導覽長輩,每天帶好幾團分享社區大小事,「說不累是騙人的,但真的很開心!」我原本以為她一定本來就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結果她說:「其實我很內向的,是天天來好客廳改變了我!」
年近七十的吳衡英本來住在高雄前鎮區的步登公寓三樓,前幾年膝蓋開始退化後,爬樓梯變成一件極為辛苦的事,她開始想要搬到有電梯的地方,「那時候剛好聽到這裡(大同社宅)要招租銀髮族,我就想來排排看。排到了,就搬進來了。住在這裡除了有電梯,附近的生活機能也很好,買菜走路就可以到,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運動,社區裡有弘道的據點,很多課程和活動下樓就可以參加,很方便,生活比我原來的豐富太多了,交了很多的朋友,真的很開心也很感恩!」
以往住在公寓裡,就算想與人多點互動也沒機會,「但社宅這裡就不一樣了!我以前都沒去過關懷據點,這裡因為據點就在樓下,感覺就像我家的另一個『客廳』,我幾乎每天都來,除了中午一起吃飯,有課上課,沒課大家一起玩拉密(桌遊)。」
從參與據點活動到開始參與社區,現在她每天下午四點左右,固定擔任不老食光志工,幫忙在麵包車擺攤賣麵包;看到外面的花圃沒人整理就去把它整理起來;看到弘道的工作人員很忙碌,就主動幫他們看前顧後,「這些都是自發性的,忙得很開心。聽到別人說你花種得好漂亮!我也很有成就感。」
大同社宅戶數只有四十八戶,分居四層樓,共享一部電梯,鄰居間滿容易在搭電梯時遇到。當初設定可以來申請的資格,如果是青年戶必須低於四十歲;銀髮戶則是六十五歲以上。「所以這裡的父母都挺年輕,在電梯遇到了都會打聲招呼,他們大部分都還在上班,小孩大概都是學齡前或讀小學,許多下課後就到據點來寫功課,我們就像他們的阿公阿嬤一樣,不需要特別照顧他們,但會幫忙照看一下。」
對於吳衡英來說,長年擔任家庭照顧者的角色讓她都忘了自己也可以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但有個如此鄰近的社區支持體系,讓她在照顧先生之餘,也能夠照顧到自己的身心靈,「其實,這樣的環境對我先生的狀況也很有幫助。以前他老覺得自己是病人,不太願意出門,和別人互動,但在這裡,弘道的工作人員知道怎麼引導他、鼓勵他,他們會想方設法讓他有可以做的事,讓他感到自己還有價值,社區裡其他人對我們也很友善,所以他就越來越願意出門了!而且他就在附近,即使單獨出門我也很放心。」


把門打開!打造大家都能來坐坐的好客廳
林投好客廳是弘道決定推動共生社區後,內部最先選出的六個場域之一。要打造有共生精神的社區服務場域,第一件事就是把門打開,讓社區裡所有人樂意且放心地走進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林投好客廳在軟硬體的設計上都下了一番功夫,做了很多不同以往的設計與投資。硬體上,為了要讓據點的利用最大化並多元化,所以規劃成可以多元使用的複合式空間,用磚造木質紋理地板提供溫暖的質感和氛圍,屋內有一個共享廚房,還有一張大桌子,桌椅都採活動式,方便按照需求進行不同配置;中間用活動式布簾隔開,必要時方便讓場地一分為二,在同時段做不同用途。所以下午時段,會有一些長輩在一邊上健康促進課,另外一邊則有長輩在玩桌遊,旁邊還有剛下課的小學生在寫作業。
好客廳的「直屬老闆」是社會局,對接的計畫實質上還是關懷據點,所以依照規定必須安排各種課程,把時間排滿,所以他們還是會有各種動靜態課程或健康促進活動,包含手工藝、歌唱、排舞、韻律舞蹈、瑜伽、音樂認知等,但重點是他們突破政策的要求與框架,不以照表操課為滿足,而是將空間和課程做不同轉換,例如提供運動空間,讓據點也成為青銀共享的簡易「健身房」;或打造成「共享食堂」,讓社區民眾相約在好客廳的大餐桌上一起吃早餐和午餐,很多長輩會從家裡端著盤子走進來,分享他們的私房菜,整個氛圍不像傳統的關懷據點那麼制式,大家慢慢開始把這裡當成自己家的「客廳」般來去自如。
位在社宅一樓給了「林投好客廳」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不少長輩以往都沒有去關懷據點的習慣,但住在這裡之後,幾乎是天天來報到,一來是因為「下樓就到了,真的很方便!」二來是好客廳的氛圍不是很制式,什麼時候想來走動一下都沒關係,「上課的話當然要遵守時間,但平常也可以在這裡一起吃飯、聊天、玩桌遊,或隨便做點什麼,」真的比一個人坐在家裡看電視有趣多了!」一位長輩說。
「把門打開」是關懷據點轉型共生社區前哨站的重要作法,因此林投好客廳也積極向社宅和社區裡的民眾招手,設計他們可以一起參加的活動。考慮到社宅中的青年戶以年輕夫妻帶小小孩居多,但他們平常多忙著上班,沒什麼機會和社區其他人互動,弘道會選擇在週末舉辦小型市集,讓青年住戶帶著孩子來參加;也在據點門口放置一張桌子,作為二手物品的交換區;週一到週五下午四點還有一個促進中高齡就業的麵包餐車販售麵包,社宅的長輩也會主動去和工作人員一起販售或偶爾協助代顧攤位,除了提供長輩更多的自主價值,也創造和居民的互動。

解決超高齡社會「孤獨老」快速增加的重要解方
也許你看前金好客廳在做的事情,好像沒什麼特別。的確,充滿了人情味、鄰里之間守望相助,人與人之間有信任感,原本是每個住在社區裡的人最基本的想望,早期的臺灣社會充滿了這樣的人情味。只是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並將人類生活標準化和空間單一化,種種有形無形的空間建構,都讓長居都市叢林中的人因為人情味淡薄而失去了守望相助的美德。再加上社會中充滿了各式各樣推陳出新的詐騙,爸爸媽媽忙著教小朋友絕對不可以信任陌生人,我們不但不再保有守望相助的美德,甚至還一步步邁向日本媒體說的無緣社會。
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代表約四百萬人年滿或超過六十五歲,但他們中約七成是生活自理完全沒有問題的健康長輩,有一成七是雖然有慢性病但控制得宜的亞健康長輩,只有一成三(十三%)需要某種程度的照顧,但並不是全時臥床的那一種。對大多數長者來說,醫療和長照並不是生活所需,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孤獨」、「生活沒有目標」或「沒有成就感」。

幸福生活指數,臺灣樣樣拿高分唯獨社會連結度不優
天下雜誌二○二三年發表的天下幸福生活指數,拿臺灣和四十一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相比,臺灣在許多評比項目中表現突出:薪資所得超英趕美、社會安全堪比北歐,而且所得財富、健康狀況、生活與工作平衡、公民與政府治理及總體評分都大勝鄰國日韓,唯獨在社會連結度落入後段班,在四十一國中名列第三十七,只優於墨西哥、智利、希臘和韓國,是臺灣在十一項指標中表現最差的一項。
這個結果讓人大感意外,不是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被外國人盛讚的濃濃人情味,在面對自己身邊的人時卻表現不出來?這樣看來,臺灣離日本的無緣社會其實不遠,我們社會中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可能比想像地嚴重得多。
社會變遷已是事實,如何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溫暖?臺灣本是擁有多元族群的社會,不管是早期從閩粵飄洋過海來的移民,或是北漂者、新住民、原住民、外籍學生和勞工,大家與其想著落葉歸根或是返鄉退休,不如找到自己能自在生活的地方,建立起新的歸屬感,這就是共生社區所能發揮的最大功能。
透過一個可信任的第三方中介組織來營造社區共生感,讓居民透過這個中介組織重新建立彼此之間的感情和信任,弘道的好客廳就是扮演這個角色,它讓過往鄰里互助的美德重現。本來住在隔壁的鄰居並不認識,但因為一起到樓下參加了市集活動而有了連結,會開始在生活小事上互相幫忙、看頭看尾,「像是第四臺壞掉,就有長輩跑到隔壁問年輕人;手機的使用也是。也有年輕的媽媽臨時要晚點下班,會拜託隔壁的阿嬤幫忙照看一下家中的小孩,」辛榕芝說。

共生社區就是創造一個人人都想住、充滿人情味的社區
「回到有人情味的社區,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弘道執行長李若綺說。推動至今,她也開始看到弘道夥伴思維上的轉變,「過往據點會以辦活動來當作成果,但現在他們更了解辦活動不是為了活動本身,而是透過活動,串起人跟人之間的連結。」例如共餐的目的不是一起吃飯而已,而是有機會在過程中深度對話和交流,藉此多了解參加者,因此好客廳的主體就是一張大桌子、大廚房,加上玩具區、讀書角等不同的設計,吸引人自然而然地走進來找到自己的角落,或是自在地與他人互動。高齡者通常最難建立新的社會連接,最欠缺的是朋友,孤獨感很重,「我住進來時本來誰都不認識,現在每個人的名字都叫得出來,在樓梯口見了面也會打招呼,覺得住在社區裡很安心!」一位社宅長輩說。
李若綺說原來的社區像是一個平靜的池塘,弘道工作人員就扮演那個小石頭,丟到池塘裡去激起一陣陣的漣漪,透過擾動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了關係,才會有關心和觀察,才有機會更進一步深化彼此的關係。」例如有長輩是在洗澡時過世,很快就被鄰居發現,趕緊通報,如果是在其他地方的獨居者,可能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才會被發現。
傍晚時分,翁弘育來跟我們說再見,並趕著下班前去幫樓上一個癌末的爺爺買晚餐。他說這個爺爺常在好客廳待到晚上七點多,工作人員很信任他,會放心把鑰匙留給他,他也都按時歸還。「他前一陣子被確診攝護腺癌末期,最近因為有感染放了尿管導致行動不便,不能來好客廳。他雖然有家人住在附近,也積極為他安排各種長照資源,但像幫買晚餐這種事情還是我們來最適合。」果真應驗了「遠親不如近鄰」的俗諺,因此翁弘育最近每天都會在下班前幫這位長輩買晚餐也順便看看他的狀況。
看著翁弘育匆匆離開的身影,李若綺有感而發地說:「我覺得共生社區在這種時候就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像弘育提供的這個服務我以前從來沒有聽其他弘道夥伴做過,除非是居家服務的對象;但有了好客廳之後,我們就能針對個人需求提供更到位、更客製化和即時的服務;我們更了解他們,而他們也更信任我們,居民因此對社區有歸屬感,才有機會營造共生社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