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WOODY ALLEN
伍迪・艾倫
法國影迷一直把伍迪‧艾倫當成神。這位導演以滑稽的方式,將他在法國的熱情追隨者歸因於「聰明的字幕」。然而,很少有電影創作者成就過如此多產又多樣的個人作品集(三十五年當中拍了三十五部電影)。艾倫是最實在的藝術家,或許這就是為何他總是自我隔絕於電影世界之外,他居住在歐洲和美洲之間,一個叫做「曼哈頓」的島上。多年來,訪問他的機會就像去喜馬拉雅山上訪問雪人一樣渺茫。然後到了 90 年代末,基於某種原因,艾倫對於公眾宣傳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是當時在巴黎最早有幸與他面對面交談的記者之一。我在1996年,因為這個大師課程與他見面。他剛剛完成了《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這也是他多年來第一次在美國與法國都廣受好評的一部片。
艾倫本人和他的電影一樣令人著迷,他表達清晰,思考睿智。我剛開始時很緊張,因為他的公關給我的訪談時間非常少。但是,艾倫鎮定自若,自信而篤定,他從不離題,也從不會話說一半。整個訪談在半個小時內完成,最後文字的內容,幾乎是我們對談一字不漏的逐字稿。
伍迪‧艾倫大師班
我從來沒有被邀請去教電影,而且坦白說,我也從沒想過教電影。好吧,其實在哈佛大學教書的史派克・李(Spike Lee)曾經要求我跟他的學生們談話,我很樂意做這件事,但是到最後,我感到有點沮喪。問題在於,我覺得幾乎沒有什麼可教的,真的,我不想潑他們冷水。然而事實就是,你有天分,不然就是沒天分,如果你沒天分,你可以學習一輩子,但是這對你毫無意義。你不會因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電影創作者。可是如果你有天分,你無需太多工具,就會很快上手。無論如何,身為一個導演,你最需要的是心理方面的協助,包括:保持平衡,自我紀律等等。技術方面倒是其次。許多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都被自己的精神問題、疑慮和焦慮所毀滅,或者太多外務讓他們分心。這正是危險所在,而這些因素,也正是作家或電影創作者首先應該去解決的。
所以,回到史派克・李的課堂上,我確實沒什麼東西可以教學生。學生們會問我一些問題,例如:「為什麼你在《安妮霍爾》裡,可以停下來直接與觀眾對話呢?」我所能回答的只是:「好吧,我的本能教我這樣做。」我覺得這是我在拍電影中學習到最重要的一課:對於有能力做得到的人,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祕密,你不應被它嚇到,或者以為那是某種神祕、複雜的東西,反而讓自己陷入泥沼。你只需要跟隨自己的直覺。而且,如果你有才華,那就不會困難。如果你沒有才華,那就根本不可能。
導演為自己拍電影
首先要說,我認為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導演:自己書寫內容素材的導演,以及不這麼做的導演。一般人很難兩者兼顧,也很難在書寫和不書寫自己的電影之間輪番替換。我並不是說這兩種類別有優劣之分,或者這個類型的導演比那個類型的導演厲害。他們只是彼此不同而已。當你自己編寫劇本,你就會一直拍出具有個人特色的電影。你的風格很快就會成型,而某些你所關注東西,也會不斷重新出現。因此,像這樣的導演,觀眾會更容易觸碰到他的個人。至於一個每次都改編不同作家劇本的導演,他可能會做得很出色,而且,如果是個好劇本,也可能會成為一部真正偉大的作品,但是你永遠都不會擁有電影作者的品質。所以說,這件事可能有好也有壞:你可以寫自己的劇本,拍出具有個人特質的電影,但是如果你對生活缺乏興趣,或者沒有任何創新的東西可談,那麼你拍出來的電影,絕對不會比改編好劇本的導演來得好。
有了這個概念,我覺得所有導演都應該為自己創作電影,而且他們的職責是,無論遭遇到什麼障礙,他們必須確切地忠實於自己的電影,始終如一。導演必須是電影的主人,永遠都該如此。導演一旦成為電影的奴隸,他就迷失了。然而當我說導演必須為自己創作電影,並不是說你要鄙夷觀眾。我個人的感覺是,如果你拍一部自己喜愛,並且也製作精良的電影,那麼你也會讓觀眾喜愛,或者至少會吸引一部分觀眾。但是,去猜測觀眾的喜好,並且嘗試投其所好,我覺得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是那樣,你乾脆就讓觀眾上場幫你導演好了。
當我到了片場,我什麼都不知道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我知道許多導演一大早就到片場,很明確地知道他們要拍什麼,以及如何拍攝。他們在到片場兩週前就準備好了。他們知道該用哪顆鏡頭,該如何構圖,要拍多少個鏡頭。我則剛好相反。當我進入片場,我完全不知道我要怎麼拍攝該拍的東西,我也沒有好好思考過。我喜歡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想法來到片場。我從不排練;在拍攝之前,我也從來不去看片場。我早上到,就根據當天早上的感覺以及當時的心情,決定我要做什麼。我承認,這並不是個好的工作方式。但是對我來說非常舒服自在,不過,我認識的大部分導演,總是超前部署,萬事齊備。
此外,在實際拍攝方面,我所偏愛的工作方式也與其他導演不同。通常,導演讓演員到片場,讓他們試戲,然後在旁觀看,再根據狀況,與攝影指導一同決定應該在哪裡架攝影機,以及需要拍多少個鏡頭。我不是那樣做。我會跟攝影師一起走來走去,看看我想讓演員在哪裡表演,以及我希望畫面是什麼樣子,然後當演員進來,我會請他們配合我剛才決定好的攝影鏡位。我會對他們說:「你在這裡講這個,然後過去那邊,然後說那個。你可以在那裡停留一下下,但是之後我要你過去那裡說這個。」這種導戲的方式,比較類似劇場,你可以說,我所選擇的電影畫框,等同於舞台的邊界。
然而問題是,我不會多角度拍一個鏡頭,而是嘗試一個鏡頭拍掉一場戲,或者盡可能接近。如果沒有必要,我就不會喊卡,我也從來不會用不同角度拍攝同一場戲。此外,當我喊「卡」之後,我會從上一個喊「卡」結束的準確瞬間,繼續拍接下來的鏡頭。我從來不會多角度拍同一個東西,部分原因是我太懶惰,部分是因為我不喜歡演員一而再,再而三做同樣的事。我這樣的話,演員可以保持新鮮感與自發性,更可以做許多不同的嘗試。他們每次都可以以不同方式演同一場戲,而且不必擔心連戲的問題。
喜劇需要斯巴達式的嚴格
喜劇是一種特別的類型,拍喜劇對導演工作的要求非常嚴格。這裡的重點是,觀眾的笑聲是無法擋的。沒有東西可以讓聽眾從該笑的笑點上分散掉。如果你過分運動攝影機,或者剪接太過細碎,都有可能把笑點整個毀滅掉。所以,幻想色彩濃厚的喜劇,是很難製作的。喜劇必須真實,簡單,清晰。你幾乎沒有機會拍得非常戲劇性。你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好看,純淨,開放式的框架,就像卓別林或基頓電影。你想看到一切,你想看到演員做正確的事。而且,你不會做任何破壞時間節奏的事,因為節奏就是喜劇的一切。因此,做喜劇是很斯巴達的,當然,這對於導演來說也非常挫敗。至少我是這麼覺得。我拍過的許多「嚴肅」電影,或許就是一種擺脫挫敗感的方式。因為拍電影的本能已然內化在你體內,你要嘗試,你要突破,你要享受攝影機,享受畫面的運動。但是在喜劇中,你得把這些東西壓抑下去。
要指導演員,就讓他們盡情去做
人們經常問我指導演員的訣竅,當我回答說,你只要找有才華的厲害演員,讓他們自己演,大家總以為我在說笑。但這是真的。許多導演傾向過度指導演員,而演員也耽溺於此道,因為,好吧,他們喜歡被過度指導。他們喜歡針對角色,無止無盡地討論;他們喜歡把這一套塑造角色的過程搞得很學術化。演員經常會因此而困惑,然後失去自發性,失去發揮天賦的本能。我想我現在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了。我認為如果演員──可能也是導演──發現自己的工作可以如此輕鬆自然,他們會感到不安,因此他們很努力讓這件事變得很複雜,以證明他們所得的報酬是合理的。而我從沒有這種思維。
如果演員有一、兩個問題,我當然會盡力回答,但除此之外,我採用有才華的演員,讓他們表演自己所擅長的。我從不強迫他們,我完全相信他們的表演本能,而我也從來沒有失望過。正如我先前所說的,我喜歡拍很長而且沒有中斷的戲,這正是演員所喜愛的,因為表演就是全部。大部分的電影拍攝中,他們拍三秒鐘,讓演員動動頭說兩個字,然後他們得等個四個小時,才能從另一個角度拍這場戲的結尾。演員剛暖身好,就被迫停下來。這真是非常讓人沮喪,我覺得這樣做無法讓演員愉快地工作,甚至完全相反。因此,每當我的電影上映,大家總是對演員的精彩表演感到驚訝──演員本身也對自己發揮出來的演技驚訝無比,他們把我當英雄!不過事實是,他們才是真正完成這件工作的人。
										WOODY ALLEN
伍迪・艾倫
法國影迷一直把伍迪‧艾倫當成神。這位導演以滑稽的方式,將他在法國的熱情追隨者歸因於「聰明的字幕」。然而,很少有電影創作者成就過如此多產又多樣的個人作品集(三十五年當中拍了三十五部電影)。艾倫是最實在的藝術家,或許這就是為何他總是自我隔絕於電影世界之外,他居住在歐洲和美洲之間,一個叫做「曼哈頓」的島上。多年來,訪問他的機會就像去喜馬拉雅山上訪問雪人一樣渺茫。然後到了 90 年代末,基於某種原因,艾倫對於公眾宣傳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是當時在巴黎最早有幸與他面對面交談的記者之一。我在1996年,因為這個大師課程與他見面。他剛剛完成了《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這也是他多年來第一次在美國與法國都廣受好評的一部片。
艾倫本人和他的電影一樣令人著迷,他表達清晰,思考睿智。我剛開始時很緊張,因為他的公關給我的訪談時間非常少。但是,艾倫鎮定自若,自信而篤定,他從不離題,也從不會話說一半。整個訪談在半個小時內完成,最後文字的內容,幾乎是我們對談一字不漏的逐字稿。
伍迪‧艾倫大師班
我從來沒有被邀請去教電影,而且坦白說,我也從沒想過教電影。好吧,其實在哈佛大學教書的史派克・李(Spike Lee)曾經要求我跟他的學生們談話,我很樂意做這件事,但是到最後,我感到有點沮喪。問題在於,我覺得幾乎沒有什麼可教的,真的,我不想潑他們冷水。然而事實就是,你有天分,不然就是沒天分,如果你沒天分,你可以學習一輩子,但是這對你毫無意義。你不會因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電影創作者。可是如果你有天分,你無需太多工具,就會很快上手。無論如何,身為一個導演,你最需要的是心理方面的協助,包括:保持平衡,自我紀律等等。技術方面倒是其次。許多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都被自己的精神問題、疑慮和焦慮所毀滅,或者太多外務讓他們分心。這正是危險所在,而這些因素,也正是作家或電影創作者首先應該去解決的。
所以,回到史派克・李的課堂上,我確實沒什麼東西可以教學生。學生們會問我一些問題,例如:「為什麼你在《安妮霍爾》裡,可以停下來直接與觀眾對話呢?」我所能回答的只是:「好吧,我的本能教我這樣做。」我覺得這是我在拍電影中學習到最重要的一課:對於有能力做得到的人,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祕密,你不應被它嚇到,或者以為那是某種神祕、複雜的東西,反而讓自己陷入泥沼。你只需要跟隨自己的直覺。而且,如果你有才華,那就不會困難。如果你沒有才華,那就根本不可能。
導演為自己拍電影
首先要說,我認為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導演:自己書寫內容素材的導演,以及不這麼做的導演。一般人很難兩者兼顧,也很難在書寫和不書寫自己的電影之間輪番替換。我並不是說這兩種類別有優劣之分,或者這個類型的導演比那個類型的導演厲害。他們只是彼此不同而已。當你自己編寫劇本,你就會一直拍出具有個人特色的電影。你的風格很快就會成型,而某些你所關注東西,也會不斷重新出現。因此,像這樣的導演,觀眾會更容易觸碰到他的個人。至於一個每次都改編不同作家劇本的導演,他可能會做得很出色,而且,如果是個好劇本,也可能會成為一部真正偉大的作品,但是你永遠都不會擁有電影作者的品質。所以說,這件事可能有好也有壞:你可以寫自己的劇本,拍出具有個人特質的電影,但是如果你對生活缺乏興趣,或者沒有任何創新的東西可談,那麼你拍出來的電影,絕對不會比改編好劇本的導演來得好。
有了這個概念,我覺得所有導演都應該為自己創作電影,而且他們的職責是,無論遭遇到什麼障礙,他們必須確切地忠實於自己的電影,始終如一。導演必須是電影的主人,永遠都該如此。導演一旦成為電影的奴隸,他就迷失了。然而當我說導演必須為自己創作電影,並不是說你要鄙夷觀眾。我個人的感覺是,如果你拍一部自己喜愛,並且也製作精良的電影,那麼你也會讓觀眾喜愛,或者至少會吸引一部分觀眾。但是,去猜測觀眾的喜好,並且嘗試投其所好,我覺得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是那樣,你乾脆就讓觀眾上場幫你導演好了。
當我到了片場,我什麼都不知道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我知道許多導演一大早就到片場,很明確地知道他們要拍什麼,以及如何拍攝。他們在到片場兩週前就準備好了。他們知道該用哪顆鏡頭,該如何構圖,要拍多少個鏡頭。我則剛好相反。當我進入片場,我完全不知道我要怎麼拍攝該拍的東西,我也沒有好好思考過。我喜歡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想法來到片場。我從不排練;在拍攝之前,我也從來不去看片場。我早上到,就根據當天早上的感覺以及當時的心情,決定我要做什麼。我承認,這並不是個好的工作方式。但是對我來說非常舒服自在,不過,我認識的大部分導演,總是超前部署,萬事齊備。
此外,在實際拍攝方面,我所偏愛的工作方式也與其他導演不同。通常,導演讓演員到片場,讓他們試戲,然後在旁觀看,再根據狀況,與攝影指導一同決定應該在哪裡架攝影機,以及需要拍多少個鏡頭。我不是那樣做。我會跟攝影師一起走來走去,看看我想讓演員在哪裡表演,以及我希望畫面是什麼樣子,然後當演員進來,我會請他們配合我剛才決定好的攝影鏡位。我會對他們說:「你在這裡講這個,然後過去那邊,然後說那個。你可以在那裡停留一下下,但是之後我要你過去那裡說這個。」這種導戲的方式,比較類似劇場,你可以說,我所選擇的電影畫框,等同於舞台的邊界。
然而問題是,我不會多角度拍一個鏡頭,而是嘗試一個鏡頭拍掉一場戲,或者盡可能接近。如果沒有必要,我就不會喊卡,我也從來不會用不同角度拍攝同一場戲。此外,當我喊「卡」之後,我會從上一個喊「卡」結束的準確瞬間,繼續拍接下來的鏡頭。我從來不會多角度拍同一個東西,部分原因是我太懶惰,部分是因為我不喜歡演員一而再,再而三做同樣的事。我這樣的話,演員可以保持新鮮感與自發性,更可以做許多不同的嘗試。他們每次都可以以不同方式演同一場戲,而且不必擔心連戲的問題。
喜劇需要斯巴達式的嚴格
喜劇是一種特別的類型,拍喜劇對導演工作的要求非常嚴格。這裡的重點是,觀眾的笑聲是無法擋的。沒有東西可以讓聽眾從該笑的笑點上分散掉。如果你過分運動攝影機,或者剪接太過細碎,都有可能把笑點整個毀滅掉。所以,幻想色彩濃厚的喜劇,是很難製作的。喜劇必須真實,簡單,清晰。你幾乎沒有機會拍得非常戲劇性。你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好看,純淨,開放式的框架,就像卓別林或基頓電影。你想看到一切,你想看到演員做正確的事。而且,你不會做任何破壞時間節奏的事,因為節奏就是喜劇的一切。因此,做喜劇是很斯巴達的,當然,這對於導演來說也非常挫敗。至少我是這麼覺得。我拍過的許多「嚴肅」電影,或許就是一種擺脫挫敗感的方式。因為拍電影的本能已然內化在你體內,你要嘗試,你要突破,你要享受攝影機,享受畫面的運動。但是在喜劇中,你得把這些東西壓抑下去。
要指導演員,就讓他們盡情去做
人們經常問我指導演員的訣竅,當我回答說,你只要找有才華的厲害演員,讓他們自己演,大家總以為我在說笑。但這是真的。許多導演傾向過度指導演員,而演員也耽溺於此道,因為,好吧,他們喜歡被過度指導。他們喜歡針對角色,無止無盡地討論;他們喜歡把這一套塑造角色的過程搞得很學術化。演員經常會因此而困惑,然後失去自發性,失去發揮天賦的本能。我想我現在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了。我認為如果演員──可能也是導演──發現自己的工作可以如此輕鬆自然,他們會感到不安,因此他們很努力讓這件事變得很複雜,以證明他們所得的報酬是合理的。而我從沒有這種思維。
如果演員有一、兩個問題,我當然會盡力回答,但除此之外,我採用有才華的演員,讓他們表演自己所擅長的。我從不強迫他們,我完全相信他們的表演本能,而我也從來沒有失望過。正如我先前所說的,我喜歡拍很長而且沒有中斷的戲,這正是演員所喜愛的,因為表演就是全部。大部分的電影拍攝中,他們拍三秒鐘,讓演員動動頭說兩個字,然後他們得等個四個小時,才能從另一個角度拍這場戲的結尾。演員剛暖身好,就被迫停下來。這真是非常讓人沮喪,我覺得這樣做無法讓演員愉快地工作,甚至完全相反。因此,每當我的電影上映,大家總是對演員的精彩表演感到驚訝──演員本身也對自己發揮出來的演技驚訝無比,他們把我當英雄!不過事實是,他們才是真正完成這件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