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止宿醉,聰明的飲酒法
有顏色的酒容易導致宿醉的原因
雖說至今還不清楚宿醉的機制,但有種說法是——可以把宿醉當成酒精成癮的「戒斷症狀輕量版」。聽到這個說法,真的希望自己不要再出現宿醉的情況了。
當然,我們都已經很清楚酒喝過頭會帶來宿醉。所以為了避免宿醉,總之只要別喝過頭就行了。
然而,有時候宿醉就是難以控制。即使飲用相同的量,或許是因為身體的狀態不同,有可能宿醉、也可能不會。這說不定是因為,會導致宿醉的機制是由各種各樣因素,複雜地交織而成的緣故。
說起來,本來我們就不應該喝到差不多要宿醉那種程度,而是盡可能在還有餘裕的時候就放下酒杯才對。因為也不年輕了,若能迅速乾脆地打住不繼續喝,應能減少宿醉的機率。
然而,即使腦子裡很清楚這些,喝酒的習慣卻會阻止我們那麼做。我忍著羞愧,向先前教導我「宿醉=戒斷症輕量版」學說的久里濱醫療中心院長「樋口進」醫師,請教「怎麼喝才不容易導致宿醉」的方法。
「雖然我覺得你應該也清楚,但還是要重申大前提,就是別喝過頭。雖說宿醉的機制細節尚未被解析清楚,但由『喝過頭』引發的這一點卻是無庸置疑的。基本來說,就是要抑制喝酒的量。」(樋口醫師)
接續這樣的開場白,樋口醫師教導我,酒的種類對於宿醉程度會造成不同的影響。舉例來說,帶有顏色的酒與未帶有顏色的酒,或是釀造酒與蒸餾酒……這些差異,對宿醉似乎會有不同的影響。
關於酒的顏色——「有報告顯示,以威士忌與琴酒來說,在飲用同樣酒精濃度及數量的情況下,威士忌更容易引起宿醉。另外,比較紅酒與白酒時,飲用紅酒則比較容易造成宿醉。」(樋口醫師)
的確,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喝紅酒比喝白酒更容易宿醉這一點是可以接受的。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樋口醫師說:「原因是有顏色的酒類,酒中含有的成分比較多。」
在酒裡包含著的,除了水跟酒精(乙醇),還有其以外的成分,被稱為「同屬物」。
很多人都沒聽過同屬物。這個用來指稱水與酒精之外成分的同屬物,是決定酒的風味與個性的重要因素。然而根據樋口醫師的說法,基本上含有越多同屬物的酒,就越容易招致宿醉。
「與蒸餾酒相較,釀造酒被認為更容易導致宿醉」這個說法,同樣也可以用同屬物含量的角度來說明。
樋口醫師說:「蒸餾酒是將釀造酒經過蒸餾所製造出來的。經由蒸餾過程,在提升酒精濃度的同時,也大量地減少了同屬物的含量。一般來說,蒸餾酒比較不會殘留到隔天,可以認為應該是受到蒸餾過程很大的影響。」
換句話說,雖然跟個體差異(體質)也有關係,但在大方向上,只要透過「比起有顏色的酒,偏向選透明的酒」、「蒸餾酒比釀造酒好」,就能減少宿醉的風險了吧?
那樣的話,透明的蒸餾酒「本格燒酎」不就是最好的選擇嗎?如此請教了樋口醫師後,反而被叮嚀說:「本來蒸餾酒的酒精濃度就很高,請多注意。若是因為宿醉的風險較低就喝過頭,那真的得不償失,因為宿醉的最大原因就是喝過頭啊!」
「空著肚子喝威士忌蘇打」很危險!
在選擇酒類時還有其他的重點。樋口醫師表示,氣泡酒、啤酒或威士忌蘇打這類的碳酸系酒類「會增加胃的蠕動,因而促進腸對酒精的吸收,血液酒精濃度就容易上升。所以容易醉,必須要加以注意。」
另外,喝酒時也要確實地同時攝取水分(解酒水),將蒸餾酒等酒精濃度較高的酒類,用水稀釋後飲用,也是種不錯的做法。
當血液酒精濃度急速上升時,往往會無法控制,其結果多半就是會喝得太多。保持足以判斷「喝到這邊停住應該就不會變成宿醉吧」的理性,讓血液酒精濃度不會急速上升,並用和緩的步調來喝酒是很重要的。
「此外,邊進食邊飲酒,也是避免血液酒精濃度急速上升所必須的。邊吃邊喝,可以防止變成低血糖狀態,低血糖正是會助長宿醉發生的因素之一。並且,為了預防同樣會助長宿醉的脫水症狀出現,在喝酒的同時也應該要喝些水。」(樋口醫師)
空著肚子時喝的威士忌蘇打多美味啊……!但為了避免宿醉,基本還是應該先吃點東西再喝才是。
那麼,當預防沒有奏效,已經宿醉的時候有什麼能派上用場呢?
「首先是水分的攝取,還有糖分。從宿醉的噁心狀態逐漸恢復的過程中,攝取甜食能讓狀態變好的情況頗為常見。對此,我推薦的是柳橙汁。雖然緩慢,但能提升血糖值,並期待其發揮解除脫水症狀及低血糖狀態的雙重效果。」(樋口醫師)
水果中含有的果糖(Fructose),過去就已知有助於加快分解酒精。樋口醫師說,正因為柳橙汁中含有許多的果糖,所以才會推薦。
順帶一提,有些人為了改善宿醉而去三溫暖,這樣的做法到底如何呢?
「即使出汗也沒辦法解酒的,因為會助長脫水症狀,說起來反而很危險。心律不整的風險也增加了,請絕對不要這樣做。即使是泡澡也一樣。」(樋口醫師)
我周遭的酒國豪傑們,很多都屬於「酒還沒退,所以去泡個三溫暖」的類型。我也覺得去三溫暖可以「流些汗幫助解酒、治一下宿醉」,但似乎跟事實正好相反啊!
據樋口醫師所說,三溫暖或泡澡「只不過是讓人覺得清爽,而誤以為是解了酒」而已。宿醉最好的特效藥,就是「攝取水分與糖分,並安靜休息」。
★ 宿醉的早上開車,會成為酒駕嗎?
有些人根本沒發現自己酒駕了
過去曾有則意外事件的新聞,是一位日本女藝人因為帶著酒意駕駛出了意外,肇事後逃逸。其後,這位女性被依違反日本的道路交通法及自動車輛駕駛處罰法起訴了。
雖然幸運地這件意外並沒有發生死亡事故,但已足以讓人重新感受到酒後駕駛之恐怖。
酒後駕駛可能會奪走人命,絕對不可以這樣做。但若是經常喝酒的人,就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酒後駕駛——這邊所指的就是,喝過頭的隔天駕駛車輛的情況。
近年來,對酒後駕駛嚴加審視的目光日益增加,一般人通常也都已認知到,飲酒之後就這樣駕車回家的行為是不對的。然而另一方面,卻也有不少人擅自判斷,認為在喝酒後的隔天,「已經好好睡一覺了,酒也退了,應該沒問題了」。根據日本警察廳的說法,在酒後駕駛者的理由中,就有「時間經過頗久了,覺得應該沒問題啊!」、「為了要去上班,宿醉還是開車上路了」等等。
此外,近來日本也頻繁地出現「某某市公所職員,因酒駕受到處分」之類的新聞。至今為止明明都勤勉工作著,但只因為一次酒後駕駛,人生就變成黑白的——像這樣的事情是可能會發生的。為了不讓自己陷入這樣的窘境,請務必掌握飲酒與駕駛相關的正確知識。
在此可能會產生的問題是——在喝過酒之後,要間隔多久時間,駕車才會沒事呢?當然,隨著酒量或當事者的體質等等,這個時間都會變動,但至少知道某種程度上的標準,還是很重要的。
為此,我們向熟悉「酒精相關各種問題」的久里濱醫療中心院長「樋口進」醫師,請教了有關酒後駕駛的可怕、酒精從人的身體內退去的時間,以及呼氣檢查的標準等等問題。
首先,來學習有關酒後駕駛的標準吧!日本酒後駕駛的標準,依據修改後的道路交通法規定,呼氣每公升中檢測出含有○.一五毫克以上的酒精時,就稱為「帶酒氣駕駛」。酒精檢測值為○.一五~○.二五毫克時吊扣駕照(吊扣三十日)、○.二五毫克以上則吊銷駕照(兩年不得考領)。
若把上述數值換算為血液酒精濃度,各自是○.○三%(○.三mg /mL)、○.○五%(○.五mg /mL)。另外,與呼氣中的濃度無關,當你因為酒精而陷入難以正常駕駛的狀態時,就會被認定為「醉酒駕駛」,將吊銷駕照(三年不得考領)。
那麼,要符合以上帶酒氣駕駛的標準,具體來說是喝了多少酒呢?
「喝下啤酒中瓶一瓶(五○○毫升)或日本酒一合(換算純酒精為二○公克)的酒之後,血液酒精濃度大約為○.○三(○.○二~○.○四)%的程度。換言之,光是喝了一瓶中瓶裝的啤酒,超過『帶酒氣駕駛』標準值的可能性就很高了。」(樋口醫師)
而且,在還未達到這標準值之前,就已有可能開始對駕駛產生影響。
「雖然其中有著個人差異,但酒精對駕駛的影響,從血液酒精濃度還極低的時候就開始了。舉例來說,一般都認為,反應時間從未滿○.○二%、注意力從未滿○.○一%這樣的低酒精濃度,就會開始遇到障礙。隨著飲酒量越多,對駕駛技術的影響就越大。」(樋口醫師)
因此,血液酒精濃度要比帶酒氣駕駛的標準再向下調了一些,因為即使只是淺酌,駕駛能力也確實會受到影響。很明顯地,「只喝了一點點,開車也OK啦!」這種事是不可能的啊。
像這樣受到酒精影響,當然會導致發生事故的風險增加。參考美國一個「血液酒精濃度與事故風險之關係」的調查,就能很明顯地發現,隨著血液酒精濃度上升,事故風險也會上升*4。「交通事故的風險與血液酒精濃度的上升之間,幾乎呈現指數函數式地增加。」(樋口醫師)
還有,在紐西蘭所做的研究結果,也確認了有相同的傾向。
要花多長時間,酒精才會退?
在瞭解酒精對於駕駛的影響程度後,接下來讓人在意的,是酒精從身體裡退去所需要的時間。
如果有「飲酒後,○小時內禁止開車」這樣的指標的話,那就再簡單不過了。但是否真的有呢?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人體內的酒精分解速度,可以用一小時四公克來估算。這是日本酒精關聯問題學會與其他學會,為了預防酒後駕駛所提出來的資料。」(樋口醫師)
以日本酒為例,一合(酒精二○公克)要分解掉所需要的時間,計算起來為五個小時,若飲用量是兩倍,則要十個小時。以時間上來說,大致可以用等比例來思考。
「酒精的代謝,存在著男女的差異,以及個人的差異。久里濱醫療中心的一項實驗結果可見,男性代謝速度為一小時九公克,而女性為六.五公克左右。代謝快速的男性甚至有一小時可以分解掉一三公克的人。另一方面,也有一小時只能分解三公克的女性。考量到這樣的不規律情況,為了得出一個男女老幼、各式各樣的人都適用的標準,最後決定一小時四公克是適當的數值。」
單純以公地計算,喝三合需要十五個小時分解,喝四合則要二十個小時。換句話說,如果你喝過頭,隔天想駕車事實上是不可行的。
「就像上述所說的,假使喝過了頭,隔天是完全不可以開車的。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太過嚴格,但希望大家都能用這樣的認知來面對駕駛這件事。另外,也還有報告顯示,就算體內的酒精退掉——也就是歸零以後,對於駕駛水準還是會有影響的。」(樋口醫師)
的確,對此我也曾實際感受過。在喝酒後隔天、酒退了之後的下午開車,感覺比平時駕駛得略差一些。踩剎車的時機點慢了,注意力也比較散漫,好幾次都突然嚇到。從那之後,如果我隔天要開車,就會將前一天當成是自己的肝臟休息日,決定讓自己「只能喝一杯」。
睡眠中酒精的分解會變慢
我們已知酒精的分解速度存在著個人差異。跟據樋口醫師的說法:「我們調查了酒精從體內消失的速度,最快的人與最慢的人,大約有四~五倍左右的差異。」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最大的因素,被認為是肝臟的大小與肌肉量。
除此之外,比起醒著的時候,人在睡著時酒精消失的速度也會變慢。相信不少人在飲酒之後,都會以為「睡一會兒就沒問題了吧!」可惜的是,睡眠不會讓酒精的分解加速,反而會使它變慢。
久里濱醫療中心在與札幌醫科大學的共同研究中,確認了飲酒後睡眠,會讓酒精的分解速度變慢這一點。
該研究以二十來歲的男女共計二十四人為對象,讓他們攝取了以體重換算,每一公斤○.七五公克的酒精(體重六十公斤的人,就是酒精四五公克=約一公升的啤酒),然後分成睡眠四小時及醒著四小時的兩個實驗組。分別調查他們呼氣中的酒精濃度後發現,睡眠組的呼氣中酒精濃度是清醒組的約兩倍之多。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研究認為應該是在睡眠時,負責吸收酒精的腸,以及分解酒精的肝臟,效能都變弱了所致。
「認為飲酒後『睡一會兒就沒問題了』是很危險的。喝酒後,沒有經過足夠的時間,就不該駕駛車輛。」(樋口醫師)
顯然「睡覺可以讓酒退掉」的感覺,僅僅是因為睡了一陣子之後,讓人感覺很舒暢的緣故吧!
前一天的飲酒量多,或是喝完酒的時間較晚,都會讓隔天的駕駛蘊藏著較高的危險。若要駕駛車輛的話,請預留好足夠的休息時間再上路。
★ 「檸檬沙瓦」會引起胃食道逆流?
逆流性食道炎是好酒者的「老毛病」?
在我接受胃鏡的內視鏡檢查時,醫師跟我說了這樣的事情。
「這是逆流性食道炎啊,你有過火燒心這類的自覺性症狀嗎?」
的確,我在吃太多的時候,會稍微出現火燒心般的自覺症狀,但並不是很嚴重。而且在五年前接受內視鏡檢查時,也沒有特別被告知什麼,所以我其實覺得挺意外的。
看來似乎是輕症的樣子,醫師告知我並不需要特別進行治療,但我還是感到不安。當我在社群媒體上寫下「我也得了逆流性食道炎」之後,引來了很多好酒者們的回應。
該不會,逆流性食道炎是好酒者們的「老毛病」吧?這樣說來,雖然由逆流性食道炎發展成食道癌,因而過世的友人很少,但確實也有。果然,酒會導致胃酸逆流吧?
為此,我們請教了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醫院的消化道內科診療科長,「秋山純一」醫師。
醫師,能直接告訴我們結論嗎?喝很多酒的人,是不是就比較容易患上逆流性食道炎呢?
「沒錯,這是很有可能的。可以認為是酒精引起了胃酸逆流的發生。」(秋山醫師)
唉,果然如此……。雖然在醫院拿到的逆流性食道炎小冊子裡也這樣寫,但聽到醫生親口這麼說衝擊感更大了。
那麼,說起來「逆流性食道炎」是種什麼樣的疾病呢?
「逆流性食道炎是因為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使得胃液或胃中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所引發的一種疾病。心窩處如火燒般疼痛,俗稱的『火燒心』是其主要的症狀,其他還有像是酸液湧上口中的溢酸水、打嗝、消化不良等。」(秋山醫師)
胃食道逆流有兩種類型。其中之一是逆流性食道炎,會在食道裡發現發炎症狀;另外一種,則是在食道裡不會發現發炎症狀的,稱為非糜爛性逆流疾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在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患者裡,有四○%是逆流性食道炎;六○%是非糜爛性逆流疾病。逆流性食道炎依據發炎症狀的程度,可以分為四個等級。另一方面,非糜爛性逆流疾病以內視鏡觀察,並不會發現有發炎狀態的黏膜損傷。儘管食道沒有發炎症狀,但患者可能會因輕微的逆流或感覺敏感,而向醫生表示有火燒心症狀。」(秋山醫師)
「逆流性食道炎依症狀分為不同等級。黏膜的損傷在五公釐以內是A級、五公釐以上是B級、C級則是複數的損傷有融合情形,而更進一步擴展到近乎食道腔圓周的(七五%以上)則為D級。不過,如同上方餅狀圖所示,接近九○%逆流性食道炎,都屬於A級與B級這種,幾乎不需要治療的輕症範疇。*1」(秋山醫師)
聽到「幾乎都是輕症」,稍微讓人鬆了口氣。不過,必須要做好應對,以避免惡化到需要治療的等級才行啊。
酒精會讓「下食道括約肌」鬆弛
為什麼喜歡喝酒的人會得到逆流性胃食道炎呢?胃酸及胃的內容物逆流,在食道引發了發炎症狀——這樣的逆流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引發胃酸及胃的內容物逆流的主要原因,是位於胃與食道之間的『賁門』,其用來防止逆流發生、發揮閥門作用的『括約肌』功能變差了。這個部分被稱為『下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一般來說,只有食物要進入時賁門才會開啟,除此之外都是關閉著的,因此胃酸與胃的內容物不會逆流。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使得括約肌的功能鈍化,於是就出現逆流的情況了。」(秋山醫師)
那麼,為什麼酒精會是導致逆流性食道炎的原因呢?
「酒精這種東西被認為對於下食道括約肌有著鬆弛的作用。尤其是啤酒或氣泡酒、威士忌蘇打等含有碳酸的酒類,由於會讓胃部膨脹、容易打嗝,所以要多注意。另外,柑橘類等偏酸的水果也是,因為會增加胃酸分泌,所以也是造成逆流的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使用碳酸水及檸檬製作的檸檬沙瓦,其實並不是很好。」(秋山醫師)
除了檸檬以外,對於喜歡葡萄柚或酸桔等口味沙瓦的人,也是很嚴酷的告知啊(淚)。使用醋類或辛香料較多的食品也是,會對胃酸的分泌有促進的效果。此外,酒的種類似乎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有針對飲用不同酒類時,測定下食道括約肌所受到之壓力而做的實驗。很多論文都顯示,除了含有碳酸的酒類以外,白葡萄酒也容易引發逆流。酸度高的物質——換句話說就是酸的東西,影響會比較大,但其背後的機制,或與酒精濃度之間的關係,則還未明朗。」(秋山醫師)
身為好酒者,殷切盼望詳細的機制能夠被解析出來。但不管怎樣,這結果都毫無疑問會對酒類整體帶來影響。
★ 健檢結果不優的人繼續喝,會怎樣呢?
血糖值、血壓、膽固醇與酒的關係
體檢或健康檢查的結果裡,除了跟肝臟有關的γ-GTP等數值以外,還有如:血糖、血壓、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等與生活習慣病風險相關的數值,會在意這些數值的人還挺多的。
最近常聽到有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而缺乏運動,導致血糖、血壓、三酸甘油脂等數值惡化了。
為此,我們向肝臟專科醫師「淺部伸一」先生,請教了有關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這些生活習慣病,其風險與酒精之間的關係。
首先從血糖值說起。「酒不太會直接導致血糖值上升,但若要說血糖值高的人喝多少都沒關係,卻又不是那麼一回事。假使長期持續處於過度飲酒的狀態,肝臟跟胰臟都會受到損傷,這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胰島素的效果變差、血糖值就會因而上升。」(淺部醫師)
健康檢查的結果,如果被指出「未患有糖尿病,但有可能即將演變為糖尿病」,請找專科醫師診察,確認胰島素的分泌狀態會比較好。
接著,來看血壓。「喝了酒以後雖然暫時會讓血壓下降,但隔天早上就會上升。起床後一~二小時血壓升高的『晨間高血壓』,會增加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發生的風險。血壓高又有喝酒的人,請試著測量自己在一天內各時段的血壓。中年以後的高血壓患者,為了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也請考慮是否請醫師開能降低血壓的『降血壓藥』。」(淺部醫師)
另外,下酒菜裡的鹽漬花枝或其他醃漬食品等含有較多鹽分的食物,都頗受歡迎。但由於攝取過多鹽分,也會讓血壓上升,還請注意。
再來是關於高脂血症的部分。高脂血症可分為,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較多的類型、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壞膽固醇)較多的類型,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好膽固醇)較少的類型。「容易受到酒精影響的,是三酸甘油脂與高密度脂蛋白。如同前面曾提過的,飲酒過度會讓三酸甘油脂的數值上升。另一方面,適度的飲酒則被認為有能夠讓高密度脂蛋白增加的效果。但是考慮到這樣的效果有著個體差異,也沒辦法說為了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就可以放開來喝。若飲酒過度,中性脂肪會積累,這與肥胖或其他疾病都可能有關,請注意。」(淺部醫師)
下面就有關喝了酒之後,會讓三酸甘油脂容易累積的現象來補充說明。
酒精(乙醇)在代謝時,會經由乙醛再變成乙酸。乙酸會變換成乙醯輔酶A(Acetyl-CoA),乙醯輔酶A是很重要的物質,由此生成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會被用以當成身體中的能量來源。我們的身體就是運用從三磷酸腺苷產出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
如果酒精代謝所產出的物質,全數都能做為能量來源使用的話,那或許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喝了大量的酒之後,多餘的乙醯輔酶A會先從脂肪酸再轉變為三酸甘油脂,被儲存在肝臟、皮下與內臟等處。這就是許多好酒者會煩惱三酸甘油脂過多的主要原因。在喝酒的時候搭配油膩的下酒菜,會進一步增加體內的脂肪酸,這也會讓三酸甘油脂跟著增加,必須要注意才行。」(淺部醫師)
我之所以知道酒精分解後產出的乙醯輔酶A,會成為可恨的三酸甘油脂,是因為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健康檢查發現,三酸甘油脂的數值令人遺憾地稍微上升了一些。
淺部醫師敦促我要注意:「累積在內臟的三酸甘油脂,會提高阻塞性腦中風、動脈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的風險,不能輕視啊!」
以前,比起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硬化之間的關聯,三酸甘油脂的危險性較不被正視。但最近有很多報告都顯示,三酸甘油脂偏高時,會增高各種疾病的風險。
預防痛風,不是只控制「嘌呤鹼」就好
對於好酒者來說,還有一項重要的檢查數值,就是「尿酸值」。說到尿酸值,就關係到連吹到風都會疼痛的痛風病了。痛風的正式名稱是「痛風性關節炎」,是因為血液等處含有的尿酸這種物質結晶化,堆積在關節引起發炎症狀,而導致腳趾、膝蓋等處產生激烈疼痛的一種疾病。
健康的人尿酸值在五.○~六.九mg /dL左右,當尿酸值高過七.○mg /dL時,就稱為高尿酸血症。超出七.○mg /dL後,尿酸就容易結晶化,痛風發作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尿酸是由嘌呤鹼(Purine Base)轉化而來,所以尿酸值高的人,最好減少攝取富含嘌呤鹼的雞肝、沙丁魚乾等食品,以及啤酒等飲料會比較好。
近來,經常可以看到標示著「零普林(嘌呤)」的酒精飲料,對於在意尿酸值的好酒者來說,應該算是不可多得的良伴吧!
只不過,並非控制住嘌呤鹼的攝取就能預防痛風的問題了。由於嘌呤鹼有七○~八○%是在身體內生成,而來自食物的嘌呤鹼只有約二○~三○%,所以其實影響並不是特別地大。
事實上,酒精這種東西也有增加尿酸的效果。有研究報告顯示,酒精的攝取量越多,痛風的發作風險就越高。
尿酸值高的人控制酒精攝取、改選擇零普林的飲料雖然沒有錯,但飲酒量還是要比之前再更減少才行。順帶一提,雖然痛風給人的印象是屬於大叔們的疾病,但最近女性患者也開始增加了。
有顏色的酒容易導致宿醉的原因
雖說至今還不清楚宿醉的機制,但有種說法是——可以把宿醉當成酒精成癮的「戒斷症狀輕量版」。聽到這個說法,真的希望自己不要再出現宿醉的情況了。
當然,我們都已經很清楚酒喝過頭會帶來宿醉。所以為了避免宿醉,總之只要別喝過頭就行了。
然而,有時候宿醉就是難以控制。即使飲用相同的量,或許是因為身體的狀態不同,有可能宿醉、也可能不會。這說不定是因為,會導致宿醉的機制是由各種各樣因素,複雜地交織而成的緣故。
說起來,本來我們就不應該喝到差不多要宿醉那種程度,而是盡可能在還有餘裕的時候就放下酒杯才對。因為也不年輕了,若能迅速乾脆地打住不繼續喝,應能減少宿醉的機率。
然而,即使腦子裡很清楚這些,喝酒的習慣卻會阻止我們那麼做。我忍著羞愧,向先前教導我「宿醉=戒斷症輕量版」學說的久里濱醫療中心院長「樋口進」醫師,請教「怎麼喝才不容易導致宿醉」的方法。
「雖然我覺得你應該也清楚,但還是要重申大前提,就是別喝過頭。雖說宿醉的機制細節尚未被解析清楚,但由『喝過頭』引發的這一點卻是無庸置疑的。基本來說,就是要抑制喝酒的量。」(樋口醫師)
接續這樣的開場白,樋口醫師教導我,酒的種類對於宿醉程度會造成不同的影響。舉例來說,帶有顏色的酒與未帶有顏色的酒,或是釀造酒與蒸餾酒……這些差異,對宿醉似乎會有不同的影響。
關於酒的顏色——「有報告顯示,以威士忌與琴酒來說,在飲用同樣酒精濃度及數量的情況下,威士忌更容易引起宿醉。另外,比較紅酒與白酒時,飲用紅酒則比較容易造成宿醉。」(樋口醫師)
的確,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喝紅酒比喝白酒更容易宿醉這一點是可以接受的。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樋口醫師說:「原因是有顏色的酒類,酒中含有的成分比較多。」
在酒裡包含著的,除了水跟酒精(乙醇),還有其以外的成分,被稱為「同屬物」。
很多人都沒聽過同屬物。這個用來指稱水與酒精之外成分的同屬物,是決定酒的風味與個性的重要因素。然而根據樋口醫師的說法,基本上含有越多同屬物的酒,就越容易招致宿醉。
「與蒸餾酒相較,釀造酒被認為更容易導致宿醉」這個說法,同樣也可以用同屬物含量的角度來說明。
樋口醫師說:「蒸餾酒是將釀造酒經過蒸餾所製造出來的。經由蒸餾過程,在提升酒精濃度的同時,也大量地減少了同屬物的含量。一般來說,蒸餾酒比較不會殘留到隔天,可以認為應該是受到蒸餾過程很大的影響。」
換句話說,雖然跟個體差異(體質)也有關係,但在大方向上,只要透過「比起有顏色的酒,偏向選透明的酒」、「蒸餾酒比釀造酒好」,就能減少宿醉的風險了吧?
那樣的話,透明的蒸餾酒「本格燒酎」不就是最好的選擇嗎?如此請教了樋口醫師後,反而被叮嚀說:「本來蒸餾酒的酒精濃度就很高,請多注意。若是因為宿醉的風險較低就喝過頭,那真的得不償失,因為宿醉的最大原因就是喝過頭啊!」
「空著肚子喝威士忌蘇打」很危險!
在選擇酒類時還有其他的重點。樋口醫師表示,氣泡酒、啤酒或威士忌蘇打這類的碳酸系酒類「會增加胃的蠕動,因而促進腸對酒精的吸收,血液酒精濃度就容易上升。所以容易醉,必須要加以注意。」
另外,喝酒時也要確實地同時攝取水分(解酒水),將蒸餾酒等酒精濃度較高的酒類,用水稀釋後飲用,也是種不錯的做法。
當血液酒精濃度急速上升時,往往會無法控制,其結果多半就是會喝得太多。保持足以判斷「喝到這邊停住應該就不會變成宿醉吧」的理性,讓血液酒精濃度不會急速上升,並用和緩的步調來喝酒是很重要的。
「此外,邊進食邊飲酒,也是避免血液酒精濃度急速上升所必須的。邊吃邊喝,可以防止變成低血糖狀態,低血糖正是會助長宿醉發生的因素之一。並且,為了預防同樣會助長宿醉的脫水症狀出現,在喝酒的同時也應該要喝些水。」(樋口醫師)
空著肚子時喝的威士忌蘇打多美味啊……!但為了避免宿醉,基本還是應該先吃點東西再喝才是。
那麼,當預防沒有奏效,已經宿醉的時候有什麼能派上用場呢?
「首先是水分的攝取,還有糖分。從宿醉的噁心狀態逐漸恢復的過程中,攝取甜食能讓狀態變好的情況頗為常見。對此,我推薦的是柳橙汁。雖然緩慢,但能提升血糖值,並期待其發揮解除脫水症狀及低血糖狀態的雙重效果。」(樋口醫師)
水果中含有的果糖(Fructose),過去就已知有助於加快分解酒精。樋口醫師說,正因為柳橙汁中含有許多的果糖,所以才會推薦。
順帶一提,有些人為了改善宿醉而去三溫暖,這樣的做法到底如何呢?
「即使出汗也沒辦法解酒的,因為會助長脫水症狀,說起來反而很危險。心律不整的風險也增加了,請絕對不要這樣做。即使是泡澡也一樣。」(樋口醫師)
我周遭的酒國豪傑們,很多都屬於「酒還沒退,所以去泡個三溫暖」的類型。我也覺得去三溫暖可以「流些汗幫助解酒、治一下宿醉」,但似乎跟事實正好相反啊!
據樋口醫師所說,三溫暖或泡澡「只不過是讓人覺得清爽,而誤以為是解了酒」而已。宿醉最好的特效藥,就是「攝取水分與糖分,並安靜休息」。
★ 宿醉的早上開車,會成為酒駕嗎?
有些人根本沒發現自己酒駕了
過去曾有則意外事件的新聞,是一位日本女藝人因為帶著酒意駕駛出了意外,肇事後逃逸。其後,這位女性被依違反日本的道路交通法及自動車輛駕駛處罰法起訴了。
雖然幸運地這件意外並沒有發生死亡事故,但已足以讓人重新感受到酒後駕駛之恐怖。
酒後駕駛可能會奪走人命,絕對不可以這樣做。但若是經常喝酒的人,就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酒後駕駛——這邊所指的就是,喝過頭的隔天駕駛車輛的情況。
近年來,對酒後駕駛嚴加審視的目光日益增加,一般人通常也都已認知到,飲酒之後就這樣駕車回家的行為是不對的。然而另一方面,卻也有不少人擅自判斷,認為在喝酒後的隔天,「已經好好睡一覺了,酒也退了,應該沒問題了」。根據日本警察廳的說法,在酒後駕駛者的理由中,就有「時間經過頗久了,覺得應該沒問題啊!」、「為了要去上班,宿醉還是開車上路了」等等。
此外,近來日本也頻繁地出現「某某市公所職員,因酒駕受到處分」之類的新聞。至今為止明明都勤勉工作著,但只因為一次酒後駕駛,人生就變成黑白的——像這樣的事情是可能會發生的。為了不讓自己陷入這樣的窘境,請務必掌握飲酒與駕駛相關的正確知識。
在此可能會產生的問題是——在喝過酒之後,要間隔多久時間,駕車才會沒事呢?當然,隨著酒量或當事者的體質等等,這個時間都會變動,但至少知道某種程度上的標準,還是很重要的。
為此,我們向熟悉「酒精相關各種問題」的久里濱醫療中心院長「樋口進」醫師,請教了有關酒後駕駛的可怕、酒精從人的身體內退去的時間,以及呼氣檢查的標準等等問題。
首先,來學習有關酒後駕駛的標準吧!日本酒後駕駛的標準,依據修改後的道路交通法規定,呼氣每公升中檢測出含有○.一五毫克以上的酒精時,就稱為「帶酒氣駕駛」。酒精檢測值為○.一五~○.二五毫克時吊扣駕照(吊扣三十日)、○.二五毫克以上則吊銷駕照(兩年不得考領)。
若把上述數值換算為血液酒精濃度,各自是○.○三%(○.三mg /mL)、○.○五%(○.五mg /mL)。另外,與呼氣中的濃度無關,當你因為酒精而陷入難以正常駕駛的狀態時,就會被認定為「醉酒駕駛」,將吊銷駕照(三年不得考領)。
那麼,要符合以上帶酒氣駕駛的標準,具體來說是喝了多少酒呢?
「喝下啤酒中瓶一瓶(五○○毫升)或日本酒一合(換算純酒精為二○公克)的酒之後,血液酒精濃度大約為○.○三(○.○二~○.○四)%的程度。換言之,光是喝了一瓶中瓶裝的啤酒,超過『帶酒氣駕駛』標準值的可能性就很高了。」(樋口醫師)
而且,在還未達到這標準值之前,就已有可能開始對駕駛產生影響。
「雖然其中有著個人差異,但酒精對駕駛的影響,從血液酒精濃度還極低的時候就開始了。舉例來說,一般都認為,反應時間從未滿○.○二%、注意力從未滿○.○一%這樣的低酒精濃度,就會開始遇到障礙。隨著飲酒量越多,對駕駛技術的影響就越大。」(樋口醫師)
因此,血液酒精濃度要比帶酒氣駕駛的標準再向下調了一些,因為即使只是淺酌,駕駛能力也確實會受到影響。很明顯地,「只喝了一點點,開車也OK啦!」這種事是不可能的啊。
像這樣受到酒精影響,當然會導致發生事故的風險增加。參考美國一個「血液酒精濃度與事故風險之關係」的調查,就能很明顯地發現,隨著血液酒精濃度上升,事故風險也會上升*4。「交通事故的風險與血液酒精濃度的上升之間,幾乎呈現指數函數式地增加。」(樋口醫師)
還有,在紐西蘭所做的研究結果,也確認了有相同的傾向。
要花多長時間,酒精才會退?
在瞭解酒精對於駕駛的影響程度後,接下來讓人在意的,是酒精從身體裡退去所需要的時間。
如果有「飲酒後,○小時內禁止開車」這樣的指標的話,那就再簡單不過了。但是否真的有呢?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人體內的酒精分解速度,可以用一小時四公克來估算。這是日本酒精關聯問題學會與其他學會,為了預防酒後駕駛所提出來的資料。」(樋口醫師)
以日本酒為例,一合(酒精二○公克)要分解掉所需要的時間,計算起來為五個小時,若飲用量是兩倍,則要十個小時。以時間上來說,大致可以用等比例來思考。
「酒精的代謝,存在著男女的差異,以及個人的差異。久里濱醫療中心的一項實驗結果可見,男性代謝速度為一小時九公克,而女性為六.五公克左右。代謝快速的男性甚至有一小時可以分解掉一三公克的人。另一方面,也有一小時只能分解三公克的女性。考量到這樣的不規律情況,為了得出一個男女老幼、各式各樣的人都適用的標準,最後決定一小時四公克是適當的數值。」
單純以公地計算,喝三合需要十五個小時分解,喝四合則要二十個小時。換句話說,如果你喝過頭,隔天想駕車事實上是不可行的。
「就像上述所說的,假使喝過了頭,隔天是完全不可以開車的。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太過嚴格,但希望大家都能用這樣的認知來面對駕駛這件事。另外,也還有報告顯示,就算體內的酒精退掉——也就是歸零以後,對於駕駛水準還是會有影響的。」(樋口醫師)
的確,對此我也曾實際感受過。在喝酒後隔天、酒退了之後的下午開車,感覺比平時駕駛得略差一些。踩剎車的時機點慢了,注意力也比較散漫,好幾次都突然嚇到。從那之後,如果我隔天要開車,就會將前一天當成是自己的肝臟休息日,決定讓自己「只能喝一杯」。
睡眠中酒精的分解會變慢
我們已知酒精的分解速度存在著個人差異。跟據樋口醫師的說法:「我們調查了酒精從體內消失的速度,最快的人與最慢的人,大約有四~五倍左右的差異。」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最大的因素,被認為是肝臟的大小與肌肉量。
除此之外,比起醒著的時候,人在睡著時酒精消失的速度也會變慢。相信不少人在飲酒之後,都會以為「睡一會兒就沒問題了吧!」可惜的是,睡眠不會讓酒精的分解加速,反而會使它變慢。
久里濱醫療中心在與札幌醫科大學的共同研究中,確認了飲酒後睡眠,會讓酒精的分解速度變慢這一點。
該研究以二十來歲的男女共計二十四人為對象,讓他們攝取了以體重換算,每一公斤○.七五公克的酒精(體重六十公斤的人,就是酒精四五公克=約一公升的啤酒),然後分成睡眠四小時及醒著四小時的兩個實驗組。分別調查他們呼氣中的酒精濃度後發現,睡眠組的呼氣中酒精濃度是清醒組的約兩倍之多。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研究認為應該是在睡眠時,負責吸收酒精的腸,以及分解酒精的肝臟,效能都變弱了所致。
「認為飲酒後『睡一會兒就沒問題了』是很危險的。喝酒後,沒有經過足夠的時間,就不該駕駛車輛。」(樋口醫師)
顯然「睡覺可以讓酒退掉」的感覺,僅僅是因為睡了一陣子之後,讓人感覺很舒暢的緣故吧!
前一天的飲酒量多,或是喝完酒的時間較晚,都會讓隔天的駕駛蘊藏著較高的危險。若要駕駛車輛的話,請預留好足夠的休息時間再上路。
★ 「檸檬沙瓦」會引起胃食道逆流?
逆流性食道炎是好酒者的「老毛病」?
在我接受胃鏡的內視鏡檢查時,醫師跟我說了這樣的事情。
「這是逆流性食道炎啊,你有過火燒心這類的自覺性症狀嗎?」
的確,我在吃太多的時候,會稍微出現火燒心般的自覺症狀,但並不是很嚴重。而且在五年前接受內視鏡檢查時,也沒有特別被告知什麼,所以我其實覺得挺意外的。
看來似乎是輕症的樣子,醫師告知我並不需要特別進行治療,但我還是感到不安。當我在社群媒體上寫下「我也得了逆流性食道炎」之後,引來了很多好酒者們的回應。
該不會,逆流性食道炎是好酒者們的「老毛病」吧?這樣說來,雖然由逆流性食道炎發展成食道癌,因而過世的友人很少,但確實也有。果然,酒會導致胃酸逆流吧?
為此,我們請教了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醫院的消化道內科診療科長,「秋山純一」醫師。
醫師,能直接告訴我們結論嗎?喝很多酒的人,是不是就比較容易患上逆流性食道炎呢?
「沒錯,這是很有可能的。可以認為是酒精引起了胃酸逆流的發生。」(秋山醫師)
唉,果然如此……。雖然在醫院拿到的逆流性食道炎小冊子裡也這樣寫,但聽到醫生親口這麼說衝擊感更大了。
那麼,說起來「逆流性食道炎」是種什麼樣的疾病呢?
「逆流性食道炎是因為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使得胃液或胃中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所引發的一種疾病。心窩處如火燒般疼痛,俗稱的『火燒心』是其主要的症狀,其他還有像是酸液湧上口中的溢酸水、打嗝、消化不良等。」(秋山醫師)
胃食道逆流有兩種類型。其中之一是逆流性食道炎,會在食道裡發現發炎症狀;另外一種,則是在食道裡不會發現發炎症狀的,稱為非糜爛性逆流疾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在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患者裡,有四○%是逆流性食道炎;六○%是非糜爛性逆流疾病。逆流性食道炎依據發炎症狀的程度,可以分為四個等級。另一方面,非糜爛性逆流疾病以內視鏡觀察,並不會發現有發炎狀態的黏膜損傷。儘管食道沒有發炎症狀,但患者可能會因輕微的逆流或感覺敏感,而向醫生表示有火燒心症狀。」(秋山醫師)
「逆流性食道炎依症狀分為不同等級。黏膜的損傷在五公釐以內是A級、五公釐以上是B級、C級則是複數的損傷有融合情形,而更進一步擴展到近乎食道腔圓周的(七五%以上)則為D級。不過,如同上方餅狀圖所示,接近九○%逆流性食道炎,都屬於A級與B級這種,幾乎不需要治療的輕症範疇。*1」(秋山醫師)
聽到「幾乎都是輕症」,稍微讓人鬆了口氣。不過,必須要做好應對,以避免惡化到需要治療的等級才行啊。
酒精會讓「下食道括約肌」鬆弛
為什麼喜歡喝酒的人會得到逆流性胃食道炎呢?胃酸及胃的內容物逆流,在食道引發了發炎症狀——這樣的逆流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引發胃酸及胃的內容物逆流的主要原因,是位於胃與食道之間的『賁門』,其用來防止逆流發生、發揮閥門作用的『括約肌』功能變差了。這個部分被稱為『下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一般來說,只有食物要進入時賁門才會開啟,除此之外都是關閉著的,因此胃酸與胃的內容物不會逆流。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使得括約肌的功能鈍化,於是就出現逆流的情況了。」(秋山醫師)
那麼,為什麼酒精會是導致逆流性食道炎的原因呢?
「酒精這種東西被認為對於下食道括約肌有著鬆弛的作用。尤其是啤酒或氣泡酒、威士忌蘇打等含有碳酸的酒類,由於會讓胃部膨脹、容易打嗝,所以要多注意。另外,柑橘類等偏酸的水果也是,因為會增加胃酸分泌,所以也是造成逆流的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使用碳酸水及檸檬製作的檸檬沙瓦,其實並不是很好。」(秋山醫師)
除了檸檬以外,對於喜歡葡萄柚或酸桔等口味沙瓦的人,也是很嚴酷的告知啊(淚)。使用醋類或辛香料較多的食品也是,會對胃酸的分泌有促進的效果。此外,酒的種類似乎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有針對飲用不同酒類時,測定下食道括約肌所受到之壓力而做的實驗。很多論文都顯示,除了含有碳酸的酒類以外,白葡萄酒也容易引發逆流。酸度高的物質——換句話說就是酸的東西,影響會比較大,但其背後的機制,或與酒精濃度之間的關係,則還未明朗。」(秋山醫師)
身為好酒者,殷切盼望詳細的機制能夠被解析出來。但不管怎樣,這結果都毫無疑問會對酒類整體帶來影響。
★ 健檢結果不優的人繼續喝,會怎樣呢?
血糖值、血壓、膽固醇與酒的關係
體檢或健康檢查的結果裡,除了跟肝臟有關的γ-GTP等數值以外,還有如:血糖、血壓、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等與生活習慣病風險相關的數值,會在意這些數值的人還挺多的。
最近常聽到有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而缺乏運動,導致血糖、血壓、三酸甘油脂等數值惡化了。
為此,我們向肝臟專科醫師「淺部伸一」先生,請教了有關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這些生活習慣病,其風險與酒精之間的關係。
首先從血糖值說起。「酒不太會直接導致血糖值上升,但若要說血糖值高的人喝多少都沒關係,卻又不是那麼一回事。假使長期持續處於過度飲酒的狀態,肝臟跟胰臟都會受到損傷,這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胰島素的效果變差、血糖值就會因而上升。」(淺部醫師)
健康檢查的結果,如果被指出「未患有糖尿病,但有可能即將演變為糖尿病」,請找專科醫師診察,確認胰島素的分泌狀態會比較好。
接著,來看血壓。「喝了酒以後雖然暫時會讓血壓下降,但隔天早上就會上升。起床後一~二小時血壓升高的『晨間高血壓』,會增加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發生的風險。血壓高又有喝酒的人,請試著測量自己在一天內各時段的血壓。中年以後的高血壓患者,為了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也請考慮是否請醫師開能降低血壓的『降血壓藥』。」(淺部醫師)
另外,下酒菜裡的鹽漬花枝或其他醃漬食品等含有較多鹽分的食物,都頗受歡迎。但由於攝取過多鹽分,也會讓血壓上升,還請注意。
再來是關於高脂血症的部分。高脂血症可分為,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較多的類型、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壞膽固醇)較多的類型,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好膽固醇)較少的類型。「容易受到酒精影響的,是三酸甘油脂與高密度脂蛋白。如同前面曾提過的,飲酒過度會讓三酸甘油脂的數值上升。另一方面,適度的飲酒則被認為有能夠讓高密度脂蛋白增加的效果。但是考慮到這樣的效果有著個體差異,也沒辦法說為了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就可以放開來喝。若飲酒過度,中性脂肪會積累,這與肥胖或其他疾病都可能有關,請注意。」(淺部醫師)
下面就有關喝了酒之後,會讓三酸甘油脂容易累積的現象來補充說明。
酒精(乙醇)在代謝時,會經由乙醛再變成乙酸。乙酸會變換成乙醯輔酶A(Acetyl-CoA),乙醯輔酶A是很重要的物質,由此生成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會被用以當成身體中的能量來源。我們的身體就是運用從三磷酸腺苷產出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
如果酒精代謝所產出的物質,全數都能做為能量來源使用的話,那或許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喝了大量的酒之後,多餘的乙醯輔酶A會先從脂肪酸再轉變為三酸甘油脂,被儲存在肝臟、皮下與內臟等處。這就是許多好酒者會煩惱三酸甘油脂過多的主要原因。在喝酒的時候搭配油膩的下酒菜,會進一步增加體內的脂肪酸,這也會讓三酸甘油脂跟著增加,必須要注意才行。」(淺部醫師)
我之所以知道酒精分解後產出的乙醯輔酶A,會成為可恨的三酸甘油脂,是因為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健康檢查發現,三酸甘油脂的數值令人遺憾地稍微上升了一些。
淺部醫師敦促我要注意:「累積在內臟的三酸甘油脂,會提高阻塞性腦中風、動脈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的風險,不能輕視啊!」
以前,比起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硬化之間的關聯,三酸甘油脂的危險性較不被正視。但最近有很多報告都顯示,三酸甘油脂偏高時,會增高各種疾病的風險。
預防痛風,不是只控制「嘌呤鹼」就好
對於好酒者來說,還有一項重要的檢查數值,就是「尿酸值」。說到尿酸值,就關係到連吹到風都會疼痛的痛風病了。痛風的正式名稱是「痛風性關節炎」,是因為血液等處含有的尿酸這種物質結晶化,堆積在關節引起發炎症狀,而導致腳趾、膝蓋等處產生激烈疼痛的一種疾病。
健康的人尿酸值在五.○~六.九mg /dL左右,當尿酸值高過七.○mg /dL時,就稱為高尿酸血症。超出七.○mg /dL後,尿酸就容易結晶化,痛風發作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尿酸是由嘌呤鹼(Purine Base)轉化而來,所以尿酸值高的人,最好減少攝取富含嘌呤鹼的雞肝、沙丁魚乾等食品,以及啤酒等飲料會比較好。
近來,經常可以看到標示著「零普林(嘌呤)」的酒精飲料,對於在意尿酸值的好酒者來說,應該算是不可多得的良伴吧!
只不過,並非控制住嘌呤鹼的攝取就能預防痛風的問題了。由於嘌呤鹼有七○~八○%是在身體內生成,而來自食物的嘌呤鹼只有約二○~三○%,所以其實影響並不是特別地大。
事實上,酒精這種東西也有增加尿酸的效果。有研究報告顯示,酒精的攝取量越多,痛風的發作風險就越高。
尿酸值高的人控制酒精攝取、改選擇零普林的飲料雖然沒有錯,但飲酒量還是要比之前再更減少才行。順帶一提,雖然痛風給人的印象是屬於大叔們的疾病,但最近女性患者也開始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