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文一
王安石畢生之中啟發最深的應該就是元禪師,並且一凡一僧之間交情頗深。即便後來貴為宰相,但在開悟的禪師眼裡,王安石仍然是一介凡夫,雖然知道王安石於參究之間頗有用心,但畢竟富貴場中薰染過久,身心煙火味過重,若不多加錘煉,最後終究墮入空亡,所以你看即便王安石對自己的宗下功夫極有自信,但到了元禪師這裡,所受的仍然是譏諷與棒喝。一次,王安石在聊天之中問了元禪師說:「我究竟是不是參禪的根器?能不能開悟解脫?」
沒想到元禪師毫不留情面告訴他:「你的障礙頗深,這期要得究竟看來無望,下一生再說吧!」
王安石畢竟雖然有理上之認識,但究竟還尚未徹悟之時,難免心有不堪,於是悻悻然不以為然地回答元禪師說:「你為什麼如此講?」
元禪師知道激怒了王安石,於是轉個話鋒跟他提到:「禪宗重的是心法,你的心平靜嗎?你多年來所染的習氣官威已經讓自己我執傲慢難以降服,身心內外盡是火焰,如何入道?」
試閱文二
所以,對於王安石本身於宗下的修持暫且不論境界高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唐宋所有的為官為仕文林士族之列,若要說有人對於《楞嚴》一書可以像王安石如此地深入並且研究得極為透澈的,我認為屈指可數,尤其在他辭去了宰相之職以後歸老還鄉的那段時間,除了日日自訂日課,他幾乎天天輪流讀誦的就是三部經,他非常偏愛《維摩詰經》中的入不二法門、《金剛經》裡頭的四句偈,當然最精通的莫過於把整部《楞嚴經》早已爛熟於胸,並且逐字地作疏註解,連當時著名的禪師都自嘆不如並且合十讚嘆,大意是說王安石所註解的勝過於時下諸師所註,並且若非真正詳解《楞嚴》者是無法窺見其奧妙之旨。在他隱退的十年當中過著平淡如同老僧般的生活,其實這何嘗不是《楞嚴》中觀音菩薩所說的現宰官之身演說妙法之示現,尤其不容易的是最後臨命終時,他還把自己的住宅布施做為寺廟之用……。
試閱文三
裴休固然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可是在歷史上他的兒子知名度也不遑多讓,因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法海禪師。所以兩人是父子關係,而當初會出家的因緣也是因為生長在裴休佛化的家庭有關,裴休從小就對佛法有著莫大的緣分,並且對於三寶極為敬重,小時每逢年節隨父母禮拜宅處之寺廟時,裴休看到大殿中的三寶佛時,裴休也無人教導就會不斷地磕頭口中喃喃自語,似乎在對佛菩薩訴說著什麼,此點每每讓寺廟中的僧侶嘖嘖稱奇,自小便和寺廟僧眾有著極好的法緣。由於裴休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很得父母兄長的疼惜,父母也都給予最好的庭訓及軌憲,雖然幼年稚齒,但已懂得承上以孝、平處以恭,在如此和融氛圍的教養之下,裴休年少時期便出入得受人側重,一方面佛學的薰陶,一方面詩詞的溫養,不久人人都稱他為河東大士。由於裴休的先祖歷來都是以佛化傳家,因此從祖輩一直到他的父親為止都是很虔誠的在家居士,到了裴休這代無論是自己或者是子女也都日有要求早晚必備課誦,除了私塾每日的必學以外,裴休都要求家眷均能深入經典,如有卓越之見定都給予讚嘆。裴休一方面家庭淵源以及自幼信篤甚勤,再加上自己宿世佛緣,精進不懈,所以雖然是以白衣之身,往來於禪林巨匠之中,但是諸山長老幾乎各個稱讚認為他是再來之人悠遊於人間行度化之事。
試閱文四
梵琦禪師和《楞嚴經》也有著深厚的因緣。有一天,當他閱讀到「緣見因明,暗成無見」這段話時,他突然之間如同觸發了宿世之善根,這段經文是出自於《楞嚴經.第四卷》,佛陀對阿難尊者所說,他的前面有提到就好比沒有修行的世俗眾生,往往都會把見專注於眼根上,所以如果你叫他閉上眼睛,那麼他所看到的就是一片漆黑,接著其他的六根作用也都是變成黯然,連頭跟腳都沒有辦法去判別。可是,假設你叫這個人用手去接觸或者是撫摸,身體上面的一切外型和器官,雖然他沒有辦法用眼睛看和判別,可是他照樣可以透過這樣子的接觸,用感官知覺的反射來做判斷,因為「見」它是依靠可以看到的一切而演變成為固定的見。實際上,在不是明朗可見的情況之下,那個看到黑暗的性自己也會顯現出來,一切的眾生平日裡由於習性的緣故,對於外境習慣攀緣,只要是沒有光就認為是黑暗無法得見,但是如果是以眾生自性上本有的覺性來看,實際上是不用依靠這個光也是可以看見,可見即便是隱藏未被發掘的一切黑暗的內在跟物質,照樣還是可以透過自性的本明妙覺去觀照到六根六塵,就算是已經完全地消融殆盡,可是那個存在的本覺哪有可能不會得見以及生起妙用?
試閱文五
學習《楞嚴經》對於現代人來講最重要的是要讓現代人了解到,在生活中為什麼會容易產生那麼多的糾葛?這點在《楞嚴經》裡頭其實非常重要。重點就在於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有意識分別,不單單只有在《楞嚴經》裡頭所說的十種眾生,雖然阿難有所考慮不從自身說起,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如果跟其他不同類眾生的想法有所不同,又將如何?所以他才善巧地說明其他各類的眾生似乎也都是如此呀!從這裡給予說明,並不是只有阿難一個人才有這個想法而已……。
從這段裡面引伸出來,所有眾生的心其實在未值遇善知識啟發所謂的「真心實相」之前,必然都是在迷的階段,關於這點如果沒有了解唯識基礎的初基行者更是會很難掌握。原因都是來自於每個人的自我獨大在作怪,如果未能了解在吾人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加上第七意識的我以及藏識,這八識說實在話也只能站在佛法的門外窺其外貌而已,尚未能夠登堂入室。《楞嚴經》裡面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秘密,那就是從六根、六塵加上六識總共十八種,再包含地、水、火、風、空、見、識,加起來總共是二十五,我們再仔細地去探究《楞嚴經》裡面蘊藏著很重要的一個大秘密,它就是二十五位菩薩圓通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