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攝影路上不可知的不二法門
文/陳逸宏
文殊菩薩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菩薩。
祂是大乘佛教最古老的菩薩之一,也是諸佛之師。更是勇於追求究竟真理的勇士。
二〇一三年在台北華山,曾經向普立茲獎得主Carolyn Cole請教學習,問了她攝影記者的存在意義為何?
她說:「如果我沒有信念,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工作可以改變世界,我就無法承擔這份工作帶來的種種壓力。我熱愛攝影,至今都沒喪失這股熱愛,在現場我只是心無旁騖,代替大家的雙眼,記錄下這個因為種族、宗教、貧富不均而分裂的世界!」
這段話讓我受益良多,且反思不已。
想到以前拍的這張照片,與一段維摩詰問諸菩薩,菩薩如何入不二法門的對話。
文殊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讚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那影像呢?
對追求影像為修行之道的我,該如何領悟呢?如果進不了不二,至少不要淪為不三不四才是。
二〇二一年,在好友一葦文思總編輯慶祐跟責任編輯維巖的鞭策加持下,催生了《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一書,也很幸運獲得當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的肯定。
快樂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開心沒多久,慶祐就問我下一本想做什麼?幾經思量,決定花兩年的時間,去記錄各離島的信仰影像,殊不知,這是一個自己搬磚砸腳的重活!既然是自己決定的題目,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終於在二〇二三年底,完成金門,馬祖、小琉球、澎湖,還有綠島及彭佳嶼等六個離島、九個主題的拍攝。
離島的信仰與儀式,跟台灣有一種若即若離的差異感,或許是交通及物資補給的不便,許多在台灣廟會現場已無法與大型夜市、綜藝歌舞團切割,常出現許多「被發明的傳統」,令人費解的同時,在離島反而可以記錄到更多更古老的傳統精神與科儀細節!
離島的信仰與儀式,跟台灣有一種若即若離的差異感,或許是交通及物資補給的不便,許多在台灣廟會現場已無法與大型夜市、綜藝歌舞團切割,常出現許多「被發明的傳統」,令人費解的同時,在離島反而可以記錄到更多更古老的傳統精神與科儀細節!這兩年勤飛離島拍攝多次,卻越拍越心虛!因為離島信仰的廣度與深度,完全超乎自己以管窺天的想像!在這過程中,還兩度負傷,一次在金門被紅火蟻咬,另一回在綠島被風吹倒的金虎爺的旗尖砍傷無名指……,箇中緣由,也是另一段可以拿來說故事的素材了。
總之,為了追求攝影路上不可知的不二法門,這些累啊、傷啊、燒錢(飛離島真的不便宜),都不算是個事了。感謝所有在這些過程中,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好友及出版社編輯群們,特別是陳伯義與李孟芳伉儷,希望這本《海之信仰.朝聖台灣離島》,能夠秉持我用影像社會學來觀察與解構台灣宗教儀式的想法,得窺台灣各離島信仰的海天一角,我會繼續帶著相機前行。
對時間軸而言,這才只是序曲……
於二〇二四年七月廿八日
攝影路上不可知的不二法門
文/陳逸宏
文殊菩薩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菩薩。
祂是大乘佛教最古老的菩薩之一,也是諸佛之師。更是勇於追求究竟真理的勇士。
二〇一三年在台北華山,曾經向普立茲獎得主Carolyn Cole請教學習,問了她攝影記者的存在意義為何?
她說:「如果我沒有信念,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工作可以改變世界,我就無法承擔這份工作帶來的種種壓力。我熱愛攝影,至今都沒喪失這股熱愛,在現場我只是心無旁騖,代替大家的雙眼,記錄下這個因為種族、宗教、貧富不均而分裂的世界!」
這段話讓我受益良多,且反思不已。
想到以前拍的這張照片,與一段維摩詰問諸菩薩,菩薩如何入不二法門的對話。
文殊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讚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那影像呢?
對追求影像為修行之道的我,該如何領悟呢?如果進不了不二,至少不要淪為不三不四才是。
二〇二一年,在好友一葦文思總編輯慶祐跟責任編輯維巖的鞭策加持下,催生了《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一書,也很幸運獲得當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的肯定。
快樂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開心沒多久,慶祐就問我下一本想做什麼?幾經思量,決定花兩年的時間,去記錄各離島的信仰影像,殊不知,這是一個自己搬磚砸腳的重活!既然是自己決定的題目,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終於在二〇二三年底,完成金門,馬祖、小琉球、澎湖,還有綠島及彭佳嶼等六個離島、九個主題的拍攝。
離島的信仰與儀式,跟台灣有一種若即若離的差異感,或許是交通及物資補給的不便,許多在台灣廟會現場已無法與大型夜市、綜藝歌舞團切割,常出現許多「被發明的傳統」,令人費解的同時,在離島反而可以記錄到更多更古老的傳統精神與科儀細節!
離島的信仰與儀式,跟台灣有一種若即若離的差異感,或許是交通及物資補給的不便,許多在台灣廟會現場已無法與大型夜市、綜藝歌舞團切割,常出現許多「被發明的傳統」,令人費解的同時,在離島反而可以記錄到更多更古老的傳統精神與科儀細節!這兩年勤飛離島拍攝多次,卻越拍越心虛!因為離島信仰的廣度與深度,完全超乎自己以管窺天的想像!在這過程中,還兩度負傷,一次在金門被紅火蟻咬,另一回在綠島被風吹倒的金虎爺的旗尖砍傷無名指……,箇中緣由,也是另一段可以拿來說故事的素材了。
總之,為了追求攝影路上不可知的不二法門,這些累啊、傷啊、燒錢(飛離島真的不便宜),都不算是個事了。感謝所有在這些過程中,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好友及出版社編輯群們,特別是陳伯義與李孟芳伉儷,希望這本《海之信仰.朝聖台灣離島》,能夠秉持我用影像社會學來觀察與解構台灣宗教儀式的想法,得窺台灣各離島信仰的海天一角,我會繼續帶著相機前行。
對時間軸而言,這才只是序曲……
於二〇二四年七月廿八日